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古人写文章虽然没有标点符号,但却有丰富的句读实践。据《春秋公羊传:公元》记载:“夫子阅之,问其传。”何修解释说:“读经就是训诂,大师就是修公。”鲁当时读的经书,好像是逐句读的。《韩非子左传》记载了一个关于鲁哀公的小故事,句子是这样的:“哀公问孔子,‘我闻之,你信么?’岳:‘嘿,你是人。你为什么是一只脚?它们之间没有区别,只是通过声音。姚:老实说就够了。故君子曰:“有一脚。不是一只脚。”鲁哀公因为错了一句话误解了原意,差点闹出笑话。幸好孔子及时纠正了他。《礼记·学记》也载:“次年入学,考中年。一年,视经。”郑玄注曰:“若离经书,绝不破句。”“断句绝”就是读句子。可见古代人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破句的功夫。
1.先秦两汉时期的读句符号
在古代,读句子是由老师口述的,所以忽略了书写形式,符号简单,用法不规范。从考古发现的文献实物来看,早期的句读符号主要有:①钩识别号“ߐ”.“绝”的读音用在句子的左下方,表示停顿,如睡虎地秦简所写的《南郡守腾文书》:“古人各有地方风俗”;也可用在句末,表示终止,如秦简牍《睡虎之地》“南郡守藤文书”中写道:“其后有他人之令。”②打圆点“ヽ”.“沸腾”的发音用在句子的右下方,表示暂停。比如马王堆写的帛书《经法》说,“最识人者为天机,谓之全衡”。③大圆点“●”。常用在文章的开头,表示文章的开头,如武威汉简《仪礼》[1]第三版“丧服”之云:“●丧服常毁”。④点“…”。这个符号有两种用法:一是作为文章编号,用在一章的开头。如武威汉简初版李逸《赋传》一书中云,“有弱资、冠、缨、杖、布、带、基疏之人问”;它也可以用在句子的最后一行,表示终止。比如武威汉简第一版《伏传》一书中的“妻君,亦父亦卒,后必先祖后斩”。⑤圈出句号“0”。它有两种用途。一个用在句子的最后一行,表示终止。如武威汉简《仪礼》初版《特祭》云:“再一次祭奠先尸,入主闭关”;二是用在章的开头和表的开头。如武威汉简初本《役传》云:“衰则发公,无钱则发公。”⑥黑方块“■”。它用在章节的开头和表格的开头。如武威汉简《礼记·甲》云:“■为三月绗缝者十五升陶,半占,而不为事。⑦黑三角” “。它也可以有两种用法。首先,它被用作一章开头的文章编号。如武威汉简李逸初版《李岩之云》云:“李岩小臣谏善杀者,官选于寝东”;二是用作句号,结束于一句话的最后一行。如武威汉简第一版《李岩礼遇》云:“共和又登临客,行于西台”。
汉代使用句读符号也多见于文献记载,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十二下“亅”部记录了钩识号:“乚,钩识也,从反亅。”《史记·滑稽列传》提到东方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对于文中的“辄乙其处”,清人段玉裁认为:“此非甲乙字,乃正乚字也。今人读书有所钩勒即此。”[2]《后汉书·班昭传》还记录了马融句读《汉书》的事迹:“《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汉代读句符号的使用在文献记载中也很常见。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第十二部,记载钩号:“丠,钩鉴是也,从防丠.”《史记·滑稽列传》中提到,东方朔“初入长安时给车写信,用了三千写信。如果公交车让两个人把书抱在一起,只能赢。人从上到下读,停下来,尽力而为。读书的第二个月就是结束。”清朝人段玉裁说:”这不是甲、乙两个字,而是郑雅两个字。今天,人们的阅读也不过如此。”[2]《后汉书·班昭传》也记载了马融句读《汉书》的事迹:“汉书起兵,多未通。马融伏于阁下,读自赵。”
魏晋隋唐五代至700年间,标点符号发展缓慢,总体特征趋于保守。与汉简帛书相比,敦煌写本和少数其他手稿、刻本中使用的标点符号约有18种,其中许多符号在汉代文物中已经见到,还有一些新符号如双圈号、方圈号、卦号、代号、圆钩号等。与汉代相比,这一时期的注释无论是从意义、解释还是其他注释来看,都不如汉代。
二。宋元时期的标点
宋元文人继承了先秦两汉以来的句读传统,如《宋史·何吉传》中说,“凡读之,皆加标点。意思很明确,还有人看到自己而没有说出来。”这是第一次出现“标点”这个词。至于宋人的“标点”,现代人张舜徽先生说:“当时所谓的“标点”,除了读句子以外,还必须有符号。‘点’指的是一句话说了什么;至于‘标记’,就是用各种符号把书中重要的或特殊的内容写下来,帮助记忆。有了这个符号,书的本质就一目了然了。传里说‘有见人不议己’,道理就在这里。”[3]这里读的句子外面有什么标志?
据岳浚《舒舒杂志九经三传沿革》[4],“鉴书无句读”。而(案’鉴’似是颜)本来是模仿关哥的校对体例,从侧面加圈点,把书开得清清楚楚,方便读书人,也不过是读经而已。但绥中之言,兴国之言,以及笔记,对周有利。”[5]可见宋人发明的这种记号笔就是在字旁边加一个圈。南宋黄茅也说,《礼部韵补修互注》卷四:“今省书记校书,句句绝在字旁,阅点在字中。”[6]宋末马延鸾在《礼记注序》中提到:“终其一生,未曾读过《礼记》,有一日,得景德镇官书《礼记》四注,皆标有始末,而下面列有疏文。”(引自《文学通考》卷一八○《礼勤五十卷》提要)。以绍兴(1132年)于人钟万唐娟刻本《春秋杨公经》为例。书中使用的标点符号是圆圈句号“0”,根据形状可分为大、中、小,用法有明确规定。大圆用于段落层次之间,中圆用于标注中不同语言层次的划分,小圆用于断句和表示发音。
元代书刻所用标点符号沿袭宋代旧体,如大圆句号(用来表示一首歌中的语言层次)、中圆句号(用来表示卷名或人名)、小圆句号(用来评论要点)、长竖线号(用来表示重点或注释原话), 短竖线号(每个词条的头)和小圆点号(用来断句)据现有文献记载,元代标点符号的种类并没有太大的发展,就连《文中颂》中使用的标点符号在元代也没有出现。 但元代出现了一些新的标点符号,如括号、重复数等。(重复数在汉简中已经大量存在,但都是手写的,元曲的印刷本是最早的)。此外,标点符号在元代的使用范围有所扩大,在宋代典籍中更为常见,而在元代,除了典籍之外,标点符号也在其他许多类型的书籍中使用。
三。明清时期的标点
与宋元时期相比,明清时期读句符号的使用有了很大的进步。明代宋元时期使用的旧标点符号有了一些新用法,如用圆圈句号分隔词语的上下句,或分隔集注中的各种注释;用空心连心圆点表示评论;用平方数字表示诗、歌、地名或强调;用圆圈标记表示一个人的名字;朝代的名称以为代表,殷等等。此外,明代戏曲期刊中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标点符号,如八角方圈号、双八角方圈号、冰点号、毕字号等。明代人评书是常事。诗歌、小说、戏曲都有评论。将议论符号纳入标点系统,是明人的一大贡献。将宋、元、明以来唐顺之评点著作中的圈、点、虚擦等标点符号纳入标点系统,编纂了《大明唐顺之》标点。长圈“00000”代表本质,短圈“000”代表字,长点“,,,,,,,,”代表本质。”
旧的标点符号发展到宋、元、明,所以到了清代,标点符号的种类和数量都没有太大的发展。有一些变化,如下:首先,出现了标准的六角括号。此符号可用于卷式副标题,相当于主题词,或代表歌剧中的曲调、人物和主题。此外,六角括号还广泛应用于注释著作和工具书。比如《十三经注》中的“蜀”字在六角括号内,经典编纂的书名也是如此。二、勾号标识号的新用法,即在行段上段末尾最后一个字到达下段的地方,用勾号标识号表示分段。第三,短竖线广泛用于表示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和地名,但不再用于表示书名。书名也用六角括号或六角括号表示。第四,框号用来表示押韵情况。比如康熙衙门的套印本,用韵和句来表示是否押韵。就是数字五与之连用的情况大大增加了。
四。新标点符号
文言文的特点是句式短,虚词发达,结构变化不大,使得古句阅读和旧标点基本满足阅读的需要。但另一方面,文言文最终从口语中分离出来,词义逐渐变得深奥难懂。句子阅读和使用的标点既不完整也不规范。另外,从宋元到明清,旧式标点符号的使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并非所有的手稿、纸币、版画都使用标点符号。虽然很多书从头到尾都在用标点符号,但更多的书在用不用、用在哪里、怎么用上都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这也使得句子阅读和陈旧的标点符号表现出不能满足阅读需求的一面。在这种“基本满足”与“不适应”的矛盾中,中国古代标点符号发展演变缓慢。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西方标点符号开始传入中国。文同博物馆的学生张得一是第一个引进西方标点符号的人。1869年,他在《述奇》一书中记录了“泰国西部各国”的9种标点符号,并注明了各自的用法。此后,严复、朱等人全部或部分引进并使用了西式标点符号,也有学者开始尝试根据古代读句符号创制新式标点符号。例如,王提出了10种表音符号,如首读数、句数、悼亡数、诗句数等。作者虽不以“标点符号”命名,但它是中国最早考察其形式和功能的新标点符号。鲁在《中国字母表·北京切音组合》和《北京切音教材》中提出了15个新标点符号,其中有5个与我们今天使用的标点符号完全一致,如“句、问、评、震音、引用”等。新文化运动加速了创造新标点符号的进程。1916年1月,胡适在《科学》第二卷第一期发表《论句子阅读与文字符号》一文,全面阐述了创造新标点符号的思想,拟定了活、豆、分、取、问、惊、围、引、无尽、行、断11种“文字符号”。继马毓藻之后,周作人、、、钱、胡适等六人提出了《颁布新标点法的建议》。颁布的标点符号类型有:(1)句号。或者。(2)点号,或,(3)分号;(4)冒号:(5)问号?(6)感叹号!(7)引号(8)破折号-(9)缩写数字…(10)注释数字(11)私人名称│ (12)图书名称。该法案于1920年2月作为教育部第53号指示公布,为中国新标点符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本局(中华书局)出版的《二十四史》标点用法大致相同。
(2)文意说完,加句号。当使用句号时,你应该注意上下文,避免将紧密重复的子句括起来。
(3)韵脚一般可以在韵脚处用句号。
(4)使用逗号时,既要注意文笔,又要兼顾文意,避免把许多句号做成一句话。
(5)停顿仅限于容易引起误解的并列名词,不会引起误解的并列名词不加停顿。尧舜、隋唐等偶名习惯上加专名,但两个字之间不需要加顿号。
(6)分号可用于意义立即明显并列的从句。如果可以用逗号或者句号代替,就不需要分号了。
(7)引文不是完整的句子。如果在结尾使用句号不合适,尽量避免在前面使用冒号。如果结尾用句号,前面就不用冒号了。
(八)书中的引文,不论长短,均加单引号,以示首尾。如果报价中有报价,要加双引号。
(九)引文中只加引号不加冒号的,引文末尾的标点符号放在引号之外;引号是完整的,引号后面的标点放在引号里面。
(10)更正中使用符号的,括号内的文字表示删除(删除的文字为小字体);方括号中的文字表示更正或补充。
(十一)谥号敬称仅指意,一切标注专名行。
(12)民族名称用专名标注,胡、范、满、彝等性质一般的不标注。
(十三)藏品名称,指时代,如三代、汉代等,连标;地指人,如五岳、七贤,但不标注。
(14)神、星的名字一般不标注专名。
(15)书名和文章名的简称,如班书、隋志等。,标上名称行。
(16)人名、官名是指著书者,如孟子、大司徒等,加标题行。
(十七)“云”、“天”字上的毛传、简媜、杜铸、孔舒等。、传、鉴、诸书等字不必标名行。
(18)古籍中的标点符号不用省略(…)或回溯(!?)、音界()等符号。
注释和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武威汉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4年。
②(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633。
3.张顺辉。中国古代史书阅读方法[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20。
据说该书为宋代约克所作,但据《中国版刻图册》298解题考证,实为元代岳浚所作。
5(元)岳浚.出版《九经三传》的演变例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3。
⑥(宋)黄茅。增加和修改了《李步》的押韵。第4卷[M]。清代文远葛斯Ku全集。
7慧远。中国标点符号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153-160。
8(明)徐世曾。文体辨析序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97。
9(汉)司马迁;(明)归有光,(清)方苞的评语。桂芳对《史记》的合评。史记评论举例[M]。清朝光绪二年(1876年),张五常的雕版印刷问世。
编辑:楚欣桐
作者简介
出版商的小家庭
六个微信官方账号发布的内容全部为原创。
未经允许请勿使用。
欢迎合作转载。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32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