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人民网-江西频道
欧阳修(1007 -1072),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字永叔,冀州永丰(今江西永丰县)人。他叫醉翁,后来被封为“六一居士”。他自诩为“庐陵欧阳修”,谥号文忠,世名欧阳文忠。至官翰林学士,经评议会同意,参政议政,累授太师,龚楚。后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并称“千古四大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领袖,为全国所公认。宋史评价他为“天下之主”。
命运多舛,天经地义。
欧阳修自幼出身贫寒,生活异常艰辛。欧阳修生于景德四年(1007年),其父欧阳观时年56岁,属老莱子。可惜三年后,父亲在台州当法官去世。欧阳关做官清正廉明,待人和善,以至于家里一点钱都不剩。欧阳修和母亲郑只好相依为命,到湖北随州投奔叔父欧阳烨。欧阳烨也是个清官,但家境并不富裕。好在母亲郑受过良好的教育,能教欧阳修读书写字。但是因为家里穷,买不起纸笔,郑的母亲就用芦苇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读书写字。从此,“画教她儿子”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开来。欧阳修母亲的智慧和洞察力使她在苦难的童年中得到了基础教育。
欧阳修天资聪颖,从小爱读书。我经常从城南的儿时伙伴李家借书、抄书,往往还没抄完就能看完。他舅舅很高兴,宽慰郑夫人说:“嫂子不管她可怜的孩子。这个奇怪的孩子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成年人开始的,而是在世界上闻名。”十岁那年,欧阳修在李家的旧纸堆里发现了六卷残破的昌黎先生文集。在征得李父亲同意后,欧阳修把这本书借回家,由工人抄写下来,放了下来,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诗歌创新的“火种”。
欧阳修的科举之路可谓坎坷,一波三折。受韩愈文风的影响,欧阳修在科举路上栽了两个“跟头”。1023年(仁宗天盛元年),17岁的欧阳修第一次参加随州州考,因节奏不一致而失败。三年后,他再次参加国家考试,并通过了考试。然后被随州提名参加1027年春(天盛五年)礼部举行的纳贡仪式,又一次因“不合时宜”而失败。1029年春(天盛七年),经严旭推荐,欧阳修中了国子监第一名,同年秋又中了礼部乡试第一名。第二年,欧阳修名扬天下。
欧阳修的仕途道路崎岖,屡遭贬谪。1030年(天盛八年)三月,在仁宗皇帝主持的宫廷考试中,名列二流进士第十四名。历任将军官、省校书秘书、西京(洛阳)留守官,从此走上仕途。但欧阳修的仕途之路并不顺利,屡遭贬谪。在他的仕途中,他不止一次被降职。但前两次降级都和范仲淹有关。欧阳修在庙堂上为人正直,与范仲淹政见相同。看到范仲淹被贬,他挺身而出,有“死而不失义”的勇气,刚正不阿,不为恶,其“毅然涵养,不为富贵体面”的浩然正气也一直为人们所称道。欧阳修从天圣吉、夷陵被贬到李青返朝,从滁州被贬到回京迁居青州等。,而他屡遭诬陷、贬谪,却最终不改仁义气节,以义示人的人格魅力。王安石曾评价他“勇往直前,刚正不阿,直到迟暮”,钦佩之情溢于言表。
总之,欧阳修童年的苦难、勤奋的学习精神、仕途的艰辛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不仅影响了一代文人的文风和学风,也吸引了许多同事和学生向他集中,为他成为文学大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文学元老引路。
欧阳修作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杰出领袖,领导了诗文革新运动,在文坛上独占鳌头,开创了一代文风,给宋代文坛带来了欣欣向荣的气象,奠定了他的文学巨匠地位。
1.在文学主张中提出“文德并重”。北宋诗歌革新是继唐代古文运动之后的一场文学改革运动。为了改变宋初的文风,欧阳修高举“古文”大旗,在继承韩愈“文以载道”的文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文道并重的观点,开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散文文体,直接推动北宋文化攀上了中国文化的“高峰”。
2.在创作实践中提倡简洁生动。欧阳修启蒙时期学的是“古文”,也就是“散文”。散文和骈文完全不同。它强调内容,喜欢用简单句,不强调节奏。欧阳修曾经在科举考试中写过《古文》,但在第二次科举考试中失败。所以欧阳修很恼火,利用一切机会“推销”“古文”,直接阐明“时髦散文”的危害,明确要求改变文风。但在写作实践中,他摒弃了韩愈文章怪异难懂的一面,从平易近人做起,提倡平实朴实的文风,不用晦涩难懂的词语,借用骈文句式的长短变化,注重句子之间的联系和衔接,使句子轻快流畅,表现出他“字面顺从”的一面,确立了轻松、流畅、含蓄、委婉的风格,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3.消除文坛在文风转变上的弊端。北宋初期,“昆西体”和“太学体”盛行,科举以“骈文”为主,讲究形式,要求对仗叠字,尤其讲究节奏。这种只是好奇、奇怪、粉饰太平的文风,遍布文坛。仁宗时期,欧阳修主持科举,以“进贡”为“指挥棒”,恢复以“古文”选士。这一举动犹如一颗震撼北宋文坛的炸弹,让那些一心要当状元的考生们改弦易辙,开始认真学习“古文”。于是乎,考场上再也看不到哗众取宠的“四六诗句”了。国子监头目刘基改名“刘徽”,竟然是高中“状元”,使北宋文坛风气为之一新,扭转了多年来文坛积弊。
4.注重改革方向的整体推进。欧阳修把文风、学风、政风的转变统一为社会变革的重要手段。他认为,要实现整个文风的转变,必须依靠“顶层”来推动。他经常写信,提出改革建议。建议仁宗皇帝通过改革科举取士的标准,“迫使”士人改文风,改文风再改政风,通过改政风来提高治理效率,从而彻底扭转贪官污吏、奢靡之风、积贫积弱的政治局面,达到“富民强兵”的根本目的。
总之,欧阳修在北宋诗歌革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他的主持和倡导下,改变了北宋文学发展的基本走向,改造了宋初难、险、弱的文风,开辟了宋代文坛的清新之风。
诗词文章闪耀文坛。
欧阳修以文章著称于世,他一生在诗歌和散文方面都取得了大量的成就。作为宋代第一世家,被尊为“一代文士”。据《欧阳修全集》统计,其作品中共有诗歌882首,散文2220篇。“文章一出,天下士人皆慕之,不敢学之,使文风一时变”,对后世文风文学影响深远,荣耀了整个北宋文坛。
在诗歌方面,欧阳修继承了白居易、韩愈的传统,从梅的坎坷经历中提出了“穷则思变”的创作主张。他认为诗人“有思善感怒的停滞,这种停滞是由怨恨所激发的”,这样才能感受到真实,写出“不可言说的人情”的作品。欧阳修“穷则思变”的创作思想,从诗歌创作、社会生活、诗人独特的人生体验等方面深刻阐述了作家的人生道路与创作的关系,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与诗歌创作的形式联系起来,注重真实内容与相应修辞的结合。他的诗歌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现实题材,如“边民户”;二是表达自己的生活境遇和个人感受,如“别楚”;三是反映风土人情的史诗,如《望江南柳》;其中,他的代表作《生茶子元宵》讲的是对元宵节的感悟。最著名的两句话是:“月上柳梢,黄昏后人相会”,说明当月亮在柳枝上升起时,他要我分享他黄昏后的心声。
在散文方面,欧阳修受儒家思想影响,提出了“文道并重”的文学思想,将文学形式与思想内容相比较,大大提高了文学的地位。欧阳修散文创作成就最高,对后世影响最大。他继承了韩愈“依言而作”的特点和章法结构。他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创作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形成了质朴、典雅、流畅、和谐、轻盈的写作风格。他所有的文章都是由他的感受激发的。他的散文有三个特点:一是风格多样,有政论散文、历史散文、笔记、抒情散文、笔记等,兼有议论、叙事和抒情;其次,它吸收了“古文”和骈文的优点,创新了四六级文体,建立了散文和赋的新形式;第三,创作富于变化,开合自如,具有和谐的节奏感,创造出简约自然的新风格。其中,景物叙事散文是欧阳修散文的杰出成就之一,《醉亭序》就是这类散文的代表作。写在滁州,醉亭的故事,文章围绕“乐”字展开,使作者“醉”在山川美景中,与民同乐。它巧妙地融合了风景写作、叙事和抒情,用山河的音乐来解除流亡生活的苦闷。很有诗情画意。本文所有句子都以“也”字为中心,二十一个“也”字创造性地运用在一起,形成三叹余音绕梁的优美韵律,风格清新。《醉亭序》可以说是一部优美的散文诗,示范性地代表了其“六一风神”散文的美学风格。其中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还在山川”,是宋代以后历代文人的必备名言,意思是原意不在此,而在其他方面。这篇文章也是欧阳修文笔成熟的标志。
总之,欧阳修领导了诗文革新运动,在当时的文人中有很强的号召力。他的诗文成就引领了一代文风,闪耀于整个宋代文坛,为宋代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苏轼评价自己的著作说:“论道,似韩愈,论书,似鲁直,论编年史,似司马迁,论诗赋,似李白”。
古往今来,伯乐推荐人才。
欧阳修作为文坛巨匠,不仅文章精彩,而且见解独到。他推崇有识之士,甘当天梯,极力推荐,使得当时一大批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为国举荐人才,名扬后世。堪称千古伯乐。
北宋文风沉郁,辉煌灿烂,与欧阳修大力提拔人才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欧阳修的道德文章,他才能为人师表,才有黄庭坚、秦观、晁、章雷这样的文学巨匠,才有张载、程颢、鲁大钧这样的大学者。欧阳修的一生桃李满天下。连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都是他的弟子,都是他推崇和推荐的。最可贵的是,唐宋八大家中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五人,都是被他提拔为庶人,从而名扬天下,成为当时的文学巨匠。就像陈寅恪评价欧阳修一样,“声讨势利,尊崇气节,所以五代倾吐思想,还之以气节。”因此,天水文化曾经是我们民族留下的一笔财富”。
1.支持曾巩,发现苏轼。曾巩少年成名,精于运筹帷幄,不屑科举之文,屡试不爽。曾巩考试失利后,通过家族渠道给欧阳修写了一封推荐信,被欧阳修收到。曾巩为欧阳修题了一篇《时事政策》。欧阳修看后大为折服:“过我们大门者百人,孤生而乐。”他收曾巩为徒,悉心栽培,最后考中进士,名扬京城。欧阳修和苏轼可以说是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欧阳修发现苏轼有点拧。欧阳修在北京国考主持官的时候,怕自己的学生写出一篇精彩的作文,怕给人抹黑。他把苏轼本来可以得第一的文章排在第二。直到名单公布,欧阳修才知道真相,他觉得很内疚。但是苏轼从来没有在意过,和欧阳修成了忘年交。苏轼出众的才华和宽广的胸怀,让欧阳修赞叹不已:“等我老了,我要避道,让他出山。”他正式收苏轼为徒。从此,欧阳修和苏轼成为北宋文坛耀眼的双星,共同铸就了北宋文学的辉煌。
2.改革科举,为国选拔人才。欧阳修针对北宋科举制度的弊端,上书仁宗,提出了许多改革科举的建议。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在致公举时期进行了一次改革尝试。他通过改变科举取士的标准,坚决整顿风和太学风,将诗赋选士改为政策选士,为朝廷选拔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曾巩、曾布、程颢、朱光庭、吕惠卿均为嘉祐二年进士。嘉祐四年(1059年),欧阳修再次担任主考官主持科举考试,继续整顿文风,明确要求文章要平淡无奇,凡华、奇、涩、险、奇的文章一律拒绝。这让一心要当状元的秀才们纷纷改弦更张,再也看不到考场上那种轰动一时的“四六季”了。北宋的文风是新的。欧阳修在大力改革文风的同时,十分注意发现和选拔人才。北宋嘉祐二年,共有388名进士参加科举考试。宋朝历史上有22人,三品以上高官9人,副丞相以上7人,堪称科举史上的盛事。
3.虚心推荐人才。宋代人才辈出,群星璀璨,与欧阳修的学识、眼界、胸襟密切相关。欧阳修曾在吏部做过谏官和仆役。他有权评论时政和朝臣的功过,对地方官员的升迁和惩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他心无杂念,秉公用权,为公利推荐他人,不避仇怨。他培养提拔了一大批新人。他推荐的人才不计其数。文坛“唐宋八大家”中有五位宋代文学家,以及宋代几个学术流派的重要人物,如洛学的程颢、王安石“新学”的重要成员、等。欧阳修在政治上向宰相杜炎推荐了曾巩,然后恳求皇帝重用。结果,曾巩被提升为记录审查员,成为一名法院官员。嘉祐六年,欧阳修被任命为政治顾问,既往不咎。他把与他政见不同、有矛盾的吕公著、司马光、王安石推荐给宋仁宗皇帝。他们的人格魅力为世人所景仰,他被谥号为太师太子,后被皇帝封为“文忠”。
总之,欧阳修对人才的投入,对人才的渴求,对人才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正如《宋史·欧阳修传》所言:“若奖导致落后,若畏之,则慕之,率闻之。”世人称其为千古伯乐也不为过。
了解古今,学贯中西。欧阳修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真正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不仅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世界文坛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早在14世纪中叶,欧阳修的作品就被介绍到周边国家,日本、朝鲜等国也开始翻译和研究他的诗歌,非常流行。19世纪后期,欧阳修的诗歌被介绍到西方,先后被翻译成英、德、法等多种语言。散文《醉翁亭记》被收入《世界文学简史》系列,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32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