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现在我国的彩票行业已经相当发达和规范,如“足彩”、“福彩”、“体彩”等,风格多样,参与者广泛。每当晚上开奖的时候,不知有多少彩民守候在电视机旁,翘首以盼。彩票在中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很多人认为中国彩票起源于西方的博彩业。事实上,在清朝末年,中国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彩票。
最早的一种彩票叫“魏姓”,起源于道光年间的广东。“魏姓”彩票类似于现代彩票业,在当时的普及程度不亚于当代的彩票。“彩票热”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在普通百姓中兴起。
“闱姓”彩票的起源
目前我们的体彩、福彩等彩票玩的是奇葩号码,而足彩玩的是正规足球比赛的输赢和进球数。不过清朝的人在抽签上玩的还是挺大胆的——猜考试成绩!
这种借科举之机赌博的方式,当时被称为“魏姓”(“魏”指考场)。这种彩票游戏大概起源于道光年间的广东。相传村机房的人最早以为是“斗彩”,在法庭上考军士姓,靠猜号输赢,所以被称为“魏姓”。
道光初三年(公元1823年),广东人陈辉祖向地方官员和考官打听,从地方考试和最后考试的候选人名单中,列出了许多可能成功的候选人的名字。作为“色基”,它们被写在成千上万的纸卷里,混着大量的“白票”,即有假名字或根本没有名字的彩票,秘密印刷后一起出售。
发单当天,彩民可以查看自己购买的彩票。如果彩票上有一个名字和名单上的名字相符,那就是中奖者。
遗憾的是,今年的科研结果显示,很多人拿到了“白票”,获奖人数太少,引发民怨沸腾。尤其是那些花了很多钱买彩票的大票主们怒不可遏,有人甚至声称要“杀了陈雪,恨了陈雪”。
那年重阳节,陈辉祖带家人回家祭祖,途中竟被乱刀砍死。后来根据政府的调查,凶手的主犯是一名未能中奖的彩民。
这件事说明当时的彩民还不够成熟,也能从侧面说明彩票在当时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当然,买彩票意味着赢家很少,输家很多。现在看来是常识,但很可能是中国彩票业始祖的陈辉祖却被冤死了。
“魏姓”彩票刚兴起的时候,还只是个小游戏。估计是当地人没事干玩的游戏,赌注只有一百块钱左右。之后逐渐变大。每次科考,都有商人成立彩票局,发行“魏姓”彩票。
咸丰年间,政府财政吃紧。一方面要处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军费和巨额赔款,另一方面又要准备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军饷。它哪来这么多钱?政府真的很难筹集资金,想尽了一切办法。
当时的广东巡抚郭嵩焘看到广东的彩票热潮,于是打起了彩票的主意:既然“魏姓”彩票如此盛行,而且根本没有办法禁止,何不合法化,政府从中抽取重税,这样就不用担心军饷了。
郭嵩焘的建议很快得到了朝廷的批准,“魏姓”开始合法化。后来规模越来越大,竞猜范围从地方考扩大到会议考,以及学习政治的年度考和科学考。
郭嵩焘郭松涛
彩票“魏姓”怎么玩?开考前,抽签局要制定猜字规则,规定周、曲、胡、马等100多个姓氏为小姓,陈、李、张、王等为大姓,也称限姓,无论是大姓还是小姓。
因为大姓候选人太多,一抓就是一把,几乎每一单都成功,所以猜测买家买大姓太正常了。所以《魏姓》的抽奖游戏规定,玩家要在100多个小姓中选择20个姓才能中奖。
当时的彩票面值分为“半元”、“一元”、“几元”、“十元”,每张一千票为一张薄薄的。买彩票时,开一张上面标有号码的收据作为领奖凭证,然后开一张薄薄的一千票的复印件。
检测结果出来后,我们就进入抽奖环节,彩民以每细(1000票)为单位。其中中间姓最多的会是一等奖(一等奖),其次是二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三等奖)。
奖池奖金分配如下:以1000元票本为例,奖金占60%,一等奖奖金占5300元,二等奖奖金200元,三等奖奖金100元。如果某张票有很多姓,300元是唯一的;如果人数完全相同,彩票的钱就平分,叫做“分成”(这和现在“福彩双色球”的奖金分配规则差不多)。剩下的200元军饷归政府所有,另外200元归赌徒所有。作为奖励,1000元就这样分了。可以看出,这种彩票的奖池分配方式与现代彩票几乎相同。
“魏姓”的彩票是在当时的盛况空之前发行的。和现在的抽签相比,那次更糟糕。
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一个叫邓成修的御史在最后一讲中说:“‘魏姓’彩票的流通非常可怕,从各省首府到各府州县,以及穷乡僻壤,到处都可以看到。
各行各业,包括老人、妇女、儿童,从士绅、士绅到农民、工商,都是彩票爱好者。
有的人疯狂到去玩彩票,幸运到靠买彩票一夜暴富。”
因此,在每一次价值测试的年份,“魏姓”彩民的参与金额可高达数千万元,折算成现在的货币,奖池中累计资金数亿元(现在福彩双色球的奖池每天维持在2-3亿元)。
然而,“魏姓”彩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国家可以从中抽取高额税收,一次可以收几百万,缓解财政压力。
博彩导致考场作弊
但由于中奖彩票是以中奖名单为依据的,必然会对国家人才选拔制度造成极大的危害。
因为为了盈利,参与抽奖的人必须想尽办法控制考试结果。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贿赂考官录取一些不应该录取的姓氏隐晦的人;一种是从考生入手,让本该录取的人落榜,从而造成“冷门”,让一般投资者亏空,而自己却可以买几百票,获得暴利。
因为一个姓氏的成败只取决于一两个姓氏的成败,如果能不出意外的控制几个姓氏,基本上就能赢了。具体来说,就是“扛鸡”、“禁蟹”等各种投机名称。
“扛鸡”就是推广不力,“禁蟹”就是打击好。“鸡弱,所以会使其声长;螃蟹固若金汤,无法伸展。”。
在实践中,“扛鸡”就是找枪手代考。第一,找一些小姓但没有名字的考生,劝他让人代考,不要向考生索要任何报酬。如果你通过了测试,你将得到两个好处。为什么不呢?
至于有能力参加考试的考生,如果大家都认为高中一定要争这个姓,就会想方设法贿赂考生,劝他暂时不要参加考试。
但是考生怎么能放弃美好的未来,放弃考试呢?要知道,在清朝,科举是走上仕途的必经之路。所以这个方法经常碰壁。
但是想作弊,总要空去钻。有钱能使鬼推磨。彩票中奖者设计在考场贿赂小官吏,故意在考场弄脏自己的试卷。如果考官看不清你的字迹,就不能评分。再不行就买通阅卷的帘友,把他的试卷压下去,让他不及格。
于是,考场上出现了大量的舞弊案,比如当年引起轩然大波的叶大超案,就是典型的一例。
光绪十一年(1884年)三月,传广东秀才叶大超勾结友人行骗。那一年的广东理科考试,有两个姓“申”和“余”的考生,都考上了。
广东盛传叶大超府中得70万金。然后,一年一度的考试在惠州举行。在参加考试的人有几百人,但没有一个人参加考试,选了“文”和“彭”两个姓。当时,街上议论纷纷,说政府官员受贿数百万美元。
于是群众大怒,砸了考试院门口。无奈之下,政府只好出动驻扎在省城的军队维持治安。
让朝廷张之洞彻查此事,查出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结果:原来是衙门的厨师接受了彩票局的贿赂,偷偷给叶灌了些巴豆汤,使叶上吐下泻,以致没有力气完成阅卷工作。
张之洞张之洞
于是他把这项工作交给了幕友戴和缎尹。没想到,他们也被贿赂了,于是串通一气,合谋更改阅卷结果。事件发生后,戴、撒最终被流放,而叶大超则八世同堂。他被无辜地牵连到这个案件中,一年后被解雇了。
不过这件事还没完,因为“魏姓”的彩民在广东有群众基础,当地赌客很厉害。如果他们学习政治太认真,也没什么坏处,也很难在广州立足。
叶大超被免职后,武保书继任。为了惩罚前任的错误,他仔细检查了相关的考试。
据史书记载,为了防止考生作弊,吴审查了考生的花名册,核对了他们的年龄和相貌。一个人要检查几万份。因为表现突出,三年后仍留在广东学校行政的岗位上,执法越来越严厉。
但在那一年的科考中,朝鲜某谏官的弟弟参加了考试,却没有被选上。谏官又气又羞,发表个人恩怨,联合广东赌客攻打武保书。最后,吴被降职。“魏姓”真是祸害,就这样赶走了一个好官。
因为“魏姓”彩票有这样的弊端,所以在清末屡禁不止,屡开不绝。总的规律是,当国家发生战争或内乱时,允许再开,以便从中提取军饷;在国家相对和平的时候,必须严令禁止。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再怎么禁止,也阻挡不了彩民自娱自乐到死的决心。内地禁赌,赌客去澳门给葡萄牙政府交税,买买买的人就在路上,涌向澳门。由于当时澳门是葡萄牙的殖民地,清朝的官员根本不能过问。
结语
清末发行的官方彩票“魏姓”需要分为两部分。
一方面,发行彩票扩大了政府的财力,对缓解清政府的财政紧张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另一方面,“魏姓”毕竟是一种赌博行为,其泛滥助长了不正之风。特别是与国家科举挂钩,赌客勾结官员牟取暴利,破坏了考试的公平性,对国家的人才选拔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参考资料:《广东文史资料选编》第17期,俞永永《晚清广东魏姓考辨》,唐商伊《清代两广魏姓考辨》,胡·《晚清广东魏姓考辨》。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31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