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一、序
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有一个非常特殊的阶层。
在这个特殊的班级里,有一些非常特殊的人。
这个时代,这个阶级,这些人为新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也许在一个特殊的时代,它充满了浪漫和激情。
但也充满了铁血,爱与恨,暴力中的温柔,暴力中的优雅。
在诡谲的剧情中,在狼窝中孤军奋战,浴血奋战,爱恨交织,尔虞我诈,成为一些扣人心弦的传奇。
这些人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每一个都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璀璨。他们经常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做一些别人做不到,甚至不可思议的事情。
我现在想写的就是这样一个传奇的红色人物。
在谍战中,有这样一位高手,他的反应和嗅觉似乎比别人都要优越,有时甚至像野兽一样拥有第六感,让他们总能在危急关头躲过对手的致命一击。
每当他出手,往往能给敌人致命一击。他的判断准确,计算精准,行动极快,就像一条毒蛇。
像狼一样快,像鹰一样锐利,像狐狸一样狡猾,有时还像变色龙一样善于伪装。
他就是“五大间谍”袁殊。
他曾以中央军、军统军、日伪军、青红帮等多重身份打入敌人内部。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传奇间谍。
二、左翼文人与党员
原名袁,又名,笔名曾大斋,笔名毕权,1911年3月29日生于湖北蕲春。他是一个没落的官宦家庭。
他的父亲袁小兰是老同盟会成员,后来为国民党工作。
8岁时,袁殊随家人来到上海。在立达书院读书时,他接受了“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加入了一个学生进步团体。
1925年爆发了五卅运动。
14岁的袁殊开始参加罢工、罢课和罢工游行。
大革命后不久,袁殊参加了北伐战争,成为北伐革命军中最年轻的军官。
后来,因为蒋介石的叛乱,袁殊去了日本留学。
它表明袁殊曾去早稻田大学和日本大学学习新闻和东方历史。二是这段时间接触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从无政府主义者变成了共产主义战士。
1931年春天。
草莺飞,三月夕阳。上海虽然车水马龙,但夜晚依然感觉萧瑟,树梢摇曳,微风习习。极其安静。
此时的袁殊面容消瘦,目光炯炯,看起来像一把剑,但双眉紧锁,脸上充满了凛冽的气息。
他创办了《文学新闻周刊》,用笔对敌。
李伟森、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五位作家被国民党秘密杀害后,国民党当局严格封锁消息,没有一家报纸敢报道。
为了揭露国民党的罪行,袁殊不顾个人安危,与时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的冯雪峰密切合作,上演了一出二重唱。
冯雪峰以“蓝布”为署名写了一封信,询问五位作家的消息,而袁殊则以“地狱或人间的作家——读者来信问其踪迹”为题,刊登在《文学新闻》头版。
这篇文章闪如闪电,啸声骤逝。空寂静恢复了,但寂静是沉重的。
接着,冯雪峰写了两封读者来信:《地狱里的作家》(署名夏树)和《青年作家之死》(署名海晨)。这两篇文章告诉大家,五位作家被枪毙,引起了一股像镜子一样的暗流引起的涟漪。
袁殊在《文学新闻》上用“唉!书名《死者》刊登这两封信,为真相添了一把火。
两人机智、勇敢、巧妙地向社会披露了五位作家遇害的消息,迅速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让国民党无计可施。最后,军方不得不出面,命令文学新闻停止出版。
从此,袁殊正式加入了左联,并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反帝爱国的文化工作。
袁殊是一个很有文学天赋的人。“报告文学”这个概念是他最早提出来的,也是第一个投入研究的人。
利用夏衍的这一概念,他出版了著名的《保镖》。尽管袁殊不是钟鸣·石鼎家族的儿子,但他确实是一个著名的才子。他不仅擅长写墨,就连他的诗词歌赋也被人们传诵。
提起袁殊的是风情街的姣姣。除了捂着嘴破口大骂“薄幸”,谁不是在做梦呢?
如果命运没有轮子和舵,袁殊可能会成为文学史上有影响力的作家,但一个特殊的使命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31年10月。
夕阳西下,古道茫茫——
静安寺的树叶几乎被秋风吹成了一片混沌。如果你的视力不是特别敏锐,你甚至很难看到从静安寺对面走来的身影。
风一吹,就发出一阵阵呼啸的声音。这一切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悲伤和焦虑感。尤其是夜色更浓的时候,这种悲伤和焦虑的感觉随着夜色越来越强烈,让人忍不住想尽快逃离这个地方。
然而,有两个人在静安寺等着袁殊。
这两个人是中共科特中央情报局第二处处长潘汉年和他的助手欧阳鑫(化名王子春)。
他们代表中国共产党上海地下党组织,正式宣布吸收袁殊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秘密党员,他们参加了中央特科的工作。
袁殊觉得有点冷,但他的心里似乎有光。
由于顾和项的叛变,上海的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在这种白色恐怖的包围下,作为一个共产党人,随时有被杀的危险。
他追求理想的信念是无止境的,他日思夜想。为了追求真理,袁殊毅然做出了这一政治选择。
从此,袁殊从文化圈消失了。
三、放弃荣誉
一名男子秘密加入前卫组织,但普通人不知道他的身份。
还要脱离组织,淡出红色,伪装成灰色公民。还要寻找机会打入敌人内部,放弃自己应有的荣誉,放弃作为普通人生活的权利,把一切都献给党。
分割瓦解敌人内功的危险远比战场可怕。组织成员可能被敌人折磨得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带着反动罪名死去。
一个人,除了生活,还有更多的困难,那就是自由,名誉的毁灭,或许还有一辈子生活在黑暗的敌人里面。即使他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也是一个无名小卒。
没人能做到!
但是袁殊没有犹豫。
不是他精神错乱,而是他真的热爱真理。
潘汉年王子春被任命为袁殊的单一联系人。
经过两个月的训练,袁殊已经掌握了秘密联络和传递消息的基本技能。
为了顺利进入敌人的圈子,王子春帮助袁殊整理自己的亲友。终于,想起有个堂兄贾在国民党里身居要职。
贾是叔叔贾的长子,黄埔一期毕业
就这样,和贾取得了联系,经贾介绍,去了国民党上海社会局局长吴兴亚那里工作。
袁殊很喜欢,写简历时还特别强调了“厌倦左倾活动,想过安定生活”的愿望,这让吴兴亚很高兴。
吴兴亚看他是个人才,安排他去湖北帮他打听内部社会消息。
四、多重间谍
1933.
吴兴亚成立了中央CC部的秘密小团体“干社”,而与之相对的,这是黄埔学生在戴笠成立的军事统一的“复兴社”。
于是,这两个绝密的间谍组织,以拥蒋反共为目的,同时出现在上海滩。
袁殊被任命为情报部门的负责人,而行动部门的负责人是李士群。
李士群曾经是共产党,后来他和他的妻子公开背叛了党,加入了国民党。
利用袁殊的王子春提供的信息,并抓住在李士群推广的机会,他很快就为自己晋升到重要职位铺平了道路。
利用红帮人物胡与的关系,牵线搭桥,与程潜驻沪部队代表进行密谈,使吴兴亚的情报队伍获得“一等功”。
袁殊趁机向吴兴亚寻求一份记者的工作,开始了他的情报工作。
以“新声社”记者的身份,袁殊频繁参加南京政府的记者招待会,了解了许多内幕消息。他还有机会参加了日本驻上海领事馆的记者招待会。
在袁殊的策划下,他结识了日本驻上海领事馆的外交官岩井英一。
岩井英一岩井英一
袁殊从岩井英一那里得到了很多情报,岩井英一每个月给袁殊很多“社交费用”,把他发展成日本间谍。
就这样,袁殊突然成了日本外务省的一名情报官员。
在中日谈判中,袁殊通过岩井英一的渠道了解到了货币汇率和关税这样一个热点新闻话题的内幕。
由于袁殊的新闻报道又快又准,他很快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吴兴亚对他印象深刻。
青帮的帮会、商会甚至把他当客人,于是他成了青帮自己人,成立了“时事出版社”。
袁殊在众多势力中游走,娴熟而巧妙。
五、军统情报组少将组长
上海“八·一三”抗日战争后,日本政府决定向上海增兵。
九月。
暑气未消,已是秋风习习,大地一片荒凉,艳阳满天。日军派往上海的兵力已达5个师近20万人。
10月,日军企图进入苏州河线消灭上海北部的中国守军。
为了消灭日军,打击侵略者,袁殊化装成日本学生,冒着生命危险到日军阵地进行调查。他说着纯正的日语,置身于荷枪实弹的日本人中间,仿佛自己也是其中一员。
他穿梭于各个阵地,牢记军车上日军的案例,圆满完成了侦查任务,为抗战提供了大量军事情报。
然而,由于他的可疑行为,他最终被军事特工跟踪和逮捕,并在杜的调解下被释放。
随着战局的变化,局势变得越来越紧张。国民党开始撤退到大后方,特务在上海安排了大量潜伏任务。因为需要大量懂日语的情报人员,经过杜的提醒,戴笠终于到了妻子马景行在武康路的私宅,约见面。
这一转折让袁殊大吃一惊,并迅速报告给潘汉年。
潘汉年对袁殊做了一个分析,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未来,袁殊将能够从军事系统中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潘汉年潘汉年
第二天,上午9点。
绚烂的朝霞,映着袁殊的浓眉,钢铁和骨头做的,闪耀着黑暗的光辉,巍然如山。
戴笠看着这个成熟的男人,“你现在是做什么工作的?”
“被我老婆!”
“丢人?”
“丢人!”
“你来给我打工,保证你过上好日子!”
袁殊大吃一惊,大叫道:“不知道戴先生要我做什么?”
“抗日!”接着戴笠又说:“留日学生不抗日能干什么?”
就这样,袁殊又进入了军事系统,并被任命为军事系统局上海国际情报组的少将组长。
以少将·袁殊·童军的名义,成立了一个秘密行动小组,以惩罚侵略者和暗杀臭名昭著的叛徒,并得到了童军局的奖励。
上海沦陷后,潘汉年于1937年12月中旬撤离到香港。
此后,八路军上海办事处主任刘少文与袁殊取得了联系。
面对日军和国民党两股势力,袁殊孤军奋战。他在敌营孤军奋战,与各种势力斡旋。
他以自己的智慧和顽强的决心,以巨大的勇气与对手争夺智力的战场,进行了一场极其特殊的生死较量。
六、行动
1938年夏天。
整个晚上,空非常潮湿,出奇的安静,气温徘徊在40度左右。人们不停地擦去额头上的汗水。
袁殊知道日本人有麻烦了,因为他已经派人找到了位于虹口本田纺织厂后院的日本海军武器仓库。发现只有做厨师的外国人才能自由进出仓库。
于是,袁殊派抗日铁血团成员王铁民伪装成人力车夫,以帮忙买菜的名义联系伙夫。
当王铁民与厨师们打成一片后,袁殊将准备好的定时炸弹交给王铁民并带进仓库。
傍晚,一声巨响引爆了日军海军仓库,冲天的火光划破夜空空,犹如交响乐般耀眼雷鸣,仿佛是胜利的战歌。
这次爆炸沉重打击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所有上海人都拍手称快。
于是,袁殊组织了一支暗杀队,伏击了汉奸伪江苏巡抚陈泽民和伪大民会主席冯心如。这一系列的举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很多准备投靠日本人的汉奸都感觉到了背上的刺。
1938年秋天。
严寒的一天。
香港四季如春。戴笠在香港召开军统骨干座谈会,表彰敌后抗日人员。
袁殊还得到了两支最新的加拿大手枪。会上,戴笠说,他可以用枪打死敌人,但不能对集团不忠。这使袁殊意识到,他这个非黄埔系的人并不完全得到戴笠的信任。
会后,戴笠单独会见了,并亲自交给他一项任务,其中最重要的是刺杀汪伪满总部的首脑。
接到这个任务后,袁殊去见了在香港的潘汉年。潘汉年得知戴笠命令袁殊除掉李士群后,说他很快就会去上海。
投靠日本人后,李士群不仅杀了很多军统的人,让戴笠恨之入骨,还杀了很多共产党的人。
得到潘汉年的许可后,回到上海,开始策划炸毁汪伪76总部。
袁殊亲自完成了这项任务。他亲自绘制地图,挖掘隧道。就在计划即将实施的最后阶段,他秘密投靠了李士群的军事指挥官,并背叛了袁殊。
李士群连夜将袁殊扣留在76号,拿走了76号地形图和袁殊亲自绘制的爆破方案,并对袁殊进行了逼供。
李士群李士群
在牢房里,袁殊说,“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胜利者和一个失败者。今天,我完蛋了。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用说了!”
看到袁殊不能对李士群强硬,他就变了脸色,开始用金钱、美色、官位,软硬兼施,欺凌纵容。
然而,让李士群没想到的是,袁殊不吃硬不吃软,怒气冲冲的李士群利用日本人向他施压。
袁殊顺势说道,“如果你为日本人工作,我无所谓?我不为日本人工作?”
这让李士群怔住,他知道袁叔有很多日本关系,一时间他把持不住。他只能由袁殊带领,而袁殊趁机要求李士群派人到他家,通知他的管家马景兴送一套更换的衣服。
当马景行来到76号时,袁殊趁机建议马景行去看看已经返沪的潘汉年。
得到消息后,潘汉年很平静。他拿起电话打给岩井英一。此时,岩井英一已担任上海领事馆的副总领事,他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为外交部收集信息。
接到电话后,利用自己的关系,以“是外交部的”为由,把袁弄了出来。
袁殊获释后,岩井英一培养他为日本人工作。恰好岩井在这个时候举办了一个特训班,秘密训练了很多情报人员。
袁殊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日本想从袁殊找到一个突破口进行反侦察,从而收集中国需要的情报并加以利用。
七、利用与制衡
为了对付日本帝国主义的政治阴谋和蚕食政策,不仅中国共产党与之对抗,就连国民党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
用革命的手对付反革命的手,公开斗争和秘密斗争相结合,在敌占区实行灰色政权。开放就是奋斗。
一时间,各方势力相互制衡,形势异常复杂。
谍战与反谍战,潜伏与抓捕,暗杀与殴打,封锁与反封锁,斗智斗勇,每天都在上演惊心动魄的谍战。
1939年11月1日。
夕阳的余晖让天边五彩斑斓,秋天的夕阳让上海的高楼更加雍容华贵。
这一天,袁殊向岩井建议成立“兴亚建国运动”总部。经过岩井英一的允许,袁殊在上海宝山路938号挂上了“岩井公馆”的招牌,开始组建队伍。
袁殊借此机会联系潘汉年,派大量人员进入官邸。
为潘汉年和袁殊做策划,他不仅出动多人帮助袁殊组队,还在戴笠面前为他找了一个合理的说辞,而戴笠正好看到了袁殊进入日本情报机构的能力,于是重用了他。
这一次,袁殊深入日本情报机构,这正是戴笠想要的。戴笠鼓励袁殊继续为军队系统工作。
在潘汉年的斡旋下,袁殊不仅在军事系统中站稳了脚跟,而且在日本人面前也有了基础。
袁殊不断取信于岩井,并采用了日本人的“全面和平”的政治策略。在这种情况下,袁殊不仅包庇了潘汉年等地下党同志,而且取得了日本人的信任和国民党的支持。
首先,袁殊的处境非常微妙。
借助袁殊提供的便利和资金,它扩大了自己的信息网络。
他在和日伪顽固派斗争的时候,经常用七十六号、迷惑日本人、汪伪满汉奸、,让他们吃狗。
此外,袁殊还与潘汉年合作,导演了一系列精彩的情报战。日本人、国民党和汪伪在得到的情报后,有时也很高兴,但他们不知道,这一切不过是他和潘汉年合作导演的一出戏。
八、情报
1942年春天。
上海的春雨似乎来得更早了。
虽然是春雨,却像暴雨。
云浓如墨,蛰雷。
暴雨前的风吹得各处的植被沙沙作响。虽然不是盛夏,但峄山脚下的乡村却像深秋一样萧瑟。
刀光剑影在这春雨中悄然展开。
日本外务省安排陈、、作为“建设运动”的代表应邀访日。
外务省负责人野中义三郎是此次访问的主角。
访问期间,野中野义三郎向陈、透露了日本的国策,准备诱降蒋介石,建立以日本为核心的大东亚共荣圈,并告诉他们日军已确定南进战略计划。
这个消息震惊了袁殊。袁殊经过多方调查核实,得出结论:日军南进是不可动摇的战略决策。然后他把这个信息报告给潘汉年,潘汉年亲自去延安把这个信息通知中央。
欧战全面爆发之际,苏联担心腹背受敌。有了延安交出的日军南进的准确情报,苏联自信而大胆地从远东调动几十万兵力到西线。
从1939年到抗战胜利,袁殊战斗在一个特殊的位置上,他从未出过任何事故,徘徊在复杂的多方阵营中,这无疑与他的聪明才智和非凡能力有关。
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完成了大量的情报工作,积极为党中央提供了日伪内部的人员调动、兵力部署、肃清行动等情报;他还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中建立了秘密通信线路,救出了无数爱国人士,包括鲁迅的妻子许广平,由袁殊亲自营救,甚至掩护潘汉年、范长江、邹韬奋等人顺利撤退回延安。通过他递出的信息,日军得以迅速跳出日伪军包围的“栅栏”。…….
袁殊不仅完成了党交给他的任务,而且在敌营中一路高歌猛进,升任各种要职,先后担任了青香政工组组长、江苏教育厅厅长、专员、假保安司令等一系列假职务。
九、撤退回家
1945年初。
江苏早春的朝阳,冷冷的,金黄的。
他,袁殊,揉了揉惺忪的眼睛,走出了房子。
他伸了个懒腰,塞了塞衣服,拿出药棉,然后系紧了腰间的皮带。根据多年的经验,他知道这不仅会让他温暖很多,还会让他觉得刚刚吃饱。最后,他仰起脸,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挺起胸膛,走向阳光。
这样做是为了让他看起来像是生病了。
就是这样一副病怏怏的样子,让他成功辞去了伪教育局长的职务,只留下了上海参议院的名号。
九月。
中国共产党通过云逸群通知袁殊,他准备向解放区转移。这是袁殊第一次认识到,他可以回到党的敌人身边,不再伪装。
但此时戴笠也派先锋王信恒任命袁殊为忠义救世军新特旅第五纵队司令员兼军系直属第三站站长,并授予中将军衔。
在与袁殊王新恒敷衍了几天之后,他突然藏了起来,再也没有露面。
戴笠来到上海,找不到袁殊,甚至连他的影子都找不到,于是他在上海声明并发表了《寻找你》,但仍然没有袁殊的消息。
1946年,新年刚过。
国民党从解放区得知袁殊已成为共产党党员,于是军方发布了通缉令。让国民党的“抗日功臣”袁殊一夜之间变成了“共产党汉奸”。
戴笠像毒蛇一样疯了,到处疯。像他这样聪明优秀的特工居然让一个袁淑秀露脸。
戴笠大怒,派了一个公司去苏州复制袁殊的家。袁殊的妻子抱着刚出生的孩子从后面逃了出来,然后来到了上海。
这时,南京一家报纸刊登了“袁殊病逝”的消息,一个在沦陷区扮演反派角色的“汉奸”的名字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了。
十、蒙冤二十载
1945年10月7日凌晨。
这是袁殊离开书房回家的日子。这一天,他安全抵达新四军松湖支队司令部——青浦观音寺。
当时由于签订双十协定,淞沪支队不得不北撤,袁殊跟随部队转移到解放区新港镇。
看着解放区的和平与安宁,以及人民日益渴望的日子,袁殊觉得14年的努力非常有价值。
他跟随部队一路行军到淮阴,华中局国际部负责人起航到码头迎接袁殊到他的驻地。之后,陈毅、饶漱石分别招待他,欢迎他到解放区。
他还在这里结识了左翼文化界的老朋友楼世一、阿英、李一曼等人。
14年来,袁殊与“狼”共舞,在敌人的心脏地带独自战斗。为了任务,他乔装打扮,扮演各种角色,勾结敌人,有说不出的困难和无处诉说的孤独。现在他回来了,回到他自己的大家庭。
在解放区时,写下了他在白区的工作经历,他在敌后的十四年工作,以及汪伪军、成年礼、的内部材料。
此后,袁殊担任华中局联络部第一工作委员会主任,不久即负责国民党统治区宁沪地区的叛乱。
华中局组织部长曾山考虑到自己的特殊经历,改名换姓,以“曾大斋”的新名字重新登记入党。但是,他秘密工作的14年,要到全国解放后才能公布。
1949年,北平解放。
李克农亲自把袁殊转到中央情报局,他和冯谖一起到北平报到。
在北平的这段时间是袁殊一生中最得意的日子。他每天工作到深夜,专门从事日本问题的研究,写了大量关于日本问题的政治文章。
袁殊思维敏捷,能说会道,经常做报告时能深入浅出,把问题讲得明明白白。
在谈论日本问题时,他总是给别人最详细、最全面的回答,因此被称为“日本问题专家”。
1955年,正当袁殊准备大显身手,为新中国的信息事业做出贡献的时候,潘阳案发生了。
因长期在潘汉年领导下工作,受到牵连,以“反革命罪”被判12年。服刑后,他又被关押了8年。
1975年5月15日,坐了20年零40天牢的袁殊告别秦城监狱,被送到武昌大军山劳改农场就业。
64岁的袁殊给前组织领导人写了一封信,只有八个字:“生命永不停止。”
1977年5月,袁殊获准赴京探亲,他终于和阔别20年的孩子们团聚了。
二十多年,恍如隔世。
1971年母亲去世,妻子在“文革”中受到迫害,离家出走。看着他们已经结婚的孩子,他深感欣慰。他挥一挥衣袖,一个人来到了湖北。
他在湖北写了一首诗《遥想》:
遗骨托付给君山,留在那里悼念儿孙。
鹦哥第三春堤上的柳树,严武墓前的池塘。
百代草木霜,千年河流忙洗沙。
盛世初现曙光,故国风光更浓。
袁殊的书法与诗袁殊的书法和诗歌
当他回到农场的时候,他以为他会这样度过余生。他还为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每个月,他从仅有的22.50元生活费中挤出一部分,订阅了《红旗》、《人民日报》、《湖北日报》、《考古》四份报纸。
每天他工作半天,然后集体学习半天。晚上,他开始读报和学习,整理自己过去的事迹。
1978年10月是袁殊第二次访问北京。
他在儿子曾龙的陪同下,向高级人民法院提出了申诉。他把材料交给曾经的老同志,斩钉截铁地说:“即使我被烧成灰烬,我的心也要投向共产党。”
袁殊一直相信自己会被平反,他还写了一首诗《感愤》:
铁锤难炼成钢,霜降难一日。年年风驱病,晨星洗寒光。
1980年1月,袁殊被平反。此时他已是生命的尽头,半身不遂。
在等待平反的同时,他用自己不灵活的双手记下了鲜为人知的史实,总结了大量的敌后情报工作经验。
实事求是,不歪曲历史是他的态度。后来,他写了历史传记,如大流氓杜和南窗杂记。
1982年9月,中共中央为潘汉年平反,与潘案有牵连的也重见天日。
1987年1月26日,袁殊在解放军309医院病逝,度过了76岁的传奇一生。
这位为党和国家做出巨大牺牲的英雄,用自己的智慧和真诚守护着国家和人民。他无疑是中国古往今来的英雄。
他死后,袁殊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他的骨灰盒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的旗帜。
袁殊传说中的“五大间谍”不得不让后人由衷钦佩!
谨以此文向每一位战斗在隐蔽战线上的英雄致敬!!!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31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