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在上一篇文章中,笔者和大家谈了一系列关于河南省与周边省份区划变动的故事,比如河南省与山东省、河南省与安徽省等。今天,我们来谈谈河南省的滑县、内黄县和浚县。说真的,这三个县曾经属于河北省。清朝雍正年间,这三个县由河北省划归河南省。那么,这三个县为什么会划入河南省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首先说一下古代社会的交通方式。在古代历史上,由于科技水平有限,人们在运输大宗货物时,基本上选择陆路运输或水路运输。其中水路运输运输量大,更安全。因此,凡是有条件开掘河道的州府,都会大力发展水路运输。除了著名的京杭大运河,世界上还有一些河流可以用于内河航运。当时各地对内河航运的依赖度很高,堪比现在的铁路运输。
在河南省和河北省的边境地区,内河航运曾经非常方便,依靠漳河、渭河等几条河流,方便各种所需商品的转运。河北省和河南省的区划格局经历了几个阶段才逐渐形成。179年,北方的元朝逐渐统一全国后,之前疆域面积巨大空。依靠唐宋时期的州县划分,无法有效管理各地区。
在这种情况下,元朝借鉴金国星商舒泰的经验,建立行省制度,将全国分为10个省,如辽阳、江北、河南、钟惺等。当时河南基本上归河南省江北省管辖,省会是开封府。至于河北的特殊情况,纳入中国银行省级管理。1368年,明朝建立后,对元朝的行省制度进行了继承、完善和调整。
因为明朝有两个首都,逐渐形成了南北直隶和十三省。从明朝统治时期开始,河南省的轮廓基本稳定,大体形成了现在的格局。至于河北省,当时叫北直隶。大明府位于北直隶最南端。明朝时,大明府辖开州、大名县、元城、南乐、清丰县、东明、长垣、内黄、滑县、威县、浚县等10县及散州。从具体位置看,大明府就像一把锥子,插在河南省和山东省之间。
17世纪中期,清朝消灭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和南明政权,逐步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了各省的划分,形成了18省的划分格局。清朝在明朝原有行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修改完善,划分为十八省,由此产生了汉代有十八省的说法。南直隶改称江南省,后设立安徽省和江苏省。北直隶改称直隶省,清朝设立直隶总督。
清朝初期,直隶省的划分格局没有改变。在清代的督抚、督抚中,河南、山东、山西三省非常特殊。因为其他省份都有督抚掌管,河南、山东、山西三省只有督抚,没有督抚。1722年,45岁的雍正帝登基。雍正帝把重点放在了里面。先后出台了改地为溪、摊地为亩、火耗归公、乡绅纳税纳粮等政策,有利于缓解老百姓的压力。
众所周知,河南省、山东省等省份是产粮大省,也是人口大省。在河南、山东等地,“均田制”和“乡绅纳税纳粮合一”政策的实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执行这些政策的过程中,他们遭到了当地官员和乡绅的反对。因为,雍正帝派了他的三个铁杆心腹田文静。河南田文景、江南李伟、西南鄂尔泰,这三个官员属于雍正帝的三个心腹。
不得不说,田文静在河南的工作非常出色。褒扬雍正帝田文景:“整顿河道工程,堤岸坚守,河水泛滥于安澜,年富力强,地方清静,诸事公正廉洁,谢绝私人关系,故为巡抚第一人。”雍正帝为了奖励田文景,进一步推行新政,特批准田文景为河南、山东、北河总督,这是一个全新的官职。此时,田文景管理河南、山东两省,还主管河道。
在这个阶段,田文静发现了一个问题。河南省的粮食基本都是从渭河运到北京。从豫北卫辉府出发,需要经过华、君、内黄三县,直隶大明府。但这一段河道年久失修,河堤急需修缮,各地建官卡情况不一。由于这三个县都属于大明府,所以大明府属于直隶。田文静被反复刺激,最后,他用上了他的杀手锏,那就是“最后一场戏”。
雍正三年,田文景奏道:“臣佩服皇帝肯关心漕运,将钧、华、内黄三县改为、卫辉,归地方管辖,共同事务统一,互不掣肘……”田文景的奏章很长,大致意思是直隶大明府管辖的浚县、滑县、内黄县要划归河南省管理。雍正帝会答应这么直接的要求吗?
不得不说,对于田文静这个心腹宠臣,雍正帝是非常照顾的。随后,雍正帝立即批准了田文静的请求。据《清代文学史》记载:“雍正三年,应于文景之请,三县划归河南,内黄划归,华军划归卫辉。我决定把旧制度从直隶的名字改为河南张德。当情况合适时,我不得不伸出双臂拥抱它,说我尽力了。”
由此可见,直隶大明府三县确实是由河南卫辉府和张德府管理的。那么,直隶省为什么没有反对田文静的“抢地”提议呢?时任直隶总督的李受年羹尧案牵连,地位已经“惨不忍睹”,没有精力反对田文景的提议。故浚县、滑县、内黄县纳入河南省管理。
关于中国的区域分工调整,有很多故事。以后的文章,作者会慢慢和你聊。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30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