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理论(文化方面的理论)[通俗易懂]

社会文化理论(文化方面的理论)[通俗易懂]第一,认知发展阶段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并描述了每个阶段的特点。皮亚杰认为,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的,所有儿童都以同样的顺序经历这些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前一个阶段发展的基础…

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第一,认知发展阶段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并描述了每个阶段的特点。皮亚杰认为,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的,所有儿童都以同样的顺序经历这些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前一个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并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

1.0-2岁感知锻炼期

儿童通过感知和行动认识外界,并创造行动图式(感知运动图式)以适应周围环境。这些动作图式逐渐内化为心理符号(或符号图式),使儿童逐渐获得物体的永久性并发展出延迟模仿,使儿童不再依赖试错法,而能借助表征解决简单的问题情境。在这个阶段的后期,儿童建立起初步的因果关系概念,开始认识到主体不仅是行动的来源,也是认知的来源。

2.术前时期为2~7岁。

由于符号和符号功能的出现,思维可以摆脱具体的行动,形象思维和直觉形象思维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孩子开始在游戏(尤其是想象游戏)中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和想象力。

在这个阶段,儿童能够保持不在眼前的物体的形象,对语言和符号的初步掌握使体验超出了直观的范围,导致直觉思维(4-7岁)或形象思维。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相对具体性。孩子开始依赖形象思维,但不会计算思维。二是不可逆性,表现为缺乏概念守恒结构、液体守恒、数量守恒、面积守恒等。第三,以自我为中心,具体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孩子只能站在自己的体验中心去理解事物,认识事物。

3.具体操作期为7 ~ 11岁。

孩子们可以在具体物体的支持下进行计算。思维的特点是内化、可逆、守恒和整体性。但是我们不能对假设命题进行逻辑思考。

4.11.12岁后正式运营期

孩子的思维摆脱了具体物体的束缚,可以做出抽象的假设——演绎推理。

学龄前儿童的思维主要处于前两个阶段,相关内容将在后面的《婴儿认知发展》章节中讨论。

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与皮亚杰一样,强调儿童可以积极探索世界,但与皮亚杰不同,他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认知成熟度,儿童与成人或年长伙伴的互动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

维斯基还提出了“最近开发区”的概念。他认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指导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比如一个4岁的小男孩,想学着用塑料球棒打塑料空心球,几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他爸爸注意到他击球时眼睛不看球,手臂离身体太近。没有帮助,他不可能成为伟大的击球手。那么父亲如何帮助他的儿子呢?或许父亲可以先放置一个发球台,让球保持不动,然后把儿子叫到发球台前,鼓励他勇敢击球,当然也要配合平行的口头指令(比如“把手臂伸出来”、“头保持直立”、“眼睛盯着球”)。当小男孩学会这些最初的课程时,父亲会提供更新更复杂的指令(如“抛竿时转动臀部”)来帮助儿子。不断练习,提高击球动作。

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儿童在某一年龄的最近发展区将转化为下一年龄的实际发展水平,下一阶段将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在教育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学要领先于发展”。就学前教育而言,其组织形式应符合社会文化特征,其表达应考虑儿童最近发展区。

在维果茨基理论的指导下,一些研究者提出了“支架”的概念。当大人根据孩子的表现水平调整相关指导时,一个有效的“脚手架”就出现了:当孩子是新手时,大人直接手把手的指导,当孩子逐渐掌握,变得更有能力时,大人的帮助可以随着孩子的进步而减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30708.html
(0)
上一篇 2023年 8月 28日 19:40
下一篇 2023年 8月 28日 23: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