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一日之遥,如三秋”,三秋有多长?不是三个秋天,不是三年。
按道理,在中国,恋人之间最不需要写情书,最不需要互相倾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早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问世间情为何物,告人生死”,“思念一日,思如狂”,“思念一日,如三秋”等等。使用它们就像使用纸笔一样简单。
尤其是“一日不见,喜欢三秋”这种略显夸张却很文艺的句子,常用来表达恋人之间或亲友之间苦涩的相思之情。虽然这八个字使用频率很高,但很多人并不了解它们的真实含义。“三秋”到底有多长?想到“像一年一样生活”的用法,许多人认为三秋的意思是度过三个秋天,即三年。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事实上,《三秋》更有艺术内核。
要想看到它的全貌,就必须追根溯源,考证它的前世。“一日不见如三秋”,脱胎于《诗经》中的名句“一日不见如三秋Xi”。虽然换了字,但意境没有变,都表达了对朋友真挚热切的向往。
《诗经·国风·汪锋·采歌》
采葛,一日不见,如三月!
摘小,一日不见,喜欢的!
蔡爱喜,一天没见你了,就像三岁一样!
本文三个并列句并用,既在形式上强化了情感语言,又在内容上形成对比:《三月》、《三秋》、《三岁》,具有明显的递进性。三个月三岁很好理解,就是三个月三年,那么夹在中间的“三秋”自然就出现了,意思是“三季”,也就是九个月。
葛、肖、艾分别对应野葛、艾蒿、苍艾三种植物。如此详细的描述,足以证明那个偷偷看女人采摘的作者有多认真,也可以证明这是他反复偷看的结果。没有她的一天就像三个月,三个季节,三年!反复念诵升华了相思之情,增强了语感。
误解三秋三年不是我们的错,因为在这里,“三秋”的用法相当特殊。在古代农业社会,农耕是重中之重。谷类作物通常一年成熟一次,在秋季收获。所以古人一般以秋为一年,把五谷成熟的时期称为秋。比如古籍中记载的“今秋”,并不是指这个秋天,而是今年。如果采用这种解释,那么三秋确实是三年。
通常,我们只用“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这句话,所以很多人误以为是三年。但考虑到语境,《三秋》比《三月》长,比《三岁》短,这是对三季最合理的解释。这也符合彩哥创造的语境。
但这首诗向往的对象其实很不确定。单从诗歌的角度,无法将其定义为恋人或朋友,或者说作者只是给“采葛藤”这一劳动活动唱了一段咏叹调。正因为这种有着无限可能的朦胧美,才让千千万万人理解,才让这首小诗如此婉约。我想知道你是否误解了三秋的意思,你是如何理解它的?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25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