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会城市名称大全(34个省市简称记忆口诀)[通俗易懂]

中国省会城市名称大全(34个省市简称记忆口诀)[通俗易懂]《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王鸿儒|北京报道 最近又有一些省份加入强省会的阵营,让强省会的队伍再次扩大。 5月,江西省出台《关于深入实施强省战略推动南昌高质量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提…

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王鸿儒|北京报道

最近又有一些省份加入强省会的阵营,让强省会的队伍再次扩大。

5月,江西省出台《关于深入实施强省战略推动南昌高质量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提出深入实施强省战略推动南昌高质量跨越发展,实现南昌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经济首位度和经济体量大幅提升。

不仅仅是江西,2017年以来,至少有13个省份,包括湖南、甘肃、江苏、浙江、湖北、河南、山东、福建、贵州、云南、广西、黑龙江等。,都提出了强化全省省会或促进省会城市首位度的战略(本文中“省会城市”是“省会和省会城市”的简称),以此强化都市圈,促进全省区域协调。

让省会城市先强起来!这是新一轮省际竞争和城市竞争的开始。

成都夜景

许多官员宣布了“强省”战略

省会强则全省强,省会兴则全省兴。基于这种逻辑,“强省”成为很多省会城市追求的目标。

江西5月出台的《办法》提出了强省的具体战略目标: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提高到25%左右,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2位;到2030年,该比例将进一步提高到28%左右,排名将前进2位以上。

同年5月,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未来5年,甘肃将实施科技强、产业强、社会强、县域强“四强”行动,以重点领域和重点领域为突破口,推动综合实力和发展质量的全面跃升。

按照规划,甘肃强省会议是以兰州和兰州新区的开发拓展为战略抓手,加快全省发展。依托区位、交通、产业、科教和人才优势,建设要素集聚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发展中心、物流运输中心和区域消费中心等。,从而不断增强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

在江西、甘肃之前,湖南省4月19日发布的《关于实施战略支撑长沙市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强省总体要求:到2026年,长沙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元左右,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到2035年,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城市治理、生态建设、民生共享等现代体系更加完善,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

宣布“强省”战略的省份不仅限于上述三省。“十四五”期间,山东省明确提出“建设强省”战略,省会济南敲定“建设强省”五年目标:到2025年,高质量发展核心指标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在山东半岛城市群和黄河流域的核心引擎功能显著增强,在省域经济圈的辐射、 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中心地位、黄河流域的影响力和在全国区域发展大局中的参与度将显著提升。

广西壮族自治区对南宁寄予厚望,在广西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大力实施强市战略,建设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努力提升南宁在中国-东盟开放合作中的战略地位。”

云南也不甘落后。十四五规划中也提出,“充分发挥昆明在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金融、创新中心的核心作用,做大做强昆明省会城市,努力把昆明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经贸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和人文交流中心。”

“强省”战役的硝烟已经弥漫全国。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不完全统计,至少有湖南、甘肃、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河南、山东、福建、贵州、云南、广西、黑龙江等13个省份明确提出了“强省”战略。

从宏观政策层面看,2019年8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形态。

2019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再次强调要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综合承载能力。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学院院长杨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中国已经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从国家整体层面看,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进入加速的多中心进程,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日益成为强大而优质的动力源和发展极。

但是分地区来说,不同地区不一样。

“总体来看,东部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相对发达,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全面进入多中心一体化发展阶段,从而强调了强省战略和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其他地区还处于集中城市化和区域发展阶段,所以倾向于采取强省单一集中的策略。”杨对说道。

山势雄伟,必有主峰。没有中心城市,就没有领袖。无论是人口竞争还是产业竞争,省会城市都需要发挥“领头羊”的作用。

“各地力推强省战略与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需要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特别是提高中心城市在都市圈和城市群中的引领作用。区域要靠城市带动,城市要靠区域支撑。强省将是尊重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战略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孙久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当钥匙落下时,一切都是活的。一个强省会有一个强大的资源配置中心。每个地方的思路都很明确:先发展省会,再带动省内其他城市的发展。这也是近年来国内各大省份的发展战略。

中西部和东北部的经济

第一名普遍高于东部。

省会作为一个省的行政中心,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医疗等的中心。它聚集了全省最优秀的资源,对一个省的发展起着关键的引领作用。

除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外,全国共有27个省会城市。衡量一个省会城市的强弱,有三个指标:经济首位度、城市人口首位度、城市首位度。

首位度就是集中度,经济首位度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一个城市的GDP占全省GDP的比重。一般来说,30%是基准线,超过30%才算强省。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根据各地数据,梳理了2021年中国内陆地区27个省会城市的经济首位度(见表1)。排名前10的城市分别是长春(53.67%)、银川(50.04%)、西宁(46.28%)、成都(36.99%)和哈尔滨(35.97)

这10个省会城市的经济首位度都在3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强省,大部分位于中西部地区。但从经济总量来看,排名前10位的省会城市中,只有成都、Xi、武汉的GDP达到了万亿美元,而山东、江苏、福建、浙江等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省会城市GDP都达到了万亿美元,但经济首位度普遍不高。

比如GDP最高的广州,经济首位度为22.70%;杭州的经济首位度为24.63%;济南以11432.22亿元的GDP,经济总量排名第一,仅为13.76%,在27个省会城市中垫底。

如何看待中西部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高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杨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中西部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高,大概有两个原因。

第一,发展阶段不同。从城市化和区域发展来看,东部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处于分散或多中心发展阶段,城市等级体系相对均衡;与此不同的是,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省份普遍处于集中发展阶段,中心城市的相对地位更加突出。

第二,地理条件不同。东部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人口密集,具备多中心发展的地理条件。而中西部和东北省份人口相对稀少,相对而言,具备多中心发展条件的较少。

长春火车站

长春经济排名第一。

长春,中国东北吉林省的省会城市,在经济排名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

长春作为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城市,经济总量长期位居中国城市前列。然而,随着重工业的衰落,长春的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处于低谷的长春经济如何崛起?

2018年以来,吉林省提出“一主六对”战略,做大做强长春都市圈成为吉林省的主要战略。

2018年,吉林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区域协调发展布局的意见空,提出打造“一主六双”产业空布局,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主”即充分发挥长春辐射带动作用;“六对”,即打造环长四辽宋冀产业走廊和长辽美通白药健康产业走廊“双走廊”;打造大图们江开发开放经济带和中西部粮食安全产业带“双带”;做京长通白延吉长夏休闲冰雪旅游大环线和昌松大白通长河湖草原湿地旅游大环线的“双线”;白松长通至辽宁大通道、长吉浑大通道畅通“人字形”、“双通道”;打造长春国家创新创业基地和西部国家清洁能源基地“双基”;推进长春、吉林一体化协同发展和长春、四平一体化协同发展“双协同”。

三年后,“一主六对”再次升级。2021年7月28日,中共吉林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决定》,将“一主六双”产业空布局提升为“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

“一主六副”产业空布局实施后,长春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2019年,长春GDP 5904亿元,吉林GDP 11726亿元,长春经济总量占全省50.34%,过半;其经济排名略低于银川,位居全国第二。

2021年,长春经济总量7103.12亿元,占全省的53.67%,经济总量超过银川,居全国首位。

长春经济的崛起,也与撤县(市)、改区有关。2020年6月,公主岭市由长春市代管,不再由四平市代管。事实证明,吉林省撤县(市)改区战略卓有成效。2020年上半年,长春GDP为3058.2亿元,吉林GDP为5441.92亿元,长春占吉林GDP的比重超过56%。

2020年上半年,沈阳GDP 2887.7亿元,长春比沈阳高170.5亿元。从2020年全年来看,长春的GDP(6638.03亿元)仍比沈阳(6571.6亿元)高出66.43亿元。随着公主岭市成为长春市代管,长春2020年经济总量超过沈阳,成为当年东北第一大省会。

西宁人口第一。

衡量省会城市在省内的地位,经济首位度是一个重要指标。但是,如果只看经济第一,就会有些偏差。

以湖南长沙为例。长沙2020年GDP为12142.52亿元,占全省的29.1%。可以算是强省了。

但从人口比例来看,长沙仅占全省人口的15.12%。湖南省的衡阳、邵阳、永州、常德、岳阳都是5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5.12%的人口,说明长沙人口虹吸不显著,省会占优势。

所以判断是否强省,除了经济首位度,还需要引入人口首位度指标(即省会人口占全省的比重)。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梳理27个省会城市人口首位度数据发现,2020年排名前10位的省会城市分别是西宁(42.00%)、银川(39.70%)、长春(37.66%)、Xi安(32.77%)、哈尔滨(31.43%)、长春(37.66%)。

这10个省会城市的人口都在20%以上。多少人口第一是强省,业内没有明确的标准定义。一般认为,人口首位度超过20%是一条重要的分界线。

回顾2010年人口排名第一的27个省会城市,仅有西宁、银川、长春、Xi安、哈尔滨、海口6个城市超过20%。十年后,各省会城市的人口首位度都有所提高,人口集中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对比经济首位度和人口首位度排名前10的省会城市,共有9个城市同时上榜,成为名副其实的“双料”城市,分别是:长春、银川、西宁、成都、哈尔滨、Xi安、拉萨、武汉、海口。

九个城市的排名虽然不同,但都在前10名之内略有变化。只有兰州“出圈”,经济排名第10,人口排名第15。

兰州的经济首位度为31.55%,也是强省,但人口首位度只有17.42%,可见兰州作为省会的人口效应并不明显。

事实上,从2010年到2020年,恰恰是那些人口首位度较高的省会城市。比如,2020年Xi安人口为32.77%,排名第4,而2010年Xi安人口为22.69,10年间上升了10.08个百分点,成为10年来人口增幅最高的省会城市。

另外,通过比较经济首位度和人口首位度可以发现,27个省会城市的经济首位度高于人口首位度。

例如,长春贡献了全省一半以上的GDP,经济首位度为53.67%,但人口首位度仅为37.66%;郑州经济以21.55%位居第一,人口规模只有1260万,仅占全省的12.68%。

“省会城市一般贡献远远超过人口的经济份额。这说明省会城市的生产率是比较高的。这种高效率应该是集聚经济效应、异质人才、企业选择效应等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各地实施“强省”战略的动力源。”杨对说道。

成都在城市中排名第一。

衡量一个省强不强,除了经济首位度和人口首位度这个指标,还有城市首位度。

城市首位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大城市的人口与第二大城市的人口之比,通常用来反映该国家或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度。一般来说,一个城市的首位度小于2,说明结构正常,集中度适宜;如果大于2,则有结构失衡和过度集中的倾向。

在孙久文看来,城市首位度比人口首位度更准确。

“用城市常住人口总数(含农村人口)乘以城市化率得到城市常住人口,再计算省会城市常住人口与省内第二(或第一)大城市常住人口之比,就可以得到省会城市第一名。例如,湖北是武汉/襄阳,黑龙江是哈尔滨/齐齐哈尔,四川是成都/南充,陕西是xi安/咸阳。”孙久文说道。

在某种程度上,城市首位度代表了城市系统中最大城市的城市发展因素的集中程度。孙久文根据省会城市常住人口与省内第二大城市常住人口之比计算省会城市首位度。通过2021年的数据测算发现,武汉和哈尔滨的城市首位度相对较高,2021年分别达到3.20和3.41。西部省会城市排名较高。比如2021年Xi安的排名是4.34,成都是5.98。

然而,省会城市的扩张并不是无节制的。2020年10月,《求是》杂志发表《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几个重大问题》一文,其中明确提出要避免“一城独大”的弊端。

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印发《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重点任务》(以下简称《任务》),提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审慎从严把握撤县(市)、改区”。

省会与周边城市合并,是做强做大省会最直接的方式。通过合并,可以迅速扩大省会城市的面积、人口和经济总量,一加一大于二。但随着《任务》的颁布,意味着未来将通过撤县(市)、改区等方式严格控制省会等大城市的规模扩张。

强省将谨防“一城独大”

政策层面,对“强省”的要求更多。那么,哪些省会城市需要做大做强呢?什么不能是“一城独大”?

孙久文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这取决于城市的首位度。对于首位度低的省会城市,可以做大做强;首位度高的城市,要注意省内空城市的布局。

可以预期,随着强省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必然会加速强者恒强的局面,省内各市之间的经济差距可能会加剧。

杨提醒,在省会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单一的规模不能无限扩大。优先发展的中西部省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有意识地培育一批中心城市,谨防“一城独大”。

省会过度扩张不是好事,但是扩张的极限在哪里,什么时候调整强省战略?还需要不断探索。

对此,杨特别提醒:一是个别省份不适合过度强化省联社的策略,如山东省,应注意平衡省联社与青岛市的多中心关系,努力促进内外融合发展;二是西部省份地广人稀,生态脆弱,不宜单纯强调强省(首府)战略,应注意适时培育和发展副中心城市。

(本文发表于《中国经济周刊》2022年第15期)

《中国经济周刊》2022年第15期封面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25583.html
(0)
上一篇 2022年 11月 18日 17:40
下一篇 2022年 11月 18日 18: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