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我们开门见山,先说一下应该明确的结论。相信经过一年多的宣传、使用和经验分享,大部分用户其实都知道普通的面部识别不等于Face ID。当然,这里的Face ID一般指的是真正利用3D人脸建模来完成识别和比对过程的解锁技术。
但是现在市面上真3D人脸识别技术解锁的手机并不多。采用3D结构光技术的主流机型有小米8透明探索版、OPPO Find X、华为Mate 20 Pro、荣耀Magic 2等。此外,新发布的vivo NEX双屏版是一个特殊的粒子,因为它实际上是依靠那个特殊的TOF 3D摄像头来实现3D级别的人脸识别。虽然原理不同,但其安全性同样可靠,早已支持支付宝刷脸支付。
相比之下,现在大多数厂商“标配”普通人脸识别。他们通常通过前置摄像头捕捉用户的人脸图像,然后经过抽象处理等步骤提取各种相关的人脸特征。其中既有包括面部特征的大小、相对位置、角度等简单的几何图像特征,也有通过各种代数、统计、表示等方法提取的特征成分。这个算法各有不同,但一句话,就是记录你看图像的原因。
然而,由于收集的信息本身来自2D平面图像,因此在三维维度的信息量上存在天然的劣势。即使有厂商添加双摄像头和算法来弥补,但从根本上来说,其安全性和3D人脸识别还是有明显差距。
至于结构散斑、结构编码、相移条纹等用于信息获取和恢复的不同技术,主要区别在于点阵光源的排列方式和初始光学信息记录的方式,这里不做讨论。
就像上图中的LED光网阵列一样,通过光点和点阵的变化,我们很容易推断出地面的状态。比如路边石头的突出导致边缘的光网扭曲。然而,3D结构光用肉眼不可见的红外线取代了这一切,带来了深度信息准确、黑暗环境下使用无压力等好处。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简单的前置摄像头2D人脸识别是可以理解的。有些用户真的很喜欢它带来的便捷解锁体验。但如果在宣传上试图混淆两者,肯定会欺骗一部分不太关注数字信息的用户。但只有让用户真正了解面部识别和Face ID的区别,才能根据自身情况判断是否需要使用相关功能。浑水摸鱼绝对是无视用户信息安全的表现。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16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