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熟悉中国古代史的人都应该知道,有“强汉”、“盛唐”、“富宋”、“刚明”等说法。
“对汉朝犯下罪行的人,明明远在天边也会受到惩罚”,汉朝的强大毋庸置疑;宋朝的财富是世界之最,占当时世界GDP的60%以上。明代的“纲”主要体现在“天子守国,君亡于国”。
而唐朝的“盛世”可以说是汉、宋、明的综合。唐朝鼎盛时期有多强?领土东起日本海,南至安南,西至咸海,北至贝加尔湖,面积达1237万平方公里。
它是中国唐代历史上最华丽、最激情、最酣畅淋漓的高峰。它的繁荣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方面。
政治方面
唐代掌权者以史为鉴,量力而行,从善如流,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和“为政之要,惟人之要”的道理。他们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在选人用人上更加注重品德,不避讳个人恩怨。
对内实行宽容团结的国策,摒弃“华夷”的传统观念。各民族一视同仁,少数民族首领对唐忠心耿耿。
对外,它采取开放和平等的外交理念,将和解与武力相结合。以其开放大度的社会氛围和世界领先的文明成就,吸引周边国家纷纷来朝,形成了“千官望长安,万邦拜元”的壮观景象。
据统计,唐朝有369位宰相,其中24位来自15个不同的民族(当时中国有98个民族)。同时,外国人在朝鲜做官也是正常的。高峰时,朝鲜有多达3000名外国人。
大家可以此为想象你可以想象一下。
经济方面
经济上,唐朝实行“与民同息”的政策,疏于赋税,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一方面尽力实行均田制和租值调整法,限制宗族和豪强对土地的垄断和占有;另一方面,鼓励农民开荒。这一系列措施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极大的刺激了唐朝农业的发展弯犁和管车的发明极大地刺激了唐代农业的发展。
那时候长安城晚上大门敞开,钱粮堆积在公仓里!杜甫曾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感慨:“回想当年开元盛世,孝义尚有千户。大米肥白,公私仓廪充裕。九州路上无豺狼,长途不劳。”
军事方面
唐朝的军队有多强大?有人说,少数民族对中央的态度是唐朝国力和军事实力的最好体现。
在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对汉族多采取入侵策略,一旦强大就会入侵。但到了唐朝,他们却一反常态地愿意“当唐臣”。
只有当汉族特别强大的时候,少数民族才会从勇猛善战变成能歌善舞。
唐朝也是最大的中原王朝,天帝被彝族四大民族尊称为“天可汗”。历代都在努力修建的长城,被唐朝忽略了。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他傲然屹立于世界。
唐朝的强大还体现在,即使是一个偏师,也能打得西域毫无还手之力;即使战败也能吓得阿拉伯黑饕餮连年派人投奔唐朝(当时因为内乱,唐朝只以2万兵力和数千伤亡与20万的阿拉伯军队作战,虽然战败依然光荣)。
“赵赵有一个唐朝,天空是一千个国家。”据《唐六典》记载,有300多个国家向唐朝进贡。
文化方面
唐朝创造的灿烂文化仍然强烈地影响着东亚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外国人称呼中国人为“唐人”是从唐朝开始的,至今“唐人街”分布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城市。
唐文化对周边国家影响最广为人知的是日本驻唐使节。从7世纪初至9世纪末,大约264年,为了学习中国文化,日本向唐朝派出了十几个使团。
其频率之高、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盛事。唐使节对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中日友好交流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时,唐玄宗年间,鉴真大师应日本僧人之邀,多次前往日本传播唐朝文化,被日本人称为文化之父、法家大师。
当我们提到唐代文化时,我们不得不提到它卓越的文学成就——唐诗。唐朝有李白、杜甫、岑参和王维。白居易、刘禹锡、李贺、韩愈是中唐。晚唐有杜牧,李商隐,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宗师。
可以说,中国没有任何一个朝代能在诗歌创作上达到唐朝的巅峰。
科学与技术
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测出了子午线长度;王尧孙思邈所著《钱进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医学著作。《金刚经》的印刷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技术。造纸、纺织等技术也在当时通过阿拉伯地区传到了西亚和欧洲。
清刻本《千金方衍义》刻本闫芳易
孙思邈的《单晶》首次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朝后期,火药开始用于军事领域,出现了最初用火药制成的武器“火箭”。后来火药通过阿拉伯传入欧洲,极大地促进了整个世界文明。
唐朝的“繁荣”体现了中华民族自上而下的强烈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这是历代之前或之后都不曾有过的。可以说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没有之一。
如果把现在比作唐朝的盛况,可以看到我们的人民来自五湖四海,我们的士兵来自各民族。不管是谁,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发自内心的承认自己是中国人。
唐朝的强大、开放、包容,让每一个归化的外国人都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我是中国人,我无比自豪。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的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而不是伟大的“崛起”。
因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无数次站在世界之巅!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15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