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吉林省省会长春位于中国东北腹地。我们知道,相对于华北平原和南方,东北地区的冬天特别长,春天不仅来得晚,而且很短,但却被称为长春。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东北是中原文化和东北渔猎文化交织的地方,所以地名的命名与中原不同。比如哈尔滨佳木斯齐齐哈尔,显然不是中文地名,而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
长春听起来是个很中国的名字,其实不是,所以不能从字面上理解。
关于长春名字的由来,没有固定的认知。总的来说,有几种意见。
第一个来自古苏申语。
大约7000年前,中国东北地区出现了古代部落,中国文献称之为宿神。在古籍中,肃慎疆域称为“肃慎国”,与中国中原王朝有交往。历史学家认为,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如胡虏、卜姬、隋唐、渤海国、女真等,都与粟神有密切关系。《竹书年谱》、《尚书》等记载显示,舜时代苏神曾向舜进贡。从东周到战国再到秦汉,可能与他们有关,成为后来女真和沈竹的族源之一。
在古苏神语中,有一个祭祀仪式中常用的祷词,读作“茶蔺”。长春所在地是人们祭天祈福的重要场所之一。后世的东北少数民族及其建立的政权都极力与中国文化融合,于是“查阿冲”的中文译名改为“长春”。
第二种来自乾隆赞美宽城子古名的诗词。
宽城子,一座古城,诞生的时间远早于今天长春市的宽城区。据清代《大清统志》记载,宽城子位于会馆以北五十里,废年无考。
这里的大殿是清朝嘉庆年间建立的长春殿,后来升级为长春府。到了近代,随着铁路的发展,取代吉林市,成为新的省会。
写于东北沦陷前夕的《长春郡志》记载“城墙形状颇不规则,南北长约四里,东西长七里。东西盖宽为南北的两倍,故名宽城子。这座城市在建立之前就存在了。为什么以它的名义建造它几乎是看不见的。”
可见清代长春城之前就有“宽城子古城”。夏天,龙皇帝去长白山,龙兴之地,举行祭祀和游行。他从宽城子下经过,留下了一首诗。
“长白千年,古有西洲,无限春光在宽城”
龙爱写诗,是出了名的。虽然水平不高,但是通俗易懂,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这里两句取前两个字,变成一个字,就是长春。但这两首诗出处不详,应该是长春当地的传说。
冬天漫长的东北为什么需要无限的春天?大概,越是在寒冷的地区,越需要祈求春天的到来。
三是来自长春堡古城或长春府。
《长春郡志》说,长春堂“原位于长春堡之东,故名。在建立统治的地方,当土著改了名字,就建立了新的城市云。”也就是说它是清朝在一个叫长春堡的古城附近新建立的,因此得名长春。
据《吉林地名》一书记载,长春堡之名是由刚搬来的汉族人命名的,寓意吉祥如意。长春堡位于今南关区永春乡长春堡村。它形成于清朝乾隆中期,是因为流民进入郭尔罗斯前旗开垦荒地,是边境外比较大的村落。乾隆末年,郭尔罗斯前旗扎萨克福国公格拉坦因私自让流民入境垦荒被查处。
长春建立前,上至皇帝,下至各部地方,在今天的长春被称为“长春堡”。比如任命长春堂第一巡抚的文件,叫“今吉林省长春堡巡抚……”;皇帝的圣旨还说:“长春城地界内……”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长春堡是辽金时期长春的旧称,因为原来是长春管辖的。民国二版出版的《吉林编年史》认为,长春堂是辽金时期建立的长春国。
长春府,不在长春地区,即现在的吉林省白城,建立于辽朝崇熙八年(1039年)。叫长春(今吉林白城),管辖范围是以吉林查干湖为中心的嫩江、松花江以西、洮儿河下游。金代二年1150年废止。
第四,长春来自一种叫长春花的植物。
长春的地名是以花命名的。远在辽金时期,长春就诞生了一种蔷薇科的野生玫瑰,叫长春花。因花期长而得名长春花,给关外带来了浓浓的春意。
此说出自1940年出版的《满洲地名》记载,“长春为玫瑰别称。”在更早的元代,辽史就有文字记载,到了清光绪年间,吉林通志有了更明确的表述:
花名长春,枝软满地,故名地。
玫瑰因人工栽培而得名。比如指野玫瑰,应该是玫瑰。但野蔷薇主要在东北,但主要在明代的柳条边,不在清代的长春堂。于是有学者推测,这种植物应该与1800年建立长春会馆时的名字无关。
以上说法都是有道理的。无论哪一个,都可以看出长春是一个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名。可能是少数民族语言的翻译,也可能是辽金时期古地名的延续。不管是哪种方式,它都表达了一种吉祥的含义。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是万物复苏的季节。长春和长安一样,都是美好的愿望。
关于季节的问题——没有人规定冬天长的地方不能命名为春天。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14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