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记者王玉文/摄
宁波二手车作为国内知名的二手车集散地,交易一直非常活跃。与此同时,关于二手车的消费纠纷也层出不穷。
日前,市消保委对二手车经纪协会及部分会员单位进行了公开约谈。协会相关负责人和会员单位代表列席会议并发起联合倡议。
“希望二手车公司负起责任,不要破坏宁波的商誉!”本次访谈将直面宁波二手车市场乱象,市消保委秘书长陈超代表消费者对二手车行业发出强烈呼吁。
二手车销量超过新车,行业发展机遇亟待把握。
去年底,宁波二手车流通协会发生了一件“大事”:市市场监管局授予该协会“放心消费服务站”牌匾。
什么是“放心消费服务站”?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社会化的维权机构,能够快速解决和处理消费纠纷。应履行“消费者权益保护第一责任”和“放心优化消费环境”两大主体责任,实现“无投诉”的治理目标。
“围绕‘放心消费服务站’建设,协会将发起‘放心经营、放心消费’倡议,引导会员单位做出放心消费承诺,按照‘小纠纷不能出店,一般纠纷不能出协会’的要求,积极化解消费纠纷,提升和优化整体服务水平。”宁波市二手车流通协会会长王元阳说。
记者了解到,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宁波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有了第一个二手车市场,车商通过收、卖赚取差价。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颇有商业头脑的宁波车商开始组建QQ交流群,通过与同行共享车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共赢。21世纪初,宁波车商创办车商内网,正式将二手车信息放到网络平台上。
二手车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成功促进了行业的发展。市市场监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市共有二手车经营主体1445家,专业二手车市场33家。宁波二手车交易量不断创新高。去年,全市二手车交易量达35.6万辆,同比增长12%。与当年31.2万的新车交易量相比,差距已经拉开。
电商内网在激活车源信息,加快车辆周转的同时,也为一小撮“投机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为打击发布虚假广告、欺诈消费者等违法行为,我市多个职能部门联合整治宁波二手车市场,取得良好效果。
“去年,宁波汽车销售领域投诉举报数量保持同比下降趋势,但二手车交易条件不透明、检测评估混乱、交易行为不规范等问题频发,对宁波二手车行业声誉造成负面影响,给消费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约谈会上,陈超通报了相关情况:去年,全市消保组织共受理二手车销售投诉761件,结案701件;调解成功465例,成功率66.3%;涉案金额1187.4万元,经济损失271.43万元。“虽然总数有所下降,但调解成功率并不高,说明当前二手车市场有‘泥沙上涨’的迹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陈超说。
“宁波经济发达,汽车保有量高,老旧车比例越来越大,给二手车市场带来了繁荣。这个时候就应该给二手车行业一记耳光:珍惜来之不易的市场地位,继续做大做强?还是仅仅着眼于眼前利益,抱着‘赚一票就是一票’的短视心态抹黑行业形象?”一位业内人士意味深长地表示,宁波二手车行业的方向出现了新的拐点。
买卖二手车的“陷阱”要善于规避交易风险。
二手车“价格漂亮”、“性价比高”的光鲜外表下隐藏着哪些消费“陷阱”?违法行为被发现后会面临怎样的处罚?鄞州消保委秘书长宋振安根据自己调解过的典型案例,揭秘了行业内欺客的惯用手法,也给所有二手车经销商上了一堂普法课。
首先是低价吸引客户,存在错货、虚车源等现象。
比如宁波某二手车经纪有限公司,为了提高公司业绩,名为摩腾,借用了业内某知名二手车经纪有限公司的名称。当事人为了吸引网上流量,还在车商内网大量使用汽车图片,并以虚假价格发布,吸引客户到店参观,引导其购买其他车辆。最终没收违法所得1.1万元,并以无证经营、发布虚假信息对当事人处以20.3万元罚款。
其次,隐瞒车况,不告知车辆行驶里程、保养、危险或者不履行核实义务。
“去年我们受理并处理了一起二手车消费纠纷,入选了宁波市十大消费维权案例。”宋哲南谈到了在外地工作的余先生的经历。
2018年1月,余先生通过网上信息,在宁波一家二手车经销店购买了一辆二手车。买车后的第三年,于先生被拒绝购买车险。原来,保险公司查明,该车第一车主2017年在南京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该车被核定为全损车。“如果知道是全损车,再便宜我也不会买!”余先生很生气,要求二手车行承担责任。二手车行以“车辆实际运营人隐瞒车况,是中介,不应负责”为由免责,但同时不能提供原车主信息,也没有出具车辆购买银行流水记录。
“本案中,二手车行是否是车辆的经营者,车行是否存在欺诈行为,是双方争议的焦点。”宋哲南说,接到投诉后,鄞州消保委和宁波市二手车经纪行业协会联合进行了调解。最终,二手车经销商承认充当
中介没有充分尽到检查车况和如实告知的义务,给出了“回收返还车辆,价格约定20万,再赔偿余先生6.5万”的解决方案。
为什么二手车商的态度变化这么大?原来,《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二手车经营行为是指二手车的经销、拍卖、经纪、鉴定评估等行为。“我们告诉二手车经销商,它从事中介活动,为买卖双方牵线搭桥。车行是车辆的经营者,要向消费者提供真实可靠的车辆信息,履行法定义务。”宋哲南说。
那么,如果二手车卖家故意隐瞒车况的事实,消费者如何维权?记者了解到,国家对经营中的欺诈行为有严格的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赔偿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
由于于先生案中的交易行为发生在三年前,且无法联系到原车主,无法确认二手车行是否存在故意隐瞒或对车况进行实质性检验等情况。最后这个案子通过调解解决了。
此外,合同“陷阱”在二手车交易中较为常见,主要是经纪人在三方合同中指定车贷机构,增加“相关车况已知”条款,避免出现质量问题或事故隐患。“合同是消保人员处理纠纷的基础和依据,在合同上‘动手’大大增加了调解的难度。”有消保人士坦言。
打造高质量的市场品牌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类似房屋买卖,卖家在车辆上发出信息帖,谁促成交易,谁就能在交易中分得一杯羹。在利益的驱动下,总有一些不负责任的所谓‘经纪人’想方设法促成交易,他们往往是难以被消费者发现或追究责任的‘隐形人’。”业内人士表示,宁波作为全国最大的二手车聚集地之一,如何避免“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的问题至关重要。
“目前二手车行业的法规(标准)不完善,行业结构不完整,公民信用体系不健全。政府和行业联手,通过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的制定,控制行业的规模和运作,让二手车经营者加强诚信自律,让消费者理性消费。这些都是宁波二手车建立市场运营口碑不可或缺的环节。”宋哲南说。
事实上,宁波在规范二手车流通方面做了很多积极的尝试。王元阳介绍,多年前,市二手车流通协会推出了“二手车交易服务机构证书制度”和“二手车交易图像核对制度”。第一项制度规定,企业负责人是本单位代理证书使用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人员的中介行为负直接责任,从经营源头控制交易的规范性。第二个系统有助于双方身份识别和二手车交易意愿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据介绍,二手车交易图像验证系统进行了第三次升级,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技术验证交易双方身份,解决交易双方无法异地采集图像资料(比如人在国外)、无法采集单位车辆卖方身份信息(比如集团法人)、交易双方及其代理人权责不够明确、买方(单位购买)无法提交营业执照等问题。“去年,协会得知部分市场存在二手车交易越过图像验证系统的情况,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并对问题市场进行约谈,最终促使市场出具书面检查,确保今后不再出现类似问题。”王元阳介绍,同年,协会还制定发布了《宁波市二手车交易市场规范管理自律公约》,要求各会员单位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强化依法经营、诚信经营的意识,共同维护良好的交易秩序。
同时,我市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也雷霆万钧,坚决整治二手车消费领域的突出问题。去年底,鄞州区市场监管部门对辖区内多个二手车市场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检查二手车经营者无证经营、出租营业执照、虚假宣传、违法广告、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直到今年春节,二手车经营者的违法行为。
立案5起,罚款48万元,有力打击了二手车行业的违法现象。
就二手车经纪行业从业门槛低、人员素质不高等现实问题,市消保委召集二手车经纪行业协会会长、四位副会长及三家理事单位进行约谈,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二手车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法律素养和守法意识;二是要健全完善二手车信息发布审核机制,建立二手车交易质量保障体系,积极配合政府监管部门和辖区消保委推进“互联网加监管”;第三,积极配合政府职能部门处理消费者投诉。
那么,作为一个非专业的消费者,如何才能放心购买二手车呢?陈超建议首先选择市场信誉好的企业。她介绍,宁波二手车行业已经开始注重自身的品牌形象。这几年成长起来了很多可以放心买车的企业。“这些企业往往有二手车交易的质保体系,对交易车辆实行第三方专业检测认证。有二手车鉴定评估机构依法出具真实有效的鉴定检测报告。市场、商场、经营者建立了相关保障制度和支付制度,对错检、错检的车辆可以回购或赔付,并履行承诺。而且这些企业对于二手车的销售都有比较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截至去年底,我市二手车流通领域共有281家消费单位,其中74家单位承诺无理由退货。建立了67个消费者权益保护联络站。
对于网上的信息,陈超建议消费者提高警惕,仔细辨别明显低于市场价的车辆。同时,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消费者要仔细核对合同条款。他们为了省事,和销售人员达成简单的购车意向后,不能签空白合同。“很容易踏入‘消费陷阱’。”陈超提醒道。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11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