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当某样东西变得流行时,我们经常用“火”这个词来形容它。一个人生气的时候,也可以用来形容。如何理解“火”这个词?
甲骨文中“火”字的写法有很多种,都是像火焰一样的象形文字,上面的圆点描绘的是火星的飞溅。在金文里,从部首“火”就足以看出火焰的样子(金文里还没有发现独一无二的“火”字)。说到篆书,“火”字的形状还保留着一点火的样子。楷书火直接由篆书演变而来,结构完全一致。“火”这个词的原意是火焰。比如王充《论衡》里的“火若焚人。”意思是像烧死人一样。上面例子中的单词“fire”是用作名词的,也可以引申为动词。比如《礼记》“虫不叮人,不入火场。”也就是说,昆虫还没有冬眠,不要用火烧田。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火是从另一个角度解释的:“火灭。南方之行炎。”这是一个被毁坏的传统汉字,刘茜在《时世明天》中解释得很清楚:“火融化和消化东西。也是灭,万物灭。”意思是火可以烧毁一切。古人说“火在燃烧”,指的是火在燃烧时,有散发热量、散射光热、上升蒸腾的表象,由此引申出温暖、明亮、变化、活动、上升等含义。
我们总说文明的“火”,可见火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在浪漫的西方传说中,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了天火,使人类成为万物之灵;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醉人钻木取火的做法,使人类摆脱了吃皮毛、喝鲜血,从而创造了中华文明。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金木的水、火、土、五行相辅相成,构成了世间万物。在遥远的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认为,在力的作用下,水、气、火、土四种元素构成了世间万物。无论世间万物是如何构成的,毫无疑问,烹饪食物、祛寒带来光明、火的发现和使用,让人类告别了蛮荒时代,开启了新的文明时代。
火象征着光明和温暖。在黑暗中,点亮一盏油灯,火光像一种希望,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寒夜里,一盆炭火照亮了四周,温暖了人心。曾几何时,当我们读到“蓦然回首,那人在,灯火阑珊处”时,总会在心中回忆起往事;我不知道在哪里,当我们读到“我的脸上满是灰尘和烟火,我的太阳穴苍白,我的手指是黑色的”时,我总是想念我的父母,并感到许多情绪。而当背诵一首“日出江花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时,春天预示的希望会让我们的心重新快乐起来……
火可以带来光明,也可以炼就身心。“我愿意把我的心变成明亮的火。”革命英雄刘志杰留下的“最后一首诗”,表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正是这熊熊烈火,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凝聚了千千万万千千英雄儿女的信念,在侵略者肆意蹂躏祖国的时候,激起了拯救民族的浩荡力量,在国家积贫积弱的时候,产生了奋发图强的坚强意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投身于复兴大业。今天的中国,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实力不断上升,中国梦的蓝图已经绘就,全面小康即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指日可待。但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大风浪要闯,还有很多硬骨头要啃。站在新的起点上,如何战胜风险挑战,创造新的奇迹?不能缺少我心中由精神和信仰点燃的明亮之火。只有牢记初心,传承火种,才能所向披靡,所向披靡。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谁曾想到,南湖红船上的大豆灯,会驱走漫漫长夜,照亮整个中国?谁曾想到井冈山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不仅是众所周知的革命真理,也是当代的人生哲学——找到自己的火花,倾注取之不尽的生命能量,就能在原野上点亮自己的生命,也必将为世界增添一点光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郝思思)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10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