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你知道嫉妒的反义词是什么吗?为什么羡慕和嫉妒这两个看似相似的词差别如此之大?为什么我们害怕嫉妒,但有时又无法摆脱?
羡慕是羡慕的反义词,恐怕很多人都不信。在大多数人看来,这两个词不应该是同义词。那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字的解释:
字典里对嫉妒的解释是:但愿我自己也有。
在嫉妒的字典里是这样说的:人对自己的优越感而产生的嫉妒。
嫉妒这个词的解释不会给人很大的印象,但是嫉妒难道不是因为别人有而自己没有而产生的痛苦心理吗?怎么看和羡慕也很像吧?
的确,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这两个词是有联系的。原因是这两种情绪都是别人造成的而不是自己造成的。但是它们有以下不同之处:
1.感情的程度不一样。嫉妒比妒忌轻得多。所以嫉妒一般不会给当事人造成太大痛苦,而嫉妒就不一样了。它的情绪化程度很高,或者说很强烈,一般会给当事人带来很大的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别人无法拥有的东西。
2.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因为情绪化的程度不同,参与各方的行动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嫉妒并不会困扰那些引起嫉妒的人,因为当事人通常不会因为嫉妒而毁掉别人。但是嫉妒就不一样了。嫉妒会导致当事人做出一些对他人不合适的事情,从而破坏他人的事物或形象。
3.不同的情绪来源。从精神分析理论来看,这两种情绪有不同的动力来源。即它们的机制和功能不同。所以,虽然从表面上看,这两个词几乎可以看作是一类词,但是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看,把嫉妒看作是嫉妒的对立面,还是很有道理的。
曾经在网络上非常流行的一个词“羡慕嫉妒恨”,基本上可以算是这种情感发展的高级路线。也就是说,羡慕如果处理不好也可以变成嫉妒,嫉妒自然会带来讨厌,所以很明显,这种感情发展不是好路线。
羡慕嫉妒的感觉都是别人自己的行为造成的。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看,羡慕和嫉妒是字体对物体的驱动赌注。两者都起源于母婴之间的互动,但它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驱动源完全不同。
羡慕和嫉妒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绪,但两者都可以追溯到我早年与母亲的交往。作为婴儿出生在这个世界上,是情感上的全能自恋,即认为自己就是世界,一切都应该以自我为中心。我想要的世界,必须知道,我想要什么,就能满足我。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全能自恋。如果我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我就会生气,产生毁灭世界的想法,所以宝宝会对自己的需求稍有挫折就暴跳如雷,这在心理学上也叫全能自恋型暴怒。在这个时期,婴儿与母亲的共生关系是指婴儿认为母亲是自己,他是世界,所以母亲也是世界。
随着心理的发展,当宝宝逐渐意识到他和妈妈不是一体的,他也不是整个世界,他就打破了他的全方位自恋,他的心理发展状态就进入了偏执-分裂的状态。所谓偏执,就是他接受不了别的,固执地相信自己的感觉是对的。分裂是指在这个时期,婴儿的心智与坏的完全相反,一件事只能是好的或坏的,坏的会被扔掉,被摧毁。这在心理学上叫做二元论。
因为心理发展的状态处于二元论之下,他此时只能接受好的,拒绝坏的。所以当他饥饿的时候,如果他的母亲(乳房)及时满足了他,他的生物本能(力比多)就会得到发展,所以他看起来是一个好母亲。好妈妈乳房好,他没有,所以他希望自己也有。所以当他和一个好妈妈在一起的时候,他也会回馈她良好的互动,给她温暖。这就是羡慕的感觉。
但是如果一个好妈妈(乳房)在他饿的时候没有出现,他的死亡本能(需要释放攻击力来破坏影响他性欲释放的东西)就会出来(没有母乳喂养,他就会死)。这种死亡本能会带来婴儿对死亡的强迫性焦虑(他无法克服这种来自毁灭的恐惧,也无法自己消除这种恐惧,所以他没有能力自己生存)。宝宝心里承受不了这种焦虑,只好投射出来。变成我的死亡焦虑不是来自我自己,而是来自外界。它来自那个坏乳房,它没有及时满足我,导致了我可能的死亡。所以我妈就成了坏妈妈(胸)。对于一个婴儿来说,坏妈妈有一个可以让我活下去的乳房,但是她没有,所以我要死了。为了不死,我必须消灭这个坏妈妈。这是嫉妒。因此,嫉妒对引起嫉妒的事物有很强的消极力量(攻击性),需要消除引起这种情绪的事物,才能消除内心的焦虑。
虽然羡慕和嫉妒都是因为别人有没有我引起的,但是羡慕的驱动力是本能,所以羡慕带来的也是别人的成长。嫉妒是死亡本能的驱动力,所以消除我焦虑的来源是破坏性的。所以,做母亲的不能马虎,也不能温情,因为你可以决定你的孩子以后会不会越来越羡慕。这将决定他是否会过上自由快乐的生活。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7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