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近36万亩戈壁农业带来了什么?
——甘肃戈壁节水生态农业发展调查
地处祁连山北麓的河西走廊,生态地位突出,区位优势明显,但水资源短缺问题一直存在。近年来,甘肃大力发展特色戈壁生态节水农业,不仅开辟了一条生态优先、节水绿色发展的新路,也给当地人民带来了财富的聚宝盆。在戈壁滩发展农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来自戈壁滩的实践也为未来蔬菜生产和高效农业的发展探索了更多的可能性。
地处祁连山北麓的河西走廊,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具有资源节约、产出效率高等明显优势。近年来,甘肃立足河西走廊资源优势,开发戈壁滩等未利用土地资源,向科技要耕地、保水、求产量、求质量,充分利用大田种植节约的水资源,建设现代高效的戈壁设施农业,实现了“以粮不争地、以地不争肥”。目前已建成戈壁设施农业近36万亩。
在戈壁滩发展农业对生态环境有影响吗?干旱缺水地区的水资源如何保障?技术条件能满足吗?经济效益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深入甘肃省酒泉、张掖、武威等地,探访戈壁节水生态农业发展路径。
工业扎根戈壁
所谓戈壁农业,不是简单地在戈壁滩上开垦土地发展农业,还涉及光、热、水、肥、土等一系列生产要素的配置。早在20世纪80年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提出了知识密集型沙产业理论。此后,河西走廊逐渐探索在戈壁滩发展设施农业。
1999年,酒泉市进行了无土栽培技术的探索和实践。“当时盐碱地用基质代替土壤,效果很好。所以,我也有信心在戈壁滩建一个日光温室。”2009年,时任酒泉市肃州区总寨镇农技推广站站长的闫,提出在当地沙河村发展设施农业,但遇到阻力。“想在耕地上建大棚,但承包地不连片,村民意见不统一,没办法集中开发”。
无奈之下,严动员村党支部在附近的戈壁滩上建了50个日光温室,村干部和4名党员带头建了20多个。当时菜价好,一个大棚收入一万多元——这50个日光温室成为酒泉市发展戈壁生态农业的开端。
随着在甘肃的不断研究、示范和推广,2017年,甘肃的戈壁农业已经发展到5万亩。同年,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发布了《河西戈壁农业发展意见》,明确了戈壁农业的概念。是指在戈壁滩、沙地、滩涂等不宜耕种的闲置土地上发展设施蔬菜、瓜果等特色农产品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业态。,在符合国家有关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前提下,以高效节能日光温室为载体;同时提出了发展戈壁农业的原则和目标:坚持“科技支撑、生态优先”、“规模适度、整体推进”、“市场导向、效益突出”和“政府支持、多元投入”的原则,到2022年,在河西地区荒漠戈壁建设30万亩高标准设施农业。
“戈壁农业借助品种改良、节水引水、光热调控、基质配置等现代科学技术,成功改造、模拟、创造、重构了作物生长环境,突破了传统农业对光、热、水、土壤等自然条件的高度依赖。它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和管理模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戈壁滩都适合发展设施农业。”甘肃省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站长李向东说。
资料显示,在未利用土地资源方面,甘肃河西、沿黄灌区五市绿洲边缘可开发利用的戈壁沙漠、盐碱地等未利用土地资源有160万亩。从水资源来看,目前河西五市及沿黄灌区可用于农业灌溉的水资源总量为64亿立方米。按照戈壁设施农业每亩用水400立方米计算,依托田间高效节水节约的水资源,可新增戈壁设施农业约125万亩。
“如果在戈壁深处盲目开发,一方面会对戈壁生态造成破坏;另一方面,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跟不上。所以戈壁的农业开发范围通常是在戈壁和绿洲的交界处。”李向东告诉记者,目前甘肃已发展戈壁农业近36万亩,用水全部来自田间节水,是在不新增耗水指标的情况下实现的。
算生态账,再算经济账。“戈壁日光温室全部采用膜下滴灌、微喷灌、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亩均用水量比田间节水40%以上。”酒泉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胜军说,以番茄种植为例,一个日光温室大棚平均收入可达6万元,是大田生产效益的近20倍,每立方米水的经济效益是大田种植的近12倍。按年产量分析,新建戈壁日光温室1亩地相当于增加3至5亩耕地,既缓解了粮菜争地问题,又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坚守耕地红线。
由集成技术支持
范立德是肃州区总寨镇戈壁农业最早的参与者之一,也是10多年来戈壁农业技术发展的见证者。
2009年,范立德开始承包戈壁滩上新建的日光温室种植蔬菜。当时的棚结构是砖墙,只有6分地,造价7万左右,基本靠人工种植。“现在一个棚占地1.2亩,采用钢架拼装棚结构,施工速度快,光照充足,保温性好,容易在棚内形成小气候,尤其是大跨度无柱结构。空房间宽敞,适合机械化作业,可以大大提高种植效率”。Van Lide今天种植的28个温室中的大多数都配备了先进的智能设施。“水肥一体化设施和智能管理系统,可精准测算作物水肥需求,增产20%至30%,节约水肥投入15%。”范立德说,十年前,一个日光温室需要两个人管理,现在一个人可以管理三个;每栋旧日光温室平均纯收入在12000元左右,新温室可达25000元至30000元。
今年2月,范立德收购了宗寨戈壁农业产业园28个老旧大棚进行改造升级。每家投入约7万元安装新的智能设备,目前已完成并开始插秧。
戈壁农业作为设施农业发展的新业态,突破了传统的农业种植环境,从棚舍结构、基质环境、育苗、水肥供应、收获等方面都需要新的技术支撑。在甘肃戈壁农业园区,记者看到了全国乃至世界先进的设施农业技术。位于肃州区东东镇的中以(酒泉)绿色生态工业园于2019年开园。通过引进以色列等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高效节水及循环利用设备制造、农业智能控制系统研发等方面进行了产业开发和技术示范。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戈壁农业技术体系。
“绿色生态产业园与中国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了交流合作,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25项,申请国家专利12项,系统总结了适合我国西北高寒干旱地区的戈壁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为甘肃丝绸之路高寒干旱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交流、成果展示、试验示范的平台。”苏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管委会主任赵说。
为推动戈壁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2019年,酒泉市成立了戈壁生态农业研究所,隶属酒泉市农业科学院。几年来,他们每年围绕相关关键环节开展40多项试验研究,总结制定了22项戈壁生态设施农业栽培技术规程。”我们针对不同的应用领域推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酒泉市农科院副院长米王兴告诉记者,经过研究总结,酒泉戈壁适宜生态设施农业推广的日光温室结构为跨度10米,长度80米,后壁高3.1米,垄高4.9米;总结的11种基质配方中,槽式栽培模式以中低端基质为主,轻型简化栽培模式以高端基质为主。研究总结了蔬菜主槽栽培模式下的需水需肥规律和水肥一体化技术。
戈壁设施农业全部采用基质无土栽培,可重复使用5年以上。据测算,每亩戈壁日光温室所需基质相当于消耗80立方米至100立方米的农作物秸秆或畜禽粪便。如果30万亩戈壁农业所需基质全部就地生产,可消耗农业废弃物3000万立方米,实现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形成“种植-养殖-菌业”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原料主要是尾菜、菌渣、秸秆、动物粪便,农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苏海是苏州康多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2012年在酒泉创业时,主要生产有机肥。随着戈壁农业的发展,企业的主营业务已经扩展到无土栽培的基质生产。“目前企业产能饱和,每年可生产各类基质50多万立方米,主要供应周边地区的戈壁农业。就近生产供应也大大降低了戈壁农业矩阵的成本。以前用外省的基质,一立方米需要800元,本地生产的基质一立方米只要300元。”他告诉记者。
探索公园模式的新途径
戈壁农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非常明显,但也面临着最大的问题:缺钱。
戈壁滩一直是农业发展的真空地带,一切基础设施建设都要从零开始。发展戈壁农业,尤其是日光温室,投资大,成本高。建设水电路林等基础设施和无土栽培、自动卷帘、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农业物质技术装备需要大量资金。
谁来投票?
2017年,甘肃省出台意见明确提出:改革投融资机制,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形成多元化产业投资格局。加强政府公共服务,搭建河西戈壁农业发展平台,发挥市场主体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记者见到梁潇时,他刚从一个日光温室里浇完水,脚上沾满了泥,一点也不像老板。2019年,正在新疆做工程项目的梁潇路过酒泉,看到当地正在大力发展戈壁农业。学农业经济管理的梁潇被这种新的农业模式吸引住了。“戈壁滩上没有污染,光热条件好,种出来的瓜菜质量高,销路肯定没问题。”看好新模式的发展前景,梁潇在酒泉成立了甘肃森乐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转型成为“菜农”。让梁潇下定决心的是这里的发展环境:园区发展模式下,水电路齐全,技术成熟,只需要投入日光温室的建设资金。一个大棚的建设费用是23万,苏州水务投资公司有6万的股份,缓解了自身的资金压力。
目前,梁潇在东洞镇戈壁农业园投资建设的63座日光温室,已收获4季番茄,每座温室平均每年净利润4万元。生长中的番茄作物在上市前就被南方商人预订了。效益逐渐显现,梁潇扩大了规模,新建的40个日光温室正在加紧建设。
记者了解到,酒泉市通过项目扶持和招商引资双管齐下,重点实施了苏州高标准戈壁生态农业园试点项目,各级项目资金连续三年到位3.32亿元;连续四年,市财政安排4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戈壁农业建设。同时积极走出去招商引资,先后吸引了山东水法昊海集团有限公司、甘肃森乐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200多家企业和合作社入驻,为戈壁生态农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截至2021年底,酒泉市已开工建设戈壁生态农业产业园和示范点122个,其中万亩园7个,千亩园19个。以日光温室和钢架温室为主的戈壁生态农业面积达到14.3万亩,累计投资38.65亿元。参与戈壁生态农业建设的农业企业215家,专业合作社368家,种植户16000余人。
在张掖市甘州区,当地规划了明永滩有机蔬菜产业园、巴吉滩万亩花卉食用菌产业园、石岗墩滩万亩果蔬产业园三个万亩戈壁农业产业园。为鼓励企业投资,开发建设戈壁农业,甘州区农业企业在办理土地流转手续时缴纳出让金。除上缴部分外,其余部分由区财政划转至政府投融资平台,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企业发展。同时,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对巴吉滩戈壁农业给予重点支持。
沿着张素公路向西,一座现代化的“农业工厂”出现在祁连山北麓的巴吉滩上。是由福建客商投资建设的集R&D、生产、加工、观光为一体的张掖市甘州区神农菌业戈壁食用菌产业园。在当地政策支持下,企业于2019年开工建设,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生产、当年效益。“下一步,公司将扩大海鲜菇和鹿茸菇两种张掖珍稀食用菌的市场份额,加快祁连山野生菌种平菇的R&D和转化,同时建设配套的食用菌烘干和有机肥生产线,不断延伸产业链。”甘肃神农珍稀菌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力说。
2020年2月,武威市古浪县向国家开发银行申请贷款并投入财政配套资金,由县扶贫产业开发公司作为主要投资方,在沙漠边缘的富民新村、兴民新村地块建设1000座高标准日光温室。“我们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代工培训的形式,在吸纳周边村民就近就业的同时,培养农民的种植技能。”古浪县扶贫产业发展公司丝绸之路寒旱农业项目负责人石鹏山说。
“当前,甘肃正处于从特色农业大省向特色农业强省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和重要窗口期。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的外部市场需求和内部动能持续强劲增长,为戈壁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李向东认为,在政策支持方面,可以考虑对戈壁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建设的高标准日光温室和智能玻璃温室,按照生产面积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重点支持,还可以对大型龙头企业建设生产车间、加工和储藏设施给予贴息贷款。(记者陈发明)
来源:经济日报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5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