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地球上没有降雨的地方真的不多,大部分地貌的形成都或多或少有水的参与。丫蛋地貌自始至终都有水的参与。
“丫蛋”和“丹霞”几乎同时出现在中国现代地学文献中。两者汉字“旦”相同,“貌”相似,是地学中经常混淆的一对概念。因此,笔者有三点希望:
1.希望看完这篇文章,你能记住八个字:“风蚀飘逸,流水潺潺。”
2.希望大家能进一步理解两个概念:丫蛋是以风蚀为主形成的山脊地貌;丹霞是地表水和垂直于地表的节理共同作用形成的赤壁赤壁地貌。
3.希望你在以后的实地考察或者户外旅游中,能够观察和思考自然景观的成因,不限于地质和地理。这是本文的最终目的。
“丫蛋地貌”是一种主要由风蚀形成的山脊状地貌。1999年至1902年,瑞典科学探险家斯文·赫定第二次对中亚进行科学考察,在中国的罗布泊沙漠发现了大面积裸露地表的河湖沉积物,被强风侵蚀形成独特的脊状土丘(图1),被当地维吾尔人称为“亚尔当”。1903年,何丁在《中亚与西藏》一书中首次使用亚尔当一词,特指这种特殊的“山脊状风蚀地貌”。从那以后,Yardang开始在英语地球科学文学中流行起来。
通过谷歌地球鸟瞰敦煌雅丹地质公园(红色箭头表示主风向)通过谷歌地球鸟瞰敦煌丫蛋地质公园(红色箭头表示主风向)
1936年,曾随何丁参加过一次科学考察的中国科学家陈宗岐先生在《罗布·努尔与罗布·荒原》一书中,正式将雅尔当翻译成雅尔丹。丫蛋地貌的名称是陈宗岐以其女儿的名字命名的,但事实正好相反:“丫蛋”作为一个地质学术语,出现在1936年正式出版的第一期《地理学报》上。陈宗岐的女儿陈丫蛋生于1942年,中间间隔近7年。
在他们的原始文件中,何丁和陈宗奇将大山脊称为“麦赛”(英文Mesas,意为“房山”)。麦赛通常高10~30米,形成较早;被称为“丫蛋”的地貌通常高度不到1米,形成时间较晚。在后世的文章中没有对它们进行区分,它们被统称为丫蛋地貌。风蚀是丫蛋地貌最重要的特征,它的形成,山脊状,集中成群分布。这就是所谓的“风蚀丫蛋”。
典型的丫蛋地貌形成于干旱地区干涸的湖底或河湖阶地上,多为未固结或半固结的砂砾岩。地壳活动使湖(河)水后退,湖底上升,地表裸露,强烈而持久的定向风沿干缩裂隙(或构造作用形成的裂隙)侵蚀,使原本平坦而固结不良的湖底沉积物逐渐形成一系列与主风向略平行的不规则鳍状脊和宽而浅的沟槽。脊的高度有几十厘米到几十米,沟的宽度有几米,长度有几十米到几百米,少数有几千米长。大多数壕沟都被流沙填满了。由于长期风蚀,单个山脊常呈鳍状或流线型,迎风面通常呈弧形,背风面细长或分散。沟间充填的流沙表面通常保留有明显的风成波纹。
风蚀形成的地貌千变万化,千奇百怪。“丫蛋”只是众多风蚀地貌类型中的一种。其他风蚀地貌还包括风蚀洞或龛、风蚀柱、风蚀城堡等。然而,在今天的许多文章或游记中,几乎所有与风蚀有关的地貌都被统称为丫蛋地貌。严格来说,只有如图1所示的成组分布的山脊和丘陵才能被称为丫蛋地貌。有些人甚至把流水形成的丹霞地貌称为丫蛋地貌,这显然是错误的。
“丫蛋地貌”中的“丹”字是音译,与红色无关。丫蛋地貌的颜色可以是红色,也可以是除红色以外的任何颜色。“丹霞地貌”是指以红色砂砾岩为主要成分,以赤壁丫蛋为典型特征,以地表水蚀为主要因素的地貌景观。所以有“水流过云”之说。
关于丹霞地貌的文章和专著很多,网上可以搜到。科技博主吕洪波曾经对甘肃冰沟丹霞地貌的形成机制做过很好的科普。参见吕洪波教授2015年6月的博文《甘肃张掖冰沟丹霞地貌形成机制分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上的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国家文本,几乎囊括了中国六大著名丹霞景观的全部内容和中国学者的研究进展。对于科学研究和旅游来说,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宝贵信息。这本书有1400多页,大量彩色插图,非常精彩。
雅丹地貌与丹霞地貌的主要异同点。雅丹地貌与丹霞地貌的主要异同。
地球上没有降雨的地方真的不多,大部分地貌的形成都或多或少有水的参与。丫蛋地貌自始至终都有水的参与。首先,形成丫蛋地貌的岩石或地层主要是湖相砂砾岩。湖水干涸后,这些出露的砂砾岩在间歇性流水和长期、强烈的定向风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现在的地貌,但流水的侵蚀远不如强风。因此,丫蛋地貌被归因于风蚀,“风蚀丫蛋”由此而来。
地球上很少有不下雨的地方,几乎没有不刮风的地方,只是风的作用有大有小。我国西北地区多风,风蚀现象非常普遍且强烈。在西北丹霞地貌中发现风蚀痕迹并不奇怪。
玉门关以西约80公里(GPS参考坐标为:北纬40° 29′~ 40° 33′;东经:93°至93° 11 ‘)之间,有典型的丫蛋地貌。几十万年前,这里曾是一望无际的湖泊。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湖中沉积了大量的砾石和沙泥,湖面面积逐渐缩小,最终湖水退缩,湖底沉积物露出水面。同时,南部迅速上升的青藏高原和西北部的天山山脉阻挡了南印度洋和西部的湿润空气体,东部离太平洋太远,导致这里的气候越来越干燥。蒙古高原的强风从北向南直吹过来。在强风的长期侵蚀和磨蚀作用下,伴随着间歇性的洪水,罗布泊荒地大面积的河湖沉积逐渐解体,形成了现在的丫蛋地貌。
从空透过GoogleEarth俯瞰,一排排风蚀山脊就像大海中的舰队,又像巨大的鲸鱼。它们争先恐后向前,蔚为壮观(图一)。受构造作用、岩石原始成分、风蚀和间歇性水流的影响,宏观上的山脊和山脊往往是不规则断开的。在风沙的长期侵蚀和磨蚀作用下,形成了潜艇、蝌蚪、狮子、孔雀、石柱、蘑菇等各种地貌景观。
雅丹地貌(镜头方向:西南)雅地貌(镜头方向:西南)
雅丹地貌(镜头方向:西南)雅地貌(镜头方向:西南)
“覆舟状”雅丹地貌,仔细观察,还可见到砂砾岩沉积时流水作用形成的斜层理。“船形”的丫蛋地貌,通过仔细观察,还可以看到砂砾岩沉积过程中流水作用形成的斜层理。
“狮身人面像”狮身人面像
大风吹出来的“凤凰”“凤凰号”被强风吹了出去
雄狮(雄性)狮子
注意狮子基部清晰笔直的节理切割痕迹,说明其形成过程中构造作用也很重要。
强风吹蚀、磨蚀后留下的风蚀柱、风蚀残丘强烈的风蚀磨蚀留下的风蚀柱和残丘。
敦煌雅丹地貌全景卫星照片(照片来自GoogleEarth)敦煌丫蛋地貌全景卫星照片(图片来自GoogleEarth)
照片的左上部分显示了标准的丫蛋地貌。第四纪河流和湖泊沉积物受大风侵蚀形成长长的白岭地貌,地貌与当地盛行风向一致(红色箭头)(见图1)。照片右下方东西向附近裸露的白色山脊景观是由间歇性水流侵蚀形成的(如黄色箭头所示),几乎与盛行风向垂直,因此经常被吹裂,形成孤立的景观。本质上是罗布泊地区水土的变化,水和风的侵蚀等。都与青藏高原的隆升密切相关,地表的面貌(地貌)是地质运动的结果。罗布泊地区独特的地质背景造成了其独特的景观。
施工博主们,谁来解释一下图9中的施工现象?
丫蛋地貌在中国西北地区很常见。这是2003年8月在青海油田附近实地考察时拍摄的照片。前面的场景像不像另一个斯芬克斯?
中国西北有许多壮观而典型的丫蛋地貌“沉睡”在荒野中。比如这张图就是青海冷湖附近未开发的丫蛋地貌(图片来自GoogleEarth),比敦煌的丫蛋地貌景区大很多。
伊朗Lut沙漠雅丹地貌(Yardangs in Lut Desert,Kerman Province, Iran)伊朗克尔曼省Lutdesert的Yardangs
火星上的雅丹( Yardangs on the surface of Mars)火星表面的亚尔丹斯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5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