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本报记者岳怀让
4月14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发表题为《两面人终将把自己束缚在茧里》的评论文章称:日前,媒体报道了浙江省金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原二级巡视员陈晓案。表面上看起来谨小慎微的陈晓,暗地里肆无忌惮的收礼,最终在商人老板的长期“感情投入”中败北,演绎出人情和面子掩盖下的双面人生。
文章认为,双面人危害极大,不可小觑。梳理通报案例不难发现。有的两面人面对组织的来信和询问,不如实说明问题,想蒙混过关;有的刚上任时信誓旦旦要做廉洁干部,不久就被狠狠“扇了一巴掌”;有的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表示实际整改存在问题,结果放任问题由小变大,导致大错特错;有的热衷于喊口号,背后在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上打折扣、弄虚作假,导致工作部署要求不能落地,浮于表面。一方面装着对党忠诚、清正廉洁,一方面又欺软怕硬、腐化堕落,演技堪称“戏精”。
针对双面人的问题,上述文章指出,双面人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必须及时识别并清除出去。各级党组织要炼成一双“火眼金睛”,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不断端正选人用人风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坚持问题导向,准确识别并及时纠正党员中表里不一的干部。
文章还认为,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履职情况和工作作风的监督检查,坚决防止和查处“七位一体”问题,坚决清除对党不忠诚、不老实、口是心非的两面派、双面人。就党员干部而言,牢记对党忠诚是共产党员的生命线,时刻牢记我们为什么出发,在是非面前旗帜鲜明,在“猎奇”诱惑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对党忠诚老实,不畏疾病医疗,不隐瞒欺骗,坚决对双方说不。
导报记者注意到,上述文章点名的金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原二级巡视员陈晓,曾担任金华市委常委、副市长。
公开资料显示,陈晓,1963年8月出生,198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8月参加工作。曾任浙江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浙江师范大学团委书记,浙江省金华县副县长,金华市物价局委员、副局长,金华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委员、副主任,金华市发展计划和改革委员会(物价局)委员、副主任,金华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府办公室委员, 金华市环保局党组书记、局长,东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金华市婺城区委书记,金华市委秘书长、常委,金华市委秘书长,统战部部长,金华市委常委、副市长,金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二级巡视员。
2020年3月,浙江省纪委监委对陈晓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立案调查,并采取留置措施。同年6月,陈晓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同年7月,绍兴市人民检察院以陈晓涉嫌受贿罪向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2021年4月12日,绍兴中院一审公开宣判,以受贿罪判处陈晓有期徒刑七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60万元。没收陈晓的违法所得,上缴国库。
去年5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表《人情与面子捆绑的人生:浙江省金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原二级巡视员陈晓案剖析》一文,公布了陈晓案的诸多细节。
全文如下:
“人情往来”遮住了眼睛,把春节、中秋节等节日异化为“接待礼仪”
“一点小意思,请收下。”2020年的一天,陈晓在一个会议现场遇到了参会的企业代表,也是他多年的“老熟人”——某控股集团公司法人代表葛某某。寒暄几句后,葛某某“开门见山”,悄悄将价值4000元的购物卡给了陈。陈晓不屑一顾,接受了。此时,距离他向纪委提供虚假说明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我不知道我那天天关注地方新闻的老父亲听说我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后是什么感受。我对不起他的尴尬,更对不起组织!”如今,身陷囹圄、身披囚衣的陈晓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意气风发。
年轻的陈晓既聪明又勤奋。她是从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一个偏远山区的农村娃长大的。27岁的她,成为全省最年轻的高校正处级干部。
1996年,33岁的陈晓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他走出象牙塔,从大学来到地方,担任金华县副县长,走上了从政之路。
无论是家乡的父老乡亲,还是一路陪伴我的老师、学弟学妹,都对陈晓寄予厚望。退休的父亲经常给他写信,希望他能做个清官。他还把在报纸和杂志上看到的关于廉洁从政的文章剪下来发给陈晓,以示警告。
“当初我就下定决心,要对得起组织,对得起父母,老老实实做人。”在陈晓的供词中提到,他第一次看到拜年礼物中有现金,断然退回;第一次出差飞机上有人把他的银行卡塞到他口袋里,他很不客气地拒绝了。然而,谨慎开始容易,谨慎结束难。陈晓的蜕变,源于他对“人伦”的误解和对小仪式的蔑视。
交朋友,懂得交朋友,是周围人对陈晓的评价。当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多的时候,陈晓在“有心人”的反复追求和围堵下渐渐堕落。
“这是我为别人着想的心意。我总是拒绝,就是不给面子,不厚道。我做得不好,还要对我有意见,不利于工作。”很快,陈晓给自己找了个借口,第一次在矛盾和焦虑中,接受了别人赠送的贵重物品。
俗话说,朽木不可雕也,易受风吹空分。如果一个人的信仰不坚定,就经不起诱惑而误入歧途。对于陈晓来说,人际关系中的“越线”也反映了他思想转变的过程。
一方面怕驳人面子,搞僵人际关系;另一方面,陈晓打着“人情往来”的幌子,为自己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披上了“遮羞布”。从开始的紧张,到后来的心安理得,麻木不仁,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点,陈晓越发疯狂,拒绝给任何人送礼。他把这些节日异化为自己的“接待礼仪”。
春节是走亲访友和交换祝福的传统节日。不过陈晓家里都是来送礼的,利益交融的。
2010年、2011年春节前,东阳某房地产公司老板李某某连续两年上门拜访,送陈晓20万元银行卡、20万元购物卡;2012年至2019年,每年春节前后,金华某广告公司老板陈某某、浙江某控股集团法定代表人潘某,每年都给陈晓3万元现金红包,并将其变成“惯例”;浙江省某投资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程某从2010年开始,每年都会给陈晓送加油卡或购物卡。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从未停歇,为了实现长期的“感情投资”…
10000,20000,30000可能看起来是个小数目,但是积少成多。十几年来,陈晓收受的贿赂惊人,他却视而不见,认为这些都是应得的。
与此同时,“体贴”的送礼者一直在挖空打探陈晓的喜好,以各种方式送出珍贵的礼物。知道陈晓不抽烟,送礼的人就专门送了茅台酒。金华某房地产公司原项目负责人罗某某送陈晓60瓶茅台酒10张提货券寻求陈晓帮助,陈晓军接受。
“一箱箱茅台酒,像巨大的石头,筑起了一堵墙,挡住了我的人生之路;那张购物卡,像一把张牙舞爪的巨铲,正在挖掘空我脆弱的生命大坝。”陈晓后悔了。被拘留后,当调查组把扣押的赃款给陈晓看时,他不敢正视,喃喃地说“真是罪大恶极”。
为了追求“好名声”,胡说八道,贪慕虚荣,被追杀。
“我在前辈之后很注重自己的名声,希望能有个好名声。”在赞美中长大的陈晓,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所以,当陈晓做出一些成绩,受到人们的称赞时,他就飘飘然了。表面上他面无表情,但内心却洋洋自得,相信这一切都是自己的成绩。慢慢地,他对“名气”的追求有了质的变化…
长期担任领导职务,找陈晓办事的人不在少数。面对这些不当要求,陈晓不仅没有强烈拒绝,反而“乐于助人”。他相信,一个电话,一句问候,一次协调会,就能帮助解决别人的“大麻烦”,顺水推舟,举手之劳,彰显自我价值。为什么不呢?
于是,为了追求一个“好名声”,陈晓利用职务之便,开了不该开的口子,方便了。每次听到客户“为人热情,乐于助人”之类的恭维,陈晓就更加洋洋得意,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
很多老板为了和这个“乐于助人”的领导建立关系,挖空空拐弯抹角,和陈晓身边的人打关系。
东阳某汽车销售公司实际控制人张某某就是其中的典型。为了改变一块工业用地的性质,张某某费尽心思找到陈晓的老乡兼高中、大学同学陈某某,请他“说媒”。
面对“多年好友”,陈晓自然很热情。“当时我同学告诉我,我帮助的人是他的亲戚。我知道这是假的。他只是搭了一条线,搭了一座桥,但我不想丢他的脸,就帮他批了。”陈晓说。
得偿所愿的张某某也不含糊,立即通过中介给陈送去了巨额“好处费”。陈直接买了一辆价值38万元的车,以借款的名义送给陈晓的家人。后来他又为陈晓部分家庭房屋装修支付了22.44万元,老同学友谊恶化为赤裸裸的利益输送。
知道了陈晓的“好面子”和“守信用”,各路大佬和“朋友”纷纷靠近他,各显神通追杀他。当陈晓想买红木家具时,一个老板以很低的价格卖给陈晓。之后确定这套家具的市场价是陈晓支付的近两倍。为了装修联排别墅,陈晓被老板送去了一批地砖、洁具等装饰建材。据办案人员介绍,这批建材的市场价格达到35万余元;陈晓的儿子要出国留学,有消息灵通的老板送了好处费,金额达82万余元,理由是“留学贵”…
不劳而获。这些动辄给陈晓数万元的人,在土地供应、土地用途变更、项目推进、子女入学、案件办理等相关事项上,都得到了陈晓的关照。
“我能走到厅级干部的位置,是组织的支持,但我错误地把权力当成了自己谋利的工具,犯了大错。”陈晓后悔了。直到被拘留,他才终于意识到,拉拢不是友情,公权不是私权,热闹的背后只有残酷的利益算计,温情脉脉之下,隐藏着大量的腐败漩涡,但这种觉醒来得太晚了。
左手借钱右手放款是违法的,为了避免验证错误,体检卡和赃物一起转移。
党纪国法是不可触碰的红线、底线、高压线。陈晓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本应带头遵纪守法,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但他一方面喊着“自觉遵守,坚决执行”等口号,一方面又不愿意学习,无视纪律和法律,演绎着“双面人生”。
“第一次拿到高额贷款的回报时,我以为找到了快速致富的捷径,甚至还沾沾自喜。”陈晓告诉办案人员,2011年11月至2014年9月,他铤而走险,在这条曲折的道路上一路前行,费尽心机,通过职务影响,与相熟的老板做起了“贷款生意”。
据办案人员介绍,陈晓不仅将自有资金100万元高息借给老板,而且左手借钱,右手借钱。他从银行贷款260万,以“空手套白狼”的形式赚取利息差,通过非法放贷获利66万余元。
“仔细想想,企业家才是最懂得算账的人。他们完全可以通过正常的银行渠道解决融资问题,成本也低很多。这样做无非是想靠我这个地方官的‘大树’,让我随时‘站上讲台’。”没有无缘无故的示好。陈晓知道,这种不正常的借贷关系背后,本质是权钱交易。
贪得无厌的陈晓还有另一条“生财之道”——非法投资股票。他在“朋友”的邀请下,投资私立学校,然后溢价出售股份;受亲戚邀请,投资建材企业,想获得高额回报等等。2009年至2020年,陈晓先后投资5家公司、1所学校、1个房地产项目,违规获利250余万元,赚得盆满钵满。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2018年底,浙江省委巡视组到金华市委巡视,陈晓很紧张,因为担心自己的违纪违法问题被发现。为了逃避核查,他转移了黄金制品、手表、购物卡、现金等贵重物品。他收到的。他还和老板朋友商量了几个方案,选择了几个藏身之处。
慌乱之下,他误将和妻子的婚戒,甚至是单位开具的医院体检卡,放入了转移赃物的箱子里。
因为太多的私心杂念,陈晓“聪明反被聪明误”,屡次错失被组织挽救的机会。
2019年12月,陈晓编造了一份“借条”,以此为救命稻草向浙江省纪委监委反映情况,提供虚假信息,企图证明自己的清白。但纸终究包不住火,陈晓的一系列违纪违法行为早已被组织掌握。直到2020年3月初,陈晓被免职,他才如梦初醒,主动投案自首,坦白了自己的问题。
“本来,我生命的列车已经慢慢减速,准备停靠在车站,但现在它正驶向违法乱纪的不归路。而这一幕人生悲剧是我自己造成的。”陈晓痛哭流涕。
世界上没有后悔药,这沉重的人生枷锁是陈晓自己戴上的。他辜负了党和组织多年的信任和培养,一次次收受贿赂财物,在腐败的泥潭里越陷越深。他忘记了父亲的谆谆告诫要做一个清官,最后留下了终生的遗憾。
编辑:姜晨睿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5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