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前言
新中国的标志性建筑天安门广场,也是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红色印象。每当我们走过天安门广场,首先看到的就是挂在天安门门上的毛主席巨幅画像。虽然毛主席画像在几十年的沧桑中几经更换,但无论哪一张,看起来都像毛主席在世时一样生动。然而,你可能不知道,在天安门广场的毛主席画像背后,是新中国四代画家毕生的心血和努力。
图:天安门城楼的毛主席画像图片:毛主席像在天安门门
开国大典毛主席像的第一位画家:名周。1949年4月,渡江战役前,国共两党在北平举行和谈,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率团在六国饭店接待国民党南京代表团。会前,时任北平国立艺专实用美术老师的周凌带着所有美术生负责会场布置。他在会议室挂了一幅毛主席戴八角帽的画。周恩来看后非常满意。
图:开国大典毛主席画像是依照这张照片进行参考而绘制的。图为毛主席与朱瑞在一起照片:开国大典上的毛主席画像就是根据这张照片画的。图为毛主席和朱瑞在一起。
9月,当新中国成立典礼正在筹备工作时,任命周负责城楼上悬挂的毛主席画像的绘制工作。于是,周和妻子、助手陈若菊按照北平市委的指示,来到广场,在广场围墙外搭起脚手架,开始绘画。
考虑到毛主席的个性、风度和诗人气质,现在新中国刚刚成立,毛主席的脸上应该充满了胜利的笑容。因此,周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以毛主席在北平和谈时戴八角帽的照片为蓝本。
图:周令钊正在绘制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示意图)图:开国大典,周在城楼上为毛主席画像(示意图)。
但是要想把一幅小画像放大成巨幅画像,就要掌握好尺度,需要反复放大尺子,勾画底子。为了防止尺寸不够,周和夫妇特地做了一个粉红色的线包。他们一到现场,就跑到天安门门去做网格,画草图。做了十几个小时,他们一直到晚上天黑才停下来。两人分工如下:周主要负责画毛主席的眼睛、鼻子等关键部位,妻子陈若菊负责提着油漆桶,给毛主席画像上的灰色军装加油彩。
经过两个星期的努力,一幅工整、端庄、栩栩如生的毛主席画像终于完成了。9月30日上午,北平市市长聂荣臻同志专程来到天安门广场。他对这张毛主席的神态和表情的图片表示满意,但对毛主席的开领提出了一些建议:“虽然开领体现了毛主席的浪漫情怀,但毕竟这是开国大典,还是扣在领子上的嘴比较好。”
图: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的天安门广场照片: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中的天安门广场。
按照聂的建议,周和陈若驹立即修改了衣领。后来,工人们连夜将完成的毛主席巨型雕像悬挂在天安门门门口。但在半夜,来对开国大典的版面做最后检查时,突然发现画像下面有“为人民服务”五个字,于是他立即命令周连夜修改。本来这五个小字在原画像里,也是北平市委研究决定加上去的,但周恩来觉得富余了不少:“快去掉,这不是展览!”
图:开国大典时挂在天安门城楼的毛主席巨像(周令钊绘)图:开国大典,毛主席像(周画)挂在城楼上。
于是,刚刚睡了一觉的周立即赶回了广场。他发现画像此时已经挂在天安门广场上,周围的聚光灯也已经打开。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把画像拿下来修改。因此,周决定把毛主席画像上的衣服长度稍微延长一些,以盖住这五个字。在工人的帮助下,他一手提着油漆桶,一手拿着画笔,爬上梯子,在底部填上了同样颜色的油漆。为了保证比例协调,周小心翼翼地在自己的衣服上加了一颗扣子,以保证人像的整体比例。
图:周令钊老人正在工作照片:周正在工作。
十月一日上午,开国大典如期举行。当毛主席登上广场宣布新中国成立时,应邀参加开国大典的周、和陈日如站在广场东侧,看到自己的画挂在广场的主席台上,感到无比自豪和激动。虽然周也参与了新中国国徽和人民币图案的设计,但真正使他出名的是开国大典上的毛主席画像。此后,周成为“国家名片”的设计者,先后设计了“狗年”、“四大名楼”、“国庆十周年”等纪念邮票,名扬天下。
图:第三版毛泽东画像照片:《毛泽东画像》第三版
齐心协力绘毛主席巨幅画像:第二代画家张功不可没。从1950年开始,天安门门上悬挂的毛主席画像就有了严格的要求:毛主席画像完成后,必须经过中宣部和文化部有关专家的认真检查和评估,才能悬挂。为了选一幅毛主席画像,时任北京人民美术工作室副主任的辛莽被胡乔木请到中南海,让他选一张毛主席的照片。
说起辛莽,延安的老同志可以说是人尽皆知。他于1939年进入延安鲁迅美术系,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美术室的画家们曾以对毛主席无限的热情画出一些高质量的领导人肖像,其中辛莽尤为突出。延安来的老干部也称赞:“辛莽是画毛主席的专家。”
图:195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毛主席画像(主笔:辛莽)照片:1950年五一劳动节毛主席像(主要作者:辛莽)
起初,辛莽选择了一张毛主席的免冠照片。这张照片中,毛主席的眼睛微微向上,是一张半侧面像。1950年国庆节,为了画出悬挂在天安门门口的巨大毛主席像,辛莽带了几个解放区的画家一起工作。其中,画家左晖、张松鹤等人负责具体的绘画工作,而辛莽则站在远处观察、指挥,最后修改细节,承担起类似“导演”的工作。
然而,当辛莽没有想到的是,画像被挂上后,公众的意见并不太好。他们以为毛主席身边只有一只耳朵不好看,又因为他眼光向上,政治意味不太好。北京领导听说后,也要求更换。1950年11月11日,辛莽只能选择另一幅合适的毛主席画像重新绘制,并张贴出来。
图:1950年“十一”至1952年“五一”的毛主席巨像( 主笔:辛莽)照片:1950年11月至1952年1月的毛主席巨型雕像(主要作者:辛莽)
从1952年十一国庆开始,绘制毛主席巨像的任务就落到了中央美术学院肖像组组长张身上。要完成这样一幅高6米,宽4.6米的巨幅画像,需要十天的时间,其中的难度自然难以想象。为了加快完工,张不得不夜以继日地工作,一直画到半夜。
由于毛主席画像的画面太大,张只能在广场后面搭一个临时棚子作画。今年九月,北京的天气很冷,尤其是晚上。张的手和脚经常在他画几分钟之前就冻僵了,而这个工棚就建在广场的树荫下。张的手和脚经常被冻僵。
图:1952年“十一”至1963年“五一”的毛主席画像( 主笔:张振仕)图片:1952年“十一”至1963年“五一”毛主席画像(主要作者:张·)
在这样困难的环境下,张经过十几个昼夜的努力,终于成功地画出了毛主席的画像。九月底的一天,张早早地来到了广场。这一天,他要挂毛主席的画像。当时除了解放军战士和有关部门领导,有关部门还专门从北京某厂找了一台起重机,用了几个经过技术和政治考验的起重机师傅。在齐新的共同努力下,这幅两吨重的毛主席像终于成功地挂在了天安门的大门上,大家都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
图:1952年,第六版毛主席画像在天安门城楼照片:1952年,第六版毛主席像在天安门门。
后来很多中央领导同志看到这幅毛主席画像后,认为张画得很认真,很贴近毛主席本人的气质。因此,从1952年到1963年,张成了一名“专职画家”,在门上画毛主席像,并以每年一幅的速度更新。他画的毛主席像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在重要的节日里使天安门人崇拜毛主席,为毛主席激动。
图:第六版毛主席画像图:《毛主席画像》第六版。
张工作繁忙,继位:第三代画家创作毛主席画像的点点滴滴从1964年开始,张就因为中央美术学院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在广场创作毛主席画像。北京美术公司油画组领导经过研究,决定把创作毛主席画像的重任委托给王国栋同志。
其实公司领导也不是一时兴起才想到的。那时王国栋已经是一位著名的油画家了。王国栋生于1931年,从小就喜欢绘画,曾在西单商场学习炭画。建国后,他师从尹素,专攻民族绘画,绘画技艺日臻纯熟。1956年,王国栋被调到北京美术公司,专攻领袖绘画。
当时最常见的画领导人肖像的方法是根据照片,这对王国栋来说是一个遗憾,因为如果你想真正画出一个好的人,你还是要亲眼看到才能描绘出他的面部表情。然而,当时一些偶然的机会为王国栋创造了一些直接会见中央领导同志的机会。当时每到国庆节,新中国都会邀请一些外国领导人来庆祝国庆。国庆节前夕,周恩来总理、刘少奇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忙得不可开交,在北京随处可见。
图:王国栋在天安门画室外留影照片:王国栋在天安门画室外拍照。
碰巧北京美术公司的工作是负责更换机场标语。有时候,为了迎接几位外国领导人的到来,一天要换好几个标语。虽然王国栋总是很忙,但他会偷偷观察前往机场的中央领导人的表情,其中周恩来总理是他最常见的一位。经过反复观察,王国栋发现周总理为人慷慨大方,平易近人,但平时照片临摹的人像很难表现出周总理的表情。
大约在1960年,王国栋得到了一个非常宝贵的机会,可以见到毛主席本人。当时毛主席要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代表团,连队领导指示人民大会堂工作人员把王国栋等同志安排在前排位置“站好”。不久后,毛主席、刘少奇、朱德、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走进人民大会堂。尽管王国栋心情非常激动,但他仍然忘不了公司交给他的任务。他开始仔细观察毛主席,眉宇间的亲切感情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
1964年,北京美术公司把在天安门广场为毛主席画像的任务交给了王国栋、陈永贵(作者注:画家,毕业于东北鲁迅美术学院西洋画专业)和金狮,其中王国栋负责。怀着对党的忠诚和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王国栋投身于绘画。这一次,他选择了毛主席的半侧面、平视照片作为参照,特别注重对毛主席眉心神色的描写,力图在展现毛主席自然神态的同时,突出其机敏睿智的性格。这些灵感是他通过眼睛感受到的。
图:王国栋用过的颜料照片:王国栋使用的颜料
当然,要想把毛主席的巨幅画像画好,光有空的满腔热血和事先规划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好的绘画技巧。作为著名画家,王国栋十分注意吸收前人的经验和技术,博采众长,在自己民族绘画的基础上,向陈永贵求教西方绘画方法。于是,在画毛主席像的过程中,王国栋不仅能准确地把握人物的轮廓,还能准确地把握油画的色彩,用中国人喜欢的颜色给毛主席上色,使他的毛主席像很有民族特色。
在负责毛主席画像的十几年工作中,王国栋曾经遇到过很多困难:一是毛主席画像非常巨大,而当时新中国还没有这么大的画布,只能用三张画布拼接在一起。由于拼接的技术问题,画面上出现了上下两道笔直的印痕,影响了人像的整体美观。
后来有人给中央写信,要求解决毛主席画像的这个问题。天安门管理处得知后,立即派王国栋到哈尔滨亚麻厂寻求帮助,但发现这里的织机宽度不够,于是后来找到了天津地毯厂。通过两家工厂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最终织出了一整版的宽麻布。王国栋对这种亚麻布非常满意,这种布料在当时可以用10年。就这样,王国栋终于保证了毛主席画像的美观。
图:晚年王国栋图:晚年的王国栋
毛主席巨幅画像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防水问题。当时毛主席的画像是以稍微倾斜的角度挂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但是每到下雨天,毛主席画布后面的五夹板很容易被雨水侵蚀,很容易影响毛主席画布的颜色。王国栋很快找到负责生产该地板的相关厂家商讨这一问题,最终决定将耐腐蚀的铝合金板放在原来的五夹板后面,从而保证毛主席画像长期挂在天安门城楼上也不会变色。
1966年,中央领导指示在天安门门上为毛主席画一幅更好的画像。王国栋等人立即创作了一幅新作品,放在毛主席正在开会的沙发旁边,希望毛主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建议。后来,王国栋被调回北京美术公司工作,而金石和陈永贵继续在天安门广场工作。为了能够很好地观看和揣摩毛主席的表情和姿势,连队专门给他们配备了两台高倍望远镜。经过特别批准,当毛主席在天安门城门上时,他们被允许站在金水桥附近,举起望远镜观察毛主席的表情和姿势。
图:第七版毛主席画像在天安门城楼照片:第七版毛主席像在天安门门。
然而,自1967年以来,王国栋的情况变得越来越困难。原因是1967年,天安门广场突然悬挂了一幅毛主席正面油画,取代了王国栋的那幅。以前,有人对王国栋画的半侧面像有意见,认为毛主席像只有一只耳朵,是“偏听偏信”的表现。因此,王国栋回到艺术公司后从未停止过。对此,王国栋很不解,但还是坚持和我一样,没有落在陌生人眼里。
幸运的是,三年后,王国栋终于重返工作岗位,并再次回到天安门广场为毛主席画像。然而此时挂在天安门广场的毛主席画像已经是正面像了,自然只能放弃之前苦练多年的半侧面像,而去追随这个正面像。此时的已经深感培养接班人的重要性,于是在1971年,葛成为的学生,开始培养在广场为毛主席画像的第四代青年弟子。
图:第八版毛主席画像在天安门城楼照片:第八版毛主席像在天安门门。
1976年9月9日,伟大的毛主席逝世。听到这个消息后,王国栋忍不住哭了,这对王国栋是一个非常痛苦的打击,他一生都在画毛主席的巨型雕像。悲痛中,王国栋怀着沉重的心情画下了最后一座毛主席像。
为了表达对毛主席的无限哀思,他把自己的画像做得很轻,把无限哀思寄托在画布上。他曾对别人说:“这是我最后一次画毛主席的巨幅画像。”在全国哀悼日期间,天安门门上的毛主席画像被新华社拍摄的巨幅黑白照片所取代。追悼会后,它被王国栋绘制的毛主席遗像所取代。
图:1983年,王国栋和徒弟葛晓光在毛主席画像面前合影图:1983年,和他的徒弟葛在毛主席像前合影。
之后,把在广场绘制毛主席像的重任交给了他的徒弟葛,葛于1992年默默隐退,在京捐建17套房子。2019年,这位无私而伟大的画家带着对毛主席的无限思念和怀念去世了。他生前死后都是那么默默无闻。
第四代画师葛小光,接过了师父的画笔:毛主席是我的朋友
1992年国庆节前夕,在天安门广场前,20多名天安门工人负责在天安门门中间的门口悬挂新的毛主席画像。像往常一样,周围有许多人。围观的人小声说:“真好,我们居然能看到形象变化!”还有人说:“毛主席画像越来越生动了!听说画像的人已经出国了。”天安门广场的群众讨论表明,群众对在天安门广场给毛主席画像的那个画家也有各种各样的神秘感。
图:工作人员正在更换毛主席巨像图:工作人员正在更换毛主席巨型雕像。
那么这个毛主席巨型雕像的作者是谁呢?原来他是北京市政协委员葛同志。他是为毛主席画巨型雕像时间最长的画家,至今仍坚守在这个光荣而神圣的岗位上。
葛1953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从小就非常喜欢画画。葛的父母非常尊重孩子的爱好,所以他们努力培养孩子的绘画天赋。1971年,年仅18岁的葛来到北京美术公司工作,开始从学习画领袖油画。为了能够把油画练好,葛小光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努力。
20世纪70年代,是人心浮动的时代,但葛小光却丝毫不受外界影响。他每天早上五点出门,去北京景山、故宫和附近的乡村写生。他一直工作到晚上看不到才依依不舍地合上他的画箱。几年下来,夏天练三次,冬天练三次。无论风霜冰雪,他从未停止练习,因为他知道,如果不这么频繁地练习,他是练不出扎实的绘画功底的。
图:葛小光老年照图:葛老人的照片
1976年大师封笔,葛继承了为广场巨型毛主席像作画的光荣任务。从1977年开始,每年国庆节前夕,天安门广场上的毛主席画像都要换上新的,每一幅都是葛亲自创作的,而且每一幅毛主席画像基本上都与前一幅不同。
得益于前人的经验和卓越的悟性,葛很快就在画毛主席像时发现了需要改进的问题。在实际创作中,他深感仅靠临摹一两张照片难以体现毛主席的面部表情。要再现毛主席的伟大形象,光看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葛收集了各种资料,从各个角度了解了毛主席丰富的内心世界。为此,他专门准备了一本相册,里面有他从报纸和新华社搜集的反映毛主席精神面貌的各种图片资料,随时作为他的参考资料。
1977年,葛接手创作毛主席像的任务后,他的主要工作地点就在门的西北军肖像馆。此前,几代画家都是通过搭建临时工棚的方式创作毛主席画像。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天安门广场附近才建立起一个半临时的地方,并一直沿用至今。
图:正在工作室绘制毛主席巨像的葛小光图:葛正在画室里画巨型毛主席像。
这个简陋的绘画棚位于天安门城楼的西北角,是一个90平方米的铁房子,房间的顶部是玻璃,这样阳光就可以自然地照射进来。每年国庆前夕,都是北京“秋老虎”不去的季节。铁棚里没有空音,温度很高。这也是Ge小光每年最紧张的时刻。后来为了散热,房间加了落地扇,但对整个房间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在这样炎热的环境下,葛花了四五个小时画了一幅新的毛主席像,耗尽了大量的精力和脑力。
为了创作毛主席画像,葛小光在天安门广场旁奋战了几十年,从未懈怠,愿意付出一切,包括他作为画家的无限前途。改革开放后,当葛还在单位领着几千块的工资时,他的师兄弟们早已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下海,名利双收;现在,葛画的毛主席画像虽然“价值连城”,但每月仍从公司领取3000多元的工资,淡泊名利,从不羡慕师兄弟,也不抱怨。
图:葛小光正在绘制毛主席画像的双眼照片:葛正在画眼前的毛主席画像。
但葛看到自己的作品挂在大门上,总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对于我们这一代画伟人巨幅画像的画家来说,画一幅毛主席画像,不仅是我们的光荣,更是一项严肃认真的政治任务。对于我们这一代画家来说,首先应该扎扎实实地完成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而不是总想着出名。要知道,毛主席画像一旦完成,就要面对亿万人民的审美眼光。这种荣誉感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此外,葛小光有一个规矩:他从来不在天安门广场上为毛主席画像。此外,他从不为任何人画毛主席像。很多中外富豪仰慕他画画,但无论对方出多少钱,他都一一拒绝。“毛主席在我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几十年来我一直在研究和刻画他。他已经是我的朋友了,我不能为了钱背叛我的朋友。”
图:天安门现景照片:天安门广场。
如今,无数人在天安门广场瞻仰毛主席遗像时,都会异口同声地说一句话:“真像!”在广场的群众面前,葛塑造的毛主席形象被历史和人民所认可。葛用自己的画笔架起了历史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中国乃至世界人民了解了毛主席的深邃思想和博大胸怀。尽管如此,他还是谦虚地说:“今后要不断创新毛主席画像这一特殊领域,努力达到更加完美的境界。”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46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