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银行最新产品,限额30万,不考虑询价”,“年化5%,最高授信50万。逾期可以借”…近日,不少线下助贷员蜂拥向北京商报记者推荐类似的贷款产品。从宣传上看,大多被贴上了“银行产品”、“金额大”、“利率低”、“无征信”等标签。
线下借贷中介乱象频发的另一面,网贷平台也蠢蠢欲动。北京商报今日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了解到,在断线的大趋势下,不少网贷平台正在对产品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部分机构正在加紧与征信机构合作,甚至有平台组建团队准备下线转行…
乱象频发,网贷援助转线下是好生意吗?在严格的监管下,后续的助贷市场会往什么方向发展?如何规范?
贷前“走后门”,贷后“三不管”。
继《调查| QQ空成了贷款分流的聚集地,错位宣传下隐藏着哪些隐患?这两天,北京商报今日记者以申请贷款为由与贷款业务员进一步沟通,发现线下贷款市场乱象频发。
图说:几家线下助贷平台业务员的宣传;来源:北京商报记者截图
一方面,在贷前风控方面,很多业务员表示可以帮助贷款人打包信贷资料,在贷款银行“走后门”;另一方面,当记者提出贷款用于买房、买股票、买基金时,有业务员表示“完全没问题”。贷款将以装修贷款的名义发放,具体资金用途可自行控制。
正如一位业务员告诉《今日北京商报》记者,他所在公司接触的大多是当地的中小银行。在简单了解了记者的个人情况后,他进行了初步审核,称可以借给记者28万元,年化贷款利率为5.04%。但具体的贷款操作和协议签订需要线下完成。
“你先跟我们签个合同,把信用信息和基本信息给我们,我们给你包装材料。”该业务员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需要注意的是,当记者提出个人有贷款逾期行为时,业务员不假思索地回答:“没关系。我们这里可以走银行信贷的‘后门’,下一次付款失败的情况很少。真的不可能。我们也有一些线下的信用修复渠道。”
北京商报今日记者注意到,目前,这样的线下助贷公司数不胜数。记者只填写了一份贷款申请后,一天之内就有多个线下助贷平台联系贷款事宜,包括上新金融、中投中新、中蓝海阔等。除了自称为贷款辅助平台之外,这些贷款中介中的一些还利用“信贷中心”和“快速贷款中心”向用户推销他们的产品。但这些业务员实际上并不属于任何一家银行,基本都是金融外包服务公司,主要通过帮助银行从用户高额贷款中赚取服务费,一般收取1%-5%甚至更多。
针对贷前个人信息收集、材料包装、走“后门”、资金流向股票、基金、房地产等“三不管”问题。放款后,北京商报今日记者向上新金融、中投中新、上新金融等平台求证。其中,打给上新金融和中豪海库天眼的电话无人接听。另外,中投中新工作人员一听说对方是媒体,马上就挂了电话,他们也无法跟进。
“贷助是贷款业务长期发展衍生出来的专业化分工,有助于提高各方效率,但也因为游走在监管边缘而导致一些乱象。”消费金融专家苏表示,从放款前的风险控制来看,部分业务员没有合规意识,诱导不具备资质的客户进场。此外,从借贷后的资金流向来看,炒股、买基金会导致消费借贷资金空的转移,加剧了市场的投机行为。
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孙杨也对《今日北京商报》表示,“线下贷款辅助再次兴起。在鱼龙混杂的市场中,确实存在一些助贷机构为了赚取手续费,对风控调查和资金流向视而不见,不仅给金融机构带来信用风险,也助长了个人或小企业过度借贷,甚至助长骗贷之风。”孙杨坦言,前段时间,一些银行住房贷款暴露的主要风险来自这些线下借贷渠道。
在线:
有的产品调整,有的下线。
线下助贷乱象不断,而线上助贷市场目前并不轻松。
一方面,随着线上获客成本的不断上升,很多助贷平台的利润空被进一步压缩。此外,在打破直连的大趋势下,一些平台直言后续合规压力将剧增,产品也将面临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两天,北京商报今日记者采访了近10位来自不同网贷平台的从业人员。在直连的压力下,有的机构在调整产品,有的机构在加紧与征信机构合作,完善API端口。”先前的模式指定不起作用,但是我们仍然在主线上.”北京一线借贷平台人士感叹道。
与此同时,另一家从事网贷业务的公司高管今日对北京商报表示,“目前确实有很多公司在做线下借贷,但和网贷不是同一批人。离线区有很多灰色空房间。目前公司不考虑线下转型,主要考虑成本。”
不过,北京商报今日记者从上海1号借贷平台从业者处了解到,在直连断裂的压力下,公司已经考虑成立团队尝试转线下。从业者称,“网贷机构一般会分流或联合持牌金融机构进行贷款。一直都有一些信息级的游戏。贷款机构尽力获取信息并保存,但金融机构不希望这样。他们之间有很多矛盾。现在直连断开,借贷机构无法将信息传递给持牌人,所以平台也在思考是否可以连接一些线下的商家,可能会有更多的操作空。”
无独有偶,另一家网贷平台也早已将线下获客作为重要渠道。据介绍,该平台目前已经组建了一支600多人的线下团队,主要服务于小微商家,包括个人商家。
与前述上海借贷平台一样,另一家平台的业务人员也对今日北京商报表示,确实有不少机构开始转行线下,但与断网或断网没有直接联系。该人士表示,“目前相比线上业务,线下业务是自建的,客户群体的成本和质量相对更可控。此外,行业竞争激烈,线上获客成本持续上升,线下场景的成本比较优势开始显现。因此,一批企业开始回过头来,重新探索金融科技与线下场景结合的方式。
“虽然线下场景渠道自建,客户群相对可控,但是线下业务没有线上那么标准化、数字化,没有办法通过风控模型合理预测。所以需要注意的是,财务风险总是滞后的,现在的线下盈利能否持续,未来是否会有风险还有待观察。”该人士表示。
后续市场趋势:
或者说线上线下结合的严格监管是必然的。
在乱象频发的背景下,借贷机构从线上转向线下真的可取吗?
在孙杨看来,“贷助上线后监管压力会小很多,但实际上会给贷款业务带来风险,尤其是那些带着一笔钱走的,靠包装贷款材料赚钱的。背后的风险其实是非常大的,不仅对金融机构不好,长期来看对社会不好,对借款人也不好。”
“助贷业务其实最早是从线下开始的。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网贷帮扶模式发展迅速。”零点研究院院长余百成指出,目前一些网贷平台也在探索线下的获客方式,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业务。这种变化一方面与互联网红利消失有关,线上获客成本上升,适合客户群体有限增长。另一方面也通过线下的方式在小微、场景客户、大额贷款方面进行拓展。至于线上还是线下,主要看哪种方式更有效,成本更低。未来,线上和线下的结合将成为一些贷款援助业务中的主流。
苏认为,由于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线上网贷的监管体系逐渐成型,而线下业务缺乏明确依据,仍处于一片“荒地”。在她看来,网贷只是权宜之计。一方面,一些深耕线下业务的传统机构,早已积累了多年的资源和运营经验。另一方面,线下从业者水平参差不齐,面对的客户群不如互联网渠道广。
贷款市场鱼龙混杂,后续将如何监管?在孙杨看来,监管部门仍需出台助贷的管理规范,对机构开展线下助贷业务流程提出合规要求和规范,也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约束,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助贷机构的准入和管理。此外,监管部门应对金融机构线下业务进行穿透式管理,重视贷后风险管理。
苏表示,后续监管趋严是必然趋势。贷款援助依赖于持牌金融机构,主要通过持牌金融机构的约束传导到贷款援助端。一方面,持牌金融机构需要增强对合作机构的监督管理意识,加强风险识别流程。另一方面,要从制度方面明确合作权责,将线下的助贷业务纳入监管范围。
北京商报记者岳品瑜刘思宏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43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