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提起“交际花”这个词,现在很多人反应这个词是贬义词。这样的女人可能会浮现在脑海里:衣冠楚楚,大手大脚,住豪华酒店,过着上流社会勾心斗角,勾心斗角,醉醺醺的颓废生活,基本没有工作,靠不同的男人维持生活。
就像曹禺剧作《日出》中的陈白露一样,她抽烟,喝酒,打牌,戏弄男人,过着寄生的生活。通俗的理解就是她是高级夜店女郎。
其实这完全是对交际花的误解。比如“小姐”这个词,在民国是对未婚女性的礼貌称呼。在《矛盾》的《子夜》、巴金的《家》、《春秋》等作品中,张小姐和小姐的地址随处可见。但是这几年时尚突变,李小姐变了味,就敢随便叫他们了。
但在民国那个年代,任何一个女性被冠上“交际花”的头衔,绝对是莫大的荣誉。不仅女孩自己受益,家人也变得其乐融融,不担心抓到一只金龟。
我们来看看“交际花”这个概念,最早来自法国。梅根·切赛德写过一部《爱的密语》,里面有一段对“交际花”一词的经典解释:“真正的交际花,不仅仅是交际花,还具有非凡的外貌、高尚的修养和丰富的内涵。他们喜欢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和影响力。交际花的历史浪漫而迷人。这些女性需要热烈的爱,能够生出自然的艺术灵感”。
也就是说,要想成为交际花,不仅要容貌美丽出众,还要多才多艺,对高雅艺术有研究,善于交际,高级娱乐,歌舞绘画,调情撒娇,政治心机…拥有高贵的气质和强大的气场,走到那里,给人鹤立鸡群的感觉。
正因为如此,成为“交际花”是很难的,至少要有家庭和自我两个硬指标。
首先,家庭背景很重要。普通女生能读四书五经就很不错了。只有达官贵人的家庭才有钱请一些名人来教孩子,或者送孩子去名校。比如当时民国传播圈的两朵金花《南塘北路》。
北京的陆小曼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父亲是清末举人。后来在北洋政府从事金融工作。六岁时,陆小曼进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学习舞蹈、绘画、钢琴和礼仪。他家还专门请了英国女老师在家教他英语。
唐颖,上海人,其父是从德国归来的上海名医,其弟是财政部长宋子文的机要秘书。唐颖从小就学习古诗词、戏曲绘画、服饰礼仪和舞蹈英语。他家里用的是进口奢侈品,每餐都有一套严格的营养搭配标准和餐桌礼仪。
优雅的气质,得体的谈吐,从小就离不开家庭教育。这些“交际花”年轻时接受过严格的礼仪和艺术训练。
其次,个人理解也很重要。你得有点天赋才能成为“交际花”。财神孔祥熙的二女儿孔令俊生来就是一个桀骜不驯的公主。她十岁学会了射击,十三岁就一个人开着车满大街跑。她不穿女装,背很大,穿西装打领带,举止歪歪扭扭,嘴里叼着雪茄,打扮得像个混混。
南京流传着一句话:“不要嚣张,小心出门让你遇到孔二小姐”。在那个年代,孔小姐被称为全能的南京城。她因违反交通规则而受到警察的训斥。一怒之下,她掏出枪打死了警察,把执勤的警卫逼到了空中,和太子党的孩子来了一场真打,自己也和空军机飞行员打了起来。孔祥熙为她请了南京最好的老师,但还是没用。真正的“听话的孩子不会教”。
所以,一般来说,能成为“交际花”的人,都有点天赋、聪明、机灵。所谓“美”是吸引人的加分项,“才”是吸引人的魅力。
有个姐姐叫唐·,被称为上海滩最后的“交际花”。她曾经穿着得体的旗袍,在上海重建的百乐门舞厅的舞池里优雅地翩翩起舞。
民国初年,百乐门舞厅被誉为“远东第一乐府”,每晚星光璀璨,各界名流云集。在百乐门跳舞的女士中,唐的妹妹是最著名的一位。有一首诗赞美当时的情景:“月下星少,灯火如练,何处花足,高楼阔寒,不敢梦漫游。我爱这个天地”。这是交际花们华丽舒适生活的真实写照。
唐曾谈及姐姐被人称为“交际花”的态度,十分自负。她说,“在一些流行的小说和电影中,往往会出现一个‘交际花’,长得漂亮,善于交际,没有职业,常年住在高档酒店或公寓里,就像《日出》中的陈白露,但这样的女性并不是交际花。他们的出身一般都是舞者或者表亲。
只有社交场所中最杰出的才女和贵族家庭才有资格被称为“交际花”,而不是仅仅跳几段热舞,唱几首引人入胜的曲子,卖弄一些风情。那充其量只能算是“社会草”。那时候很难成为真正的“交际花”。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42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