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运动百年纪念大会上指出,五四运动以其革命性的反帝反封建、进步性的救国强国真理追求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和干部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和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它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的里程碑。
五四运动爆发,上海工人罢工。
20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世界各地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起初,中国局势的演变和世界局势的演变几乎是两条平行线,只是偶尔交叉,但在二战后期和二战初期交织在一起。追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可以顺着这两条线索发展。
辛亥革命催生了许多新事物,带来了许多新变化,为传播和弘扬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1911年10月,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虽然革命在形式上是温和的,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仅仅存在了三个月就被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政府所取代。但这场革命开启了20世纪中国大革命的时代,其深刻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明显。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树立了中国民主共和国的旗帜,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和中华民族的觉醒,激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民主而英勇奋斗。从此,反动势力再也无法建立巩固的统治。
辛亥革命未能像其领袖孙中山所期望的那样在中国建立西方式的议会民主,被视为这场革命的失败。十余年后,中国政坛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然而,历史的进步总是在曲折中实现的。辛亥革命催生了一批新事物,带来了许多新变化,为中国即将到来的社会变革准备了物质、思想和人才基础。
民国初年,中国掀起了现代政党政治的第一波浪潮。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代表相继出现在舞台上。过去被专制统治视为洪水猛兽、被禁止的政党竞相成立。各种名称的政纲、宣言遍布报刊,各种“主义”开始在社会上传播。这个时候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党组织,很多都是协会性质的,但是中国政党政治的时代毕竟还是来了。
民国成立后,大力提倡发展实业,开始了经济法制建设。工商界非常兴奋,中国经济经历了持续十年的高速发展期。当然也有很多影响因素,比如欧战的爆发,为中国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中国近代经济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其他的变化,如民族资产阶级的崛起,工人阶级的壮大,社会组织的繁荣,市民阶级的发展等等。社会结构的变化是群众能够广泛参与政治运动的重要条件。
新式教育和新闻出版业也在民国初年迅速发展,使清末已形成规模的新式知识分子群体进一步扩大。总的来说,新知识分子主要是年轻人。他们既接受过旧教育,也接受过新教育,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知识结构新,思想先进,具有强烈的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意识。因此,他们具有不同于传统学者的思想特征。最突出的是危机感和忧患意识、爱国救国精神、变革革命精神。事实上,这些人的选择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发展方向。
此外,辛亥革命加速了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价值判断、风俗习惯等的变化。这一系列变化不仅有利于吸引和动员人们对政治生活的关注和参与,也极大地拓宽了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视野。这些都为新文化运动传播和弘扬新思想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日本抓住一战的机会占领山东,激发了国人的爱国意识,使随后的新文化运动从一开始就渗透了救亡图存的因素。
1914年6月,以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同盟国为一方,以德国、奥地利等同盟国为另一方,打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各大国都卷入了战争,他们承受不起。这种情况被日本认为是向中国扩张的绝佳机会。战争爆发后不久,日本以加入盟军为名,趁火打劫。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11月,日军攻占了中国山东的德军基地青岛,并占领了胶州湾租界和吉焦铁路。一战的主战场在欧洲,基本与中国利益无关。但胶州湾问题牵涉到中国,中国不可能完全置身战争之外。战争爆发后不久,北京政府于八月六日宣布“决心严守中立”。然后效仿日俄战争前的做法,把胶州湾附近地区划为战区,让日德两军一决雌雄。德日战争结束后,1915年7月,中国向日本发出两份照会,宣布取消战区,要求日军撤离。但日本非但不理会中国的要求,反而试图压迫中国就范,使其在山东的权益合法化,彻底解决满蒙悬案,从而为独占中国创造条件。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消息披露后,国内反对的舆论沸腾了,集会抗议,组织,送电,抵制日货,招募救国,等等。反日舆论和行动遍及全中国。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政治的第一个交汇点。它激发了国人的爱国意识,使随后的新文化运动从一开始就渗透着救亡图存的因素。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总的来说,这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该杂志主编陈独秀认为,要改变中国,必须有文化觉醒和思想启蒙。“人成了国家,个人的人格就高了,斯的人格也高了;个人的力量得到巩固,斯里兰卡的力量也是如此。”唐先生认为:陈独秀的思想把人民解放与民族复兴联系起来,把启蒙与救亡统一起来。这个观点挺有见地的。一年后,这本杂志更名为《新青年》,其倡导新思想、新文化、启蒙新意识、培养新青年的宗旨一目了然。
新文化运动能成为一种风气,引导潮流,得益于蔡元培在北大的教育改革。1917年1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上任后提出了“遵循‘思想自由’原则,采取兼容并蓄原则”的教学方针,实行民主办学,鼓励学术研究,出版刊物,开展社团活动。先后聘请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周作人、鲁迅等具有新思想、倡导新文化的新人物授课。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培养了北大新一代的新风,为各种新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此后,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聚集在北大,《新青年》杂志也从上海迁到北京,形成了以编辑部为核心的新文化阵线。随着一批积极倡导新文化、传播新思想的报刊的创办,新文化运动迅速发展起来。
在新文化运动中左翼人士的政治理想从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共和国转变为学习苏俄,建立工农政权的过程中,李大钊起到了关键作用。
最初的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也提倡新文学。这场由中国知识界左翼发起的运动,初衷是探索如何让中国走出辛亥革命失败带来的困境,从而建立欧美式的民主共和制。新文化运动针对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主政治实验的失败,针对民众的愚昧落后,反对专制迷信,倡导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这场运动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是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进行文学革命,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文学革命的意义不仅限于文化。没有白话文的普及,外国的新观念、新思想就无法准确地翻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人,被中国人理解。文学与革新政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新文化运动成为一场影响深远的启蒙运动。
在新文化运动中左翼人士的政治理想从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共和国转变为学习苏俄,建立工农政权的过程中,李大钊起到了关键作用。他是在中国宣传俄国革命、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后与陈独秀共同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以李大钊的心路历程为例,可以看出那一代人的思想变化。
李大钊的经历有些特别。研究中共党史的资深学者李新和刘贵生指出,在中国早期的共产党人中,没有人像李大钊这样与中国戊戌变法后兴起的改良主义有如此深刻的联系,并进行如此认真的学术追求和探讨。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系列最基本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如此多的、坚持不懈的探讨和追求,在理论上彻底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另一方面,中国没有第二个人曾经相信改良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他和李大钊一样,率先信仰马克思主义,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李大钊的探索与中国思想界的脉搏是合拍的,他的思想是领先的。
李大钊学的是法学和政治学。作为一个严谨的学者和思想探索者,他坚持写作,发表的文章完整地反映了他的心路历程。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他的探索与中国思想界的脉搏是合拍的,他的思想是领先的。
李大钊早期的很多文章和评论都涉及到如何确立国家基本制度。这些文章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强烈关注。比如1915年2月初,李大钊作为留日学生联合会的负责人,写了一封《告老人书》,警告中国人“日本欲在中国夺取特权,借世界大战之机消灭中国”。这是他写的第一篇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文章。后又发表《人民的薪水》一文,详述“我国与日本关系的惨痛历史”,揭露日本利用欧战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据为己有,并指出了中日之间的其他问题。
1917年初,中国开始了是否加入世界大战的争论。李大钊对这场战争的关注度明显是因为中国参战而增加的。2月,他接连写了多篇文章,发表在《甲寅》上,讨论中国参战的相关问题。比如中国和一个中立国,美德断交,我们国家要有所表现,中国外交的曙光,未来公民的责任,威尔逊与和平,中德断交后的各种问题等等。这几篇文章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李大钊提出,“此后,我们的外交不是战时而是战后,外交的胜利不是建立在对德为敌的实力上,而是建立在对谈判国和中立国为友的诚意上”;第二,他对美国总统威尔逊表达的和平主张寄予厚望。“然而,我们终于相信,和平的曙光将从太平洋东岸到来,和解之战将由威尔逊国王承担。现在擦擦你的眼睛。”这说明李大钊希望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二战结束后有所改变。
然而此时真正引起李大钊极大兴趣的是俄国的二月革命。他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着俄罗斯和欧洲局势的演变。3月中旬至4月下旬,先后撰写了《俄国革命的远因与近因》、《面包与和平运动》、《俄国共和政府的建立与政纲》、《俄国革命的影响》、《大战中欧洲国家的政变》、《大战中的民主》、《欧洲国家社会党的和平运动》等多篇文章。这些文章分析了俄国革命的原因,介绍了俄国革命的形势和欧洲政局的变化。
最有意思的是,李大钊认为俄国二月革命对中国政治前途的影响在于“确认专制不能复生,民权不能再压制,共和不能再灭亡,帝国政府不能复生”。他还说:“平心而论,俄罗斯这场革命的成功从未受到我国历次革命的影响。今天,我将依靠俄国革命成功的影响来加强我们共和政治的力量。”当时在李大钊眼里,走中国道路的是俄国人,而不是后来所说的走俄国道路的中国人。
李大钊起初似乎并不关注1917年11月的俄国十月革命。原因可能有二:一是今年冬天李大钊准备跳槽离开上海;1918年初进入北大后,需要一段时间适应新的工作和环境,他承受不起。第二,二月革命后俄国局势不稳。随之而来的十月革命究竟是上一次政治地震的余震,还是一次新的地震,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做出判断。
但是,李大钊毕竟对政治很热衷。1918年7月1日,他写了第一篇关于俄国十月革命的文章,这是对法国和俄国革命的比较观点。这年11月,在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李大钊发表了著名的演讲《平民的胜利》。他说:“这次被打败的不是联合国的力量,而是人类在世界上的新精神。不是那个国家的军阀或资本主义政府,而是全世界的老百姓。我们庆祝,不是为了那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一部分,而是为了全世界的普通人。不是庆祝德国人的战败,而是庆祝军国主义在世界上的失败。”“社会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的失败,劳动的胜利。”12月,他又写了一篇文章《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这些文章表现了李大钊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赞赏和对20世纪新革命的期待。需要说明的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劳工地位的认识,与中国战时派遣劳工赴欧洲作战,从而获得战胜国地位密切相关。工人阶级在中国知识界的地位大大提高了。
五四运动后,李大钊开始专心研究和介绍马克思主义,并于1919年秋冬发表长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总的来说,这是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志。其实这是对题目的误读。在中国,这篇文章确实是第一次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从文章的内容来看,还不能说李大钊已经承认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事实上,李大钊对于一所自己不太了解的大学,是抱着一个严肃的学者非常谦恭的态度。他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分享给别人,一起讨论,但基本不会表现出信不信的态度。
在此期间,李大钊的其他一些文章,如《再论问题与社会主义》、《知识阶级的胜利》、《欧文简介》和《塔迪新村运动》等。,也说明他此时对社会主义流派之间的划分不是很清楚,更倾向于介绍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但此时李大钊对资本主义持强烈的批判态度。他认为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并强调俄国革命是资本的胜利。1920年,他与苏俄和共产国际驻华代表接触后,对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五四运动促成了中国先进分子的“觉醒”,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明显趋势是转向社会主义。
李大钊可以说是一个先知,但他个人的思想变化显然不足以带动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的思想界。总的来说,这个转向是由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和随后五四运动的兴起所推动的。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结束。作为战胜国,中国人民欣喜若狂。政府宣布放假三天,北京、上海等地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人们想象一个正义与和平的时代即将到来。美国威尔逊总统提出处理战后问题的14条建议,被陈独秀誉为“世界上最好的人”。然而,1919年初举行的巴黎和会粉碎了中国人普遍的乐观主义和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的浪漫想象。召开和会的英、法、美等列强不仅拒绝了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包括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回外国在华驻军和巡警、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界、撤销中日“二十一条”等在内的正义要求,而且还将战败的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消息传到国内,立即引起人民的强烈愤慨,首先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5月4日下午,来自北京大学13所学院和中专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前,五四运动爆发了。五月初至六月初,运动以学生为主。6月5日,上海工人自动罢工,支持学生反帝爱国斗争。高潮时达到十几万人。上海的商人也举行了罢工。工人罢工的浪潮迅速蔓延到全国20多个省和100多个城市。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自主的姿态走上政治舞台,使五四爱国运动突破了学生和知识分子的狭隘范围,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6月28日,在举国上下的巨大压力下,中国代表没有出席和会签字仪式。
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的外交失败,激发了中国的民族主义浪潮,也彻底摧毁了新文化运动左派对西方民主的崇拜。起初,这场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建立一个新的西式国家,组织一个新的西式社会”,“为了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五四运动促成了中国先进分子的“觉醒”,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明显趋势是转向社会主义。在批判封建主义的同时,相当一部分人也怀疑甚至放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计划。社会主义理论已经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但五四时期传播的社会主义理论非常复杂,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联合主义、互助主义、新村主义、合作化、基尔特社会主义、伯恩斯坦的社会主义等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各种思潮。
当时绝大多数进步青年对社会主义只有朦胧的向往,对各种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就像“隔着纱窗看雾”。但是,这一代人一个可贵的特点是,他们身体力行,敢于尝试新事物。1919年底,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武汉、广州、长沙等地的一些进步青年开始了工读互助的实验活动。按照“人人劳动,人人学习,人人尽其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他们组织互助社过着“共产生活”,并希望这种做法逐步推广到全社会,从而实现一场“和平的经济革命”,也有一些青年知识分子模仿日本九州的新村和美国的劳动共产村,进行“新村”实验。这些实验自然是短暂的,但对那些参与其中的进步青年却是一次深刻的教育,为他们放弃空社会主义等类似的改良主义思想,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改造中国的信仰和工具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骤然加速,之前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发展成为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思想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大约用了半个世纪。清末民初,一些外国传教士、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无政府主义者在报刊杂志上对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学说作过零星介绍,但并未引起太多关注。
五四运动后,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了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此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突然加速,影响力迅速扩大。之前的新文化运动发展成为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思想运动。事实上,在那段时间,一批海外的日本留学生,尤其是在中国学习的日本留学生,开始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除李大钊外,还有李达、李、,他们都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起了重要作用。据统计,五四时期报刊上发表的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有200多篇,其中许多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摘录。以这种方式介绍一种外国思想和理论,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是罕见的。
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在中国人民对西方列强深感失望的1919年7月和1920年9月,列宁领导的苏俄政府先后两次向中国发表宣言,宣布废除沙皇政府同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放弃在中国的特权。这些承诺虽然后来没有兑现,但在当时的中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对扩大十月革命的影响,促进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向俄罗斯学习”、“走俄罗斯道路”已经成为中国相当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的心声。
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南北形成了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在北京,1920年3月,由李大钊主持,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并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两个中心先后与湖北、湖南、浙江、山东、广东、天津和海外的一批先进分子建立了联系。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一批先进分子相继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除李大钊、陈独秀外,还有参加辛亥革命的董、林祖汉(林)、吴,以及蔡和森、、、邓中夏、高、、惠、瞿秋白、赵世炎、张闻天、向警予等一批青年。
经过辛亥革命后的十年积累和五四运动的洗礼,在中国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型政党的条件逐渐形成。
这时,共产国际和俄共也准备派代表到中国,了解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情况和共产党组织能否建立的问题。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借助一战后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革命形势,为改变苏俄政权极其艰难的环境,列宁于1919年3月与30多个国家的共产党人一起发起成立共产国际,又称第三国际。此后,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世界上的一个主要国家——共产党成立了。但不久之后,欧洲的革命浪潮趋于消退。列宁把他的注意力越来越多地转向远东和中国,寄希望于那里的革命运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下,苏俄和共产国际在中国的活动是促进中国共产党早期成立的关键因素。
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早期共产党组织在上海法租界老渔洋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成立。当时它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陈独秀是书记。该组织成立后,通过写信、派人指导或组织具体组织等方式,积极推动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实际上,它扮演了中国共产党发起小组的角色。1920年10月,北京还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办公地点设在李大钊的北大图书馆。当时取名“共产党员小组”,只有李大钊、张申府、张三个人。后来,一些党员相继发展起来。到1920年底,北京党组织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共产党北京支部,其成员多为进步的北京大学师生。随后,武汉、长沙、广州、济南等地的先进分子,以及旅日、法华人中的先进分子,也相继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由于建党活动是秘密进行的,各地建立的早期组织没有统一的名称。他们有的叫“共产党支部”,有的叫“共产党小组”,有的直接叫“共产党”。就性质和特点而言,它们都是后来形成了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
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后,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两项工作:一是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想。此时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已经分化,出现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改良主义、实业救国等思想的争论。1920年9月,上海党组织将《新青年》改为公开的党的理论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后创办半公开刊物《共产党》,介绍革命理论和党的基本知识,推动党建工作,出版了陈望道翻译的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共产党早期在各地的组织也采取了各种形式,如出版报刊、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利用学校论坛等,建立和扩大马克思主义宣传阵地。
另一种是深入厂矿码头开展工人运动。此时中国的产业工人数量已经达到200万左右,是支撑中国社会的重要力量。1920年春,陈独秀到上海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内早期组织建立后,也积极开展对工人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出版工人刊物,以“提倡平民教育”的合法名义创办各种劳动补习班。他们结合工人的生活和斗争,讲述工人的要求,通俗地传播革命真理。这种尝试使中国共产党有可能采取其他政党没有采取过的措施,即深入中国社会底层,团结工农,开展工农运动。先进知识精英积极参加和指导以工农群众为主体的人民革命,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1921年6月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尼克尔斯基先后抵达上海。经与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陈独秀、李大钊联系,决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至此,建立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准备工作已经完成。
最终,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或者说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在中国影响巨大,是因为它提供了中国社会急需的思想武器,即开展阶级斗争进行社会革命,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建立组织纪律性强的革命政党。这是当时传入中国的任何其他思想或理论所没有的。
(作者是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原标题:在历史的转折点上——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共产党创建中的作用
来源:北京日报作者:张柏嘉
编辑:红园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41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