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攻有利区是什么意思()[通俗易懂]

进攻有利区是什么意思()[通俗易懂]我是唐棣,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来【关注】我,一起聊今昔,共议天下大势。我是一个绅士,只是为了学习和交朋友! 当美英开始正式实施“德先”(又称先欧后亚)战略时,在东亚,除了维持太平洋战场对日有限反攻外…

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我是唐棣,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来【关注】我,一起聊今昔,共议天下大势。我是一个绅士,只是为了学习和交朋友!

当美英开始正式实施“德先”(又称先欧后亚)战略时,在东亚,除了维持太平洋战场对日有限反攻外,一个重要的战略支撑就是中国战场对日军的持续牵制和打击。这一战略需求关系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

1、英美“德国第一”政策的制定

随着太平洋地区防线的整体稳定,美英正式开始实施“先打败德国”计划,首先是构筑对德国盘踞的欧洲的包围圈。但是,实施这一战略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东方对日作战的亚太战场。

包围美英德的第一步,是完全占领北非的地中海地区,形成美英联军的联系,彻底阻断德日中东的联手企图。

早在法国战败后,1940年9月11日,美国陆海军联合机构准备了一份报告,其中说:

“阻止轴心国进入非洲西北部和大西洋群岛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有利于西半球的防御,也有利于英国海上交通的安全和作为未来陆地攻击的潜在基地……在这一地区发挥作用的盟军绝大部分必须是美军。”

这说明美国早就认识到占领北非的战略重要性。1941年,美国还计划在当年12月7日前占领西非大西洋附近的达喀尔,任务代号为“黑色”,后改为“律师”。

罗斯福较早考虑中东问题,也与德国可能的补给基地和苏联打击路线有关。

在这一点上,罗斯福和丘吉尔的观点是一致的。1941年9月,他支持丘吉尔关于英国在中东的军事行动,称可以派出大量美国运输船只帮助英国,因为这不仅涉及英国在北非和中东的地位,而且是维持和供应苏联战略物资的生命线。

1942年5月底,德国非洲军团发起进攻,英军东撤。尤其是利比亚浴血狂沙(也被翻译为Tubrug)的陷落,使得隆美尔在获得该地区的一个良好港口后进一步向东推进。美国军队赶来救援,并在开罗设立了司令部。

6月16日,美国陆军部正式签署命令,在非洲和中东地区设立地区总部,为控制这一地区做准备。中东司令部设在开罗,中非司令部设在英属西非的阿克拉。美国还在中非设立了陆军航空兵空中非司令部,负责保卫中东和印度。

美国的这些举动体现了其对在战略全局中起着重要枢纽作用的地区的特别关注,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开始实施“以德服日”战略的意图。同时也为盟国完全控制这一地区的战略行动做了铺垫。

6月,罗斯福终于下定决心,将美国第一支海外地面部队的战略行动定在中东。

罗斯福认为:“向中东运送大量美军可能比让英军从英国增援中东更经济。”

美英在进一步明确“德国第一”的前提下,确定了中东战争的目标。7月15日,在给在英国的马歇尔的谈判要点中,罗斯福规定:

1942年,进攻欧洲的“大锤”和“博莱罗”计划被放弃和推迟,美国所有飞往英国的飞机大部分被运往中东和埃及,小部分运往西南太平洋。延迟5个师到达英格兰,加快5个师到达中东。

7月24日,在伦敦召开的英美军事首长会议决定实施“运动家”计划,并上报罗斯福。罗斯福立即回电,同意尽快在北非登陆作战,“以便集中力量行动击败德军空。

2、英美“德国第一”政策为何选在北非?

8月21日,美国和英国共同拟定了“火炬”计划大纲,这是详细计划的指导性文件。短期目标是:

陆海空[/k0/]联合部队进攻阿尔及利亚地中海沿岸,先占领突尼斯,在法属摩洛哥集结兵力,确保对直布罗陀海峡的控制,必要时进入西班牙摩洛哥。进攻日期是10月15日。

8月29日,美英拟定了北非登陆作战的具体方案,代号为“火炬”,最终于9月5日完成。8月30日,罗斯福致信丘吉尔,表达了他对“火炬”计划的慎重考虑,并称“尽快开始这次进攻是他最迫切的愿望”。

罗斯福在9月的一封未发出的信中谈到了火炬行动的三个意图,并要求丘吉尔将其修改为斯大林:

首先,把德国人从俄国前线转移过来。第二,转德空军对付美英入侵,加强从直布罗陀海峡到波斯湾的盟军地位。第三,通过波斯湾运到苏联的物资可以增加三倍。

以上说明,罗斯福和他的军事领导人最终把北非这一战略步骤放在第一位,是有多方面考虑的。这一战略目标的选择和后续行动的意义如下:

第一,这是实施攻守兼备的“先德后日”战略,弥合盟国自身战略“链条”的一个目标选择。同盟国不再需要担心战略框架会被轴心国的突破所打破。同时,通过先打击中东的敌人,可以建立一个分割德意日战略联系的战略地带,还可以建立一个连接协约国主要战场战略和运输物资的枢纽基地。同时,先占领北非也是进攻德国外围的关键区域,为欧洲战役铺路,进一步掌握地中海的主动权。

二是可以缓解英美与苏联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上的矛盾,采取补救措施支持苏联将德军主力留在苏德战场。

首先,美英从北非和中东的战略行动将保证对苏联战略物资的顺利供应,同时缓解苏联南部的压力。这是因为苏联把德国的主力限制在苏德战场,而这是美英成功对德作战的前提。罗斯福坦言,“俄罗斯战线现在是我们最大的依靠。”

第三,首先,从北非登陆作战作战,无论是对手还是兵力物资的投入,都比英伦三岛进攻西欧和德国的正面压力和需求更容易取胜。

根据美英的实力和德意在北非的相对弱势,选择北非作为战略突破口很容易。此外,北非主要海岸驻扎着法国维希政权的军队,很可能会饶过美英军队。

第四,太平洋战争后,美国为了打赢,第一次向海外派出大规模地面部队。这可以激发美国人民的热情,振奋美国人民的精神,进一步巩固罗斯福的执政地位。罗斯福甚至将选择北非战略行动的最终决定称为“整个战争的转折点”。

总之,从反法西斯战争的大局来看,这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3、英美“德国第一”政策对同盟国的影响

但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代价和牺牲还在继续。

1942年11月8日,在北非成功登陆后,美英两国配合在东部突破德军阿拉曼战线的英军,于1943年4月发起总攻,彻底消灭了北非的德意军队,彻底弥合了协约国的战略“链条”,为明确意大利退出战争,对德实施全面反攻创造了条件。为了巩固战略行动的成果,美英军方经过争论和讨论,决定并协调了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北非登陆行动一成功,美国和英国就决定了下一步的战略计划。

1943年1月3日,在美英召开的卡萨布兰卡会议上,拟定了第11个战略计划。

其中,对北非登陆作战后战略形势的估计是:

我们盟友的资源已经壮大到可以从德意手中夺取主动权,可以在西南太平洋阻止日本。战略文件宣布:“堵塞漏洞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关于“日本对印度的威胁”,该文件第2 (c)条估计:

“如果日本和德国仍然分裂,日本就不可能发动大规模攻势。”

关于“战略投入”,该文件第3条规定:

“联合国的资源无法支持德国和日本同时战败。因此,我们必须选择集中力量打败德国,稳定日本。”

这篇文章的(a)段说明了持续攻击德国的重要性:

“如果给德国一个喘息和恢复的机会,它可能是坚不可摧的;如果我们只对日本保持有限的压力,它永远不会达到坚不可摧的程度。”

(b)段进一步指出:

“通过集中精力对付德国,我们可以支持俄罗斯。但通过专注于日本,我们将永远无法减轻俄罗斯的压力。”

文件第七条规定,美英暂时不能攻击西北欧和德国的强大堡垒。这一行动最早只能在1943年9月开始。目前只能对德国实施轰炸攻击。

文件中的三个附件是:

地中海行动计划,意大利消灭计划,两岸作战计划。

这一计划反映了美英军事领导人的下一步战略目标。罗斯福提出,一方面在英国集结美英军队,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另一方面继续进行地中海战争,巩固已经取得的战略地位。

罗斯福认为:

“地中海行动似乎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它可以进一步保证盟军船只在地中海的安全航行,或许还能让摇摆不定的意大利退出这场战争。”

4、英美“德国第一”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1943年5月12日,美英又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在华盛顿召开,代号三叉戟。在为会议准备的一份报告中,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向总统提交了一份报告,其中指出,应强调对1943年后“战略概念”的重新思考。在会上,美国必须强调欧战与对日作战的内在联系。对美国来说,应该集中精力准备1944年的横渡英吉利海峡战役。美国接受西地中海战争的基本点是支持俄国的战争,而英国对地中海战争的坚持将影响德国的早期战败和日本的最终战败。

虽然会议也强调了全缅战争支援中国的重要性,但美国的最终意图是让英国接受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想法。

美国参加这次会议的要旨表明,如果美英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主要问题上达成谅解,其他问题可能会相互妥协和让步。

罗斯福明确同意丘吉尔的观点,他首先“将意大利清除出战争”,进一步巩固了盟国在地中海地区的战略地位。这样,英国赢得了美英继续地中海战役并攻占西西里的确认。美国的参谋长们也获得了美国的批准,在“先德”的前提下,在太平洋进行“有限进攻”。这种妥协的真正受害者是中国。

在这次会议上,英国明确表示完全放弃在缅甸发动大规模战争的立场,美国军队计划者转而考虑修改计划。美英在这一地区的胜利与斯大林格勒的胜利相结合,使反法西斯盟国巩固了自身战略框架的枢纽环节。

同时也形成了对德国实施战略进攻的有利战略态势。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意义和北非地中海战役是一样的,都为战略“链条”上的关键环节搭桥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对德反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由于分割在中国大陆和缅甸的日军主力无法西进印度,德国被排除在北非和中东的枢纽之外,因此德日在中东会师的危险完全消除。反法西斯同盟国达到了分化对手,连接自己的战略目的。

当然,大联合战略的初步胜利离不开东亚太平洋对日战场的稳定。其中,中国以沉重的战略代价有效支持了美英“德国第一”战略的实施。

5、远征军反攻缅甸与“德国第一”战略

美国正式开始实施“先德后日”战略,意味着此时中国战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战略地位是双重的。

一是要继续发挥牵制中国大陆日军主力的基础性战略作用;第二,任何时候都要做出牺牲,让位于“以德为先”的策略。中国为实施大战略而做出的牺牲主要体现在“全缅战役”的推迟。

占领缅甸是中美英三国高度重视的战略问题,对支撑中国与太平洋的战局,保卫印度意义重大。就美英战略而言,美国从“使中国处于战争之中”的战略出发,恢复与中国的陆路运输,向中国运送援助物资。这将使中国继续拖住大部分日军,与太平洋战场相呼应,继续保持“先德后日”的战略,稳定东线,为今后的反攻创造条件。

但需要注意的是,“德国优先”原则和太平洋战场显然吸收了美英的重大战略投入,以至于急需战争物资的中国仍要在困境中承担全球战场的战略遏制责任。中国战场无论对美英进攻德国的战略,还是对亚太和印度的防御作战,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这是美英对中国的巨大战略需求以及这种需求与对中国缺乏实际战略援助之间的矛盾。

英国也非常重视对缅甸的反击。甚至在它从缅甸撤退的时候,英国参谋长委员会和印度总司令就开始考虑反攻缅甸的问题。1942年3月16日,韦维尔向英国联合计划的工作人员下达指示,要求他们考虑反攻重新占领缅甸。

1942年5月11日,英国联合计划委员会讨论了重新占领缅甸的问题,并在其15号文件中全面分析了与缅甸战争有关的因素,文件认为“近期内不会实现对缅甸的大规模反攻,这取决于其他地区战略的发展以及这些发展对盟国战略计划的影响”。

同时,英国参谋长委员会也在考虑反攻缅甸的问题,认为有必要重开中国与仰光之间的交通,这对印度的防御也非常有利。但大家都认为这个任务难度很大,除非日军实力大减,否则胜利希望不大。

缅甸的陷落给了日本人战略优势,印度东部易受日本攻击。除了印度东部的军队,英国还特别重视印度洋,尤其是孟加拉湾的防御。

同时,对于英国来说,无论是军事上还是经济上,印度的维护对于英国正在进行的生死战都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这从日本人的估计就可以看出来。

日本大本营联席会议认为,如果不断切断英印关系,将会产生以下结果:

1.成为大英帝国支柱的印度将被孤立,削弱英国统治对印度的直接压力,使印度背离英国,失去大英帝国的权威。其继续战争的力量将受到沉重打击。

2.英美将失去在印度洋对日反攻的据点。

3.英印之间的物资依赖被切断后,不会对英国的物资供应能力产生直接致命的影响,但西南太平洋的物资供应被切断后,其影响将日益严重。

印度的经济孤立,加上对外贸易的切断,必然会导致紧急的不稳定。

鉴于印度是向澳大利亚、非洲和西亚提供人力物力的重要资源,切断其对外关系肯定会对这些地区的军事和经济造成很大影响。

6.它彻底切断了重庆与英美的联系,从物质上和精神上极大地影响了重庆。

日军占领缅甸后优势很大,控制了缅甸的铁路和内河运输,以及泰国和缅甸的机场。此时日本海军还控制着孟加拉湾和与仰光的海上交通,而英军和印军则龟缩在印度。因此,英国采取措施加强锡兰的防御。英国加强锡兰防御是为了确保印度洋,尤其是加强孟加拉湾的制海权,其最终目的是牵制印度。

6.为什么要中国做出牺牲?

自从缅甸沦陷后,英国在远东的殖民地完全丧失了。日军进入印度洋,逼近印度后,保住印度这个英国在亚洲最大的殖民地,成为这一时期英国远东战略的首要目标。

在英国考虑反攻缅甸的同时,美国也在继续谋划如何反攻缅甸,主要精力放在支援中国战场上。

1942年5月25日,史迪威在给陆军部的电报中说:

“我坚信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我认为美国没有向这个战区派兵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7月18日,史迪威向蒋介石提出反攻缅甸的计划。

要点如下:英国出兵三个师,美国出兵一个师,中国出兵两个师,印度阿萨姆邦渡顿江入缅攻打曼德勒。

另外中国派出的20个师从滇西进攻腊戍,在曼德勒与从印度到缅甸的中美英联军会师,并派兵南下仰光。

在陆地部队开始进攻后,英国海军空部队应该会进攻安达曼群岛,在仰光登陆。10月15日,史迪威飞往印度,与英印两军总司令韦维尔商讨收复缅甸的计划。韦维尔借口缺少海军,无法进行两栖登陆作战,只同意收复缅北。韦维尔还拒绝印度军队向缅甸挺进,只同意中国驻缅军队进入缅甸中部的康虎河谷。

然而,重新占领缅甸的问题受到美英大战略的严重制约,尤其体现在战略投入上。

1942年8月14日,为适应准备中的北非登陆作战作战计划,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战略策划者们对大战略实施下各战场的战略投入进行了排序,中国排在最后一个印度之后。

在这个命令下,美国陆军部极力坚持不能给予中国很大的军事支持。

10月9日,陆军部向罗斯福建议“不能将部队运送到中国和印度的战场”,以准备在北非的登陆作战。

但由于美国“先德后日”战略的基本保证是太平洋防线的稳定,美国也认为中国对日本的牵制可能迫使日本从其他地区,特别是太平洋南部和西南部调兵。

基于上述认识,美国虽然不会对中国战场进行重大战略投入,但仍会尽力提供可能的物资,使中国战场在困难条件下得以坚持,同时也将中国作为协同太平洋的战场。

1943年1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上强调,当务之急是从空向中国的陈纳德将军运送给养。与日本空在其他战场的胜利相比,陈纳德的飞虎队成绩斐然。陈纳德的计划是攻击中国和中国周边的日本舰队,吸引日本空军与之作战并将其摧毁,最后轰炸以中国为基地的日本本土。

关于这一点,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在《1943年远东行动路线》文件中这样表述:

“要重新打开通往中国的补给线,我们应该在缅甸发动攻势,让中国振作起来。通过向中国提供武器,它将继续其战争努力。”

由于美国确定在占领缅甸全境后于1943年底全面开通滇缅公路,马歇尔极力主张于1943年3月在缅甸发动有限进攻,目的是打通从缅北到中国的印度援缅公路。

马歇尔认为,这一措施“至关重要”。通过陆路,在华美军空可以获得补给,因为“陆路运输的运载能力比空”更大。这样就可以利用中国基地实施长期计划——轰炸日本,使日本在太平洋南部和西南部遭遇“严重麻烦”。

然而,即使是这种基于对中国战略作用认识的战斗准备,也受到了美英在非洲地中海战场的连续进攻作战和北非登陆作战及其对苏联战场支援的严重影响。

“筑路设备和工程技术人员短缺.”美国军政领导人也知道在中国战场上对中国支持不足的负面影响。所以他们极其希望中国“不要退出战争”。

这说明美国对华战略需求的基本方面是中国战场的存在。

问题的关键在于,全球战略物资和兵力的投入必须牺牲在战场上。在美英“以德为先,以太平洋为东方战场优先”的战略下,也因为美英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渡过了战略危机,中国自然要首当其冲承担最后的投入。

正因为如此,美国军政精英也承认“重开滇缅公路是美国让中国留在战争中的最好办法”。

(正文结束)

如果你对历史领域有其他话题或看法,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尽快回复。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4074.html
(0)
上一篇 2022年 11月 15日 23:29
下一篇 2022年 11月 15日 23:3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