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庄子》中的道与道德
主讲人:孙明君演讲地址: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论坛演讲时间:2022年6月
每个人对庄子都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有人认为庄子是利己主义者,是墨守成规者。甚至有人认为庄子的思想就是阿q精神的代名词。今天流行一个词叫“平躺”。有人认为庄子是古人“平躺”的代表。在我看来,以上都是对庄子思想的误解。在这次讲座中,我想和你们分享我心目中的庄子。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了人类文明“轴心时代”的概念。他认为,公元前500年左右,中国出现了孔子、孟子、老子等先秦哲学家,古希腊出现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印度出现了释迦牟尼。这些历史名人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史上很多人崇拜庄子。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曾说:“一到魏晋,庄子的气势顿时庞大起来…庄子像变魔术一样,一下子占据了整个时代的身心。他们的生活、思想、文学和艺术——整个文明的核心是庄子。……从此,中国人的文化将永远打上庄子的烙印。他的书成为了经典。他多次受到皇帝的嘉奖。至于历代文人崇拜,就更不用说了。我们也崇拜其他的圣贤,但是他们怎么会像庄子一样被倾倒,被陶醉,被疯狂?……古代哲学称为老庄,文学称为庄屈。…他的思想本身就是一首美妙的诗。”(闻一多《古典新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闻一多先生用“倾倒、迷恋、癫狂”四个字来表达对庄子的崇敬。这种崇敬代表了历史上很多学者对庄子的感情。因为闻一多先生既是诗人又是学者,他用诗人的笔墨,把庄子的思想赞为一首妙诗,从而打通了哲学与诗歌的界限。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是庄子的道论,也包括修行道的人和修行道的方法;二是庄子的德性论;最后是庄子的道与德在《庄子》文本中的投影。
庄子的道家学说
说到道家,我们可能首先会想到老子,然后是庄子。就像孔孟常说的,道家的老子和庄子也经常接连读。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他的书叫《道德经》。道和德是《道德经》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对于庄子来说,道与德同等重要。道的本义是道。当日常生活中的一个词上升到哲学层面,这个概念往往很难准确定义。《老子》(王弼本)第一章说:“道可为道,而不凡;出名,非常出名。”在老子看来,道与名是不清不楚的。到了庄子,他试图给道下定义。庄子大师说,“夫之道重情重信,无为无形;可传但不可收,可得但不可见;自根,无天地,自古有之;鬼神出世;首先是太极不高,六极之下不深。天生而不长,长于古而不老。”
“情信”就是道是真实的,不是杜撰的,而是看不见的。老子的“无为”应该是完全的“无为”。第一句是从有,第二句是从无。“传而不收,得而不可见”是对前两句的升华,因为传与得都是情与信。传受时,可以传心而受,同时又受不了无形,讲的是无为而无形。这就是说的特点。
接下来,道“源于自身”,它产生自身,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超越它。“神-鬼-神-帝”的“神”和后面“生”的意思大致相同。这个皇帝应该是天帝。鬼神天帝能生,能活,能傲,皆因道。这是庄子的观点。老庄思想虽然承认鬼神的存在,但他们把鬼神放在次要地位,觉得道比鬼神重要,即使有鬼神,也在道后面。
“太极第一但不是最高”。太极产生阴阳。所谓太极,就是阴阳之前的东西。太极这个词也很抽象。在现代科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在大爆炸之前有一个“奇点”,这个“奇点”相当于太极。
“六极之下而不深”,这里的“六极”是指东南、西北、下方四个方向。庄子说道无处不在,道无处不在。陶很老了,但永远不会过时。它永远是渐进的,永远不会是最终的。
人,神人,圣人,真人
有人能真正体验道吗?庄子认为,有四种人属于身道之人,即至尊之人、神人、圣人、真人。
前三种人集中在《逍遥游》里,说“夫若以天地之义,守六气之辩,游无止境者,必为恶!所以说,“人无自性,神与人无力,圣人无名。“这些话是快乐旅行的核心理念。起初,鲲鹏展翅万里,它一路飞向南明。这么巨大的动物,虽然和学鸽子的人比起来很大,但是在庄子心里鲲鹏是要做的事情,是风在推动。如果没有风,鲲鹏不可能飞得这么高这么远,就像那些从鸽子那里学来的一样,学术史上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我想强调的是,无论是鸽子还是彭坤,它们都需要被完成。庄子列举了两个人,一个叫宋,一个叫列子。列子可以逆风行走。他逆风走了五天,然后回来。虽然列子能跟上风,但他也有等待的东西,因为他跟上了风,没有风他就飞不起来。庄子想表达的是无所依仗,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取天地之义,守六气,以游无止境,他与他将恶。”到了这个时候,他已经没有什么可等待的了。庄子要讲的是不等待,不等待的境界。但是庄子认为有三种人可以进入这样的快乐状态,或者说这三种人可以体现这样的快乐状态。庄子分别称他们为至尊者、神人、圣人。
对于这三种人,有的人认为虽然名字不同,但说的都是同一类人,是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是,进入逍遥游境界的人也不一样,人在一楼,至高无上,没有人比他高。人没有自我,他已经忘记了自己;然后是神人,在二楼。神人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神仙吗?上帝无用;最后,圣徒在第三层。圣人就是不关注也不追求世界名声的人。这三种人地位不同,最高的是人,第二是神人,最低的是圣人。“圣人”这个词就有点复杂了,因为不仅老庄在说圣人,儒家也在说圣人。世俗的人认为尧舜是儒家圣人。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大家都认为孔子是当代圣人,但孔子不承认自己是圣人。孔子在《论语》中说:“不见圣人;如果你看到一个绅士,你会很尴尬。”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没见过圣人,只要能见到君子,就很好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孔子追求的理想人格应该说是君子人格,与老庄的自然人格是不同的。”《乐游》曰:“古射之山,有人居,肤如冰雪,宛若处子。不吃五谷,吸风饮露。乘云驾龙,游四海外。“庄子说神人不用吃饭,吸风喝露就能活,乘云飞龙,游四海之外。这是庄子对神人的定义。在《吴起论》中,庄子对至尊人类有另一种解释,说“至尊人类是神”,“乘日月于云中,游四海之外”。除了“骑日月”三个字,前后两句都是一样的,所以看起来庄子视野中的神人和至尊的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第四个是真人。《庄子》七篇内篇中,只有《大师》写的是一个真人,其他篇章都没有真人,于是有人怀疑《大师》是否不属于内篇——既然已经有了伟人、神人、圣人,为什么还要再创造一个真人?这不是多此一举吗?所以有人怀疑真人的来历。我同意这样一个观点,就是真人前面基本加两个字,做一个限制。这个限制是“古代真人”。真人不同于仙人,如智仁和任申。真人本来就是人,经过后天的修炼,技艺接近神仙。这些人可能是庄子对古代原始部落中得道者的称呼。天下文章说,“观音”是古代博大而真实的人!”也就是说,观音和老聃这两个生活在现实中的人,才能被称为现实中的人。
以上主要讲的是庄子的理想人格。庄子的四种理想人格到底在说什么?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道家认为,庄子在《南华真经》中为我们写了古代神仙,所以神仙是他们道教的标准。他们认为神仙是真实的,是客观存在的。作为唯物主义者,我们认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神仙,而庄子关于“至尊之人”和“神人”的著作,讲的就是有德有德的人,而这些有德有德的人,表现的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对于一个哲学家来说,有没有这样的理想人格是不一样的,所以它们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是必不可少的。虽然每个人都达不到这样的理想人格,但也不可能成仙。但是,有了这样的理想人格,我们也可以把他们当做榜样,向他们学习如何做人。这就是庄子想告诉我们的。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神人描写是对古代神话传说的继承和改造。
道之法:我迷失自我,心中斋戒,坐忘。
先说身体的方法。陶的方法有什么作用?自由行的境界是理想的境界。在《庄子》一书中,庄子告诉了我们一些方法。这些方法虽然名字不同,但意思基本相同,就是告诉我们如何进入那种快乐的状态。这样一种进入快乐状态的方式,庄子在《吴起论》中给了我们很多提示。“齐论”有两种理解,一种是齐论,一种是齐论。我觉得齐次论是一个词组,但是齐次有点太小了,因为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关于齐次论的问题,应该说主要是关于齐次论的。怎么把东西放在一起?“天地与我共存,万物与我为一”这样万物才能和谐。《万物和谐论》开头,庄子提出了一个概念叫“我失我命”,后面又有一个概念叫“天乐”,结尾还有一个庄周梦蝶的故事。最后一句说:“这叫物化”这些名词,比如“我丧亲”、“天籁”、“物化”,意思都是一样的,都是教我们如何通过这些方法进入快乐的状态,让我们看到什么是快乐的状态。
《吴起论》说,“郭子坐于幽平面,面向天空,嘶嘶作响。”郭子是一个人的名字。他正坐在茶几上,仰头发出嘶嘶声。“就像失去了联结”,“联结”就是精神,一个人失去了精神。这样的情况就是“失联”的出现,也就是他的精神现在看起来松懈了。他的一个学生,颜承子有,站在他老师旁边,对他说:“你住在哪里?坚实的外形能使它如磨光的木头,坚实的心却能使它如灰烬般洁白?今天的隐藏机器不是过去的隐藏机器。”啊,老师,我觉得很奇怪。你现在怎么了?因为我看到你现在是一块木头的形状,你的身体还在那里,像一块干木头。我推断你的心已如死灰。今天看到的老师有点吓到我了。为什么和过去的你不一样?子琪说,“不要客气,但要问!你知道我今天丢了命吗?”子游说,子游,你这个问题太好了!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真的不一样。今天,我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我称之为“迷失自我”的境界。我就是我,我就是我。《我失去了我》是在玩概念和名词的游戏吗?其实庄子的一句话“我迷失了自我”很重要。《我迷失了自己》中的迷失的我,是一个自我,一个世俗的自我。失去了这样一个自我中心的自我之后,剩下的我才是真正的我。正如我们前面看到的“我无我”,他能体会到自在的状态。
另外我们看到还有“心斋”的说法。颜回问孔子:“请问,心斋是什么?”仲尼说:“如果你有意愿,你会用你的耳朵和你的心去听,但你会用你的呼吸去听!听耳,心止于符号。那些愤怒的人,那些空虚等待的人,也是如此。只有道家那一套是空的,空的人也是饿的。”(《天下庄子》)这里是借用孔子之口对《新斋》的一个解释。首先,如果你下定决心,让你的意志力和精神集中起来,精神不能松懈。不要用耳朵听,用心听。不要用心去听,要用气去听,让耳朵停在听到的地方,听到了就停,然后用心去停。我们心中总有很多符号和意象,让它安定下来,平静下来,这样我们才会用气去空等东西。“唯道立空。”当你用气听的时候,你的气在一天结束的时候,你会很平静,你的头脑会很空空。当你的头脑空空的时候空,道就进入了你的身体。这是禁食的方法。
另一种方法叫做“坐忘”。大宗师说,“四肢下垂,灵动,走形,大同一样,就叫坐忘”。和正念的方法基本相同。你要忘记你的身体,留下你的智慧,让你的心和道路一样。这叫坐忘。庄子认为,通过这些途径,可以进入道的境界。
庄子的德性论
道和德是并列的,道很抽象,德是道在现实生活中的落实。在庄子的道德理论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庄子道德补),只有有德之人才能做到,所以生命是庄子道德学说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词。人生是什么?庄子所涉及的人生,有着不同的含义。有时候生活是有机会的。比如后羿射日的故事,古代天上有十个太阳空,后羿射掉了九个,还剩一个。《庄子·德冲府》云:“游于山中。中央政府,中土也;但是,错过了,就在劫难逃了。”这意味着,如果有一个人在后羿的射程之内,后羿很容易射中他,但也有可能后羿打偏了。这一次,如果他失手了,那就叫命,在我们看来就是偶然性。庄子认为人生有时候代表了一种必然性。《庄子·德重赋》云:“死、存、穷、富、德、腐、名、饥、渴、寒、热,是物之变,是人生之旅;日夜代替过去,知其不从始者也。”庄子在这里讲了很多古代认知中的东西,比如生与死,是每个人都无法决定的,比如存在与死亡,是一个部落无法把握的。一个人的穷与富,贫与富,德与腐,社会对这个人的破坏和名誉,个人通常是无可奈何的。个体的饥渴,四季的循环,这一切都是事件的变化,是人生的一次旅程,是个体无法改变的。庄子把这样的东西统称为人生。
至于如何平和,用庄子自己的话来说,第一是以心为镜,第二是使物有所春。关于心镜,庄子英皇曰:“人之心若为镜,则不可会,而不可隐,故可胜事而不伤。”人可以以心为镜。如果我们的心是一面镜子,当有人离开时,镜子不会留下或送走他。有人靠近,镜子不会特别招呼。所有上镜的人和事,都不应该藏在镜子里,而应该真实地相互映照。如果我们小心翼翼,我们就能“征服事物而不伤害它们”,这意味着我们能反映对象,“不伤害”意味着不伤害我们的心。内心世界在《庄子》中也被称为精神大厦。《庄子·德冲府》云:“和而不足,不可入伏苓。”同时我们也看到《庄子·德崇赋》说:“人不要看流水,要看停水。只有停下来,才能让人停下来。”在古代,普通人家是没有镜子的。所以普通人想照镜子的时候,往往会在水坑边看。这个水一定要防水,只有防水才能体现人的样子。照镜子的目的也是一样的。第二个方面是春天有东西。庄子德崇福曰:“任其和而和,可通而不失交;让昼夜自由,用物春,是生而心中生之者。“这里说的是,我们的心要平和,要快乐,我们的心要通畅,不要失去交流。”交换”是六十四卦中的第五十八卦——交换卦,也是愉悦的意思。庄子认为,一个人在日夜流淌的过程中,内心要时刻保持“使物春化”的态度。只有保持这样的态度去处理所有的事情,才能实现庄子所说的“逍遥自在”。
“心若明镜”是指当外物由外而内进入时,外物不应影响人的内心。人的内心世界就像一面镜子。如果任何外在的东西都不能在他心里激起波澜,他的心就不会受到伤害。“以物为春”也包括善待他人。当我们的情绪由内而外受到关注时,我们用善意和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外界。
道与德在《庄子》中的投射
最后简单说一下道德的体现和投射。道德可以投射在不同的方面。这里有几个例子。
论庄子的养生观。我们知道道家和道教历来重视养生,但是庄子的养生思想却是相当独特的。庄子养生大师用“我的巧匠帮牛”这样的寓言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达到被命运指引的目的?我丁曰:“共一节者有余地,共一刃者无厚度;没有厚度,就有挽回的空间。”“善无远近之名,恶无远近之罚。还有一句话也值得关注“你可以保自己平安,可以过一辈子,可以养家糊口,可以活一辈子。”“为后半生而活”就是为后半生而活,而为后半生而活的思想在庄子的养生思想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在庄子的养生思想中,感觉一个人迟早要结束生命,而不是像道家所提倡的那样,活个八百年、几千年,或者直接出家成仙。
关于庄子的天人观,天人观指的是天人关系。天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庄子想告诉我们,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天人不能胜”(庄子大师),人与自然要保持和谐的状态。
庄子的人生观主要表现在《庄子》中的“人间”。在《人间世》的后半部分,庄子通过树等一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行为。他一生只做过一个小漆工,为了谋生不得不担任这样的职务。他不想进入官场,但他主要关注的是地球上前半个世界进入官场的人。
庄子的生死观。庄子觉得人生如梦。有些人一看到“人生如梦”二字,就觉得庄子的这种观点太消极了。人生不都是真实的吗?我对你的爱和对你的恨都是真的。为什么说人生如梦?我认为人生如梦是庄子对人生的理解,而庄周的梦蝶故事对后世中国文学影响很大。在人生如梦的前提下,一个人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是判断他对人生态度积极还是消极的标准。庄子在意识到人生如梦之后是如何看待人生的?《大师》曰:“一大块载我于形,劳我以生,赦我以老,息我以死。”他觉得地球给了人们形体,人们为了生存而工作。到了一定年龄,人们开始退休养老。最后,人死了,他说:“让我安息吧。”死亡让人安息,人们又回到了大地的怀抱。所以庄子认为,人的内心永远是感恩天地的。
论庄子的政治观。庄子通过“为君”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态度,可以概括为“淡泊于心,和精神于大漠,顺应自然而不自私,天下为治。”庄子认为,只要从事政治活动,就能做到淡然处之,顺应自然,不把自己的私心放进去,世界就会得到大治理。
最后用一首小诗来概括我心目中的庄子:“舞女含泪笑,镜中万物如春。”自古文人膜拜,诗词和哲理皆显威力。“我觉得庄子把人间的苦难看得深刻透彻。深刻的看到之后,他没有离开,他依然深深的爱着这个世界。他以“以心为镜”、“以物为春”的态度面对世界。从古至今,很多学者都和庄子的思想非常接近。庄子是伟大的诗人和哲学家,他的思想在我们这个时代并没有过时。在正视其历史局限性的前提下,庄子的思想中也包含着对现代人有益的积极因素。它能在某些时候逐渐平复我们焦躁不安的心。它不是让我们以自我毁灭的方式“平躺”,而是教会我们认清自己,善待他人。
光明日报(2022年10月01日06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12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