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王文·肖鹏
“庭前牡丹妖无地位,池中清净多情。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国色,一开就迁都。”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不仅写出了牡丹之美,也描绘了北京全民赏花的热闹景象。
牡丹是中国古代的花。作为温带植物,原产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山地或丘陵。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所以历史给牡丹附加了很多文化信息。
现在人们提起牡丹,往往会加上一个城市的名字——“洛阳牡丹”。的确,洛阳和牡丹在历史上结缘,经年累月相互融合。现在它们已经成为一张城市名片,一种文化符号。
牡丹曾经是“爱情之花”
最早的牡丹可能代表爱情。
《诗经·郑风》中有这样一句话“智者与女人互相挑逗,赠牡丹。”这是关于年轻男女在晚春互赠牡丹以表达爱意的故事。相对于今天热衷于消费玫瑰这种昂贵的舶来品的爱侣,古人更为朴素典雅。
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对植物的认知非常简单。牡丹和芍药没有区别。南宋《同治》曰:“牡丹初名,以牡丹命名,故初称木牡丹。”也许是因为这种花艳丽、饱满、耀眼,有着与热烈的爱情相契合的气质,所以成为了“爱情之花”。
同时,牡丹作为医学的文字记载也出现在《山海经》中。“山谷的山上有许多芍药;秀山有许多芍药;苟峰山有许多芍药;“洞庭山,多芍药”这几个字,说明当时的华北、华中地区广泛分布着野生牡丹。
此后,历代医书中牡丹入药的记载屡见不鲜。1972年,甘肃武威市白树乡考古发现的东汉早期墓葬的医学简牍中,就有牡丹治疗“血瘀”的药方,这也是最早的文字记载,“牡丹”不同于牡丹,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名称。
事实上,牡丹在更早的时候并不是一种有价值的花或植物,而只是普通人厨房里的柴火。欧阳修在《洛阳牡丹》中提到:“牡丹初不含文字,药含草药,但非花中之冠。这就好比荆棘,尤其是在丹、燕和褒斜路以西。当地人是有报酬的。”
盛唐时期,历经贫穷的牡丹终于戴上了“国花”的桂冠,被誉为“国色满酒,昼香夜染衣”。
真正能把牡丹推出山野,推向皇家园林,最终在民间普及,成为“国花”的,是因为牡丹与洛阳的结缘。
杨迪在洛阳种植牡丹
洛阳牡丹的起源,人们习惯说“始于隋,盛于唐,生于宋”。
王应麟《海的故事》中记载:“隋炀帝开陆二百里为西园,令天下花。益州牡丹二十箱,红页、铙钹、飞来红、袁家红、醉洪雁、云鸿、天外红、颤清风。”
这里的隋炀帝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昏君杨光。尽管杨迪的军国主义、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为后人所唾骂,但他对牡丹人工栽培的贡献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上面这段话是有据可查的洛阳牡丹人工栽培的开始。
还有一个关于杨迪和牡丹的传说。一天,皇帝杨迪带着他的妃子去参观西苑,登上玉峰楼,看到盛开的牡丹。每个人都非常高兴。一妾叹曰:“牡丹色虽好,可惜楼高只能俯视,看不清楚。对这个国色天香很失望!”为了实现他的妃子的愿望,杨迪皇帝命令世界各地的花师来到罗罗克服困难。一位山东花匠,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成功地将牡丹嫁接到一棵高大的香椿树上。牡丹盛开,比阳台还高,杨迪皇帝见了后大岳,称之为“楼台牡丹”。杨迪想要奖励花匠,但是一个太监坚持要他带路。杨迪皇帝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他给了太监许多黄金和丝绸。山东花艺人很生气,发誓以后再也不这样了,技术就这样失传了。
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名作《洛神赋图》,表现了陈曹植与洛水女神在江边相遇的传说。故事悲凉悲凉,让人肝肠寸断。画中隐约可以看到盛开的牡丹。
《武则天贬牡丹》
另外,关于牡丹还有一个著名的传说,那就是“武则天贬牡丹”。
有一年冬天,雪下得很大,天后在后花园喝酒,看到梅花盛开,非常开心。她忍不住多喝了几杯,就疯了似的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花都要开。隆冬时节,百花凋零,武则天贪得无厌的需求难以满足。但她贵为皇帝,花神不易违逆,只能勉为其难,公开。武侯非常满意地看着。不料走在花丛中,看到牡丹不肯开,皇后大怒,被贬洛阳。当牡丹到达罗罗时,是春天,所以所有的花都在风中开放。皇后听了更加生气,命令人们把花点着。大火过后,牡丹的叶子被烤焦了,牡丹依旧盛开。从此,“烧骨牡丹”之名传遍天下。
其实这个传说经不起推敲。洛阳的牡丹种植远早于武则天的时代。众所周知,洛阳自古以来就是天下重镇。唐代有“东方之都”、“神都”之称,是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天后田即位后,迁都于此。如果有什么冒犯了皇后,就该流放到穷乡僻壤,而不是繁华的洛阳。所以,一个合理的猜测是,泽天皇后非常爱牡丹,非常爱洛阳,所以迁都的时候,把全国各地的好牡丹都带到了洛阳。
但全唐诗确实有武则天写的一首催花诗《在拉拉日宣天宫》:“明朝游园,盼报春来。花必须连夜送,不要等微风吹来。”
据说,在武则天称帝的第二年(691年)腊月,魏紫城里的一些大臣企图谋反,于是他们假装百花齐放,邀请武则天去上园(沈度花园)赏花。武则天答应了这件事,但很快就发现了不同的计划,怀疑她在策划什么。于是,武则天便将计就计,连夜写了一首催花诗《在阴历新年的幸福园上》,并派使者到沈度园向花神宣旨。腊八那天的清晨,沈度花园里的花开放了,所有的大臣都感到惊讶和感动。那些奸诈的朝臣以为上天眷顾武则天,所以不敢轻举妄动。
武则天死后一百年,元和年间,用笔写了《牡丹赋》。开头提到武则天对牡丹种植推广的贡献:“天后故里,西河也,有香宅,下有牡丹,其花奇特。天后叹园有不足,因命移植。于是,北京的牡丹枝繁叶茂。时至今日,我已不能自助到府衙,士庶之家的延伸,犹如四渎,不知止于何处。每到春末月,像疯子一样游荡的人。也是国家兴旺的事情之一。到了现代,文士们以吟诵的方式来描述歌曲和诗歌,却没有人能给予。俞独赋,以极美”。
在《赋》中,他将牡丹与传说中的美人、女神相提并论,其中自然有洛水之神——“西在南方,洛水女神为湘鄂”。或倚或助,朱色”。
至于后来牡丹被贬的传说,大概源于宋代高澄的《事纪元》。学界对这本书是什么时代还心存疑虑,先放一放。但却为洛阳牡丹的繁盛提供了一个非常美好而浪漫的故事蓝本。经过多年人们口口相传的艺术加工和冯梦龙、李汝珍等小说家的渲染,逐渐被人们广泛接受。
反正十三朝古都洛阳从此成了牡丹之乡。
杨贵妃与牡丹
唐代发达的经济文化背景决定了它崇尚富贵典雅的审美品格。就花木而言,牡丹典雅瑰丽的特点,最能体现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
刘渊的《龙城记》和徐延洲的《诗话》都记载了“唐高宗宴双头牡丹”的故事,可见牡丹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园林花卉。除了迎合皇室的审美情趣,牡丹也深受人们的喜爱。
开元天宝年间,洛阳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园艺师,名叫宋。
据说宋的单身父亲住在洛阳南部,祖祖辈辈都在种花。唐玄宗听说了他的名字,特地把他招进来,到历山种牡丹。
原来唐玄宗喜欢杨贵妃,而杨贵妃喜欢赏牡丹。贵妃虽然出生在蜀国,但是在她十岁左右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她被送到洛阳,由她的三叔杨玄抚养。洛阳孩子爱上牡丹是很自然的事。自从跟随玄宗之后,他们经常要回到长安住几天。长安牡丹不如洛阳,贵妃时常想家。玄宗也是洛阳人,自然明白贵妃的心思,于是下令天下寻贤才,在长安培育牡丹。宋的单身父亲是最合适的人选,所以他被征召入伍。
在柳宗元的《龙城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述:“罗人有宋独父,擅吟诗,亦能修艺,何处牡丹千变,色红白,人不知其技。皇帝(唐玄宗)召见他到骊山,种了一万朵不同颜色的花,赏了他一千二百多块钱。我老婆叫‘花主’,也是人间一绝。”
白居易曾在诗中写道,“当与君共牡丹,与君买花。”真实再现了当时洛阳牡丹盛开时期“一城人疯”的壮观景象。此外,唐代诗人李白、王维、刘禹锡和李贺也写牡丹花。
可见牡丹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已经占据了突出的地位。
洛阳牡丹甲天下
与唐代相比,牡丹的种植、栽培和价值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最显著的是出现了一批牡丹专著,这在中国古代造园史上是罕见的。
其中以欧阳修的《洛阳牡丹》、周的《洛阳牡丹与洛阳花木》、张的《洛阳花谱》最为著名。
其中欧阳修在作品中写道:“牡丹叶儋州、兖州,东至青州,南至越州,洛阳为当今天下第一。洛阳所谓的儋州红、兖州红、青州红,都是出类拔萃的人。但是他们来洛阳,要准备一种花,所以不能从第三名脱颖而出,不能独立对抗洛阳。……谢灵运说,永嘉竹树间的水里有很多牡丹。今花远在洛阳之后。”后来李青二年(1042年),欧阳修写了《洛阳牡丹图》诗,说:“洛阳之花最宜,牡丹尤奇于世。”
“洛阳牡丹天下第一”的美誉由此而来。
当时赏花、簪花、买花都深深融入了洛阳的民风:“洛阳的风俗一般都是好花的。春天,所有的花都被安排在城市里,即使是那些背负重担的人。花开之时,士争一游,古寺废弃屋中常有水池、梯田,拉开窗帘,乐声不绝于耳…直到花落。”
与此同时,宋代洛阳还以官方名义举办了一次赏花游园活动——万华博览会。
恐怕以前谁也想不到花。而西京著名诗人钱却有这样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在任期间,他将牡丹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史载,当时洛阳城“以花为屏帐”,“遍地花”,真是一个太平盛世。
现在洛阳一年一度的牡丹花会,如果追根溯源,恐怕还得追溯到钱大师的名字。
积累的财富,人民的花朵
1903年,慈禧太后下令将牡丹定为国花。此后,慈禧又画了许多“牡丹花”,并在颐和园仁寿殿修建了花台。1915年,中国最早版本的《辞海》记载:“牡丹为中国国花。”
但相比这个标题,央视纪录片《牡丹》提出的“国花”似乎更深入人心。牡丹有太多优秀的品质。除了前面提到的“爱情象征”、“体验贫穷”、“不畏强权”之外,它还有一些与其特性相关的文化内涵。
俗话说“牡丹长一尺缩八寸”。牡丹新枝的上部在冬季自行死亡,只留下少量木质化的枝条,这是牡丹亚灌木特性的明显表现。而这种成长规律恰恰符合传统的人生哲学,就是“厚积薄发”。
俗话说“牡丹为花舍命。”当一株牡丹在不合适的季节移植,或者遭遇营养不足、环境突变时,她会聚集全部力量,让花朵绽放,把自己的美丽献给世界,然后心甘情愿地死去。虽然这是植物适应环境变化、进化和繁衍的本能,但这种行为所传达出的奉献精神和价值追求与人类的美德非常相似。
这些品质一起凝聚在牡丹身上,让“国花”的内涵更加立体。
1982年,洛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将牡丹花定为洛阳“市花”,每年花期举办洛阳牡丹花会。自1983年以来,洛阳已连续成功举办了39届牡丹花会。以花为媒,加快了洛阳的发展。
洛阳现存的牡丹树中,最长的株龄超过200年,每株225朵,最大的花径超过30厘米,每株最多的颜色是6色。这些都是洛阳几代花农辛勤劳动的结晶。
在中国,一朵花能诠释的城市一定是洛阳;牡丹是唯一能以城市命名的花。《花儿与城市》的故事已经传唱了几千年。
(作者是《牡丹文学》杂志主编、洛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来源:新华社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40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