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在广州天河区一所职业学校的排练厅里,林思想到了他听过的一句话:“你在职业学校里学不到任何东西,(学生)就像一张白纸”。2021年,她从江西老家来到广州,就读于一所中等职业学院,专业是商务文秘。有几次,她听亲戚说,读职校没用,浪费钱,还不如早点工作。
把她面前的一张白纸撕成几张,每张写下一个难听的字,贴在自己身上。“废物,差生,坏孩子……”她听过很多这样的话。她想表达一种感受:因为是职校,所以大家都把负面标签往下扔。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职业学校8780所,学生2900万人。今年3月,《教育家》杂志联合相关教育机构,对全国职业院校、家庭、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面对“职业教育发展最大的困难”这个问题,得票最多的答案是“社会认可度”。
在职业教育研究者金梓看来,这种不认同已经渗透到职校生的生活环境中,影响了他们的自我认知。2020年,她在江西省一所职业学校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在课堂上,老师会有意无意地告诉学生不要对自己期望过高。家长抱怨上职高没有希望,甚至同龄人会贬低上职校的选择。社会观念上的敌视,成为个体需要面对的沉重标签。
今年7月,9名职校学生进入非营利组织“希望学校”举办的暑期戏剧工作坊。排练时间11天,该剧台词和剧情均来自职校生的成长经历,由集体创作。这是一种直面痛苦,表达真相的练习。丁一将其比喻为“挑刺”的过程。起初,在参加演出前,丁一很抗拒表达任何负面的经历和情绪,“就像把刀子倒插在自己胸口,然后插在别人胸口”。
但在舞台上,看到陌生人盯着他,鼓掌,他们的眼睛湿润了,他发现他曾经的负面经历不再让他害怕。他愿意直接表达出来,因为它们是“一根刺,不会刺伤任何人,只会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触动。”
他们将他们共同创作的这部剧命名为Shadow,这位演员在周末表示,他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他们经历过的影子,并把它说出来。往前走,同时看到自己的影子。
“这是次品的庇护所”
当气氛沉重的时候,刘主动开口了。男孩语气温和,笑起来头微微向右倾斜,露出两颗虎牙。今年17岁,广州某中等职业学校大二学生,喜欢看爱情电影。
刘穆欣半开玩笑地说:“我在初中时不太关心学习,所以我在课堂上睡得更多。初三成绩没跟上,上了职校。初中的时候,我就是躺着睡不着。总觉得应该有点钱。”
这一天是7月7日,线下工作坊第一天。演员们围坐成一圈,逐一介绍自己在职校学习的经历。大部分是广州人,就读于中等或高等职业学校。最小的16岁,最大的20岁。
此前,大家已经在视频中见过面。受疫情影响,这几个月大家只能在视频会议里做戏剧工作坊。项目社工傅宇记得,从3月底开始,每周五晚7点,十几个学生陆续出现在视频窗口。大家一般都在宿舍、食堂、教室里闲逛,也有人在操场上跑步。打开音响,背景声嘈杂,偶尔能听到学生和舍友聊游戏。剧不是最急的。7月份一个学生回家打暑期工补贴家用,一个学生去家里开的店帮忙,退出作坊;另一个叫周末的同学报了春季高考补习班,要缺课几天。
这个时代是创造性想象力爆炸的时代。视频会议中,大家即兴编了接龙的故事,讲述道:“羊吃了毒苹果拉出金蛋,绿靴子被咖喱汤煮了”。笑声回荡在屏幕上。以爱情为主题的故事接龙里,有人问“什么是真爱?”刘回答说:“爱是当你感到被爱的时候。”
但是见面第一天,说到读职校,气氛就沉重了。在导演武文看来,这种“沉重”可能是某种开始,因为每个人都需要“面对和梳理自己的人生”。在准备项目时,整个团队都意识到“成为职校生”可能是埋藏在学生心中的负面情绪的源头。大家不断经历,却无处倾诉,也不知道如何倾诉,甚至不想倾诉。
22岁的工作坊合作者蒋丽萍,今年6月毕业于影视制作专业,6年前开始接触戏剧。她发现大家在游戏中无所适从。起初,她示范了一个练习:伸出双臂,身体前倾,假装双手握着一个魔球,里面凝聚着最美丽最脆弱的东西。蒋丽萍要求每个人专注于想象魔球的“重量和重量”。但是演员们都有尴尬的笑容。大部分人只是举起了手臂,瞥了周围没有的人一眼,又尴尬地放下了手臂。
场地变冷了。围坐时,16岁的女孩李一冉直接说:“职业学校都乱七八糟的。”她说自己是个流动的孩子,父母在武汉和深圳之间奔波几年很正常。让她再说一遍。她微笑着挥挥手。
另一个叫刘的同龄女孩盯着的一个角落。讲述了她没有上过高中的故事。她说她中考考了630分,但根据录取政策,非本地户籍考生需要更高的分数才能上高中。
她不甘心,因为职校“教的东西不够深入,交真诚的朋友不容易”。这里明文规定不能抽烟喝酒,很多同学还是这样。刘讲述了她被校园欺凌的故事,讲完了她的伤心故事。最后她蹦出一句:“‘友好’对我来说是个陌生的词。”
观众沉默了两分钟。
丁毅说,这个故事刺痛了他,但他不知道如何回应。他今年18岁,是唯一一个从南京过来的演员。这个机会是他在网上“打捞”出来的。他在知乎上搜索了一个“职校生互助群”,一群朋友发来链接:“希望学校”。他点进去报了“人际关系心理学互助班”,下课后被邀请加入工作坊。
他简单说了自己初中退学一个月,做了一周洗头。中考后,姐姐要求自己在南京读一所职校。之后大家都没说什么。
演员们轮流发言后,讨论进入了最后一项。“我们成了临时演员,不断地在舞台上练习表演,最后给不同身份和情况的观众讲述我们职校生的生活。大家会期待这部剧聚焦和表现什么?”这个问题抛给了演员和在场的每一个人。
接触戏剧近一年的学生许发言。他今年19岁,和刘在同一所学校读书,学的是机械设计和机电一体化。他对这部剧有自己的期待:能否抛开“职校生”的身份,谈谈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其他问题?
他在江西老家长大,四年前去广州与父母团聚。最近和父母吵架,甚至打110保护自己。但是他当地的朋友都不是这样。他刚刚开始反思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有问题。
另一名学生谭玉兰的想法更大。他是年龄最大的演员,20岁,身材瘦小,声音自信。他说,用表演展现每个人的“完整状态”是可能的,因为职校生“应该像普通高中生一样享有被仰视的权利。”他坦言:“外界对职校生的看法是,这是次品的庇护所”。
听到这些,合作者蒋丽萍心情复杂。在四个小时的座谈会上,蒋丽萍静静地坐在演员中间,听着同龄人的故事。此前,她对职校生活的唯一理解是,初中老师随口一句“上职校就得上流水线”。她意识到这只是一个片面的标签,当它落地到人们的心里,可能会成为一种有力的否定。
习惯隐藏“消极”的自己
在第一天的会议后,蒋丽萍决定演奏“人们都疯了”,让会场热起来,尽管她的个性不是那么活跃。16岁的张萌是蒋丽萍在工作室结识的第一个新朋友。蒋丽萍记得张萌早上会对自己说:“早上好!新年快乐!”这是张萌在学校的口头禅。她喜欢跳舞,一说话就跳个不停。
另一个16岁的女孩林思通常面带微笑。当一个演员想要用物体自由创作时,林思看到桌子上的一张白纸,他想到了他的亲戚的负面和丑陋的话。
她说她没有受到伤害,因为她认为“职业学校并不是他们所想的那样”。另一位合作者王建议她表现出这种态度,她只是带着讽刺的笑声说,“我是个废物”。武文被感动了。他没想到这个孩子面对如此暴力的贬低会用笑声,他有一种轻松和勇气。
在同样的创作过程中,许从室外花坛的泥土中捡起一颗六角螺丝,在手上写下几个字:“自己、社会、家庭、学校”。他一手握着空的拳头,另一手拿起一个螺丝从上到下穿过,重复了很多遍。他认为:“人就像一颗螺丝钉,穿梭在自己、社会、家庭、学校之间,最后可能会变得麻木。”
徐旺仔也是一个“穿梭者”。他在表演说明中写道:“食堂、操场、超市、高楼、军训标兵、优秀学生干部。”这些是他的小梦想。四年前,中考后,许离开了江西老家,考上了广州的一所职业学校。他打算升入高职院校,学习他最喜欢的IT专业。还加入了学校的CAD(管理软件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社团参加培训,停止了所有课程,学习了3D打印、计算机建模等所有与工业设计相关的技术。
他没想到,在高职的第一年,这样积极向上的生活开始表现出消极性。为了准备技能大赛,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训练中。“他两次熬夜,腰痛两个星期不能久坐”。有一天,他意外生病,被诊断为“症状性癫痫”。他开始思考人生,也许是因为他从来没有“尊重过自己”,“把弹簧压得太紧太长了。”
工作坊结束后的几天,或许是排练室的氛围足够安全,也或许是因为输出的缘故,大家在声音训练和身体训练中渐渐放开了自己。但对于第一次接触剧场的丁一来来说,表露自己的情绪并不容易。他早就习惯了自己消化。丁一在创作期间,写了一篇虚构的短篇小说,影射他的父亲。他写道,“我本想问父亲那是什么,但父亲的沉默刺激了我。”武文问,你对你父亲的印象如何?丁说事情很复杂。
后来,武文好奇地问:“是什么样的复杂?”丁突然跑出排练室,仰着头跑进卫生间流泪。他想了一下,追着它去了厕所。丁说,没事的。武文明白,面对自己需要时间和特定的环境。
丁习惯于隐藏自己的“负面”自我。他还记得,2019年11月,他在杭州一家健身房健身,和一个男人共用一台机器。主动和自己聊天。问在哪里读书,丁毅回答:在南京。
对方问:是南京外国语吗?这是一所省级重点中学。丁怡想摇头,但还是点了点头。对方问他是否在杭薛军中学读过书。这也是一所省级重点中学。点评:从部队读书到南京学外语,是一个很好的跨越。
丁想告诉他真相,但他最终没有说出来。他担心如果说出“职校”这个词,对方会沉默或者直接结束聊天。
在戏剧工坊,丁毅记得自己在排练中最舒服的时刻是在做声音训练的时候,喊着自己现在想做的事情。
本来这是一个“掷音”的练习。按照规则,演员喊出关于职校生的关键词,用行动把这些抽象的东西扔给别人。孩子们谈了几轮,一下子发现无话可说。蒋丽萍带头喊道:“我要回去睡觉!”有演员喊:“我要开心!”“我想回家!”丁在台上声嘶力竭地狂喊,却不记得喊了什么思想。他只记得几分钟后他的声音沙哑了,心情也放松了。
“影子”剧本
7月15日,话剧《影》在广东时代美术馆免费提供的多功能厅上演。这是一部公益剧,只花了2.5万人筹钱。它是由希望学校组织的。除了必要的住宿、旅游、保险等费用,所有劳动都是自愿的。此外,每个学生都做了一个面具和几个纸飞机作为道具。
刘慢慢地从舞台的左边走到中间,费了很大的力气,跑到了前面。“砰”的一声,她稳稳地摔倒在舞台上。
这是学生第一次向90多人的观众表达自己。我身体上的痛苦和记忆中的痛苦卷在一起。刘记得,去年在学校广播站,她和高年级同学发生冲突,被其他同学集体孤立。故事来源于初中:有人把她放在卫生间,有人往她床上扔垃圾。
坐在右边舞台上的几个演员眼睛湿润了。
李一冉坐在舞台左侧,念出了写在手机备忘录里的诗:“一切都在落下/我的头发总在落下/我的眼泪总在落下/我的嘴角总在落下/我能拿起举起的东西,不能再多/你需要我破碎的心/你需要我那双让人来了就害怕的眼睛吗?/我愿意把一切都给你/就像我把自己割掉一样/[/
她说这首诗不仅仅是在发泄痛苦,而是“情绪的延伸”。在剧场的方式上,演员选择不加包装的展现职校生活的痛苦。第一次看演出的观众,可能会惊讶于痛苦的集中。
丁独白:“我不喜欢打铁,但又不得不打铁。我做我不喜欢做的事。也许我的人生只能这样了。”他话不多。他喜欢用语言表达自己。坐在舞台的铁道具上,他盯着观众,说出了自己的那句话:“我不想上职校,就像两条河,一条通向大海,一条通向污水处理厂。你愿意做哪条河的一滴水?”
他在职校有实习课程,需要去钳工车间切割打磨铁板。智能制造专业的丁毅,读了两年书,没有被任何课程吸引。他向往的无人机课程,直到第三年才出现。第一学期快结束的时候,他翻开老舍的小说《一家四代》,读了一个月。然后他爱上了《三体》,成为了一个情感的庇护所。
按照剧本设定,许以与丁一截然相反的另一种姿态,穿上电工服,手里拿着一个六角螺丝,自信地走进光里。他向观众介绍自己:“优秀电工师傅,优秀心理委员,全宇宙技能大赛60名”。
生病后,许开始练习“尊重自己”和照顾自己。起初,他退出技能比赛,让自己休息,开始玩摄影,报名舞蹈班。他也试图改变和父母相处的模式,希望对方停止指责,控制他,尊重对方。
被问到“尊重自己”到底是什么?徐旺仔想了一分钟左右,说不出确切的意思,给了一个答案——说不出来就不要勉强自己说。这就是“尊重自己”。
在武文眼里,另一个演员谭玉兰非常脆弱和紧张。
他说他一直在与现实搏斗。中考失利后,他父母几乎两个月没和他说话。他记得父母一直强调“穷学生没有资格享受快乐。”自从六年级数学成绩下降,我妈就开始打骂自己。
谭玉兰去年春天搬到了和同学合租的一居室公寓。他住在客厅里。为了省钱,他每顿饭最多花10块钱,大部分时间都吃素面。他习惯做白天的工作,举着标语牌,玩洋娃娃,做餐厅助理和MC。
在舞台上,谭玉兰又回到了更幼稚的自己。他喜欢看日本动漫,所以模仿特辑《真剑斗士》中的“何炬斩”风格。他绕着场地慢慢走着,环顾四周,“准备战斗”。他对不在身边的父亲说:“爸爸,我要做公益。”扮演父亲的演员周末回应:“不要一直工作。万一是传销呢?”
坐在观众席上的社工金梓回忆起谭玉兰走进工作室时的样子。当时他的行走速度总是比其他演员快很多,在行走速度的训练中显得“失控”。但在7月15日的舞台上,谭玉兰控制了节奏,获得了更多的韧性。
就读职业学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戏快结束的时候,丁一突然起身走向观众席。他看着第一排的中年人,问:“你要去职校吗?你会当工人吗?”对方猝不及防,回了一句“我不愿意。”听到否定的回答后,丁一没有再问。
剧场里坐满了对“职校生”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观众。按照主办方的想象,希望这部剧能把“职校生”从标签变成话题,抛给观众。武文和丁一商量,直接问观众“你愿意去职业学校吗?”就像做采访,真诚地提问。如果对方回答“是”,问“你想学什么专业?”这不是冒犯观众,而是让大家思考一下“目前工人和职校生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演员谢幕后,有观众投回即时反馈。一位长发扎辫子的男性观众举手提问:我去过贵州调研,发现当地职校很多女生十六七岁就辍学了,去浙江纺织厂、广东电子厂打工,然后认识了同乡青年,回家结婚生子。他很好奇:职业学校的婚恋观是怎样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观众沉默了几秒钟。武文拿起话筒问道:“你主要想知道什么?这个问题似乎有很强的预设在里面。”坐在台上的丁毅观察了一下,看到对方抖着腿说:“我就想知道广州是不是和我调查的地方一样。”这是一种刻板印象。全场沉默了几秒钟,气氛显得有些尴尬。一个女生拿着话筒说:“我来说一下”。她介绍自己是一名职业学校的学生。“我们班有60个女生上幼教,现在有4个妈妈,这个比例不错。”
两个麦克风在观众中传递。一位带着孩子来看戏的女士说:“二十年前,我也是职校生。我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从职校进入金融行业的。我想告诉孩子们,外界对我们的看法很正常,因为他们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不要给自己贴标签。如果你看不起自己,没有人会对你抱有更大的希望。希望你们能做最好的自己。”舞台上的演员鼓掌表示感谢。当丁一还在打心算稿,想说话的时候,武文问那位女士:你什么时候上的职业学校?
答案:1992年。武文解释说,在研讨会期间,大家也讨论了这个问题。当时他了解到,在八九十年代,读中专就意味着毕业后找一份相对好的工作,这还是被社会认可的。但今天,职业学校的收入与当年大不相同。
另一位观众真诚地对台上的演员说:“不管是在工厂里工作,还是坐在办公室里,本质上都很流水线。我被工作折磨过,但来到剧场,我又被点燃了。也许以后会有很多重复枯燥的工作,但总有一个点让人觉得活着,这个点就是今天的你。”
一位从14岁就离家去工厂打工的观众回应:工地工资可能八九千,送货骑手一个月七八千,办公室可能六七千,但是没有人主动选择去工地打工。即使看起来每个人的工作都是流水线,但工作和工作是有真实区别的。
“表演后的谈话”是一项重大活动。这已经不是武文第一次与观众讨论了。2014-2016年跟随上海民间剧团草台班全国巡演。当时的表演后谈心环节甚至更长,观众的思维也更加发散:有人提到即使在大学实验室做科研也会像流水线一样枯燥;有人讨论小企业是否比大企业更人性化;有人提出,小时候要好好学习,这样长大了就不会吃苦了,遭到了其他观众的反驳。武文记得当时的气氛开放而热烈,每个人都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听到了彼此的声音。他认为这些都是戏剧表演的延伸。
在大部分演员看来,观众在争论什么并不那么重要。他们更在意是否听到温暖的肯定。大家都记得,那个职校毕业的女生,连续两天看完演出,激动地说:“在场的同学,上职校的也很棒。”她承认自己从小就受到严重的打击和冷落。职校毕业后,她不断换工作来证明自己,寻找自己热爱的职业。前段时间,我开始研究家庭出身问题。“我突然意识到我是一个很好的人”。
女孩称赞刘:“弹吉他很有气质”。刘说,她回家后哭了20分钟,因为很少听到表扬,隐约觉得自己“不配得到这样的表扬”。
一位中年男子在剧场反映,女儿初三的时候,想选择职校。但他担心孩子上职校丢脸,坚持送女儿补习,冲刺中考,终于如愿以偿。然而,如今的女儿却厌学了。看了同学的心,他想,是不是对女儿不尊重?那些关于“职校生”的不好的标签,是通过自己反复的“教育”在女儿心里扎根的吗?
这些话似乎在安慰坐在台上的谭玉兰。谈及这位父亲,谭玉兰说,他开始理解父母面对教育问题时的强烈焦虑。
除了激发讨论和分享,超过一半的观众表示感同身受。一位观众哽咽道:“很抱歉听到你谈论校园欺凌。我也很好奇。当学生把这段记忆讲给一群陌生人听时,你是什么态度?你想表达什么?”
谭玉兰坐在舞台的最右侧,先拿起话筒回答:“说了不好听的话,眼泪就干了。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正视自己所遭受的黑暗,上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星空空。”
像一个铿锵的宣告,他为自己指明了Star 空的位置——明年毕业后,他将骑自行车旅行两年,在一家私企工作。同时,工作之余,准备自学历史系本科。如果你攒够了钱,就去摩尔曼斯克看极光。
演出结束后的第五天,谭玉兰开始了暑假里的另一场“重头戏”。他和大多数高职学生一样,在一家公司实习,拿到了实习证。这是一条流水线,每天工作八小时,给电线贴膜,组装零件。这家公司是一栋白色建筑,天花板上安装着一台大型电风扇。
回归现实生活,我问他怎么看待现在职校学生的标签。短暂的退出工作后,他回答道:“人有千千万万,总有人不喜欢你,看不起你。真的没什么好在意的。把这些时间都花在弹琴、读诗、喝茶、游山玩水上不好吗?”
(除、傅宇和、、王外,所有学生均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石润桥编辑陈晓曙校对茜茜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39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