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1963年,陕西宝鸡贾村的一位村民在自家后院发现了一件被暴雨冲走的青铜器。当时他准备把它当废铁卖给废品店,但有个明眼人很快联系了博物馆高价收藏。这就是现在中国宝鸡青铜博物馆收藏的青铜器何尊。这件青铜器上的铭文讲述了周成王继承周武王的遗产,建立了周朝(现在的洛阳)。碑文中出现了“寨子中国”的字样。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带有“中国”二字的考古实物。
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人们的地理知识远不如我们今天丰富,所以古人很自然地把自己的生活区域作为世界的中心。在古希腊人绘制的世界地图上,希腊位于世界的中心。罗马帝国时期,高卢(今法国)根据离罗马的远近分为远高卢和近高卢。显然,这也反映了一种以罗马为中心的世界观。古人还认为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心,所以我们的祖先把他们居住的土地称为“中国”。
然而,古代的“中国”一词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并不完全相同。何尊青铜器上的铭文“翟子中国”,意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在国中。西周初期的“中国”一词可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中国是指当时的首都,代表政治中心的意思。广义的中国是指当时周朝统治的地区(尤其是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处黄河中下游,是华夏文明最早诞生的地方,也是“中国”二字所指的第一个地方。
这一带,东有浩瀚的大海,西有一望无际的沙漠和高耸的青藏高原,北有草原,南有连绵起伏的群山。于是,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区域空,周边来自东西南北的少数民族极力向中原靠拢,从而强化了中国古代人把自己居住的地区视为世界中心的观念。据《辞源》记载:“古时候中国的华夏族是在黄河流域创立的,以为他们生活在世界上,所以称之为中国,中国周围的其他地区称为四方”。
《潇雅六月诗经·序》说:“潇雅全灭,四夷入侵,中国必弱”。当时的华夏人多在黄河南北建都,扩大活动范围,故称黄河中下游为“华夏”,也有“中州”、“中华”、“中州”、“仲夏”、“中原”等。同时,生活在中国各地的民族按所在地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有时也有类似“北戎”的混合表述。在古代,中华民族是以生活在黄河中下游的黄帝部落和颜地部落为核心,通过逐渐同化周边部落而形成的。
与周边其他民族相比,中华民族较早地掌握了定居农业生产、建造房屋、创造文字和计数方法等许多文明技能,因此与其他民族相比,中华民族较早地开始了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过渡。至少在周朝,已经形成了一套家国天下的观念:此时人们把周天子统治的疆域称为天下,所谓天下涵盖了整个世界,没有边界。所谓“天下之下有王地,地上有王臣?”
各路诸侯统治的领土称为国,各级文人贵族在本国的封地称为家。周朝还建立了五服制度,处理与当地诸侯国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今天,人们用“五服”一词来表示代际关系。然而,“五件衣服”这个词在周立有四种含义。我们今天所说的“五服”只是这四个意义中的一个,其他三个意义中的一个都与周朝、地方诸侯国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有关。
周朝以王绩为外围五百里为界划分:由近及远,可分为典赋、侯赋、隋赋(一客赋)、付瑶、黄赋,故合称五赋。这里的“服”就是侍奉天子的意思。滇地区的王公们向皇帝的祖父和父亲提供祭品;当地政府的封臣向皇帝提供祭品给他的曾祖父;客居地的诸侯为皇帝提供祭祀远祖的祭品;侍奉地方长官,供应皇帝给诸神的供品;荒芜之地的统治者应该出现在皇帝面前。
所以周代狭义的“中国”二字指的是首都,周边的典府、侯府、客府、尧府、皇甫都是受首都皇帝领导的;广义的“中国”是指周王统治下的诸侯国之地,而那些不服从周朝控制的蛮荒不毛之地则称为四方蛮夷。这一时期,广义的中国延伸到今天的辽宁喀左、朝阳一带,西至渭河上游,东至山东半岛,南至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
周朝的中国还是一个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部落国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把中华大地建成了一个中央集权、统一的帝国。在此基础上,秦始皇南侵百越,北侵匈奴。秦朝鼎盛时期,疆域东起辽东,西至高原,南至岭南,北至阴山。东北延伸至朝鲜半岛的清川江流域,南至越南北部,面积约340万平方公里。秦朝统治的这片土地,在当时可以称之为“中国”。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秦隋以兵灭六国,并吞中国”。《史记·东越列传》说:“东瓯邀全国为中国”。这里的“中国”是广义的中国。三国时期,曹魏、蜀汉、孙吴三国并立,曹魏自称中国,其他两个国家自己都不这么说。诸葛亮曾对孙权说:“吴越若能与中国抗衡,不如趁早除掉。”这里的中国是指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狭义的中国),所以占据这一地区的曹魏自称“中国”。
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的具体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王朝统治的地区,狭义指中原地区。从秦汉到隋唐,中央王朝管辖的区域不断变化,但总的趋势是不断扩大。随着中原王朝疆域的扩大,“中国”这一概念的地理外延也像馅饼一样扩大了:在秦始皇南征百越之前,今天的岭南地区并不属于“中国”的范畴,然后从秦始皇南征开始,岭南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秦始皇建立的大一统帝国,打破了周朝以血缘和功勋为基础的分封制。而周王是“天下共主”的政治意识却被后世继承,只是所谓的周王不再是周王。秦汉以后,中原王朝沿袭了周朝的五服制度,与周边小国形成了以中原王朝为核心的朝贡体系。在这种制度下,中国皇帝是受命于天统治天下的皇帝,周边国家的君主只能称为国王而不能称为皇帝。
中原的这种“中国本位意识”也影响了汉字文化圈的周边民族和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所以在历史上,契丹人、女真人、党项人在朝鲜、日本、越南和中国建立的政权,有时自称“中国”、“中国”。13世纪后期,蒙古入侵越南,越南陈朝反蒙将领在檄文中写道:“你坐视国主受辱而不忧;我从来没有以品尝国耻为耻。我作为中国的一员大将,侍奉易土司,却并无怨恨!”
在古代漫长的历史中,虽然“中国”一词被用来指代中原王朝长期统治的领土,但“中国”一词在古代从未被用作正式的国名。虽然各个朝代都继承了“中国”这个名称,但是每次改朝换代都会重新建立国号。明朝中国人在与利玛窦等来华传教士交流时,从不自称为中国人,而自称为大明人。在此之前,历代都是用朝代名作为国名。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朝与俄国签订的《尼布甲尼撒条约》中,清朝首席代表索额图自称“中国大圣任命边界大臣、国务大臣、侍卫内大臣”。这是国际条约中首次出现“中国”的称谓。但直到近代的1907年,早稻田大学中国留学生填写的民族仍出现清、清、中、华、华夏、盛夏等。,而25名来自中国的外国学生实际上不知道如何填写他们的国家名称。
辛亥革命后,汉、满、蒙、回、藏等民族本着“五族共”、“五族共和”的思想,建立了中华民国。此后,“中国”被正式用作国名。1949年,古老的中国迎来了新生:这一年诞生的新中国,是中华大地上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它是一个正式的国家称谓,具有丰富的政治、文化和地理内容,也代表着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辉煌历史、几百万平方公里辽阔疆域和十几亿炎黄子孙的统一命运共同体。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38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