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大部分美好的东西都抓不住,彩云易散,玻璃易碎”,这是白居易《简吟》中的一句诗句。它通过与散落的彩云相对,展现自己脆弱而脆弱的娇弱体质。白居易口中的“玻璃”,那么脆而易碎,就是今天随处可见的玻璃。
诚然,玻璃是易碎的,易碎的,但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人们却离不开这种易碎的造物。从手里的手机屏幕到有风景的窗户。从近视的眼镜到仰望浩瀚星空的望远镜空,玻璃不仅占据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还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世界可以远眺无边无际的宇宙。
玻璃对现代人类如此重要,以至于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玻璃的世界。但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玻璃并不是一开始就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玻璃,与人类文明并行。
人造玻璃出现于4500年前,起源可能是埃及或两河流域。具体哪家还在争论中,但两家都属于“新月沃土”。从现在的伊拉克往西,肥沃的土地在地图上呈月牙形分布,包括土耳其、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等国的部分地区。新月沃土中出现的玻璃,可以说与人类文明史是一致的。
玻璃可以通过燃烧应时直到熔化来获得,但是与金属不同,玻璃不会熔化成液体。在高温下,玻璃会变软,容易成型。随着温度的降低,玻璃会越来越硬,最后完全凝固,但液体结构会留在里面。玻璃的这种奇特性质,使一些人把它视为除了固体、液体、气体之外的第四种物质状态。但是应时的熔点很高,在古代技术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很难烧到这么高的温度,所以要添加一些助燃剂。西方多采用天然纯碱和草木灰,加入石灰石作为稳定剂。其玻璃器皿含钠、钙较多,为钠钙玻璃,而在东方多以铅钙为助燃剂,烧出铅钡含量较高的铅钡玻璃。两种玻璃的质感差异,决定了东西方玻璃器皿未来不同的发展道路。
碱可以使玻璃容易烧制。玻璃最早出现在新月沃土,与埃及的天然苏打湖有关。中国优先发展瓷器,是因为中国盛产高岭土,可以很容易地用来制作瓷胎,在瓷器表面上釉。玻璃器皿对世界的影响不亚于瓷器。正因为有玻璃容器可用,欧洲和中东就没有必要发展瓷器,所以很长一段时间,瓷器只停留在奢侈品的地位。同样,来自欧洲和中东的玻璃器皿也曾是中国超越黄金的稀世珍宝。
最初制作玻璃器皿的方法是将一根用泥土包裹的棍子浸入烧有玻璃的干锅中,蘸上一层软化的玻璃,用石器和雕花把玻璃擦均匀,冷却后去掉泥土,这样玻璃器皿就完成了。然而,早期的玻璃不透明但有光泽,人们热衷于用玻璃代替宝石。
在原始人的心目中,天空是一个巨大的固体而不是气体。天是山和树撑起的,才不会塌下来砸死所有人。地面上那些发光的石头被认为是天空落在地面上的碎片,其中蕴含着天道的神力。戴上它们可以让你拥有取之不尽的能量,长生不老。
在古代,世界各地都有类似的想法。阿富汗进口的青金石、埃及的绿松石、中国的玉石、美洲印第安人的黑曜石,都被视为具有丰富能量的圣物。但毕竟天然宝石数量有限,需要的人很多。因此,可以用来仿制宝石的玻璃在欧洲和中东地区备受追捧。当玻璃传到中国后,人们仍然重视宗教功能。从中亚传入中国的玻璃珠作为王公贵族的葬礼,帮助王公贵族长生不老。这个时候玻璃的产能还很低,但是需求量很大,所以玻璃的价值尤其高于黄金。
隋代李墓出土的绿玻璃瓶,现藏于国家博物馆。李墓共出土24件玻璃器皿,这只绿玻璃瓶就是其中之一。它的主要成分是高铅玻璃。虽然使用了来自西方的吹制技术,但玻璃器皿的形状与中国的传统器皿密切相关。
从西到东,我来到了中国。
玻璃在古人眼中是如此珍贵,一切都是一样的。今天,当我们参观博物馆时,我们将看到战国楚地区神秘的“蜻蜓之眼”,隋代李墓出土的可爱的绿色玻璃瓶,以及乾隆时期华丽的镀金玻璃器皿。可见玻璃在中国古代有多珍贵。据说中国在西周就能自己生产玻璃了。证据是西周墓葬中的人工彩珠和彩管。然而,这些物体的内部结构是应时晶体而不是液体,所以它们不是玻璃,而是一种叫做彩陶的彩釉陶器,它出现在4000年前的埃及和两河流域,以及3000年前的印度。西周墓葬中的这些赝品应该是来自中东,或者是学来的。
玻璃在春秋末期出现在中国。目前,中国最早的玻璃制品是镶嵌在王武茯茶和王月勾践剑上的玻璃饰物,以及镶嵌在墓葬中的玻璃珠。严格来说,这些剑上的玻璃仍然是武器而不是装饰品。在古代人的观念中,剑是用来攻击看得见的敌人的,剑身上的玉石和玻璃饰品具有神圣的力量,可以攻击鬼魅等看不见的敌人。对比世茂古城墙镶嵌大量玉石抵御精神上的敌人,可以知道这是古代的普遍做法。所以中国人在这个时候使用玻璃器皿,还是以它的宗教功能为主。
战国时期,中国已经有了制造玻璃的能力。战国时期,楚国,尤其是今天两湖地区的玻璃工业发达。不仅继续制作从伊朗进口的“蜻蜓眼”型,还开始制作中国特有的玻璃器皿,如玻璃墙、玻璃封条等。而且,随着玻璃产量的增加,贵族以外的人也可以用玻璃陪葬。
中国烧制玻璃器皿与原始道教的炼丹活动有关。战国时期,这些巫师炼丹时经常用铅,结果一不小心烧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铅钡玻璃,后来影响到朝鲜和日本的玻璃制造,即王充《论衡》所说“道人炼五石,作五色玉,胜于真,光补其差”。铅钡玻璃与欧洲和中东的钠钙玻璃相比,透明度更高,但相对易碎,冷热易裂,影响了东西方玻璃器皿的发展方向。
公元前一世纪,希腊人希帕洛斯发现了横跨印度洋的季风。从此,罗马船只可以借助季风穿越印度洋到达印度,不必再沿着海岸绕行阿拉伯和波斯。这一发现促进了罗马和印度之间的贸易。公元前后,罗马帝国出现了玻璃吹制法。玻璃器皿可以在没有模具的情况下生产,这提高了玻璃生产能力。同时,罗马发明了玻璃镶嵌装饰和车床抛光技术。这些先进产品通过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或通过印度洋到达中国。
由于地中海东部缺乏天然碱,印度开始使用草木灰作为烧制玻璃的辅助材料。结果,制成了高钾含量的钾玻璃。当时南印度的十罗帝国贸易极为繁荣,钾玻璃也在汉代传入中国广西。可惜随着南越被汉朝消灭,南越的排水系统、钾玻璃等先进技术逐渐失传。
汉朝灭亡后,魏晋南北朝长期动荡,尤其是北方,十六国北朝风云变幻,中原的铅钡玻璃工业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日渐衰落。
三世纪罗马帝国在危机中衰落后,波斯萨珊王朝接管了玻璃制造业的领导地位,乳突玻璃碗尤为精美,广受欢迎。罗马,波斯,这些精美的玻璃器皿,对统治中国北方的五胡贵族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拓跋鲜卑在进入中原之前,建立了十六国的桀、狄、羌部落,建立了北魏,与中亚的粟特商人有着大量的交往。羯族甚至是东移的粟特人。他们对罗马和波斯的精美器皿并不陌生,也热衷于接受进口玻璃器皿,所以自然对促进中国传统铅钡玻璃的生产毫无兴趣。
自北魏兴起以来,粟特商人长期从事经济、外交乃至军事活动。粟特人也为北魏从波斯、中亚、印度甚至罗马引进了大量技术,包括玻璃吹制。河北定州塔基出土了一系列用吹制方法制作的中式玻璃器皿,可以证明中国工匠已经掌握了吹制方法。但由于玻璃器皿在中国属于小行业,这项技术时有失传,隋代粟特商人后裔何畴大概是重新发明了玻璃吹制方法。
左图:清代金星玻璃冰裂笔筒。金星又名“温杜丽娜石”,因红褐色玻璃中有无数金色斑点而得名。在西方传教士文姬和唐志中长达六年的指导下,这种金星玻璃被皇宫组织办公室成功地烧制出来。金星是中西方技术专家智慧和合作的结晶。
右图:清肝龙搅胎玻璃瓶,故宫博物院藏。这个搅胎玻璃瓶直径11厘米,瓶底刻有“乾隆年制”字样。它是清代搅胎玻璃工艺的典型器具。
以前,宫庙流入寻常百姓家。
隋唐时期,中国工匠用吹制的方法制作玻璃,随着炼金术的发展,传统的铅钡玻璃演变为更适合吹制的高铅玻璃。在铅玻璃时代,中国工匠在制作玻璃器皿时主要使用方铅矿助燃。方铅矿含钡较多,隋唐时直接用铅块助燃。杂质少了,玻璃的含铅量自然就高了,达到70%以上。这种高铅玻璃延展性好,可以加工薄壁器皿,透明度高。生产的玻璃器皿明显比汉代的好。隋唐时期,中国也生产了少量钠钙玻璃,但毕竟缺乏地中海南岸碱湖取之不尽的天然纯碱,所以没有发展起来。
伊斯兰阿拉伯帝国崛起后,夺取了东罗马和波斯的玻璃制造中心,阿拉伯帝国代表了世界玻璃器皿制造的最高水平。阿拉伯帝国不仅制作了许多精美的玻璃器皿,还烧制了透明度很高的玻璃器皿。在长达一个世纪的翻译运动中,阿拉伯科学家热衷于做实验来验证古希腊罗马的科学,没有透明的玻璃器皿很难实现。以后将古希腊罗马科学与阿拉伯实验相融合的知识传回欧洲,直接促成了现代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
当时的伊斯兰世界是在借鉴罗马和波斯玻璃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贴花玻璃、雕花玻璃和上釉玻璃都很漂亮,深受唐人喜爱。唐代宗从我驻岭南公使卢思恭手中接过一块直径九寸的玻璃板,视若珍宝。由于伊斯兰玻璃技术日新月异,很多唐人甚至不知道有些器皿是玻璃器皿,还以为是某种具有神力的奇异宝石。在唐传奇中,胡人用玻璃瓶施咒诈骗。唐宋时期的一些画中,观音菩萨手持玻璃瓶。唐朝末年,皇帝李从科把写有官名的纸条放入玻璃瓶中,抽签,都是作为乐器使用。
按照“玻璃狂叫”的说法…它的宝是蓝色的,明亮明亮的”在佛教所有经典中,很多唐人认为境外来的绿色玻璃器皿是佛教七宝之一的玻璃,是佛教圣山须弥山的碎片,所以在一些佛塔中,玻璃器皿被用作包裹舍利子的最里面的容器,形成了一个体系。根据舍利字母由外向内珍贵程度递增的规律,石字母、铜字母、银字母、金字母中均有玻璃字母(或唐人眼中的琉璃字母),这无疑说明了外国的玻璃器皿比黄金更珍贵。
到了宋代,玻璃器皿变得笨拙。宋朝虽然在政治上有更多的中央集权措施,但对社会的控制比唐朝宽松得多,这有助于民间经济的繁荣。随着玻璃器皿等宫廷玩物在民间的流行,宋人已经明白,那些进口的玻璃器皿,虽然漂亮,但和国产的一样,都是沙子做的,不值钱,也没有什么神秘的作用。于是玻璃器皿被称为“药玉”、“假玉”,价值一落千丈。有钱人不屑用跌价的玻璃器皿来装饰自己,所以无意发展玻璃技术。
对于民间来说,如果玻璃器皿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还是有发展的可能的。但是,中国在宋代就已经有了高度发达的陶瓷技术。作为器皿,陶瓷足以满足各行各业人们的日常需求,民间缺乏开发一种新器皿的动力。更何况中国的高铅玻璃又脆又脆,冷热易损,远不如陶瓷。国外的钠钙玻璃器皿虽然质地厚重,不怕冷热交替,但进口产品价格昂贵,很难成为主要的民用产品。
与唐朝相比,宋朝更加世俗化。虽然玻璃器皿不再有神秘的力量,但它融合了宋代文人的优雅,有玻璃花瓶、玻璃灯等优雅的东西。作为观赏对象,还有玻璃动物、玻璃瓜果、玻璃灯等新型玻璃器皿。南宋朝廷甚至制作了五尺高的琉璃灯山,艺术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宋辽对峙,是伊斯兰玻璃器皿的黄金时代。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已经无法控制整个帝国,帝国分裂为几个地方王朝。地方王朝的埃米尔更本土化,更注重地方利益。而且地方王朝之间虽有纷争,但并不损害商路。穆斯林可以在伊斯兰王朝之间自由旅行和做生意。在这种“伊斯兰和平”的氛围下,中东各地的经济和文化都比帝国时期繁荣。伊斯兰玻璃艺术在世界上达到了顶峰。釉面彩绘玻璃和浮雕玻璃可谓精彩纷呈。宋辽朝都喜爱伊斯兰玻璃器皿,大量进口。辽代的塔和墓中出土了一些伊斯兰玻璃器皿。
自元代以来,中国乃至世界的玻璃器皿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蒙古西征时,包括玻璃匠在内的工匠被筛选出来带回蒙古,但玻璃器皿生产的规模效应和技术交流毕竟受到了损害。元朝设立了玉器局为朝廷制作玻璃器皿,但规模并不大,也不知道是因为蒙古统治者的偏爱还是技术的失传。元代玻璃器皿透明度低,主要用于仿玉。元代玻璃生产的助燃剂也由铅块变为硝石。氧化钾、氧化铝和氟的含量大幅度增加,而铅的含量减少。所以元代的钾钙玻璃不同于欧洲和中东的钠钙玻璃,也不同于中国隋唐以来的高铅玻璃,透明度比两者都低。
“紫晶牌”眼镜。眼镜上可以看到“紫晶牌”字样。“景子牌”是北京玻璃集团公司旗下众多知名品牌之一。对于北京人来说,“紫晶派”眼镜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也是时尚的象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乃至全国都有一副“京牌”眼镜,可以说是走在了时尚的前沿。尤其是那副当时被戏称为“蛙镜”的黑框大墨镜,装扮出了一段不羁的青春。
世界是透明的。
自明朝以来,伊斯兰世界或中东的玻璃工业持续衰落。401年,帖木儿帝国征服了仅存的伊斯兰玻璃中心大马士革,并将一些工匠带到撒马尔罕。但传承和规模无法恢复,其他工匠逃往意大利。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占君士坦丁堡,大批拜占庭帝国的玻璃匠逃往意大利。从此,意大利尤其是威尼斯的玻璃工业达到了顶峰。但明朝实行海禁,导致进口受限。明代士大夫还认为外国的玻璃器皿“低人一等”(郜琏《尊生八记》)。明朝玻璃产量不低,甚至有玻璃珠被郑和船队卖到南洋和西方。
清朝康熙帝对西方科学艺术感兴趣,一度解禁海禁,在建府办起了玻璃厂,利用欧洲传教士带来的技术生产玻璃器皿。到了第三代康雍,宫廷作坊不惜重金开发金星玻璃、绢包玻璃和彩色玻璃,制作了许多极为精美的玻璃器皿。艺术水平并不逊色于欧洲的玻璃器皿,尤其是把漆器的贴金工艺移植到玻璃器皿上而创造出来的贴金玻璃器皿,非常有特色。中国玻璃器皿也多次引进国外技术进行升级,体现了中国工匠的高学习能力。玻璃器皿堪称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清代的玻璃器皿是皇帝的玩物,不是植根于社会的需要,成本极高。但是,得天下好,皇帝的偏爱也促进了清代民间玻璃器皿的复兴。康乾以来出现的玻璃鼻烟壶是世界玻璃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清代中国玻璃的主要配方仍然是元代以来的钾钙玻璃,而不是欧洲的钠钙玻璃。而且从元朝开始,中国就偏爱不透明的玻璃器皿。所以烧制玻璃时特意加入氟化物作为乳浊剂。一些欧洲人不了解中国人的喜好,想当然地认为中国的透明玻璃只能被烧浑浊。所以他们认为清代的玻璃器皿水平很低,这是不客观的。中国制造的玻璃珠质量上乘,甚至成为茶叶、瓷器、丝绸等出口产品。在美国,中国玻璃珠被用来和印度人交换皮毛,中国玻璃珠在印度人当中很受欢迎。
17世纪末,欧洲研制出高度透明的铅玻璃。平面玻璃窗和玻璃镜子在油画等写实艺术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玻璃器皿、望远镜和基于透镜的显微镜对科学革命至关重要。总的来说,玻璃制品促使欧洲人更加注重细节。中国的玻璃器皿,从崇玉传统出发,主要注重玻璃的仿制功能,把玻璃器皿设计成纯粹的艺术品和宗教用品。中国有高度发达的陶瓷,所以在古代,玻璃器皿就成为了一个比较小众的艺术门类,但即便如此,仍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可见中国工匠的匠心。
在描述了玻璃在中国的悠久历史之后,我们不妨把目光转向这样一件玻璃器皿,就是现在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乾隆时期的带搅拌胎的玻璃瓶。搅胎是“上釉”的一种,是中国玻璃工匠的巧妙发明。清代艺术大师赵把玻璃的镶嵌视为升平时代的技术创造:“天下之大,万物之富,工精于艺,求以盐修身。因此,它被称为玻璃,这是在更新颖的。集,白色也。”
当你看着这个玻璃瓶时,你可能会大为惊讶——因为它的设计是如此大胆,蓝、红、白三色的条纹像飞舞的霓虹一样缠绕在瓶身上,那么活泼,那么热烈,又那么优雅,像行云流水,盯着看久了,色彩仿佛在瓶身上盘旋。这是一件静态的器皿,却被这种活泼淡雅的色彩充满了活力。如果标签上没有标明是18世纪的,你肯定会把它当成国际时尚界的最新设计。
玻璃体是透明的,所以可以装这么多颜色。玻璃是多彩的,所以它能被同样多彩的文明所接受和喜爱,并得到丰富和发扬。今天,玻璃仍然与世界沟通。我们可以透过玻璃屏幕看到彼此多彩的文明,透过玻璃窗欣赏同一轮明月——世界应该是多彩的,透明的。
文/彭志宇
编辑/李阳罗东
校对/薛静宁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36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