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五千年华夏,千万国宝文物?列强欺负中国而弱者,文明古物掠夺无限!世界上最多的文物属于中国!自近代列强入侵以来,中国大量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在中国获得国宝最多的日本人也是深谙中国文化的!中国的日本文物不计其数,很多都是国宝。细数这些“身在异国”的中华瑰宝,有以下十项。……
流落日本的十大国宝NO.1:乐器《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唐代红檀木五弦琵琶,镶嵌乐器,御用珍品,唐代流出,收藏于日本皇宫正仓院北院。
梅花紫檀五弦琵琶是不折不扣的杰作。琵琶一般是四弦的,这是唯一传世的五弦琵琶。确切地说,这种乐器与四弦琵琶并不相同,但这种五弦琵琶是“直项”,即琴与相、琴面在同一平面上。
这把五弦琵琶现已失传,但在敦煌壁画上经常可以看到天妃弹奏此乐器。在这把五弦琴上,唐代镘刀的镶嵌技法发挥到了极致,展现了唐代的繁华。这件乐器被日本圣武天皇收藏。去世后,他将生前使用过的宝物献给了奈良东北寺的主仓。一千多年来没有人打扰它,仓库里还剩下许多财宝。光是最好的乐器就有四五种之多,这一种就是第一个出名的。
流落日本的十大国宝NO.2:黑釉建盏《曜变天目茶碗》
《曜变天目茶碗》,南宋,茶碗,代代相传,宋元外流,京家堂艺术收藏,日本东京。
据说有三碗黑曜石天目,传到日本,立刻成为王公贵族追捧的宝物。其中一件为织田信长所得,毁于本能寺之变,剩下一件为德川家康传世秘宝,后由三代将军赠予春局。这只碗是明治时期三菱社长岩崎恭太收购的,但他说这是世界上有名的器皿,不是给我用的,所以我一辈子都没用过它喝茶。
流落日本的十大国宝NO.3:《汉倭奴国王金印》
汉王吴努的金印,东汉时赐印一枚,边长2.3厘米,高2.2厘米。日本出土,收藏于日本福冈博物馆。
汉王波诺的金印因其历史价值而弥足珍贵。金上刻的“汉”字,右下角是一个“火”字。一般来说,“汉”字的右半部分是连写的。那么“汉”字右下角被刻成“火”字是偶然的吗?查日本出版的汉字目录,《朝花自鉴》没有找到相同的写法。然而,这个词出现在几个日本博物馆收藏的铜版画中;上海博物馆的“汉匈奴破路畅”和“汉归义边白昌”的印章也刻有此字。这些印章都是在“汉”字右半部中间切掉的。为什么要剪掉?就是让“火”字出现在印章上。为什么会出现“火”这个词?东汉一建立,就自认为是火德之国。
流落日本的十大国宝NO.4:宋人李氏画《潇湘卧游图》
《潇湘睡图》,宋,李,水墨纸本,手卷,横404 cm,纵30.3 cm,现代流出,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这幅画是乾隆皇帝最喜欢的山水画。整幅长卷用淡墨一气呵成,不画轮廓,不露笔痕。广阔无垠的留白,朦胧的山水,山空,水到渠成,大气磅礴,使观者忘得一干二净,完全沉浸在画家所营造的广阔境界中。他有一种恍恍惚惚从天而降的感觉,完全是神品。在当时,这幅画的价值甚至高于《西游记》和《富春山居图》,并于清末被日本收藏家菊池兴唐收购。1923年东京大地震,菊池仓库失火,老人冒着生命危险从中抢救出最珍贵的《潇湘睡游》和《寒食帖》。于是两个长卷上都有一点火痕,现在后者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流落日本的十大国宝NO.5:唐摹王羲之行草《丧乱贴》
唐代王羲之丧贴仿品,东晋/唐代,王羲之,手卷,长28.7cm,宽58.4cm,收藏于日本宫内厅。
悼帖,是王羲之著名的法帖之一,与二谢帖、德士帖合称悼帖或悼三帖。代代相传,王羲之的信是唐人临摹的,草书,硬黄拓,双钩廓填,白麻纸墨。丧帖8行62字,二谢帖5行36字,德士帖4行32字。《哀乱三帖》是王澍笔下的杰作,笔法变幻莫测。唐太宗所谓的“烟落结露,若形断犹连,凤满龙腾,势斜直”在此帖最为明显。
“丧乱三帖”早年流入日本,与当时日本“遣唐使”这一历史事件有关。“遣唐使”这一史实兴盛于公元630年,终结于公元894年。这一时期派出大使、副大使、节日大使、法官、画家、医生、僧侣、留学生等有地位、有技能的人员,共20批5000余人,交往长达260余年。还有一种说法是,唐朝的和尚鉴真应邀东渡。但从时间上看,虽不相悖,但缺乏确切可信的依据。自从《悼帖》来到日本后,就没有记载过。1892年,隶属于秦驻日使馆的清代书法家杨守敬在日本搜寻古籍时发现。经过重新描摹和勾勒,于1893年编成《邻宿元帖》一书。
流落日本的十大国宝NO.6:牧溪法师画《观音猿鹤图》
《观音猿鹤图》,南宋,常发,绢色,立轴,长173.9厘米,宽98.8厘米,日本宋元时期流出。
《观音猿鹤图》绘写。这幅画是南宋纯狐元年(1241年)一位被派往中国学习佛教的日本僧人带回的。这是真正的佛法原件。这组图片是禅宗门的一张知名的破案图。除了观音,猿鹤的意义完全不为人知,尤其是母猿,抱着幼崽,感觉和人类一样,只是茫然的看着,不知道为什么。好像是画家用画笔画了一张满是禅机的问卷,让世人来回答。
流落日本的十大国宝NO.7:青铜器《猛虎食人卣》
虎吃人,商代晚期青铜器,高35.7厘米。近代流出,收藏于日本京都泉宫博古。
“老虎吃人”的表面大部分是黑色的,有些地方有一层薄薄的绿色铁锈。它和商代晚期湖南出土的许多青铜器一样,纹饰众多,以人和动物为题材,表现出奇特的思想。它和湖南出土的许多商代晚期青铜器一样,纹饰众多,以人兽为主题,表现出奇特的思想。这件作品究竟是想表现老虎吃人的凶残,还是人兽和谐,历来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商代青铜器中很少有比这件更离奇复杂的了。
流落日本的十大国宝NO.8:宋人绘《无准师范像》
《未经许可的教师画像》,南宋/1238,长124.8厘米,宽55.2厘米,流出于1241年宋代,日本京都东福寺。
《未经许可的老师画像》是中国绘画艺术中最精美的创始人画像作品,是不可多得的创始人画像杰作之一。这幅肖像画是一位画家应日本僧人圆二边原的要求而画的。制作于1238年,1241年由非标师范弟子元二边原带回日本,成为传承的信物和象征。特别是黑法弟子不断来日本建立寺院,传播禅宗,使这部作品更具有禅宗兴盛的象征意义。“无正尊”在后世日本禅僧中的地位和意义可想而知。
流落日本的十大国宝NO.9:南宋李迪画《红白芙蓉图》
《红白莲图》,宋代,李棣,绢色,长25.2厘米,宽26.0厘米,1860年后流出,日本东京。
《红白莲图》被认为是南宋花鸟画的最高水平。画面色彩厚重,晕染采用缠骨画的手法,自然过渡,表现出芙蓉花花瓣形状和颜色的微妙变化特征。细腻通透的色泽体现了浓郁清新的特点。线描的手法也很细致,把叶子叶脉上毛茸茸的样子表现出来。白描具有五代黄泉画风的精神。两张图相比,红芙蓉花的整体把握和构图更好。
这两幅画,一幅是红莲,另一幅是白芙蓉。两者皆题于图左上方:“清远丁思穗李棣所作”,已知为北宋末南宋初画家李棣之作。第四年是1197年。根据夏的《图鉴》,李傕在宣和画院任职。但从现存的李娣作品来看,恐怕要晚得多。如果算上李迪20岁进画院,画这幅画的时候已经近百岁了。因此,研究者认为《图鉴》有误,李棣应该是南宋初期的画家。李娣擅长描绘花鸟动物。这幅画是李迪现存作品中最高的杰作。因两者均刻有清四年李棣画,故可称为清三年(公元1197年)作品。
流落日本的十大国宝NO.10:西魏《菩萨处胎经》五帖
《菩萨胎经》,西魏/550,陶托胡,纸墨,手卷,规格不详,日本京都知更寺。
《菩萨胎经》成书于西魏十六年(550)。是陶拓虎写的,字大如豆。其书法为北碑派,笔法自由。里面没有石雕,太不可思议了。唐代流出日本,现藏于日本京都知音寺。此经是尧元年(399-416)朱佛年所译。同时,他还翻译了五部佛经,即《菩萨戒经》、《石柱断结经》、《初夜经》和《尹仲经》。他被誉为付瑶时期的佛经翻译大师。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36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