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黄鉴书法:四级课程(格式)36——字母3
思驰路用品
继续说信,四,为信而文章。写信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每个人都有写信的需求,所以信件和文章也是一个很大的行业,品种很多,但是如果分类的话,主要是文具和信封。
4.1信头
古人称信笺为信笺。「信笺」为什么归竹部?余嘉锡《书书制补考笔记》说:“古无纸,专用竹简,竹简亦作木简。”康成(郑玄字康成)说什么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夹着一张竹书,旁边还有毛公,所以特意命名。本来《诗经》已经是鲁国毛恒传下来的,郑玄有自己的理解。他把它写在一个小竹简上,附在《毛象传》上,称之为注解。所以,所谓的“剑”本来就是一小片竹子。
读书的时候,我会把自己的观点写下来,不是写在书上,而是写在一个小纸条上,放在书的相应页面。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首先,它保持书籍的清洁;其次,找资料不一定要翻书,翻页比较麻烦。如果有便签,只看上面的字,速度大大提高。
对后代的注释是直接写在书上的,比如这种对楚辞的注释。
虽然叫做“注解”,但实际上并没有“笔记本”。
《孟茜笔谈》记载:
王对汉字的研究显示了他的义为正文。
古代的文字和书籍,都来自文佐。每一个字左边有它的种类,右边有它的意思。如木,其左从木。
所谓右派作家,如“季”、萧野;水最小的叫“浅”,金最小的叫“钱”,坏最小的叫“残”,贝最小的叫“贱”。诸如此类,都以“剑”为义。
这意味着偏旁往往在左侧,可以分类。注意到王的右侧也是意味深长。例如,单词“丠丠丠“又浅又小。如果这个词”丠丠“出现在右边,那么这个东西又小又浅又薄。“戴”的意思是“戴”加在竹头下,竹头是一张小纸片。“信头”这个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在古代,书写纸大约有一尺高,长短不一。没有王羲之的真迹,后世的钩本也不是最初的书写纸。可见,现在最早写在纸上的书信,包括西晋陆机的《回帖》。
这种信纸上没有朱砂条或图案。这是普通的纸。
李博写在普通麻纸上的文件也是如此。
两个字母都是23厘米高,大约相当于晋代的一尺。
关于各个时代的信笺,清代钱泳的《行园杂记》说:
书法风格有很多种,起源于唐宋。所谓的颜博书法、浣花书法,不是今天流传下来的。
唐的书信,只留下一些名字,没有实物流传下来。
阎伯剑在小关的梦里见过,当然没有流传。现在市面上的燕博健就是借用这个名字。
《浣花剑》指的是唐代的薛,但具体做法尚不清楚。薛涛故居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故名浣花县。历史记载她做的是诗,当然会邮寄给远方的人。她做文具的手艺已经相当成熟,但并不普及,一般人做不出来。
钱泳继续说道。
每次看到元明时期的书信,有精美的印花,也有俗不可耐的。虽然纸是旧的,但图案没有近几期的好。
钱泳生于清朝乾隆二十四年,卒于道光二十四年(1759-1844),所以他说的“近今”,应该是指乾隆、嘉庆、道光三个朝代。到了清朝中期,文具的制作达到了顶峰,非常漂亮。
我们看到宋代的大多数书信仍然是用白纸写的,
比如苏轼,苏东坡。黄庭坚,米菲,蔡翔。
宋四家的信是写在白纸上的。
前几年拍卖成交4100万的曾的人事帖,也是普通纸。
曾叔,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在《局邮》卖了2.07亿人民币,也是信,纸很普通。
后来背面被用作印刷三国的纸张。那时候,政府办公室里的废纸经常被用来印刷书籍。于是我们在这张信纸上看到了一本书的影子,而不是在原来的信纸上。从苏黄密蔡、二曾的书信来看,宋代的书信主要写在白纸上。
你有打印纸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封南宋张即之写在印刷纸上的信。
有图(荷花,流水等。)在上面。很明显,这种打印纸不会只印一张,而是会印更多张,说明当时已经有了这样的专业作坊,当然也必然有相应的市场需求。
到了明清,就不一样了。学者们普遍使用带水印的文具。
乾隆四十年,江苏、杭州、嘉兴一带的人开始做,而且越做越怪,争得角力胜利,但始终视画家的功过,决定互相比试。虽然图案很奇妙,但纸张粗糙松散,舍弃基本就能做出笑脸。
好的文具,首先是好的纸张,这是根本。第二是画的好,现在是指设计的好。北京做文具挺早的,苏杭做文具,乾隆以后40年就开始了。这就是信笺发展的概况。
哈行健
最简单的水印信笺就是八行信笺,起源很早。《后汉书·都荣传》中的李习安引用《致窦伯书》说:“孟灵女来的时候,给了我一本书看字迹,有多高兴,看在脸上。”这本书有两页,八行七字。“这是八行信笺的最早记录。
八行信纸是连续对折三次的结果。就像我前面讲折纸的时候提到的,这是最方便最自然的折叠方式。这个习惯形成了后世广泛使用的八行信笺。到了现代,印刷的八股文纸有两种,一种是整张纸八条线,另一种是信纸上的一个盒子,分成八条线,就是把天地头和左右两边留出,形成一个圈档。
下面是八股文的用法。一种是老老实实写在格子线中间的,也就是八行,比如清代李钟郁的信。
写八行的效果比较密集。如果有一个人把所有的线都写在一行上,那就只有七行,行距和八行一样。宽疏写就是第一行写在线上,第二行写在行间,这样行距加大,看起来更松,往往只写六行。如果字数不多,可以用宽而疏的写法。
看林森的信。只有几个字,40多个字。如果写得密集,三四行就能写完。
疏写,第一行是行间,第二行是行间,反之亦然。第一行是行上,第二行是行间,这样就确定了行距。大致按照这个行距写下来就行了。你看,这封信只有六行,刚好用完一张纸。
刘航个人文具
清代私用信笺的设计和后来的八股文信笺都有很大的变化。比如这封给王老师的信,虚白斋的产品,是六条线,四周有花边。更少的线条,更多的纸张。原信有四页。
五行个人信笺
还有五行,也是虚白斋出品。我们可以看到,设计思路是相似的。八行信笺的粗红边框改为蕾丝,框内的分支由八行改为六行五行。
当时中国有很多生产文具的商店。徐白斋在杭州青云街,老板姓徐。因为著名学者梁同写信,不在虚白斋的文具上写信,所以虚白斋的文具生意红火,一时市场热闹。
这是孙中山先生内阁大臣潘祖荫用过文具,
我们可以看到,这款文具不仅是染色的,线上还有图案,可谓是八股文具和绘画文具的结合体。
涂漆
一张简单的画纸,就是把网格线删了,纸上只有淡淡的画面,比如上海朵云轩的画纸。
红楼梦里有人物,这是黛玉的葬花。
还有水浒传里的人物,就是鲁。打虎英雄宋武。
还有一种拱形信笺,在钱泳叫做“花花”。这个是先刻一个木块,然后把信笺放上去。压出没有颜色的图案。比如朵云轩发布的龙信笺,就是拱形信笺。
乍一看,好像什么都看不出来。左下角有一条龙,放大就能看到。
清末民初,文人自己设计文具非常普遍,当时印刷费用也不贵。有的人不止一种,鱼跃文具也有十几种。
这是其中之一,背后的设计是“屈原长寿”四个字,巧妙地构成了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
现在也有印刷文具的厂家,你可以找找。
应该指出的是,郑在的书信从化中说:
最古雅的信笺是淡淡的水印。红线修饰的话会失控,造成模糊,极其不好看,编剧肯定知道。
有些工厂用的是水性颜料,可以溶于水。这种文具装裱起来,线条会溢出,甚至消失。但是买现成的墨水打印,就不吃墨水了。慎重选择,最好能试用。
4.2信封
信封也叫“信”,所以信也叫“信”。
这里有一封苏东坡的信,《渡海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这一块有点奇怪。这是三件装在一起的东西:顶部的题词“看到真相”和底部的原始信件。中间横的是什么?
我把这个横音符变成了正音符,现在可以看清楚了。苏东坡写道:“梦是秘校。”这是收件人。
底部有“石金凤”三个草书大字。应该是贴在信封上,或者直接写在信封上,被收藏者剪下来的。但是我们当时在信封上看到的确实是很有价值的数据。
顺带一提,故宫网站上并没有把第二个字“石金凤”念出来,写成了“石[]凤”,空,这是比较谨慎的做法。大陆网页上的说明文字一般都会删除这个括号,称之为“时风”。好像没见过这个字,不好练。
“金”字的草书很难辨认,但在几个名帖中有,并不少见。学习草书是必须的,不能跳过。
中国旧信封写的是三行,和东坡写的一行不一样。收件人的名字写在中间的红框里。注意邮票贴在左上角,因为下段比中线低,左上角有空位。
如郭沫若的信封,是很标准的写法。左边写着回邮地址“中国科学院”,没有空。
地址上只能直接写“国”字。这是设计信封时考虑不周。
为了防止人们修改信封,不要用铅笔或红墨水。用红墨水写信、拆信封,就意味着和对方分手。发空白信也是“我对你无话可说”。
这是弘毅大师的,
回信地址省略了,也可以写在信里。
如果对方地位高,你可以把他的名字写得比红框高。
附上寄件人的姓名和地址
如果不想让人看到发件人是谁,可以写“内部细节”。
亲自打开
如果你写“齐秦”,那么没有人能打开这封信。
亲自提交
对于委托人转交的信件,不一定要写收信人的地址。写上“请上交”、“请投递”、“请当面呈送”等,左边写上“某某”。例如,毛泽东给宋庆龄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是由邓发出的。
折叠文具也有点讲究,郑先生对伊美说:
折叠信件,很容易先把它直着折叠,然后再横着折叠成一个长方形…
多少个直褶?要看信纸有多长,总之比信封小。因为文具一般都是一尺高,只需要横着折叠就可以了。不是横着对折,而是天顶超过脚底,叫做扣信。
最忌讳的就是反折。按照旧习俗,反折意味着坏消息。最近因为信封太薄太劣质,放进去已经成了习惯,字迹隐约可见,相位比例颠倒。这种禁忌是没有节制的。
反折是指背面朝外,字迹朝内。
信件折叠方法
把外面的字迹折起来,让拆信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进信封时,由于封口在信封背面,信纸开头的第一句话也正对着信封背面。像这样打开封条,一拉出来就可以看了。以前有人说过,古人写信是先写日期,然后说出自己的名字。这种书写方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不需要打开整封信纸,就可以更方便地在最后找到写信人是谁。
片折叠方法
如果不想让人一眼就看到,折好的信的文字应该是向内的,这就是郑先生所说的“反折”。在过去,这是个坏消息。况且还有秘密文件,万一有人透过信封看到字迹,或者拆信时恰好有人在,也会这么做。
方胜
有一种特殊的折信方法,叫做方胜。方胜是一种图形,常见于中国民间建筑、花布等。它由两个大小相等的菱形或正方形组成,其中一个角位于另一个角的中心。
有许多方胜形状的东西。这是清代中期的家具。方胜的形状有几种。
这是一件清代方胜造型的白玉毛笔。
方胜欣欣
把这封信折成正方形。这是一封情书。《西厢记》说,“先写几句寒暖的序,再写五言八句诗。”不动的话,把花纸上的刻字折成同心正方形。将信纸折成长条形,然后以45度角对折,形成正方形。
信里就说了这么多,谢谢。
本节的要点:
信笺的种类:八行信笺、绘画信笺和拱花。
中国信封的书写。
文具的折叠方法和装入信封的方式。
回顾并思考:
为自己设计一封个人信笺,
□可以是八行、六行、五行,周围有图案,或者上面印着研究的名称等。
□也可以是图画,或者像俞樾的寓意吉祥的话。
回顾并思考:
做一个中国式的信封,按照课程要求打开,把信纸折好,放进信封里,体会它的文化意义。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28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