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LSAT逻辑推理的一个典型例子是测试一种实验药物的有效性。这样的例子我们已经见过很多次了。一个患抑郁症的人吃了化学药物后,他的抑郁症得到了缓解。这个事实能说明这种化学药物对治疗抑郁症有效吗?
如果我们对这类问题比较熟悉,会立刻提出无数反驳的论点:“心理作用”、“同时接受过心理健康咨询”、“同时服用其他药物”。那么排除这些其他可能因素来证明一种药物真的有效的方法就是“双盲实验”。
双盲实验,最严格的方法总是被称为“大样本双盲随机对照实验”,在没有被批准之前,一般认为是西医最严格、最有效的临床实验方法。不难理解,LSAT考试中的一种“问卷调查”或社会考察型题型,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前提是一定数量的糖尿病人服用一种新研制的药物后症状缓解,结论是这种药物有效。那么,在弱化这一论点时,常见的弱化方法都是围绕着“大样本、双盲、随机、对照”这几个字:样本数是否充分,是否具有代表性,如何排除症状缓解是患者或研究者心理作用的原因?
然而,随着“中医疗效显著”的新闻报道不时见诸报端,质疑中医和支持中医的群体又在围绕“双盲实验”展开讨论。我们的文章从“双盲实验”开始,讨论两个问题:
中医能负担得起双盲实验吗?
「双盲实验」能在多大程度上证明药物的有效性?
首先,第一个问题是,中医能承受得起双盲实验吗?事实上,一些中药已经通过了双盲实验的验证。据报道,去年由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等8家医疗机构参与的玉屏风颗粒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影响的随机、双盲、平行、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显示,常规治疗联合玉屏风颗粒治疗52周,可显著降低中重度COPD患者急性加重的风险……并显著延长首次加重的时间。
当然,不是所有的中药都通过了双盲测试,也不是所有的中药都接受了双盲测试。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泓曾评价“评价中医疗效必须有科学的评价体系”。有些中药通过了双盲实验检验,能说明的只是部分或全部起到了治疗作用。所以现在就下结论说中医整体上有助于治愈患者还为时过早。
在确认部分中药可以通过双盲试验后,我们来分析一下“双盲实验”在多大程度上证明了药物的有效性。我们知道,除了大样本和随机性的统计指标外,双盲实验的根本原则是控制变量法,即尽可能控制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作用的变量。简单来说,当我们用两组患者来测试一种药物是否有效时,那么需要给其中一组患者而不是另一组患者用药。不给药的那组被称为对照组。
在LSAT的LR题目中,我们了解到,控制变量法的本质是实验者设定一个前提假设,即除了给药和安慰剂的区别之外,对照组和实验组没有区别。原因很简单。试想,如果两组在其他方面有任何差异,那么以下两组受试者的病情或恶化或缓解的任何差异,都不能绝对归因于药物与安慰剂的差异,因此不能得出药物有效的结论。这可以说是控制变量的根本方法。
但遗憾的是,在现实中,我们能保证对照组和实验组除了服用不同的药物之外没有区别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不能完全保证它们没有什么不同。
因为在理想条件下,对控制变量的要求比较苛刻。用两组受试者来测试药物的有效性,可以想象一些影响药物有效性的因素: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不同的体育锻炼,不同的饮食,不同的心理状况。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但理想的控制变量是要求两组疾病完全相同的患者:疾病发展程度相同、性别相同、饮食相同、健身运动相同……一样都不能少,药物的有效性可以质疑。
这时候可能会有意见认为,上述想法是过于绝对的错误。比如我们控制几个“重要变量”,不去改变它们,那些不重要的因素,即使不能在对照组和实验组中完全相同,仍然可能使实验结论具有很大的可信度。但这会在这里陷入另一个漩涡: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为什么合理认为两个实验组的“性别不同”对实验结果影响不大,而“饮食不同”影响很大?而要证明谁的影响大,很可能又要用到控制变量的方法,从而让这种思维无限倒退,毫无意义。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双盲实验”方法在理论上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逃不过不可忽视的误差。这是所有药物的不确定性,无论中医西医,采用双盲实验方法。
此图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更多信息请关注wx微信官方账号:孟瑶阅卷专家,可免费获得“一对一”备考规划&学习资料~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27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