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起初人类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后来逐渐发展成两类,一类叫拼音文字(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和另一种称为非拼音文字(汉字和水书)。
注音字符是线性的。如果给你一封信,你看不出任何意义。只有一串字母像线一样组合起来,才会有意义。但是,汉字是方块字,不一样。每个字集象、声、义于一体,信息量远大于拼音字。比如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的信息熵比较如下:法语3.98比特,西班牙语4.01比特,英语4.03比特,俄语4.35比特,中文9.65比特。可以看出,拼音文字的信息熵小,差异小,而汉字的信息量最大。
(157)闻
字形演变:
本义溯源:
甲骨文“闻”出一个人踮着脚坐着的图形(膝盖着地,小腿着地,臀部在小腿上,脚跟),省略无关信息,突出用手捂住嘴的动作(表示沉默),夸张地画出一只耳朵,这表明造词者想表达的是:他聚精会神地听周围的声音,不发出任何声音。
还有一幅甲骨文画的是一个人踮起脚尖坐着,双手附在耳朵上(省略了其他所有细节,突出了耳朵)。见下面第二个字);还有一个人侧身站立的字形,突出他的一只大耳朵(见下图第三个字)。无论如何,造词者用夸张的耳朵来强调这个词所要表达的“听”的意思。
金文“闻”的时候,踮起脚尖的人站起来,耳朵和身体分开,单独放大到右边,以示强调;并在人形上加三个小圆点象征外部声音。要表达听觉:
战国时期秦简上的“文”字,从门到耳都是以“文”的形状出现的。故意把耳朵贴在门上,听里面的对话。所以还是用心听的意思。在这里,门既有表意功能,又有表音功能。
秦李斯受先帝之命,确定篆书和“闻”字,采用秦国“随门随耳”字,影响后世至今:
“文”,由草书演变而来的通俗楷书,成为今天的简化字;
从贾捂嘴听耳朵的“闻”,到耳朵门上听谈话的“闻”,都强调了用心听的意义。
后来,嗅觉产生了“闻气味”的引申意义。“闻”既指“用耳朵听以感知其声”,也指“用鼻子闻以感知其味”。可以说“耳朵听过了”或“鼻子听过了”……指的是“闻到气味”的感知状态,而不是“用鼻子嗅”的动作。(摘自罗叔思《论看与看、听与闻、闻与闻的区别》)
衍生含义:
成语典故:
远近闻名
它名声很大,远近闻名。
出自《南齐高帝纪》:“高班之声,远近皆闻。”
遥远,遥远;你,靠近。
其他汉字解释:
越原始越深刻——汉字本义再认识:一系列便捷检索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27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