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分类 文学分类

文学作品分类 文学分类艺术体现和物化了人们一定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无论是艺术的审美创造还是审美接受,都需要通过主体的某些感官来感受和传达,并引发相应的审美体验。 艺术的审美分类应以主体的美感和感知为主要依据。…

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艺术体现和物化了人们一定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无论是艺术的审美创造还是审美接受,都需要通过主体的某些感官来感受和传达,并引发相应的审美体验。

艺术的审美分类应以主体的美感和感知为主要依据。根据这一原则,艺术可以分为四类:语言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和综合艺术。

1.造型艺术

所谓造型艺术,即艺术,是指通过人的视觉感官(眼睛)和相应的审美手段来传达和接受审美体验的艺术。

在各种感觉器官中,视觉是最复杂、最细腻、最敏感的,也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人们常常通过视觉活动来感知外部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因此,视觉艺术的种类和风格也是最丰富的,甚至其他艺术也往往需要以视觉感受为基础来建构艺术形象。

人类自古以来就在探索视觉造型,留下了最早的绘画和雕塑。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以视觉为审美途径的艺术种类和手段日益增多。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剪纸、书法和摄影是最典型的视觉艺术类型。

直觉是视觉艺术最基本的审美特征。视觉直接感知的是直观的形状、色彩(或色调)和纹理(质地或体积)及其构成关系。因此,在视觉艺术中,无论是平面(绘画、书法、摄影)还是立体(雕塑、建筑)造型都非常重视形式美规律的运用。多样、统一、对称、平衡、对比与和谐,以及画面与底层的关系,都是构成视觉艺术审美特征的重要因素。

在视觉艺术中,形式与内容、形象与意义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构成了视觉艺术无与伦比的丰富审美魅力,比如基于对生活运动变化的高度概括能力和量感的不同质感,线条可以具有直接的审美感染力,不同的线条可以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因此,线条不仅成为绘画的主要语言元素,也是其他视觉艺术的重要语言。

色彩具有影响人的情感的功能,也是视觉艺术的主要审美元素,不同的色彩配置或色调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感倾向,获得视觉愉悦,实现其表达意义。

(1)绘画和雕塑

而绘画和雕塑主要运用形、色、质、点、线、面、体等造型手段,形成一定的艺术形象。前者在二维平面上表现,后者在三维空空间中塑造,它们的造型是它们最重要的美学特征。

由于表现手段的不同,绘画也有很多种,写实和表现是最重要的两种方式。写实绘画直接模仿自然和现实事物的形象,用写实的手段达到特定的具象效果;行为绘画强调主观精神,采用夸张、扭曲、象征、抽象等手法直接表达主体的情感体验和审美需求,从而实现艺术形象的创造。

比如中国画的特点,不仅在于其工具材料(毛笔、宣纸、墨色)的巨大特殊性,更重要的是它非常重视表现主体的内在精神,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追求神韵、生动、意境。它不是朝着客观世界去研究图像的物质特性,而是为了心灵的需要去触及绘画的图像,去含蓄而深刻地表达。

它对于雕塑艺术形象的塑造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象征性。它以其物理形态在三维空空间中创造出视觉和触觉上的三维艺术形象。其审美特征是在空室内获得的,与雕塑相关的周围环境也是雕塑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来说,雕塑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清晰的呈现,一种是含蓄的暗示。比如现代主义雕塑,往往通过抽象和暗示获得新颖的艺术效果。

(2)建筑

建筑是一种符号化的视觉艺术,它“一般只能用外部环境中的事物来暗示移植到其中的意义”,“创造出一种其外部形状只能用符号化的方式来暗示意义的作品”。

建筑充分体现了功能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各类建筑虽然形态各异,用途各异,但都体现了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所强调的“实用、坚固、美观”的原则,始终试图表现各种基本自然力、人类精神和智慧的形态。

也就是说,建筑不仅具有实用功能(供人居住等)。),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它通过物理结构、空组合、装饰手法等形成有节奏的抽象形式美。在沉思的过程中激发人们的审美联想,从而产生各种具体的审美体验。

比如中国古代的宫殿,方方正正,严谨严谨,轴线对称,给人以整洁庄重的感觉;尖顶高耸的哥特式教堂,有一种向上翱翔的感觉。北京的天坛、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等。,都以其独特的抽象造型给人以独特的美感和启迪。

随着当代人类生态环境意识的日益增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日益成为人类的迫切需求。蓝天、绿地、水面、树木使人们对建筑的视觉审美扩展到更大的范围。

建筑也是时代文化精神的一面镜子,就像写在石头上的历史。雨果在谈到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时曾指出:“这是一个时间系统。时间的每一次波动都增加了它的沙层,每一代人都在这座建筑上积累了这些沉积物”。面对各种各样的建筑,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其造型之美,还可以了解和感受历史风貌、时代变迁、民族精神和文化创造。

古希腊建筑的庄重与美丽,高大挺拔的哥特式建筑,洛可可式建筑的华丽风格,现代建筑的光滑轻薄的立面,后现代建筑的隐喻性变形、分裂、夸张的装饰,都准确地反映了各个历史阶段的时代文化精神和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情趣。

(3)书法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是从实用性中升华出来的。它利用毛笔和宣纸的特殊性,通过汉字的点画线条,在字形的组合运动和人的情感之间建立起一种同构的对应审美关系,使每一个汉字仿佛都有了生命,体现了书法家的精神气质和审美追求。中国书法,一种有节奏的自然,表达了对生活形象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成为反映生活的艺术

具体来说,书法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一、体态。草书、行书或轻、灵动或苍劲,隶书、楷书则在稳中透着稳中之美,篆书分支布面圆润工整,笔锋飞扬流畅,各有其形、姿之美。

在书法作品中,笔法和墨法都很和谐,字体笔画自由多样,线条直圆运动,传达出各种姿态和气势,从而形成了变化无穷的艺术效果。但书法家自身的个性使点画笔墨形成了一种用笔力量和提笔倾向,体现了生命的运动之美。唐代书法家孙曾感叹:“看你丈夫挂针。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则不同,有奔雷落石之奇,飞兽之富,舞蛇惊之态,破岸峰之势,临危之形;或重如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之,不导则山安。它像初月的悬崖一样纤细,犹在群星之中。”王羲之的《兰亭序》有一种自然、雅致、含蓄的美. “字势雄壮,如蛟龙跃上青天,猛虎卧凤阁”,达到体态美的巅峰。

第二,表达。书法是心灵的写照。南齐书法家王僧虔说:“写一本书,最好的方法是神彩”。张怀瓘的《休书》也说:“文章中的几个字就是它的意思,但书中的一个字就是它的意思”。在书法创作中,线条的变化和空之间的结构呈现出广阔的情感境界,自由灵活地将书法家的内在气质和个人生活感悟带入笔墨之中,使之成为人格和精神的反映。

“喜怒哀乐,各有各的分数。如果你快乐,你的话就会舒服;生气的话,言语粗糙;如果你悲伤,你的言语就会消沉;如果你快乐,你的文字会很美。情有轻重,则收敛、舒、美、深、无限变化之言”。这种情感线笔墨与欣赏者产生情感对应效应,唤起相似的审美体验,使其得到审美的陶冶和享受。

第三,意境。意境创造是书法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代书法家要想让‘字’也代表生活,成为反映生活的艺术,就必须用他的方法和工具,把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在字里表现出来”。

以笔画的形式,书法无色,画中辉煌,音乐无声和谐。意境深远的书法作品,必然反映出书法家特定的审美理想。到了唐代,颜真卿在精神上追求“浩然之气”的磅礴境界。他的书法端庄大方,刚劲有力,给人以酣畅淋漓、正气凛然的感觉。

郑板桥,阿清人,有着自然的天性,他的“六部曲”是如此的淳朴活泼。有形字迹的飞扬营造出一种形而上的神韵,使书法超越了有限的形式和质量,进入了无限的境界。“一点一滴地画,意境纵横,在天地中间,余地很大”。这种意境之美是中国所有书法艺术的整体审美意向,是书法艺术的灵魂。

(4)摄影

摄影是一门具有强烈现代感的视觉艺术。自从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以来,摄影术在技术和美学两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尤其是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审美视野已经从太空扩展到海底,从微观扩展到宏观。摄影已经成为人们视觉审美的主要表现工具之一,是人类的“第三只眼”。

摄影独特的审美特征源于其使用相机和感光材料实地拍摄实物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纪实与艺术的统一。

一方面,摄影直接面对被拍摄的实际物体,从多样、复杂、瞬息万变的物体运动中捕捉生动感人的瞬间,在作品中创造出具有高度生活真实感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唤起人们对生活现象独特的审美视觉感受。这是摄影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根本美学特征。

另一方面,由于摄影艺术形象的诞生总是由相机快门打开的那一瞬间完成的,它不仅需要艺术家有意识的审美选择,而且经过艺术家摄影造型手段(包括构图和光影控制)的加工,是在线条、光影和色彩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摄影的审美表达、概括和诉求都有其特殊性。

比如相对于同样以审美造型为特征的绘画,虽然是视觉形象的选择和表达,但摄影,尤其是现代摄影艺术特有的客观、真实、快捷、简单的优势,是绘画无法比拟的。

2.表演艺术

表演艺术是塑造形象的艺术,通过人的歌唱、演奏或肢体动作、表情来传达情绪和情感,从而表达生活。表演艺术通常包括舞蹈、音乐、曲艺、杂技、魔术等。

①音乐

音乐通过有组织的音乐声音表达主体的情感状态,其基本要素包括节奏、旋律、音色、和声、音调、力度等。,构成了极其丰富的音乐形式。贝多芬曾称赞“音乐是一种高于一切智慧和哲学的启蒙”,而海涅则强调“音乐可能是最后的艺术语言”。

音乐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第一,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包括人的声音和各种乐器的声音等。)是音乐赖以存在的素材。既能直接表达主体的个人感受,又能引起他人的强烈感受。音乐用声音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在音乐中,或高或低,或急或长,或强或柔的声音都具有审美情趣,激发相应的感觉和情绪。

第二,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随着时间的出现和推移,表现出延续、变化、流动的生命感受或事物,呼唤主体在一定时期内的审美体验。而人的心理世界、精神活动和情感体验都是在动态的时间过程中进行的,所以在时间过程中,动态的、程序性的音乐能充分表现主体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这样,音乐的欣赏需要接受者在感知和理解上有一定的敏捷性,而那些反应迟钝的人很难捕捉到时间流动中的音乐形象。

第三,音乐是表达的艺术。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曾说:“音乐是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音乐本身就是情感物化的形式和传播媒介,具有“以情动人”的审美魅力。

音乐不像其他艺术那样需要某种中介环节,而是可以通过听觉直接作用于主体的心灵,直接传达艺术家内心的思想和情感。在表现和表达人类丰富、细腻、复杂的情感方面,有着其他艺术无法比拟的效果,因此适合表现主体情绪的起伏,使人体验到一定的感受和情绪,甚至引起人体的生理变化和反应。

第四,音乐的特点是不确定性。音乐不是固定的单音节词,它对情感的表达不像书面语那样清晰、概念化,而是模糊、宽泛的。这一特点不仅为音乐创作者和接受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和再创作空的空间,也对创作者和接受者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即应具有良好的音乐感觉、一定的音乐审美经验和想象力。

比如音乐欣赏的效果,不仅取决于音乐创作者和表演者的水平、素质和音响设备,还取决于接受者的个人经验、领悟能力和心理状态。同样,由于音乐表达情感的不确定性,它可以被世界上不同民族更广泛地直接感受到,成为不同民族之间精神、文化、思想和情感交流的特殊桥梁。

(2)舞蹈舞蹈是人体按照一定的节奏不断运动的艺术形式。它起源于古代人类的生产劳动,与音乐、诗歌相结合,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

舞蹈作为一种表现人体美的艺术,以人体精致、有组织、有美化的姿态作为表现手段,传达人的审美感受,表达生活的审美属性。在舞蹈中,人的肢体动作随着音乐及时地延续和变化,不仅感染了欣赏者的情绪,给他们以审美上的愉悦,而且创造了直接宣泄情绪的氛围,激发了舞者的情绪,使他们从节奏和动作中获得了娱乐性的精神满足。

首先,舞蹈的审美特征是抒情性和表现力。舞蹈是一种虚拟的象征性语言。因为舞蹈只能靠舞者的肢体动作来表现,必须用夸张的、象征性的肢体动作来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内心的思想感情。舞蹈通过有节奏的动作、姿势、表情和不断变化的形体,构建了独特的艺术形象。

表现生命的运动是舞蹈艺术最根本的审美特征,东汉傅毅的《舞赋》曾描写汉代“盘鼓舞”中舞蹈者“郑女”精湛的舞技和精神气息:“罗衣随风,长袖盘膝,飞舞不绝,相合。平鸟票是鸟巢,是惊喜,婉约闲散,迅捷轻盈。那是一种美妙的姿态,纯洁干净,很容易通过练习仪态表现出自己的野心,心神俱失。在山上,在水里,在汤里。有动之志,不虚此行。”在这段描述中,我们不难从舞者温柔舒缓、妖娆妩媚的肢体动作中看到柔软、坚定、温柔和力量。其雄浑之气,疾速之美,如疾风,跳得比惊洪还快,静如处子,动如兔,完美地表现了舞者“精神如云,志如秋霜”的内心感受。

其次,由于舞蹈是抒情的,是随着人的肢体动作来表现的,所以非常重视造型,但这种造型是动与静、视觉与听觉的结合,它只存在于表演过程中,稍纵即逝。与雕塑相比,舞蹈主要是在运动中塑造的;与音乐相比,舞蹈更能表达主体审美情感的外在形式。

第三,构成舞蹈形式的动作、姿态都是来源于对实物的模仿,但在舞蹈表演中,它们被抽象化、概括化了,不再是生活中自然的东西,而成为相对稳定、独立地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舞蹈语言,具有特定的审美价值。比如中国传统戏曲中兰花的手势,起初可能源于纺纱、刺绣时的手势,但经过艺术家的改造,有了“出芽”、“挂丝”、“吐梅”等含义。

一般来说,舞蹈可以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前者是人们在生活中进行的舞蹈活动,其中最受欢迎的是起源于欧洲后来风靡全球的交谊舞,包括节奏明快的优雅华尔兹、探戈和伦巴,动感强烈的迪斯科等。艺术舞蹈是指舞者在舞台上表演,通过意境创造的作品。需要很高的舞蹈功底才能完成,比如芭蕾、现代舞、民族舞、舞剧等。

(3)曲艺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长期发展形成的,是以“口头说唱”来讲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表演艺术。叙事多以代言为主,具有“一人多角色(即一个演员模拟多个角色)”的特点,或说或唱;各种曲艺以少数民族背书为主,叙事为辅,分角色演唱,与各自的地域方言密切相关,曲艺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演时,演员人数少,一般只有一到两三个人,使用简单的道具。表演形式有坐、立、坐、立、走、开、彩唱等。这种体裁有三种类型:散文和韵文,全散文和全韵文。音乐风格有唱曲牌的“对联式”,唱七句或跨句的“主旋律式”,或两者兼而有之。

曲艺包括各种各样的特殊艺术。据调查统计,除了历史上出现过但已消亡的曲艺品种外,目前仍存在并活跃在中国民间的曲艺品种约有400个。包括相声、评书、二人转、弹弦、大鼓、双黄,以及新疆维吾尔族的热瓦普考沙克、青海的平弦、内蒙古的乌力格尔、好来宝、西藏的格萨尔王说唱、云南白族的大本、北京秦书、天津石调、山东快书、河南调子、苏州弹词、扬州平话、湖北大鼓等。各地区、各民族有共同的、不同种类的歌曲,从十几个省到一两个县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普及和分布。

这几类歌曲虽有各自的发展历程,但都具有鲜明的民间性和群众性,具有共同的艺术特征。这使得中国曲艺不仅成为曲艺种类最多的艺术门类,也是群众基础最广泛、深入人心的艺术门类。

作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和民间意味的表演艺术的集合,曲艺有以下主要艺术特征:

首先,曲艺表演是以“说”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所以要求其语言必须适合说或唱,生动、简练、精辟、朗朗上口。

其次,与戏剧不同,曲艺不是由扮成固定角色的演员来表演,而是由扮成不同角色的演员来表演。以“多角度”的方式,将各种人物和故事通过说唱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因此,与戏剧相比,曲艺表演具有简单、轻松的特点。

再次,曲艺表演的简洁性使其反映生活迅速,剧目和书目内容以短小精悍为主,曲艺演员通常可以自行创作和表演。

第四,曲艺以说、唱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所以它是一门吸引人听觉的艺术。它通过说话、唱歌来刺激观众的听觉以带动观众的形象思维,在观众的思维想象中与演员共同完成艺术创作。

第五,曲艺演员必须有扎实的说、唱、做、模仿的功底。演员只有运用这些技巧,才能把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才能使事件的叙述引人入胜,从而赢得观众的欣赏。这些都是各种曲艺艺术特征不同程度的相似之处,是它们的共性。

同时,这几类歌曲都是独立存在的,有各自的个性。不仅如此,同一个流派因表演者的长处而有不同的艺术流派,甚至同一流派也因表演者的差异而各具特色,形成了乐坛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曲艺的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古代,中国民间就有评书和笑话,以及“绝顶”(民间艺术专家专用于宫廷表演)的演奏、歌唱、舞蹈、滑稽表演等。,包含了曲艺的艺术因素。

到了唐代(公元618 ~ 904年),讲故事小说和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俗话”的出现以及民间曲调的流行,使说唱艺妓逐渐兴盛起来,标志着曲艺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到了宋代(公元960-1278年),由于社会的繁荣,市民阶层逐渐扩大,有了专门的说唱表演场所,出现了专业的艺人,各种形式的说唱也兴盛起来。

明清至民国初年(公元14 ~ 20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城市数量的迅速增加,说唱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曲艺艺术体系。

3.综合艺术

所谓视听综合艺术,是指通过与之相适应的视觉、听觉感官和审美手段的共同活动来传达和感受审美体验的艺术。主要包括电影、电视、舞蹈、戏剧等。

(1)电影和电视

电影和电视都是视听,都是视听艺术。自1895年电影诞生以来,在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电影的艺术创作手段和审美表达能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丰富,不仅极大地拓展了电影艺术的审美情趣,而且形成了自己的审美特征,成为20世纪最具表现力的艺术类型。

电视作为一种现代媒体,也是一种年轻的视听艺术,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当代社会影响巨大。

影视艺术的巨大魅力是与其现实性、运动性和综合性的审美特征分不开的。

首先,以摄影和摄像为工具,决定了影视艺术的图像保真度。影视的画面和声音是相互依存的,这使得艺术形象更容易直接进入观众的视听心理活动空,进而发展审美体验,从而构成了影视艺术独特的审美方式和艺术魅力。

比如电影创作中使用的艺术语言,主要由画面、声音、蒙太奇构成。所谓“motage”,是指在电影制作中,将零散的镜头、场景、段落按照一定的创作思路进行剪辑和分组,从而形成一定的情节和效果。

由于蒙太奇是随着环境中的注意力转移而依次再现人与视觉图像接触的内在过程,通过蒙太奇的运用,可以在影片中形成画面、画面与声音、画面与色彩的组合关系,产生影片速度、张力、浮雕等艺术节奏和氛围,同时影片中时间与空之间的变化具有令人信服的真实感。

其次,画面的运动是影视艺术独有的审美特征,电影电视在时间上展现剧情,镜头运动在其中起着突出的作用。比如在惊险刺激的影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骑马或者追车的场景。这样的场景不仅是电影情节的组成部分,也充分发挥了电影运动性的美学特质,给观众带来了特殊的视觉快感。

第三,电影和电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影视艺术从文学中吸收了叙事方法和结构,从戏剧中吸收了演员的表演方法,从绘画中吸收了构图和音色,从音乐中吸收了节奏等。,所以很有审美表现力。

《音乐之声》、《茶花女》等电影主要是融合了音乐的结构,被称为“音乐片”,即“音乐片”;一夜风流,哈姆雷特等。被称为“戏剧电影”,因为它们主要整合了戏剧的结构因素,并主要受到戏剧的影响。在《黄土地》、《一个与八个》等中国电影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雕塑的因素及其影响。

正如欧洲的先锋电影运动A.Gance所说:电影“应该是音乐,是由许多相互冲击、寻求彼此心灵的结晶,以及视觉的和谐与寂静本身所形成的;构图上应该是绘画和雕塑;在结构和切割上应该是建筑;它应该是一首诗,由扑向人和物的灵魂的梦幻旋风组成;它应该是一种舞蹈,一种与心灵沟通的内心节奏形成的舞蹈,使你的心灵走出来,与画中的演员融为一体”。

影视艺术作为人类科技进步的产物,不断融合当代科技的新成果,不断反映当代文化的新要求,不断适应当代人类审美趣味的发展,从而成为人们工作之余和居家休闲的主要形式。

今天,高清、数字化的影视作品为人们提供了比以前更高质量的视听审美享受。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影视这一最具审美表达潜力的艺术形式将展现出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2)戏剧

戏剧是由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有机综合的综合艺术。它是一种演员在公共场合扮演角色和表演生活的艺术形式。

总的来说,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戏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不是各种艺术元素的简单组合,而是将各种艺术元素有机合成,以一个整体的舞台形象呈现给观众。戏剧中包含的视觉艺术因素,如剧本、演员形象、舞台艺术,听觉艺术因素,如音乐、音响等。,虽然它们都可以有单方面的独特的审美价值,但不能互相替代,也不是戏剧本身的审美价值。

各种艺术元素必须服从和统一戏剧本身的美学原则。只有通过剧作家、导演、演员、舞台美术家和音乐家的集体创作,才能形成戏剧独特的审美价值。换句话说,戏剧“是集体创作;因为剧作家、演员、编舞、制作服装、道具、灯光的技术人员都做出了贡献,就连去看戏的观众也做出了贡献。”

第二,该剧通过表现矛盾冲突展开剧情,塑造人物形象。没有冲突,没有戏剧性。戏剧冲突的核心是典型人物之间的社会冲突。不同性格和意志的人物构成了特定戏剧情节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它们沿着剧情发展路径向前推进,在剧情的汹涌变化中,观众(接受者)会产生震撼、怜悯、或恐惧的感受,从而获得高度的审美享受和审美教育。

第三,戏剧在公共场合表演直观。它通过演员扮演他人或其他事物,在观众(接受主体)面前现场完成情节完整、冲突不断的事件表演,塑造人物形象,使观众获得“欢乐使其想歌善舞,悲伤使其想哭,愤怒使其想割欲杀人,朝气蓬勃,趣味盎然”的审美体验。

第四,由于戏剧在感性直观上比其他艺术形式更贴近现实生活,是生活活动的写照,而“人”在“生活”中是生活的创造者,所以对戏剧的理解和把握总是根植于人们自身的生活实践本身。如果说对戏剧的理解是一种“视听思维”,那么这种抽象的“思维”就是在活生生的生活基础上展开的。

(3)歌剧。

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是传统文化中经久不衰的棋吧。中国戏曲是由音乐、舞蹈、文学、美术、武术、杂技和表演艺术组成的。歌剧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800多年来不断丰富、创新和发展。讲究唱、做、念、打,充满了舞蹈和高科技,区别于其他戏剧,成为一个完整的戏剧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戏曲有360多种,上万种。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许多表现现代生活主题的改编传统剧、新编历史剧和现代剧,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著名的戏曲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剧、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剧等。有50多个剧种,其中京剧最受欢迎,覆盖全国,不受地域限制。但近年来,我国戏剧艺术的发展日渐衰弱,受到新艺术的冲击,特别是港台歌曲大量涌入内地,偶像化,一个学生,群星璀璨,却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知之甚少。

中国古代戏剧之所以叫“戏”,是因为它以“戏”和“乐”为主要因素。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明时期的南戏,明清时期的戏曲、传奇、传说,以及现代京剧等地方戏曲的传统剧种。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总称。

4.语言艺术学科

语言主要指文学。文学以书面语言(文字)为媒介,不像其他艺术那样直接诉诸人的视听感官。无论是文学的传达还是接受,都需要通过主体想象来感受、体验和建构审美意象。

文学作为一个庞大的艺术门类,通常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体裁。其中,诗歌是最早的文学体裁。用有节奏的语言,直接触动人的情感,营造出一个超越现实,只存在于人心中的情感世界。

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它自由地表达主体的思想和感情,并通过描述某些事件来揭示社会意义。它具有题材广泛、语言奔放的特点,其美学特征在于艺术表现的自由灵活和风格的多样性。小说以叙述故事和塑造人物为主,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从多个侧面塑造人物。

简单来说,文学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形象性、整体性、间接性和深刻性四个方面。

第一,文学是用书面语言(文字)创造形象的艺术。没有书面语言作为表现手段的文学就不可能是文学,所以高尔基把语言称为“文学的第一要素”。当然,仅仅使用语言并不是文学。文学语言是一种生动优美的艺术语言,它能完美地表达特定的审美意象,将读者(文学接受者)引入文学作品的审美世界。“老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西风瘦马古道,夕阳西下,天涯断肠人”,这是文学(诗歌)的一种艺术语言。它优美动人,情景交融,让人读来回味无穷,产生共鸣。

其次,文学能全面广泛地反映人的人生观和本质。一方面,书面语言(文字)与现实世界有着最广泛的联系,它实际上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最重要的载体。因此,以书面语言(文字)为表达手段的文学,可以展现出无比广阔的外部世界和复杂的内心世界,具有比其他艺术更全面、更广阔的认知和表达功能。另一方面,文学能够深刻而全面地反映人们的社会关系,它揭示了人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普遍关系。

再次,文学通过书面语言(文字)创造艺术形象,但书面语言创造的形象必须通过主观想象来完成,而不是像绘画、音乐那样被直接感受到。因此,文学具有间接的审美特征。

也就是说,作家用书面语言描述的形象,只能是某种语言符号组合所表现的形象,而不是物质实体的形象。它必须通过读者的视知觉能力,并在读者一定心理体验的参与下,转化为头脑中的形象。在文学上,所谓“仿佛你就在它的周围”“仿佛你听到了它的声音”是指你在读者的头脑中所看到的和听到的。

第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文学反映和表达人类生活和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具有一定的理性深度,是一种精神存在。同时,由于文学作品中文字的意义所提供的一切都受到思维确定性的规范,往往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容易清晰地表达创作主体的思想,具有更明显的理性力量,可以使读者直接从审美体验走向认知和思维活动,从而达到清晰深刻的理解深度。

可以说,正是由于这种深刻细致的主旨表达,文学才成为所有艺术中最有深刻理性内容的艺术形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26258.html
(0)
上一篇 2022年 11月 17日 14:15
下一篇 2022年 11月 17日 14:4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