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表柱手绘图(中国华表柱绘画)

华表柱手绘图(中国华表柱绘画)斗拱手绘图 梁思成 绘龚寿制图梁思成制图 中国建筑的主要特征 在讨论敦煌看到的建筑之前,我必须先简单描述一下中国建筑传统的特点。 最迟在公元前14500年,中国建筑已经明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在单…

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斗拱手绘图 梁思成 绘龚寿制图梁思成制图

中国建筑的主要特征

在讨论敦煌看到的建筑之前,我必须先简单描述一下中国建筑传统的特点。

最迟在公元前14500年,中国建筑已经明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在单体建筑的结构上,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即平台基础、房屋主体和屋顶。底座大多是用砖和石头做的,但偶尔也用木头做的。房子立在平台的地基上,先有木柱,木柱上放置横梁和横梁支撑屋顶。屋顶覆盖着瓦片,但最初是用茅草盖的。

在较大和较重要的建筑中,柱与梁连接处的桶常作为过渡部分。房子的柱子和横梁构成了房子的骨架,支撑着上面的重量;柱与柱之间,可以根据需要的条件灵活分布,如砌墙、安装门窗,或者完全打开(如凉亭)。

东汉 陶屋 大同市博物馆藏东汉陶屋大同博物馆藏

至于房子,政府办公室,宫殿或寺庙,它是由一些单独的主要建筑组成,如大厅,大厅和亭台楼阁等。,由厢、廊、门、墙等附属建筑连接在一起,中间空地为一个院落或若干个相连的院落。

毫无疑问,这个院落形成的首要目的是为了防御。从一个住宅到整个城市都在进行同样目的的表演。随着政治组织的发展,在城市内部,统治阶级可以使用军队或“警察”力量来镇压人民,实行所谓的“法治”。于是在城市内部,院落的防御性逐渐降低,只剩下内外分离,公共区域和私人区域的划分(敦煌壁画为这一发展步骤提供了一个不断演变的例子)。

敦煌壁画中的城门敦煌壁画中的城门

例如未央宫、张健宫等。汉代是一个有几个院落的城市。宋代以后,“宫”已减,相当于团部的院落。它位于皇宫内,不再需要有自己的防御设备。

北京的紫禁城分为几个“宫殿”,是宋代以后宫殿演变的一个例子。在其他古代文化中,有防御性庭院,如在埃及、巴比伦、希腊和罗马。而在中国,我们掌握了庭院部署的优势,抛弃了它的防御性部署,保留了它优美的游廊和内心的宁静,可以为居民提供庭院“户外生活”的特产,并一直保留和利用至今。

几千年来,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除了极少数因特殊情况而例外,都是由几座木骨架建筑连接而成的院落。中国这种建筑最基本的特征,同样适用于宗教建筑和非宗教建筑。正如我们在敦煌壁画中看到的佛教早期的情况,可以说中国的宗教建筑和非宗教建筑从一开始就没有根本的区别。

炳灵寺第3窟唐代单檐塔炳思寺第三窟唐代单檐塔

这大概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是因为它的功能。与基督教或伊斯兰教不同,佛教很少有几十或几百人祈祷或听讲座的仪式。佛教是佛的“居所”,类似古希腊罗马的寺庙。其次,原来的佛寺是由官府或民房改建的。汉朝的官方机构被称为“寺庙”。传说中国第一座佛教寺庙是白马寺。因西域白马载经,止于寺初,故改名为宗教白马寺。以后佛教用的建筑都叫寺庙,也就是用汉朝官署的名字。

《洛阳志·伽蓝:建中寺》原是宫刑官司空刘腾斋…前堂是佛堂,后堂是讲经堂”;关于该寺建在该宅的记载数不胜数,如“我想见见该寺,是中国簿记员王毅所建”。佛教初期的佛寺、官署、居民楼基本没有区别,可以通用。时至今日,依然大致如此。

魏唐木构建筑形象

我们对晚唐五代木结构建筑图像的认识极其贫乏。最古老的图像只是春秋时期青铜器上很少见到的一些图画。到了汉代,仅仅依靠为数不多的石洞、石室和出土的明、漆器。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有云冈、天龙山、响堂山石窟的窟檐和浮雕,以及朝鲜汉江流域的几座墓葬,如所谓的“天王墓”、“双瑛墓”等。到了唐代,虽然砖塔越来越多,但云冈、天龙山、响堂山等窑洞的屋檐已经没有了。所依据的主要史料是敦煌壁画。除壁画外,仅有一座公元857年的佛寺和少量零散资料可供参考和对比研究。

在敦煌壁画中,建筑是最常见的题材之一,因为建筑经常被用作各种故事和绘画的背景。中唐以后最典型的净土变化中,背景多由华丽的亭台楼阁构成。在更早的壁画中,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窑洞狭长条幅的故事画,中唐以后净土两侧小广场的故事画,所绘建筑相对简单,但大多描绘了当时生活与建筑的关系,这从另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莫高窟第148窟 单檐木塔莫高窟第148窟单檐木塔

能与敦煌这样简单的建筑相提并论的最好例子是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收藏,洛阳出土的北魏毛宁墓。根据毛宁的墓志铭,这个石室建于公元529年。石室的四壁上,雕刻着木架的形状,上面是瓦顶;墙内外都有雕刻的“壁画”,还有同类型的房子。屋檐下有一个突出的人字形水桶。这些特征与敦煌壁画中见到的简易建筑非常相似。

北魏宁懋墓石室上的建筑图像毛卫宁墓石室上的建筑意象

一件罕见的属于盛唐的参考资料是刻在Xi安慈恩寺大雁塔西部门楣石上的佛寺图。图中的柱、梁、斗、台基、椽子、屋顶瓦片、两侧回廊都用极其精确的线条绘制。大雁塔建于唐代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基于门楣石在工程上的艰难地位和图中所绘佛寺的风格(与后世的建筑和日本奈良时代的实物相比),门楣石被认为是8世纪初的真迹。从这幅图中可以得到比敦煌大部分伪装图早200年左右的对比研究数据。

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门楣石刻图立面线图Xi安慈恩寺大雁塔门楣石雕立面线示意图

据我们所知,只有一座唐代晚期的木结构建筑。1937年6月,中国营造学社的一个调查小组,利用第61窟的《五台山图》作为“旅行指南”,在南台外斗村附近,“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已知的唯一一座唐代木结构建筑——北斗寺的正殿。在那里,我们不仅发现了唐代的木结构建筑,还在大厅里发现了唐代的雕像、壁画和铭文。据笔者所知,唐代有四种艺术,即书、画、雕、建筑,集于一堂。那时候我们研究的是北幸,敦煌壁画是我们主要的对比材料。现在,以敦煌为题材,北幸正殿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山西五台山北科吉堂

在北寺唐佛寺“发现”之前,除了现存的明日香时期(552-645)、奈良时代(645-784)、平安早期(784-950)的建筑外,我们所知道的唐代及以前的木结构建筑形象的资料只有敦煌壁画。自从“发现”了中国北幸寺的佛寺之后,我们实际上得到了一个罕见的晚唐时期的例子。但因为它只是矗立在后世变化了的建筑环境中的一座孤零零的佛寺,虽然让我们看到了唐代的大木构和细节处理的手法;要了解唐代建筑形象的全貌,还得依靠敦煌壁画提供的丰富信息。因为布谷寺的正殿建于公元857年,与敦煌最净土属于同一个时代。通过与壁画中描绘的建筑进行对比,可以知道画中描绘的建筑是忠实的描述,进而可以证明壁画中材料的重要性和可靠性。

日本东大寺法华堂日本东大寺法华殿

公元895年唐末,四川大足县北崖佛湾阿弥陀佛净土变崖龛,乐山、夹江等县千佛崖许多较小净土变崖龛,也是与敦煌壁画及其建筑进行比较研究的珍贵资料。在这些壁龛中,我们看到了与敦煌壁画完全相同的布局。佛像后面,都是以殿堂、亭台、走廊为背景,前面则是层层栏杆。这种石刻上的“立体”壁画可以作为研究敦煌壁画中建筑的绝佳参考,因为它展示了同一主题的三个维度。

其次,参考资料是古籍中的记载。我们还可以从丰富的资料中得到许多关于唐代佛教寺院、壁画与建筑之间关系的信息,如张彦远《历代名画录》、段《酉阳杂杂寺塔录》、郭《图录》等。从这三本书里,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类型的建筑,如院、厅、堂、塔、亭、楼、中三门、廊等。

榆林窟第25窟南壁局部榆林石窟第25窟南壁的一部分

这些类型的建筑形象在敦煌壁画中清晰可见。我们也可以知道这些建筑都可以有,而且大部分都有壁画。画画的位置不仅仅是墙上,到处都是,题材也很广泛。比如门外两面、殿内、玄关下、殿窗间、塔内、门扇上、叉下、柱上、屋檐上、额头上,甚至遮阳板、钩栏都可以画。题材有佛菩萨、各种净土变化、行当变化、鬼神、山水、水族、孔雀、龙凤、辟邪,甚至还有长安奉天寺魏赤义和尚画的“吾国之君(于阗)及其亲属关系”,洛阳赵城寺杨廷光画的“西域图”。由此可见,在古代建筑中,壁画不仅装饰广泛,而且壁画的位置和题材也是无限的。

上述图像和文字资料,是我们研究敦煌壁画中所描绘的建筑,以及部分洞窟外残存的屋檐的重要旁证。

另外,辽宋金元无数的建筑,宋代的“建法式”一节,都是我们想拿来比较的后人资料。

以上提到的都是我们在敦煌之外可以得到的关于中国建筑传统的知识。现在我们把重点放在敦煌能给我们提供的信息上,看看我们能得到什么,它们的价值是什么。

榆林窟第25窟南壁榆林石窟第25窟南壁

从敦煌壁画中看到的建筑图纸,就庭院布局、建筑类型、建造条件而言,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几栋楼围起来的一个院子,是中国建筑的特色,也就是中国建筑布局的特色。这些院落大多有一条中轴线(多为南北向)。主要建筑放在这条线上,左右建筑对称均匀排列。今天中国的建筑和北京的明清故宫一样大,甚至是整个北京城。即使在小房子里,这种特征仍然保持着。

《大伽蓝》绘于敦煌第61窟左侧第四幅画的上部,由三个庭院组成。中心医院比较大,左右医院比较小,每个医院都有自己的围墙围挡。第146号洞穴和第205号洞穴有相似的绘画。虽然也是三个院子,但并不是各自立在四面墙上。取而代之的是,中央大院的每一边都有三面墙,形成两个附属的庭院。

莫高窟第205窟局部莫高窟第205窟部分

位于这种庭院中心的是主厅。庭院四周是回廊;走廊的外柱被墙挡住了,所以走廊也是院子的外墙。在立面的中央,一层和二层有一个或三个门或门楼。正殿后有门或后殿之类的建筑,与正门相称。正殿前左右回廊,有时有左右门,两层以上。外墙四角有两层角楼。庭院四角的总体布局,至少在形式上,还保留着古代的防御遗风。但这种部署自宋元以来已不多见,只有曲阜孔庙和沈阳北陵还保留着。

第61窟五台山图有60多个伽蓝,大部分配置相同;其中“南平台之巅”,正殿前,左有三重塔,右有双塔,与日本奈良(7世纪)法隆寺的平面布局极为相似。日本建筑史学家认为,这种配置是南朝的特征,不是北方所拥有的。我们这里有一个强有力的反证,证明北方也用这个配置。

莫高窟第61窟大清凉寺局部莫高窟第61窟大清凉寺部分

至于民房的平面配置,在伪装图纸的两侧很多小框框里都能看到。虽然大部分是宫殿或房屋的碎片、角落或部分,但居民的日常生活也经常画在庭院里,其配置与佛寺庭院基本相似。

在各种伪装的图纸中,画在中央部分的建筑背景也是正殿的中心,后面是许多后殿,两边的回廊,再向前折叠,左右是亭台楼阁,是上述院落的内部场景。这种布局的画有几百幅,应该是当时宫殿或者佛寺最常见的配置,所以才这么常见。

在印度阿旃陀石窟寺壁画中看到的布局,多以俗世生活为背景,而佛或菩萨出现在背景的高处,与敦煌坐佛造像者相反。汉代画像石很多都是以西王母为中心,坐在亭子里,相对而立,甚至还有树木的图画,与敦煌净土的布局基本相同,这让我们认为敦煌壁画中的净土原本就是瑶池太后的直系后裔。事实上,它们只是地球上宏伟宫殿的缩影。

个别建筑物的类型

如大厅、地板、角楼、门、大门、走廊、塔、平台、墙壁、城墙、桥梁等。

(1)寺庙

佛寺、大殿、大殿都属于这一类。宫殿是城墙内的主要或次要建筑。平面多为长方形,长边多为三五间。伪装图中中央的大殿大多不画墙。如果偶尔画一面墙,墙只在左右两端,中间前面开门,第二个开窗,和现在一般的方法差不多。墙的使用在旁边的副图中画的较小的房子中更常见。隋代洞穴中的厅堂和房屋在结构和形式上都与洛阳的毛宁石室非常相似。

莫高窟第148窟五开间正殿建筑莫高窟第148窟五开间大殿建筑

(二)楼层

汉代画像石和出土的汉明器使我们知道了中国多层住宅的起源。在敦煌壁画中,楼层已经成为典型的建筑。正殿、侧厅、中门、回廊、角楼共两层甚至三层。建筑的每一层都由中国建筑的三个基本部分——台基、屋身、屋顶组成:上层的台基为“坐平”形式,除顶层屋顶外,各层屋顶均为“腰檐”形式;每层楼都有栏杆围着。城门上也有楼层,以城门为原型,其上层与楼层的上层完全一样。

榆林窟25窟南壁 台基与台阶榆林石窟第25窟南壁的台基和台阶

壁画中最特别的建筑是第61窟右壁的八角形二层建筑,背后的佛像是由佛祖净土改造而成。建筑的平台平面和屋檐平面由许多圆弧组成。所有的柱子、横梁、屋顶、飞檐等。都是曲线。整个建筑里,除了栏杆的瞭望塔和蜀塔,似乎没有一条直线。房子的角是倾斜的,和敦煌所有的建筑都不一样。屋檐下,好像盖着帐幔。这座奇怪的建筑可能是用中国传统的木架建造的。寻求这种奇特的结构,一方面可以显示古代工匠对传统的坚定信心,大胆运用无限的聪明才智处理新问题;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木架的高度适应性。因为这种建筑结构通常不被采用,可以证明只是一种尝试。效果并不理想。

(3)炮塔

院墙四角和城墙四角都有角楼。庭院的角楼和一般的楼一模一样。城墙的角楼是以城墙为基础的,上层和楼层的上层是一模一样的。

莫高窟第172窟局部莫高窟第172窟部分

(4)闸门

中国壁画建筑的大门,即历代名画记载中所说的第三门、第三门或第三门,在当今中国建筑中与大门占据同等地位,成为一大建筑。大门的平面也是长方形,宽一至三间。门扇安装在纵向中心线的立柱之间。大门也有砖石底座,石阶或坡道可以升降,有的还围有栏杆。大门也有两层,有《历代名画》、《吴(道子)兴唐寺第三门下画神》的记载和日本奈良法隆寺中门实物为证。

莫高窟第445窟局部莫高窟第445窟部分

(5)缺

在北魏敦煌石窟中,阙是一个常见的画名,如第254窟。在主要建筑的旁边,有看起来像阙的建筑,第254洞的墙壁上有阙形的壁龛。除了扁鹊,还有紫雀。在它们之间,有一个屋檐。阙是汉代宫殿、寺庙、墓葬前的一对建筑,常见于汉代画像石中。山东、四川、西康等地有十余座汉墓和崖墓。但两阙之间无檐,符合“阙也阙”的意思。和敦煌看到的略有不同。隋唐以后,中国建筑中不再有最初的阙。在南京的齐梁墓中,阙的位置让位于神道石柱,后来可能变成了华表,如天安门广场前所见;它从一座建筑变成了一座建筑雕塑。它向另一个方向发展,成为后世的牌坊。敦煌看到的是一个很好的过渡风格的例子。从壁画中可以看出,阙仍然是北魏田野中常见的一种类型。

莫高窟第172窟局部莫高窟第172窟部分

(6)画廊

画廊几乎是中国建筑构成中不可或缺的单元。它的位置、结构、充足的光线使它成为最理想的“画廊”,于是无数名师在画廊上画墙,提高了它在建筑中的地位。从建筑上看,走廊是一个狭长的连体建筑,也是木结构,上盖屋顶;向外的一面,柱间做了墙,柱间也开了窗;向内的一侧是完全开放的。走廊多沿建筑物的最外侧,一栋主楼与另一栋主楼之间有连接,所以走廊的外墙往往是建筑物的外墙。是雨雪天的行车道。

莫高窟第321窟局部莫高窟第321窟部分

也是为盛大仪式安排仪仗队的理想场所。后来,许多寺庙在庙会期间充当小贩市场,如宋朝首都的索国寺。

(7)塔

在古建筑中,这座宝塔是现存最久的。它是古代建筑研究中最丰富的一类材料。虽然塔的概念纯粹是从印度传入的,但在中国的建筑中,它是在中国原有基础上,结合外界因素,适合现有条件而创造的民族建筑中最杰出的范例。

莫高窟第103窟局部莫高窟第103窟部分

(8)台湾

壁画中有一种高层建筑类型,下部用砖石铺盖,形成一个很高的基座,如一座孤立的塔;或者在常见的平台上,以木柱为高基础,以地板为平座,建造厅堂。顾不能确定它的名字,暂时称它为岳台。壁画上说,重楼下柱有檐,檐瓦在檐上然后坐在安平。但在这种类型的敦煌壁画中,双塔的下柱没有檐,而是直接安装了一个平座,四周有栏杆,让人猜测观众不是用来居住的。华盛顿美国弗里尔美术馆的赃物,平原省磁县南响堂山石窟被盗的隋代石刻,有同样的木台。

从古籍中得知,台湾是中国古代非常常见的建筑类型,但在后世并不多见。从这种常见的敦煌壁画类型来推测,古戏台可能是这样的,或者其中一个是这样的。比如北京的团城,河北安平县的圣谷寺(1309),都是在高台上设置建筑群,可能是另一种平台。

(9)墙壁

上面已经描述过回廊是用来做墙的,大部分是用木架柱子做成的。壁画中也有砖墙,但不多见。在一些房屋前,壁画中也有木栅栏。

莫高窟第85窟局部莫高窟第85窟部分

(10)城市

虽然中国古代城市直到明朝才普遍用砖砌墙;但根据敦煌壁画记载,唐代以前就有砖盖城市存在。壁画中看到的城市很多,多为方形,两侧或中间有城楼。壁画中所画的建筑,除了城墙明显有强调高度的倾向,以至于城门极高窄之外,大部分都忠实于比例。建筑内外比城墙略厚,下大上小,收集的点可圈可点。楼基上,安平坐斗,楼盖。大多数建筑都是五宽三深。平坐,四周有栏杆。柱檐下有斗,屋顶多以山为顶(即九脊)。大门窄而高,呈梯形,不发券。不久前被拆除的金代大黛安庙的大门仍然是这种风格。也有木制过梁代替梯形门或券。梁分上下两层,两层之间有斗,如四川彭山县许多汉崖墓上所见。

至于城门门上的门钉、铺头、角叶,都和今天用的一样。城墙上也有很多腰墙和城垛。如后世常见的长城、敌楼等,壁画中没有。

莫高窟第217窟局部莫高窟第217窟部分

墙角是壁画中所描绘的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的必经之处。壁画寺庙的墙壁都要有角楼,尤其是墙壁。可见,从一个院落到一座城市,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一致的。它也显示了古代防御遗产。现存的明清角楼,形制多为方形,顺着城墙转角。敦煌壁画相对简单,与上述程门塔结构相同,但略短。

壁画中最奇怪的城市是在217号洞穴中看到的。这座城市显然是西域的一景。城内的城门和房屋明显是由券构成的,从城内城门和房屋的半圆形屋顶以及房屋两侧的券门就可以看出。

(11)桥梁

在很多壁画中发现,它们都是木制的,桥面略呈拱形,两边有栏杆保护。这种桥在今天的日本还是很常见的。

摘自《文物参考资料》第五卷第二册梁思成《敦煌壁画中的古建筑》。1951年收《梁思成全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来源:“中国历史评论”微信官方账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25131.html
(0)
上一篇 2022年 11月 19日 15:00
下一篇 2022年 11月 19日 15:3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