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属于哪个省()

大同市属于哪个省()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省大同市取得长足发展,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十年来,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转型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874.3…

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十年来,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转型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874.3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686.0亿元,经济总量大幅增长;新能源、数字经济、装备制造、文化旅游、新材料、通用航空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升。

十年来,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环境质量持续领先。城乡布局空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坚持绿色发展,践行“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理念,“大同蓝”、“大同绿”、“大同清”成为新名片。

十年来,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政府效率大幅提升。能源改革、国资国企改革、开发区改革、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形成150多项制度成果,“四梁八柱”主体改革框架基本搭建,政府执行力显著增强。

十年来,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公共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教育、医疗、养老、保障更加有保障、可持续。

总会成功,行者总会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同市将抓住战略机遇,统筹发展,突出“经济转型、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对外开放、城市更新、民生保障”六大任务,久久为功,在一条转型发展新路上不懈探索,奋力谱写大同全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聚焦经济转型和乡村振兴,强化高质量发展动力。

加快产业转型是大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大同按照“传统产业内涵集约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方向,坚持“建链、延伸链、补链、强链”的“链”思路,坚定不移推进煤炭绿色智能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集中力量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千亿元煤电产业、2300-500亿元装备制造和现代医药、新能源和大型产业。新材料、通用航空空、节能环保、现代物流四个准百亿级产业集群基本形成“1+9”百亿级产业集群格局,成为经济发展的骨干支撑。资源型经济转型取得重大突破,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从“煤运”向“算力”、“一煤独大”向“多业并举”转变。

数字经济产业是大同转型发展的有力抓手。目前,已有8家数据企业落地大同,数据产业投资超过100亿元,运营机架7.5万台,在用服务器25.3万台,分别占全省的64.3%和68.5%。年用电量已超过15亿千瓦时,平均PUE(能耗水平)为1.17。预计到“十四五”末,数据产业总投资将达到400亿元以上,服务器规模超过200万台,年用电量超过100亿千瓦时。

乡村振兴是大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巩固脱贫成果,坚决守住不大规模返贫的底线;全面实施农业“特”和“优”战略,坚持绿色、有机、低碳理念引领农业,以市场化、产业化、标准化思路发展农业,用好农牧交错带示范区、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晋北肉台三大“金字招牌”,推进黄花、畜牧、设施蔬菜、杂粮、黄芪、食用菌、杏果、农业旅游一体化。计划用5年时间将北方肉台冷链食品加工产业园打造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装配式蔬菜产业园,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

统筹绿色发展和文旅融合,积聚高质量发展潜力。

环境是大同的发展优势,大同将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同市空气优良天数由2013年的233天增加到2021年的315天,增加了35.2%。PM2.5浓度从2013年的46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28微克/立方米,降幅达40%。2021年,环境空气体质量综合指数和优良天数比例位居山西省第一,大同蓝实现了质的提升。同时,积极探索实现“双碳”目标的途径,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开发利用风电、光伏、氢能、储能、地热能等绿色电力和绿色能源达到一定规模。深入构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从“生态可行”到“生态有为”的历史性跨越。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面推行“河长制”和“林长制”,加强采煤沉陷区矿山生态治理,努力构建“一带两屏六区多廊”生态安全格局,森林覆盖率每年至少提高0.5个百分点。

大同是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文化古都、避暑凉都、美食之都”的美誉。大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自然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云岗、衡山、古城、长城四大旅游品牌,发展前景和潜力巨大。同时,大同气候独特,夏季凉爽宜人,夏季平均气温20摄氏度。这是一个著名的避暑胜地,是中国休闲和健康的地方。近年来,云冈文化旅游节和古都灯会的影响力持续扩大,大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与此同时,大同继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成果,高标准建设晋北城镇圈,抓好土地空规划、交通枢纽建设、开放通道延伸和跨境产业合作项目,努力把大同建设成为文化交流活跃、先进要素集聚、各类人才向往、企业竞相入驻的“开放城市”、“枢纽城市”、“人口集聚城市”。

深化产城融合、共同繁荣,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是古城大同人的精神家园,新区是大同未来发展的活力之源。按照“规划先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思路,大同坚持古城与新区协调发展,让古城更有魅力,新区更有味道。围绕“传承历史文脉、保留城市风味、丰富古城业态”的目标,古城保护修复三年规划基本完成,五年规划全面提升,让古都大同再现辉煌的历史风貌。牢牢坚持“以产建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理念,高品位加快建设豫东新区,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打造更多“城市客厅”、“会展中心”、“中央商务区”,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R&D经济等新业态,努力打造集商务、科技、会展、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活力新区。

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共享引领共建,以共建促进共享。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大同以产业结构调整引领就业结构优化,不断发展壮大数据服务业,力争通过5年努力增加3万个就业岗位,引导社会力量不断营造创优增收致富的环境和平台,以“人人奋斗”实现“人人享有”,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加大继续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投入,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推动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完善全面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抓好全国市级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建设,努力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来源:人民日报、中共大同市委宣传部(2022年10月14日15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21928.html
(0)
上一篇 2022年 11月 25日 08:31
下一篇 2022年 11月 25日 08:5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