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冬是指(下列属于冬季的节气是)

其中冬是指(下列属于冬季的节气是)◆秋分这个词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平分秋色,一个是平分昼夜。 ◆秋分节气不仅是秋季报国的重要农业节气,发展了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天体崇拜内涵,也显示了我国古代人民根据季节构建社会秩序的努力。在这些节气的内…

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秋分这个词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平分秋色,一个是平分昼夜。

◆秋分节气不仅是秋季报国的重要农业节气,发展了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天体崇拜内涵,也显示了我国古代人民根据季节构建社会秩序的努力。在这些节气的内涵中,我们充分理解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生命的热爱。

秋分是与春分、夏至、冬至齐名的四个节气之一。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秋分”这个词有两层意思,一是把秋天平分,也就是说到了秋分,秋天已经过半了;二是指昼夜等分。此时太阳运行在黄道上,到达经度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在地球的大部分地区昼夜相等。

中国的祖先很早就知道秋分节气。《史记·尧典》记载了尧帝崇民的神话,说:尧派祖祖辈辈掌管天文历法的氏、何氏四人,到东南、西北、西北观察天象,制作历法。他们找到了四季的中点作为制作历法的基本时间点。仲秋(即秋分),秋天的中点,特点是“夜中虚星”,即昼夜长短相等,黄昏时正南方向天空中出现虚星空。在先秦时期,古人不仅更清楚地认识到了秋分分昼夜的特点,而且还总结出了秋分节气的天文和物候特点:“是月(中秋月)也分昼夜,时雷起停,虫蛰各家,杀气盛,阳气衰,水始竭”(《礼记·月令》)。秋分到来时,雷声几乎听不见。

秋分是一个内涵相当复杂的节气,涉及农耕、天文、人事等诸多方面,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热爱生活的态度和情感。

感恩自然的秋报状态

首先,秋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农业节气,是秋收、秋种、秋耕的“三秋”忙季。

一方面,“万物在春分时产生,在秋分时产生”(文子·任尚)。秋分是大多数作物的收获季节。比如东北的水稻、玉米、高粱、大豆、红薯都是秋分收割,而华北的秋收已经快结束了。另一方面,秋分也是冬小麦等作物的播种时间。华北有句话:“白露早,寒露晚,秋分正是种麦的时候”。白露季节气温往往高于20℃。此时种植小麦,会造成麦苗的叶和茎在入冬前过于茂盛,在冬季易受冻害。在寒冷的季节,气温往往低于10℃。这个时候播种会导致麦苗在入冬前变细,既不能积累养分,也不能帮助返青。同时,秋分是我国南方双季晚稻的关键时刻,决定了其高产。有必要加强现场管理。所以有句农谚:“夏天忙半个月,秋天忙四十天。”

春耕夏耕之后,古人在秋分前后迎来农业丰收。为了感恩大自然的恩赐,他们举行隆重的仪式祭祀土地神(社神)和谷神(粟神),称为“秋社”。秋社与春社对称。春耕伊始,古人向土地神和谷神祈求丰收。这两种仪式统称为“春祷秋报”、“春祷秋祭”、“春秋祷赛”,历史悠久。《诗经》中的梁明是记载秋社仪式的标题,其中有“其拜如杖,其拜如梳”“开百间而获利”等丰收场面的描写,还包括“杀一菇当杀,有其角”。传统的备祭、祭祀习俗的描述,就像“续古之人”。秋季俱乐部通常在立秋后的第五天举行。“立春后第五日为春会,立秋后第五日为秋会”(宋《老来忆社日》引自《万年历》)。古人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的组合来定日子。天干和天支的组合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每两个天干和天支之间有十天的差别。立秋和立秋的差别至少是在第五个戊戌日后50天,这一天正好是秋分。因此,秋分俱乐部成为秋分节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些地方在同一天举行秋分俱乐部。

传统的秋季俱乐部分为官方俱乐部和民间俱乐部,后者也被称为“礼社”。官是官方祭祀国家之神,其仪式规范而庄重。人社部门灵活活泼,既表达了人们在享受丰收时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也是缓解秋收疲劳的一种自发的集体娱乐活动。《东京梦华录秋舍》曾追溯过北宋都城开封举办民间俱乐部的情况:秋会当天,人们互相赠送自己的糕点和酒。达官贵人、皇室成员等。制作豪华版的“拌饭”——社会饭,由猪羊肉、腰子、动物胸脯、肚肺、鸭饼、瓜姜等制成。,招待客人,充当供品。已婚妇女在社交日当天回父母家拜访亲戚。晚上回来的时候,他们经常会带着爷爷、月经和叔叔赠送的新葫芦和新枣,据说会给侄子们带来好运。老师还会提前收取学费作为秋社庆典活动的费用,主要用于聘请餐饮服务人员和表演者到秋社工作。

热爱生命的天体崇拜

秋季也是一个重要的天文节气,是古人祭拜月亮和旧星的重要节日。

秋天过后,黑夜越来越长,白天越来越短,殷琦越来越强,杨琪逐渐让位于殷琦。这一天,古代天帝选择在傍晚举行代表国家祭月的仪式,称为“夕月”。《国语·鲁豫》曰:“天子难得摘月。”赵薇说:“秋分标志着夜晚和月亮……………………………………………………………………………………………………………………………………………也就是说,天子祭月要穿特别的衣服,就是绣有黑白斧形图案的鲶鱼袄。唐玄宗年间,祭月仪式规格由中祭升级为大祭;在宋真宗,西郊被确定为举行拜月仪式的固定场所。即使是少数民族政权,辽和金,也举行祭祀月亮的仪式。秋分祭月的仪式一直延续到明清。在明朝嘉靖年间,世宗下令建造西月坛,这是一个供奉月亮的祭坛。此后,明清两代的皇帝每年秋分都会在这里拜月,也就是现在北京的月坛公园。

祭月起源于天上对月亮的崇拜。对于人类来说,月球是仅次于太阳的最重要的天体,对早期人类的历法、数学、生产和生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根据月相变化规律总结出来的农历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历法。在这种历法中,新月的日期(农历的第一天)和满月的日期(农历的第十五天)成为重要仪式和庆祝活动的时间点,因为它们可以用肉眼清楚地识别。直到现在,我们的许多传统节日仍然在农历十五举行,如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七月十五的中秋节和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其次,在中国创世神话中已经有这样一个神话:帝君的妻子常生下了十二个月亮,并为她的月亮孩子(山海经Xi经)沐浴。嫦娥为什么要生十二个月亮?这可能意味着先民在月相变化规律中总结出一年十二个月的知识,进而发现了双星系统。第三,月亮圆缺的变化会影响潮汐,从而影响以江河湖海为生的先民的生产生活。

但是,秋分祭月的仪式并没有深入民间,只是留在了皇室。因为节气属于阳历知识体系,反映的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位置,与月相变化没有必然联系,所以秋分当天可能看不到满月。祭祀非满月的行为就不那么令人满意了。后来民间的祭月日就选在能看到满月的八月,最终形成了八月十五祭月的习俗。

虽然你不一定能在每年的秋分看到满月,但你一定能看到老星。老星是寿星,学名阿尔法船底座。它是全天第二亮的恒星,仅次于天狼星,距离地球约640光年。老人星是非常吉祥的星。《史记》云:“狼有比地球更大的星,名曰南极老人。见老人,公安;看吧,士兵。南郊,常待秋分。”位于天狼星下方,靠近南方地平线,有一颗又大又亮的星,叫做南极长者星。老星出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看不到老星,到处都是战争。

尊星崇拜作为一种天体崇拜,反映了天象影响世界兴衰的思想。老人星在秦汉时期被认为有驾驭国运的能力,后来对它的崇拜逐渐增加了“长寿”的含义。唐代学者张守节在《史记注疏》中解释说:“老人一星在弧南,一星叫南极,是人要长寿的原因。它经常出现在秋分黎明的场景中,也经常出现在春分傍晚的丁中。看,国家长寿,故称寿长,天下太平;不,人们担心。”唐人认为,老星可以决定皇帝的寿命,术士必须给老星占卜祈福,才能延长皇帝的寿命。向长者献祭的寿星庙和长者庙出现得相当早。《史记·附魔篇》记载,秦代“有杜、博三社祠和寿星祠”。《后汉书·礼记》载:“中秋之月,祭老星的标准相当高,属于国祭。东汉皇帝汉明帝亲自主持了一个老星的祭祀仪式。他不仅亲自供奉祭品,宣读悼词,还安排了有老人参加的宴会,同时祭拜天上的老星和地上的长寿老人。

对老人星星的崇拜体现了中国古人对长寿的向往,表达了他们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长寿是中国传统人生观的核心概念之一。相传《尚书·九畴》是天帝赐给大禹治理天下的九解。其中提到“五福”意为“一寿二富三康宁四攸德五终考”。“康宁”和“审命终”都是“寿”的同义词或近义词,首当其冲,表明五福以寿为核心。《庄子·天地》记载了姚访华的神话。当时中国驻守边境的人三次祝福他,说:“使圣命……使圣人富足……使圣人更有男子气概。”这是著名的华凤三愿,表现了古代人的长寿、富贵、生子的幸福观。长寿也是“三福”的核心。

以崇拜月亮天体为基础的秋分月亮崇拜仪式,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生命的热爱。月亮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消失,就像人的一生从童年到壮年再到老年和死亡的过程。但月亮消失后,又会重新出现,呈现出永不枯竭的变化循环。屈原曾经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发光的美德是什么,死后还会再生长?”(《天问》),意思是月亮有什么特征让它死了之后又长了出来?人类的生命能像月亮一样起死回生吗?围绕着生死这个终极问题,先民们开始了想象和思考,他们创造了月宫玉兔的神话。最迟在东汉中期以前就有玉兔捣药神话产生,安徽淮北、河南嵩山出土的画像石上就出现了月中旬玉兔捣药的图像。《东逃》中的汉乐府也说:“吃了神药,大白兔跪下捣烂蛙丸。”“赐陛下玉杵,服此药可得仙”这几个字,都表现了玉兔捣仙药的神话。相传嫦娥也服下长生不老药,升至月宫。“我向西王母要了长生不老药,还没等我吃,老婆嫦娥就偷着吃了,于是得了仙。她跑到月亮中间,成了月亮的精(《淮南子·见鬼指南》)。如果不能实现个体的永生,那么种群繁衍能否得到保证?所以先民创造了癞蛤蟆是月之精的神话,如“月中有癞蛤蟆,月中有癞蛤蟆”(《淮南子·灵修》),很多出土的汉画像石中都有月中癞蛤蟆的身影。因为蟾蜍繁殖时会产下许多卵,所以被祖先认为是多子多孙的象征,这也导致了古代女性拜月的仪式,其重要目的是祈求子孙兴旺。

符合季节的秩序的构建

“秋已平分,月仍照山河”(《八月十五等月》)。同时,秋分是中国古代人民根据季节构建社会秩序的节日。

秋分的特点是昼夜等分,阴阳平衡。因此,秋分时节的人事活动也应保持公平合理的原则。所以古人选择在秋分查度量衡,如《礼记·月令》所载:“昼夜若分,同度、同量、平权、平衡、右衡、石衡、角斗、永恒。”秋季检查长度单位和体积单位,使度量衡符合要求,做到君与石无误差,桶与迎宾符合标准。当然,秋分度量衡检定不是建立在毫无根据的主观联想上,相反,它是相当科学的。由于秋分时昼夜温差小,温度适中,称重计量器具不易受外界环境(如温度变化)影响,因此校准更准确。

度量衡对于古代社会意义重大。古人把度量衡制度作为衡量万物的基本标准。《淮南子·世泽训》说:“天为绳,地为标,春为规,夏为衡,秋为矩,冬为正。索,故索万物也。准确,所以一切都准确。规矩,所以万物皆圆。平衡,所以一切都是平的。矩,故万物也。对,所以一切都是对的。”只有准确的度量衡才能准确地衡量所有的东西,所以秋分时检查度量衡的行为实际上是在帮助建立一种度量衡秩序。

在堕落之后处决死刑犯也是对刑法秩序的一种建构。古代死刑日期的设定,体现了“天道应时”的思想。他们通过将认知物质世界的古代知识体系五行与四季相匹配,得出“春为木,木为主,夏为火,火为主,秋为金,金为主,冬为水,水为主”的结论。其中,“秋为金,金主”是古人选择秋分后执行死刑的重要原因。《左传·相公二十六年》中写道:“古之治民者,总在劝之以赏之,而畏之以刑,忧民不知疲倦。赏春夏,罚秋冬。”这是根据季节的变化采取相应的统治措施。春夏是万物繁衍生长的季节,适合实行仁,秋冬是刑。周的司法官司各脱,就是以邱命名的。“秋之始讼,使其帅而禁之,使其助王诛国”(《周板车》)。称牧羊人为秋官表明他的职责是一种与寒冷的秋天相一致的惩罚。唐朝规定死刑要在秋分之后执行,不能在秋分之前,否则严惩不贷。“从立春到秋分,未判死刑的判一年。”(《唐律议与越狱》)。

不仅人们在秋分后处决犯人,据说“神的世界”也在秋分举行聚会,决定凡人的生死。宋代道教著作《云七兆》卷一○五年:古人以秋分为秋判之日。“秋分之日,所有真神与至尊帝王相会九天八夜,决定所有百姓的性命。民聚咸,神尊聚。”显然,决定凡人生死的“神界”聚会的叙事,是受秋分后人类刑法对死刑犯执行死刑的时间安排的影响,也是顺应季节的秩序建构。

事实上,秋分过后,随着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到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导致地面热量散失加快,气温迅速下降,使人感到寒冷。所以秋息也叫杀气。“秋属金,金主杀人”只是秋分后处决死刑犯的逻辑,而不是理由。客观原因是秋分过后,农事活动逐渐停止,民众有空闲暇时间“观看”行刑,使政府达到广泛预警和预防犯罪的目的。我国现存最早的行政法典——《唐六典》规定“凡违君之罪,皆犯于市”。也就是说,在古代,死刑犯人的执行是公开的,而且是专门在人多的地方进行的。北京的柴市口、西四牌楼、菜市口等交通要道,都曾是元、明、清三代的官方行刑场所。刘瑾,明朝的一个官员,在农历新年被处死在西城。当时“鼓励大家庆祝,妇孺争着买他们的肉”(震泽的故事)。

总的来说,秋分节气不仅是秋季报国的重要农业节气,而且发展了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天体崇拜内涵,显示了我国古代人民根据季节构建社会秩序的努力。在秋分节气的上述内涵中,我们充分理解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生命的热爱。

在现代,由于秋分时节硕果累累,最能体现春秋两季丰收的喜悦,自2018年起,国务院将秋分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农民丰收节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为农民设立的特殊节日。它不仅延续了古代秋日社会的秋报传统,而且反映了中国人民尊重自然和感激自然的感情。也可以服务于当代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民的荣誉感和幸福感,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农耕文明。

(作者:毕徐灵,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室主任,中国民间美术家协会理论评审委员会副主任)

来源:文汇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11890.html
(0)
上一篇 2024年 2月 24日 21:40
下一篇 2024年 2月 24日 22: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