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前段时间朋友“谁-谁-谁-谁”在微信上问我,为什么他的许巍《时光漫步》有EMI贴纸,和他朋友的第一版不一样。
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复杂。如果用粤语说,那就是一块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依靠我自己的个人记忆和认知,加上莫莫和许两位老朋友的努力,尤其是参与了《时光漫步》幕后工作的麻秋的口述历史,我也想还原一下历史。
如果你是某个年龄段的碟片市场饕餮者,应该还有印象,2001年左右,进口版市场出现了大量“万能音乐”艺人的精选唱片,其中我记得有钟镇涛、斯蒂芬·刘、丁菲飞、阮丹青等。
我对这些唱片的第一印象是,它们有相似的制服设计和大部分的大头照。这样的包装,其实还是很难让专辑控感兴趣的。但另一方面,这些合集中也确实隐藏着一些礼包,即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选择了一些从未被引进,或者当时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歌曲,以至于一些作品因为这个系列的合集而开始在内地流传。据当时参与选歌剪辑的马秋说,他们是故意的。
这些唱片当时的版权信息是:步升音乐文化有限公司发布,上海艺风音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宣传策划,“上海艺风”是后来与徐峥签约并发布《时光漫步》的公司。为什么明明是环球音乐的专辑,后来却贴上了百代的标签?毕竟“百代唱片”当时还是五大独立公司之一,两大厂商之间从来没有过完美的关系。
从功能属性上来说,当时的上海艺峰是制作公司,步升音乐是发行公司。他们都与环球音乐有关,他们被认为是环球音乐在mainland China合作的公司,包括制作和宣传。
“上海艺术风格”的起源是1993年成立的“上海视听”旗下的“上海新星座”。说起这家公司,同样是菜市场美食家都会有印象。这家公司引进了许多世界音乐和电影音乐专辑,他们还签下了许多本地歌手:石、、灵感集团和一直被认为是天才歌手的。
《上海新星座》在我记忆中的最后一次亮相是和《上海艺风》合拍的《我为歌疯狂》。从这里开始,“海派艺术”第一个签约歌手胡彦斌开始出现,“上海新星座”这个品牌名似乎也渐渐消失了。
应该说,“上海艺术风格”的建立,也是“唱响上海”、“上海音像”等上海本土乐坛与香港唱片公司合作的结果。要知道,二十年前,上海是很多国际品牌进入中国的第一站,而且即使上海的音乐公司数量没有北京多,但很多都是有很大背景的巨头。
然而这种平衡逐渐被打破,大部分音乐资源聚集在北京,上海开始被遗忘。同样被遗忘的还有曾经塑造岭南流行音乐辉煌的“唱响广州”、“太平洋音像”、“广东音像”、“广州新时代”、“白天鹅音像”等广东唱片业。
作为一家创立于上海的音乐公司,“海派艺术风格”自然有很多上海本土元素,包括最早签约的胡彦斌,后来签约的黑棒,都是来自上海的艺人。上海三友音乐制作有限公司还负责《时光漫步》和《黑棒》专辑的后期制作和母带处理。
“上海三友”法人代表杨胜良,也是“上海艺术风格”和“上海新星座”的负责人。另一位合伙人陆小星是上海知名的音响工程师。他还是奥斯卡获奖电影《卧虎藏龙》的录音师,并获得了格莱美录音艺术和科技奖。
正是姜红的出现,打破了上海“海派艺术风格”在音乐上的地域平衡。作为《红星生产社》的策划经理,负责了徐伟的《别处》和《那一年》,以及田震的同名专辑,在90年代中后期的业界有着不错的口碑。由于江红在2002年加入了“上海艺术风格”,他还带着歌手许巍。
这次调动可以说改变了许巍的命运。换句话说,也改变了中国摇滚乐的本土历史。
上海艺峰成立并投入原创制作后,2002年7月和12月分别发行了胡彦斌的《文武》和徐伟的《时光漫步》专辑。当时,上海艺峰属于“环球音乐”家族,因为它与香港合伙人郑东汉有关系。
2003年,当黄柏高和郑东汉共同创立黄金娱乐,宣布退出环球音乐体系,与百代唱片合作时,上海艺风的合作方从环球音乐变成了百代唱片。不到一年,环球音乐的两位前歌手徐峥和胡彦斌自动转为百代唱片的歌手,他们的海外发行也交给了百代唱片。
所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同样的“时光漫步”有的有“EMI唱片”的标识,有的没有。没有标注的是最早发布的版本。有标记的是,“上海艺术风格”转而与“百代唱片”合作后,临时在印刷唱片上粘贴了一个标志,以庆祝品牌的新身份。这个小小的操作在不经意间成了区分唱片发行时间细节的标志。
2006年,《时光漫步》再版,包装换成了DVD的竖盒,内页照片也改了,还附上了十首作品的吉他,以“珍藏版”的名义发行。此时版权页已经是“上海步升大风音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上海艺术风格”因为合并彻底消失。
再来说说时光漫步的音乐。
关于这张专辑,很多粉丝已经很熟悉了。许巍演唱会很多歌曲都是必唱歌曲,比如蓝莲花,已经成为招牌作品,线上线下各种场景都能听到。
但这张一直被誉为杰作的专辑,在刚发行的时候就有了两极分化的反应。一方面,是这张专辑真正让许巍走出了圈子,被更多人听到和喜欢;另一方面是在国家的忠实粉丝圈子里炸。
原因只有一个。中国摇滚怎么会这么受欢迎,阳光,温暖,清新?
《时光漫步》对于徐峥来说的确是一张分水岭专辑。整张专辑的创作基调,包括音乐文本和旋律,甚至音乐编曲的方式,其实一直延续至今。持续了这么长时间,甚至让“别处”这样的氛围现在听起来都很陌生,很遥远。
更奇怪的是,当年《时光漫步》的批评者很多,却对许巍上一张专辑《那一年》赞不绝口,认为《那一年》里的许巍依旧摇滚,这有点…
事实上,《那一年》这张专辑恰恰是从别处过渡到时光漫步的产物。如果没有这张专辑,直接从别处跳到《时光漫步》就有点基因突变了。但有了“那一年”的存在,徐峥在《时光漫步》中气质的变化就变得有迹可循了。
即使《那一年》的乐队由李延亮、岳浩坤、刘晓松等摇滚音乐人组成,但《故乡》、《九月》的作品已经很有“时光漫步”的味道了。而“温暖”,尤其是“温暖”,与“一天用来生,一天用来死”和“这个秋夜让我不知所措”的徐渭完全不同。
除此之外,我觉得《时光漫步》的成功,除了许巍简单的旋律和唱腔,以及他超脱、温暖、与生俱来的气质之外,主要还是因为专辑音乐制作的成功。
在《时光漫步》的十部作品中,徐渭完成了五部编曲。此外,李延亮编了一首歌,栾树编了一首歌。当时《步升大风》的签约音乐人李林编曲了一首,梁建锋编曲了另外两首。
然而,不仅仅是安排。这张专辑在音乐家层面上最大的不同是前吉他手李延亮。除了《完美人生》和《平淡》两部作品,其余的吉他都是由梁建锋完成的。此外,还有其他音乐家,如贝斯手李继安和日本鼓王Funky Funky。只有部分作品略有不同。例如,岳浩坤是一天中的贝斯手,刘玉也录了一些鼓。栾树负责乐队的键盘部分。
可以听出来,梁建锋对这张专辑非常重视。很多吉他的即兴重复和独奏都设计得很有匠心,比如《天鹅之旅》和《蓝莲花》中的很多吉他乐句,已经和作品本身融为一体,成为经典记忆的一部分,甚至能让很多乐迷哼出旋律段落。
比如《天鹅之旅》里的曼陀林。
我甚至觉得有些吉他乐句是对许巍作品的延伸和补充。许巍也要从这些吉他段落中反向加入一些创意部分。任何在乐队演奏过的人都应该能体会到这个创作的过程。
具体作品我就不一一细说了。值得一提的是,这张专辑的很多作品都采用了大量循环乐句重复的做法,有些甚至是听人声,让Ambient这样的音乐依然循环。配合徐渭自己的创作,其实有一种东方美学的空白效果。看似单调重复,却能让人的思绪随着音乐开始飞扬,填入空,非常神奇。
此外,这张专辑是在当时栾的“录音棚”录制的,录音工程师是。和之前那首《那一年》不掺的原味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Funky在Funky中饱满的鼓点,李继安扎实灵动的低音线,梁建锋富有线条和立体层次感的吉他编曲,从音乐质感上来说确实很悦耳。
梁建锋是中国音乐人最有价值的制作人,他后来担任了“12女孩乐队”的音乐制作人。
“没有什么能阻挡你,你对自由的向往。”现在听到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我是一张唱片#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10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