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每个人眼里都有不一样的世界,在同一片蓝天下。有的人看到了漫漫空万里,有的人只看到了前路的坎坷。有人看到花开,有人只看到花凋零;有人看到傲雪寒梅,有人只抱怨寒风凛冽;有的人看惯了春花秋月,有的人多愁善感,没心没肺…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眼里,也可能是相反的形象,比如西汉的贾谊。李商隐和王安石分别写贾生,回忆贾谊和汉孝文帝的往事,但在他们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不同版本的贾谊。
贾谊贾谊
贾谊拜见孝文帝,说有一天,贾谊被叫去拜见孝文帝。此时孝文帝刚刚拜神完毕,便带着贾谊一起研究鬼神。贾谊,也不能剥孝文帝的面子。你问我答之前,孝文帝听得津津有味。
夜深人静,孝文帝做总结发言:“贾谊,好久不见。以前我以为我的才能在你之上,但今天,我真的不如你。”
贾谊贾谊
李商隐的《贾生》传道求才,谒见大臣,贾生的曲子更是语无伦次。
穷半夜,空座位,不请人问鬼神。
【前两句】轩室——他们相遇的地方;由臣——被贬的臣子,贾谊在见孝文帝之前被贬到长沙。前两句说:被贬的贾谊被召去见孝文帝,引经据典与侃侃交谈,可见其博学多才,无与伦比。这句话似乎在赞美贾谊的才华。真的是这样吗?往下看。
【第三句】两个人聊得很开心,都忘了时间了,半夜也没睡。这句话是前两句话的递进,并没有什么新颖之处。只是用“可怜”两个字暗示一下:重点在后面。
【第四句】他们两个忙了半天,也没干出点正事来——让读者恍然大悟。两个人彻夜长谈,从来不谈国家,不谈人民,一直在研究鬼神之事。这不是扯淡吗?这种讽刺让人措手不及。
【全诗解析】前两句抑扬顿挫,仿佛在赞美贾谊的博学多才和孝文帝当之无愧的下士;第三句还是面无表情,只是用了“可怜”二字作为转折。直到最后一句话,谜底才被打破。原来熬夜就是研究鬼神。是不是很可笑?不无聊?
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通过这句话可以记住前三句话,讽刺嘲讽的意思不言而喻。所以说前两首诗明明是褒实贬,那么委婉含蓄,那么不张扬,为后一句打下了很强的基础。
全诗既讽刺孝文帝疏于公务,又借古讽今,指责当朝。说到底,就是表达他的天赋失败。
王安石《贾生》
当时的建议稍有落实,谁说王薄和贾生。
爵位自高见已废,自古不下百万元首。
【前两句】贾谊的建议总体上得到了落实。谁说孝文帝看不起贾谊?出来看看吧!这口气,显然是要勾勒出一个不一样的贾谊,他的确是宰相,霸气。事实上,他非常清楚这个问题。看这个样子,很明显他是冲着李商隐来的。
【最后两句】何洁——意义不止于此。从古至今,多少身居高位的人,他们的建议都石沉大海,这样的例子成千上万。言下之意,贾谊是幸运的。他的建议大部分都实现了,不要乱说他的才华。
【全诗解析】全诗四句两个设问,语气强烈,褒贬分明。他一方面赞扬贾谊的博学;另一方面,他又称赞孝文帝的仁慈。当然,他不排除拍宋神宗的马屁。
同一个贾谊,为何有截然不同的形象?
这与李商隐、王安石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我们知道,李商隐出身贫寒,靠着自己的才华,得到了当朝权贵令狐楚的赏识。但是,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他娶了王茂元的女儿。王茂元是谁?他也是高官,但和令狐楚在不同的阵营。两大阵营针锋相对,斗得不可开交,所谓“牛李之争”。
李因被夹在中间,双方都为他担心,谁也没有提拔他。最终,他抑郁了。于是,一提到贾谊,李商隐自然要想到自己,认为自己空有才华却得不到赏识,无处发挥,于是用贾谊来比喻,发泄自己才华失败的感觉。
宰相王安石作出了改变,宋神宗全力支持他。我为自己骄傲,下雨了,也没什么天赋!宋神宗是他的坚强后盾,哪会说宋神宗无所作为!于是,一对贤臣和君主的形象出现在他的笔下。
贾谊故居贾谊故居
结论:贾谊在历史上是繁华还是落魄,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我们不能探究宋神宗是好人还是不诚实的人,我们不能。
人都死了,什么都不重要。今天我们读李商隐和王安石的《贾生》,只能感觉到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不一样,同一个人在不同人眼中的形象也大相径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或多姿多彩,或黯然失色。我们不必追求别人的世界,也不必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活在当下,high live的荣华富贵就足够了。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10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