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浪淘沙(浪淘沙赤壁怀古苏轼原文)

大江东去浪淘沙(浪淘沙赤壁怀古苏轼原文)“工农兵团结前进,万众一心!” 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工农兵团结起来》,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到家喻户晓的电影《大浪淘沙》,生动展现了上世纪20年代革命者的豪情壮志。 我参加《大浪淘沙》的拍摄是…

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工农兵团结前进,万众一心!”

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工农兵团结起来》,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到家喻户晓的电影《大浪淘沙》,生动展现了上世纪20年代革命者的豪情壮志。

我参加《大浪淘沙》的拍摄是在1963年。由于种种原因,影片一度停止拍摄,直到1965年才结束,1977年才与观众见面。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大革命时期的电影。讲述了四个年轻人在革命大潮中的追求、斗争、分裂的故事:1925年,青年金公寿、顾大明、杨如宽与逃婚的于洪奎一起进入山东师范学校,途中被解救。在这里,他们在共产党员教师赵的启发和教导下,开始接触革命活动,并做出了不同的人生选择。在大革命的风口浪尖,有的人投身革命,有的人向敌人投降。影片生动地塑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党员形象,感人至深,令人难忘。

正如一些评论家所指出的,《大浪淘沙》遵循现实主义原则,真实再现了大革命前后不断变化的历史图景。编辑要求主人公在复杂险恶的环境中探索、追求、奋斗,在革命大潮中接受历史的筛选。他以不同的结局表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青年才能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这是希望所在。

《大浪淘沙》改编自朱道南口述、俞炳坤编著的革命回忆录《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在电影拍摄之前,我就已经认识了时任上海市房管局党委书记的朱道南。他早在1927年就加入了老革命的中国共产党,并亲身经历了“马日事变”和“广州起义”。《在大革命的洪流中》讲的是他和战友早年参加革命的斗争经历。

林逸导演是我在东北电影制片厂的老战友、老同事。他是我了解电影艺术的第一个老师,也是入党的介绍人。他认为男主角金公寿无论是长相还是性格都很适合我,想尽一切办法把我借给珠江电影制片厂。

剧本初稿名为《激流》,由林逸联合朱道南、俞炳坤改编。打磨到第五稿,就叫《革命洪流》。在改编中,译林以四兄弟结拜为主角,与原著现实主义回忆录的主要情节大相径庭。看过剧本后,夏衍建议电影的片名应该由剧中几个年轻人不同的人生轨迹来定义。最后以“大浪淘沙先于黄金”的构思命名为“大浪淘沙”。

来到朱颖工厂后,在林逸导演的悉心指导下,我为塑造金公手做了很多努力。拍这部剧的时候我32岁,拍完的时候我35岁。按理说和剧中男主角年龄差距很大。为了看起来年轻,我每天早上早起,围着大院跑,加强体育锻炼。有一次,拍了一整天,我们都饿晕了。饰演大哥的简瑞超从河里摸了很多鱼。大家赶紧把它们放在一个脸盆里,捡了一些杂草和干树枝,放上去用火烧熟,然后美美地吃了一顿。

我们的外景拍摄到过长沙、济南、青岛、武汉等故事发生的地方。影片中收回英租界的场景是在天津第五大道拍摄的,因为实际的地方已经不是以前的样子了。这部戏的场景很大,需要很多人参加。天津当局特批封锁五大道半条街,园林工人连夜设置汉口江边海关。除了群演,天津各文艺团体的多位演员亮相。

在济南拍戏,有一场戏需要一个骑兵,济南找不到,就从边防部队调了八匹军马来实拍。经过导演的设定,再加上后期制作中镜头剪辑的处理,好像出现了几十匹马。我在济南老火车站虚拟亮相,只有一两个有效镜头,花了我很长时间。译林导演的要求真的很严格。

到1964年9月,《大浪淘沙》第一批样片已经制作完成,部分开头和结尾的外景没有拍摄。那一刻,我突然眼睛看不见了!

那天是“马日事变”。我背着史进饰演的受伤老师赵张金,一层一层的逃离了叛军的近距离追击,来到了一个废弃的仓库。不久叛军追来,我赶紧打开窗户,拼命想把赵抬出去,但窗户被铁条焊死了。

实拍铁棒是橡胶做的道具,我要看的很辛苦。当时窗外的镜头正对着我,我扮了个鬼脸,咬紧牙关,用尽力气拧铁棒。只觉得血往脑袋里涌,两眼冒金星,晕了过去。更糟糕的是,我头脑清晰,知道大家都来帮我了,但我什么也看不见。

后来医生说这是连日劳累,严重缺乏正常营养供给导致的失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正常视力可以恢复。卧床休息,短期内无法拍摄,只好推迟拍摄。

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我在这部电影中不同的场景,甚至是同一个连贯的情节,都有明显的胖瘦差异,这是因为反复的重拍。感谢摄影师不厌其烦的用不同的座位和角度尽可能的缩小差距。

《大浪淘沙》从改编、拍摄到修改发行,可谓一波三折。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影片的拍摄和修改,陶铸同志亲自指导了四次。在有关领导的建议下,我们意识到,虽然电影讲述的是历史,但故事片与纪录片完全不同。它们必须全面、有选择性、有艺术性,不拘泥于历史事件。电影有艺术性,才好看。

早在拍摄开始时,摄制组就以集体的名义给陶铸同志写了一封信。我们这部戏讲的是1925年,陶铸同志参加了1927年的广州起义。故事不同,年代大致相同。我们想请他给我们讲讲他早期参加革命的经历。后来,陶铸同志来到珍珠皮影厂,畅谈他参加革命和参加广州起义的经历。他还介绍了反映当时武装斗争的回忆录、短篇小说和文章。建议大家看看空,提高人物塑造水平。

1965年12月底,当摄制组如期完成任务时,我已经回到了北京。后来我听到林逸导演打来长途电话,说样片拍了两个小时,很多领导一起去朱颖工厂看片子。有领导建议救赵的一段话,“不要把我们的英雄写成‘大力士’,而是用枪托砸碎窗户或用其他肢体动作铺路”。当我听到林逸导演谈到这一点时,我不禁百感交集。我被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感动了,准备去朱颖再补拍一次。

对于这部剧,我在漫长的陪伴三年后终于完成了,自然也很关心事情的进展。后来才知道,周总理也看了样片,提出了非常详细的修改意见。

也许它应验了“大浪淘沙”的标题。剧本反复修改,我也补了十几遍,最后大概花了一个半小时才拍完。1977年3月,历经千辛万苦,《大浪淘沙》终于和观众见面了!

据统计,当年观看《大浪淘沙》的人数多达20亿。《人民日报》刊登的观众评论说:“影片生动地告诉我们,大江东去冲浪的时候,总有人在革命的洪流中被打败、叛变。自然,有些人是逆风破浪,一步一个脚印走向胜利的彼岸…长河不息,波涛不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大浪淘沙,是历史的必然,是革命的真理。”这就是我们想要传达的理念。

(作者是电影艺术家,刘舒编辑)

来源:人民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8906.html
(0)
上一篇 2024年 3月 28日 07:00
下一篇 2024年 3月 28日 07:5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