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2008年,杨振宁的新书《暮色集》在三联书店正式出版。
他在序言中说:鲁迅、王国维、陈寅恪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长夜,我和我的同学们就是在这个看似无尽的长夜中成长起来的。
说完,他转笔写道:“好在中华民族终于走完了这漫漫长夜,看到了曙光。我已经85岁了,看不见天日了。翁帆答应给我看看……”
然而,短短10年,老先生看到的是日新月异的中国,繁荣富强,繁荣和平。他兴奋不已,写下了《黎明集》这本书。
采访中,杨振宁满怀期待地说:“等我100岁的时候,我要写一本书,叫《大光明集》!”
杨振宁与翁帆杨振宁和翁帆
100多年前,中国是中华文明史上最黑暗、最艰难、最迷茫的时期。当时新思想层出不穷,形形色色的人层出不穷。
人们讨论、争论、改革、发表意见,都是为了拯救即将分崩离析的国家,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
100年后的今天,天已经亮了,我们的国家完全改观,人民安居乐业。如今,这只曾经奄奄一息的雄狮,就像冉冉冉冉升起的太阳,以辉煌的姿态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杨振宁可以看到所有这些变化。
中国人最早知道杨振宁这个名字,是从诺贝尔奖开始的。
1957年,杨振宁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1957年,杨振宁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
当年,杨振宁在诺奖典礼后的宴会上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今天有人问我,你认为你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我肯定会说,它帮助中国人民重拾了对科学的信心。”
现年98岁的杨振宁有许多光环,其中最耀眼的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此外,他还是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等国家科学院的院士或外籍院士,在物理学的许多方面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同时,他的个人生活也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82岁的他娶了一个比他小56岁的妻子;国籍先从中国转到美国,然后又转回来。也有与同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另一位中国科学家李政道决裂的,等等。
尤其是当杨振宁先生晚年选择回国的时候,除了赞美之外,身边指责和批评的声音也逐渐多了起来。
杨振宁杨振宁
1957年,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站在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上。他们一起提出宇称不守恒原理,打破了以往物理学研究中宇称守恒定律,对其提出质疑并加以改进。
能够合作完成这么重大的项目,站在一起,可以说是物理学最高的领奖台之一。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关系在别人眼里应该很好。但不知道什么时候,两人的关系已经悄然破裂。
两人都是物理学界的领军人物,发生争执毕竟是件坏事,所以据说他们曾经约定不公开。然而,随着他们的传记陆续出版,这一事件引起轩然大波。
杨振宁(左)与李政道(右)杨振宁(左)和李政道(右)
第一步是2002年在台北出版的《杨振宁传》。它是由一位兼具数学和文学技巧的优秀作者所写,被誉为杨振宁八十大寿的最佳礼物。
但作为传记,这本书自然不能只梳理先生的功绩,还要提到一些小阴影,那就是“杨李之争”。
这本传记用了整整一章的笔墨来论述两人的决裂和争论,这也是这本书一出版就引起轩然大波的原因。
在《杨振宁传》中,基本上采纳了老杨振宁先生的论点。据作者说,李政道拒绝他的采访是因为他反对李政道在美国推动台湾省参与高能粒子对撞机计划,所以他只能采纳杨振宁的说法。
至于其他物理学家,与此事相关的一切基本都避而不谈这个话题,关键细节无人知晓,这无疑是引发争议的重要原因。
李政道李宗道
其实两人不和的原因虽然没有公布,但是迹象早就有了。1980年1月在广东从化召开的粒子物理大会激动人心空之前,基本上所有的中国物理学家都出席了。
尽管物理学界的每个人都在现场,但仍然只有两个人可以被称为主角——李政道和杨振宁。
两位主角一起坐在前排,却坐在主席的两侧。在整个会议中,他们彼此没有说过一句话。当时两人的恩怨已经持续很久了。虽然你们这些物理学家感到尴尬,但你们大概知道这件事。
在会议的后半部分,许多海外学者收到了李政道的一封信,邀请大家“讨论物理问题”。
我相信世界上没有多少物理学家能够拒绝李政道的邀请。六七十个人被邀请到那里。在这个简单的会上,李政道呼吁在中国推广高能物理实验,并拿出一封公开信争取大家的支持。
两天后,杨振宁也发表了一封公开信,解释了他不赞成这件事的原因。两人的微妙关系有被搬上舞台的趋势。
杨振宁与李政道杨振宁和李政道
是杨振宁真正指出了两人不和的原因。当杨振宁在1983年庆祝他的60岁生日时,他出版了从1945年到1980年的《杨振宁文选》。
这本文集是杨振宁学术成就的集锦,具有重要的物理学价值。然而,在这本论文选集的一个注释中,杨振宁详细描述了他们根据记忆和笔记发现“宇称不守恒”的过程。
他在便条中写道:“除了到目前为止,我准备对所有这些事情保持沉默。”
然而,在1980年的会议上,他发现了李政道1970年在以利亚夏令营的演讲文本。在这次演讲中,李政道讲述了宇称不守恒的发现,但甚至没有提到杨振宁的名字。
杨振宁认为,这是李政道歪曲历史的意图。
这个注解在物理学领域像炸弹一样爆炸了,这就是为什么李政道认为杨振宁是第一个开始争论的人。
杨振宁与李政道杨振宁和李政道
三年后,李政道以预印本的形式发表了一篇名为《对称性破缺》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详述了他们合作发现弱宇称不守恒的过程,这与杨振宁的说法仍有很大不同。
自1962年两人第一次爆发冲突终止合作以来,20年过去了,第二次更猛烈的爆发是《杨振宁传》的出版。因为这本书的叙述更加全面和详细,李政道的反应更加强烈。
2003年接受记者采访时,李政道痛斥杨振宁想要“重写历史”,“通过诽谤和贬低我来寻求根本不属于他的荣誉”
在这次采访中,李政道直言:“宇称不守恒思想的突破是我在1956年4月初独立完成的,与杨振宁无关。”
1957年部分诺贝尔奖获得者合照1957年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合影
在采访中,李政道的言辞并不尖锐。除了解释他们之间的矛盾,他还对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和杨振宁的规范场理论做出了令人惊讶的评价,这是物理学的另一项重大成就。因此,这次漫长的访问几乎可以说是一次“宣战”。
显然,在这一点上,两人的冲突已经很明显了,那就是宇称非守恒定律的发现,谁的作用更大。
在李政道看来,这一成就是他自己独立发现的。有人说杨振宁在里面做了“任何一个普通科学家都能做的事情”。
然而,无论是在论文中还是在诺奖的领奖台上,杨振宁都站在了李政道的前面,这是他不平衡的根本原因。这些观点也被李政道的助手,季羡林先生的儿子季承写在了2009年出版的《李政道传》中。
杨振宁与李政道两家合照杨振宁和李政道合影留念。
该书出版后,杨振宁并没有保持沉默,而是在同年3月和4月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用大量文献驳斥了这种说法。
这件事目前还没有定论,就像牛顿和莱布尼茨关于微积分发明权的争论持续了几百年一样。也许只有仔细梳理了一百年的科学史才能得出结论。
除了与李政道的决裂,困扰杨振宁的最大争论是他是否爱国。
这一点是他在海外放弃中国国籍时提到的。几年前,当他放弃美国国籍,再次获得中国国籍时,这种争论达到了最响亮的程度。很多人说他回国是为了“享受生活”。
正如杨振宁所说,他1945年离开旧中国,1971年访问新中国,回来时是一个欣欣向荣的新中国。
杨振宁与翁帆杨振宁和翁帆
他自己曾经解释过,朝鲜战争是在美国留学期间爆发的。当时美国杜鲁门总统下令禁止任何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回国,他留在了美国。
后来因为经常要出国交流,持有中华民国护照变得很麻烦,于是在60年代成为美国公民。这件事成了我父亲最大的遗憾,至死都没有放下。
有些人可能会以钱学森的例子作比喻,指出杨振宁回归中国并非不可能。但是,在当时,它已经为赢得钱学森先生独自回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果中国试图在名单上再增加几个人,我们要付出什么代价?
此外,钱学森先生从事与核武器有关的研究。当时,他回国对中国的意义比从事理论物理研究的杨振宁先生更大。
钱学森钱学森
杨振宁成为美国公民的原因也与蒋介石有关。当初,杨振宁取得中华民国国籍,这也是他获得诺贝尔奖时的国籍。
当时国民党已经退到了台湾省,但是并不妨碍他们用这两个人的成绩来宣传自己,用中华民国的国籍。一时间,他们成了台湾省家喻户晓的名字。
一个对学术界来说很简单的荣誉,很快就被蒋介石变成了政治意图。10月31日,诺贝尔奖公布的那天,正好是蒋介石的70大寿。台湾省当局异常兴奋,官方报纸用大篇幅报道了两人获奖的喜讯。
蒋介石想尽办法拉拢,却做了最坏的决定——扣留了的岳母、杜名义上的“遗孀”曹秀清(此时杜被俘而非病逝),并强行用他的中华民国国籍选举他为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
杜聿明杜余明
杨振宁已经对国民党失望了。后来,他设法帮助他的岳母逃到她女儿在美国的家中,并将她送回中国大陆。
因此,当杨振宁放弃中华民国国籍而成为美国公民时,就有了政治因素,意味着摆脱蒋介石的控制。后来,当他再次回到祖国时,他的国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甚至在他回到中国国籍之前,杨振宁就利用他在美国和学术界的影响力为中国做了许多事情。
例如,杨振宁在20世纪70年代声势浩大的“护渔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维护钓鱼岛的主权,防止美日任意决定钓鱼岛的归属,留美学生从1970年开始发起了大规模的“钓鱼台保卫战”。
1971年,49岁的杨振宁回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并开始参与钓鱼运动,为此他捐赠了大量资金。
保钓运动保卫钓鱼岛运动
那年4月初,美籍华人学者陈省身起草了一封给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信,寄给杨振宁等人征求意见。杨振宁接信后表示高度支持,并在公开信上签名,帮助筹集了大量资金。
此后,杨振宁参加了许多听证会和其他证词,并参与了说服一些参议员的活动。作为顶尖的物理学家之一,他的出席往往能引起代表们的注意。虽然政治意味没那么浓,但是一个顶尖学者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大家要尊重他的意见。
杨振宁的爱国热情不止于此。1971年,他在得知美国公民不能前往中国后,立即申请了访问中国的签证。那年7月19日——就在基辛格秘密访华后10天——他回到了阔别26年的祖国。
杨振宁与毛主席杨振宁和毛主席
在这里,他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访问,对新中国和新中国的科研水平有了一定的了解。
回到美国后,他在自己工作的大学发表演讲,讲述自己对新中国的印象。不久后,在全国高能电子学和光子反应学会上,临时受邀的杨振宁再次提到了他在中国大陆的经历:“我感觉整个社会都有一种活力,它的精神不是其他国家能比的。”
杨振宁先生回到中国时的行为,以及他回到美国后的言论,实际上是有风险的。当时,他回到美国后,经常接受联邦调查局的探视和调查。幸运的是,杨振宁问心无愧:“我的父亲、母亲和弟弟妹妹都在中国,我想去看望他们,这并不违反美国法律。”
这些演讲对香港、台湾的留学生和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影响很大。芝加哥大学还举行座谈会,播放了杨振宁关于中国的演讲录音,威斯康星大学中国校友会杂志转载了杨振宁演讲的中文翻译。
杨振宁与周总理杨振宁和周总理
在旅美华人中享有崇高威望的杨振宁,在自己做出回国的决定后,也带动了一大批美籍华人学者到祖国访问或建功立业。
事实上,从杨振宁成为美国公民后,他的父亲杨武之先生一直没有原谅他,我们可以看到杨振宁从小接受了什么样的家教。
这样的导师怎么可能培养出一个不爱国的人?1957年,杨武之先生在日内瓦见到儿子时,曾为他留下一句话:“不要每顿饭都永远忘记你的爱,你应该在出生时就感受到你的国家的善良。”这句话也被杨振宁牢牢地记住了。
在前两次访华期间,杨振宁向中国介绍了他最伟大的学术成果:规范场论和杨-巴克斯特方程。对于当时基础科学还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来说,这是一次学术上的巨大飞跃。
老阳在20世纪70年代初回到中国还有一个特殊的意义:每次回来,他都会列出一份访问名单,名单上的科学家随后会受到保护,可以继续他们自己的实验。
在老阳的名单中,还有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人——两弹之父邓稼先。
杨振宁与邓稼先杨振宁和邓稼先
而且,杨振宁没有回避自己的身份,一心一意想着国家的发展。在1972年第二次访华期间,他指出了中国科学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并强调应更加重视理论和实践研究。
他还向政府提出了一些建议,如更加重视基础科学,搞好基础课的教学。此外,他认为应该把《科学美国人》这本书翻译成中文,让祖国更多的人了解美国和世界的科学发展。所有这些建议都被政府采纳了。
甚至当他不在中国时,他就在思考如何改进中国的教育方法和制度。在美国生活、在美国大学任教多年,他认为美国当时的培养方式有很多中国可以借鉴的地方。
他指出,当时中国的教学方式还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什么都学,很多东西教得很细致。他认为美国教育的自由渗透方式更有利于聪明孩子的成长。
为了促进中国的教育事业,杨振宁访问了中国数十所大学,并应邀担任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和北京大学等数十所大学的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
杨振宁杨振宁
他曾自信地提出,中国政府有能力把10所左右的大学推到世界第一线,并为南京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出了非常合适的建议。
最令人感动的是,即使他远在地球的另一边,杨振宁仍然不厌其烦地在中国建立各种研究机构。
比如,他建立了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实验室,并担任该所学术会议成员。从组织工作,到专家组成、基本规划、研究方向,甚至具体课题,杨振宁都亲自过问一遍,倾注了大量心血。
杨振宁的苦心还体现在1997年6月成立的清华大学高级研究中心。他被任命为该研究中心的名誉主任,并与当时的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就该中心的运作和选择进行了沟通。
为了建造这个研究中心,年近80岁的杨振宁不仅努力工作,还卖掉了在纽约的房子。
杨振宁与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首届基础科学班同学在一起杨振宁与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第一届基础科学班的学生在一起。
此后,他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和社会关系,设立了许多科技奖项和研究基金。例如,我工作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组织了“与中国教育交流委员会”,目的是资助中国学者在石溪做访问学者。
1983年8月,作为发起人,他在中山大学成立了“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他本人担任主席。
1995年,作为世界知名的顶级物理学家,他接受了中央电视台大学的聘请,担任普通“大学物理”课程的讲师。
他之所以做出这样一个“丢掉工作”的决定,是因为他觉得中国有很多贫困的地方,用电视教育贫困地方的年轻人接触新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1997年,他主动提出给清华大学的本科生上一学期的基础课。
杨振宁在清华大学演讲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发表了演讲。
杨振宁先生评价自己时,认为自己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民恢复了对科学的信心”。
当我们谈到“四个自信”的时候,我们更加知道自信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是多么的重要。
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的涌入,中国人的科学自信消失了,这也导致了很多科学学者盲目崇洋媚外。如果他们没有建立自己的科学信心,中国的科学家只能向别人学习。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有成就的物理学家之一,杨振宁不仅以自己为标杆,树立了让中国人民重拾科学信心的榜样,还在科学史上做了大量工作。
特别是对近代物理学史研究的介绍,特别关注中国物理学家的研究贡献,以恢复中国人对科学研究的信心。
杨振宁在浙大演讲杨振宁在浙江大学发表了演讲。
他评价的中国物理学家包括王、、等物理学家,以及、邓稼先等科学家。这些工作对提高中国科学家的地位和中国人民的科学信心发挥了巨大作用。
有许多人在讨论杨振宁的成就时,并不关注他的研究成就或他对中国科学界的贡献,而只盯着他的个人生活,尤其是那些利用老阳的婚姻来嘲讽他的人,更应受到谴责。
只要两个人的婚姻是你情我愿,不违背公序良俗,有什么好让别人批评的?
老阳回到中国后,他没有来这里享受他的余生。回国养老后,他影响了很多华裔科学家自己回国。同时,他为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大学筹集了巨额资金。,并以自己的名义,让1000多名学生走上了成功出国的道路。
杨振宁与莫言在北大,中间为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范曾杨振宁和莫言在北京大学,中间是北京大学中国画研究院院长范曾。
同时,他用自己的私人财富建立了十几个实验室,并向清华大学捐赠了600万美元。
就对中国的贡献而言,杨振宁先生绝对属于中国科学家的第一梯队。至于那些用国籍、婚姻等贬低老阳的人。
大部分是对科学一无所知的人,也有对真相一无所知,只愿意凭几句话和自己的恶意揣测擅自推断的人。没必要理会这样的言论。
杨振宁与翁帆杨振宁和翁帆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7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