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山雨》教学方案
- 相关推荐
《山雨》教学方案
《山雨》教学方案
一、说教材
《山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第十册第六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第六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课文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写景的表达方法。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抒情,作者用如诗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图,令人神往。课文中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本文是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先写山雨跟着山风、云雾悄悄地来了,接着描绘了山雨来时由远而近的歌谣般动听的雨声,再写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最后写山雨悄悄地停了,山林中留下了山雨余音缭绕、回味无穷的余韵。整篇文章首尾呼应,抒发了作者对山林雨景的赞美之情。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鲜明,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学习此类课文时也乐于朗读。因此根据课文的语言特点以及大纲中对于阅读教学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二类字,结合课文理解轻盈、奇妙、轻捷、余韵等词
2、能组织语言把自己对优美语句的感悟清楚地表达出来,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3、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感悟雨声的奇妙和雨中色彩的迷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教具准备:
山雨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为此,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师稍加点拔,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教学方法。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多读、多想像、多感受。因此首先我通过课件,让学生在读中想像如诗的山林雨景、欣赏优美抒情的语言。然后利用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如:想像读、男女分读、个人读、小组读、开火车读等。一是充分的激发了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二是通过反复的朗读,在读中悟情,读中感受,通过朗读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基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我为学生构建了“初读感知,默读体会,品读回味,入情入境”的课堂教学模式。五年级学生已经有四年多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是一篇阅读课文,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对本课的教学,我从“悟”字出发,以读为本,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提倡个性化的阅读。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既能增强合作意识,又可以增进学生的情感沟通。同时使学生能主动思考,大胆表达,善于倾听,互相学习,共享成果。
三、说教学过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再立足教材本身的特点,我设计了“三读”教学,读中悟情的课堂教学模式。“三读”:即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课文,深入体会;品读课文,回味升华。
(一)片段欣赏,激趣导入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教学时,我先采用片段欣赏的方式,让学生先欣赏一段课文中的句子,导入课文。我设计这种导入方式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感受文字的优美,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课文的热情,激发他们对课文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导入课文后,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这是一篇如诗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山中雨景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首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尽量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注意读准字音。2、边读边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子。3、交流: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问题不能解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自主阅读中思考,在自主阅读中理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默读课文,深入体会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深入体会课文蕴含的情感。我认为采用的默读的方式更利于学生专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新课标(5—6年级阶段)中也对默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我让学生们采用默读的方式再读全文,并分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自己提出来的问题,完成自学提示。我会先让学生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通过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在作者眼中山雨是美的,那就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怎么样将山雨的美表现出来的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根据自己刚刚所提出来的问题,以及老师出示的自学提示,分小组合作,自学课文。)
(四)品读课文,回味升华
学生经过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默读理清课文的顺序体会文章思想之后,对课文的内容和蕴含的情感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接着,通过品读课文,学习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进一步感受山雨中大自然的美。让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沟通,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进一步升华学生热爱山雨的情感。
这个环节是教学中的重点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根据品读要求练习朗读 1、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试着有感情的朗读。2、美读展示。鼓励学生读出个人的感受体验。3、阅读感受交流。能联系上下文,融入自己的体验,想象如诗如画的山林雨景,品味优美抒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的情感。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多样的读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读中享受文字。比如:
(1)“沙啦啦,沙啦啦……”
(通过小组读的形式,感受雨实实在在由远而近的声音)
(2)“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像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这是作者由雨声而产生的联想,写出了山雨声音的神奇、美妙,给人无限的遐想。因此我采用让学生边读边想像的方式来读,然后说说自己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山林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的透明。”
(这一句展示了雨中山林的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我让学生通过对“融化”“耀眼”“透明”这几个词的理解的基础上来感受文中所表达的意境,然后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丁—东—丁—东”
(这是山雨的余韵,首先通过让学生理解“余韵”一词,感受山雨后山林中余音缭绕之美。然后让学生用开火车的方式来读这一句。)
接着,在学生的情感充分被调动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表达心中的情感。放一段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表达自己对山雨的喜爱。可以用文字,可以通过朗读课文,也可以画画,甚至是唱歌、跳舞。
这个环节抓住了学生对文章感兴趣的地方,引导学生体验文中的情景与作者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就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五)拓展文本,走向生活
最后,回顾在《华山的魅力》一课中所学的一句话“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美,只要你去发现。”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你细心观察、体会。让我们做一个善于发现美的孩子吧!接着课件出示课外作业:1、写一篇赞美自然景观的习作。2、搜集并阅读描写雨景的文章。
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因为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因而我设计了“拓展文本,走向生活”这一环节。拓展课程时空,让学习不再局限于一堂课所学的内容,课后再次让学生走入阅读、表达中去,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阅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课内与课外互为补充。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灵活运用课文所学的知识的能力。又能让语文更加贴近生活。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个微型教案,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展示教学的总体思路。所以在设计板书时,必须紧扣课文主要内容,我在设计这节课文的板书时,反复揣摩课文的字词句后,确定了这节课的板书。
【《山雨》教学方案】相关文章:
山雨的教案11-12
《山雨》说课稿范文06-09
《山雨》教案(通用16篇)05-13
山雨仿写作文10-11
教学的方案04-15
教学方案04-22
线上教学课程教学方案01-24
教学活动方案09-28
线上教学方案12-24
复学教学方案12-26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67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