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地理教学教案
- 地理教学教案 推荐度:
- 地理教学教案 推荐度:
- 地理教学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地理教学教案(精选1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理教学教案(精选1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理教学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热带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
2.掌握热带气候类型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这些资料对一个地区的气候进行简洁的描述。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用世界气候分布图指出热带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
2.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出气候类型的特点。
难点
如何让学生掌握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气候类型的特点。
三、教学用具
地图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数理比较、讨论归纳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一段景观录像,包括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温带海洋、苔原带等景观。学生观察讨论景观差别,教师总结:世界各地气候千差万别,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
1、 出示热带的`四种气候对应景观图
设问:
①这些图分别代表什么景观?景观有什么差异?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热带雨林景观:树木高大茂密,树林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其实这里也有善于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附近还有河马.大象.
热带草原景观:树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动物有斑马.长颈鹿.狮子等肉食动物.
热带荒漠景观:地面以沙漠为主,动物.植被都很稀少.
②为什么热带各地的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教师总结: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盛,叶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叶子就少,植被就稀少.
教师活动:我们刚才考虑的都是这些气候类型的不同点,那么它们还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比如从气温角度来分析。
总结:这四种热带的气候的共同特点为:终年高温。
不同点为: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热带雨林气候,最少的为热带沙漠气候。而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为旱雨两季,而季风气候是旱雨两季明显,降水总量大;草原气候也有旱雨
2、 出示新加坡等四地的气温、降水资料图完成下表
景观名称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热带季雨林 热带荒漠
对应地名
全年降雨量
气候特征
3、教师活动:
那么这些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方?那个地方气候类型分布最广
学生读图回答: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最广的是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
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雨林两侧,最广的是非洲。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最广的是亚洲。
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的内陆及大陆两岸地区,最广的是非洲的北部。
4、小结
现在,请大家把书合上,我们来回忆一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5、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热带气候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
2. 热带季风气候:
3. 热带草原气候:
4. 热带沙漠气候:
地理教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学会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
世界第二大人口国
教学难点:
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
1、 与我国邻近的.大国有哪几个?其中与我国基本国情与经济发展状况极其相似的是哪一个国家?
2、你了解印度的哪些情况?
3、你是否能够概括出印度最突出的自然与人文特征?教师映示图片,创造氛围。
二、自学质疑:
1、 自读7.34图,讨论交流:a..印度位于我国的哪个方位?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和得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特点。
2、 找出印度主要的陆上邻国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国家斯里兰卡,并说出这些国家分别位于印度的什么方位?
三、交流展示:
1、 学生到黑板写出各组交流结果并讲解,教师出示印度地形图。
2、 指导学生评价
四、互动探索:
1、 读图7.35,了解印度人口的特点:
A.从1951年到20xx年,印度人口大约增加了多少亿?
B. 从1951年开始,每隔10年,印度人口增长数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
C. 由此你能总结出印度人口增长特点吗?
五、精讲点拨:
1、 出示表格,讲解众多的人口对印度的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项目
耕地(公顷)
水资源(立方米)
粮食(千克)
钢(千克)
总量
1.6亿
21019亿
2236亿
136亿
人均占有量
0.17
2167
231
14
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比值
70%
22%
67%
11%
2、 各组讨论并展示,教师评论讲解:
六、迁移应用:
讨论交流,谈谈你对印度未来人口增长趋势的看法
七、课堂检测:
1、印度的人口超过 亿,仅次于 ,居世界第二位。
2、读图填空:
(1)写出下列字母所在国家名称:
A. B. C
D. E. F.
(2)写出字母表示的城市名称:
G. H. I.
(3)①是 ②是 湾
八、课堂反思:我学会了
还有没掌握的是……
地理教学教案 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以及阿斯旺水坝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2、了解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3、掌握埃及长绒棉生长的条件及埃及的主要经济支柱、主要城市。
(二)能力训练点
学会运用地图说明埃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并且要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分析尼罗河与苏士运河对埃及经济发展的意义。
(三)德育渗透点
启迪学生认识发展中国家要求得富强,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源,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埃及在改造尼罗河方面的经验教训很值得我们借鉴。埃及开凿伊士运河的历史及其收回主权所做斗争的事例,也是极好的素材。
(四)美育渗透点
勤劳智慧的埃及人民创造出璀璨的古埃及文明,名胜古迹金字塔被称为世界七大奇之一。
二、学法指导
读图分析埃及的自然特征,自学讨论,总结规律。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
2、埃及长绒棉的生长条件及埃及的主要经济支柱。
(二)难点
1、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及阿斯旺水坝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2、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我把本课确定为新授课型,一个课时,采用了下列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入首先用一段形象文字描述埃及设置情景让学生猜测设置悬念,激发兴趣然后化身导游带领学生畅游埃及。然后播放金字塔的传奇故事约2分钟,先让学生感受神秘的埃及风情。这种神秘感增加学生探究学习埃及的动力
2、旅游第一阶段知识储备,要去埃及先储备知识,埃及初印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出示幻灯片埃及的地理位置,民族,宗教,城市,河流,运河填空题
对零散的知识进行了梳理,让学生当自己的小老师激发兴趣。老师再结合地图演示埃及地理位置加深印象,演示埃及人穿阿拉伯长袍,为后面铺垫。并引导学生了解开罗的城市特点现代与历史结合城市,有自己信仰和古代的文明。
3、旅游第二阶段运河之旅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战略意义——埃及咽喉苏伊士运河,出示海运图来比较苏伊士线比好望角线路程便捷。自主阅读课本引导学生归纳苏伊士运河重要性,并欣赏运河两岸的风景。
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归纳表达能力。
4、旅游第三环节迷人的沙漠之旅首先出示在沙漠中漫步的埃及人,沙漠风蚀魔鬼城,雅丹地貌让学生充分感受,引导学生回忆过去非洲气候推理埃及气候。揭示埃及90﹪以上都是沙漠,严重缺水。在此环节学生欣赏了沙漠风光,也为下文孕育埃及文明的母亲河的尼罗河有了一个侧面的感受。
5、旅游第四环节埃及母亲河尼罗河之旅——展示图片尼罗河两岸风景,补充尼罗河相关知识,小组讨论尼罗河对埃及的重要性展示,然后老师出示尼罗河4个重要性。
学生集思广益,加强了表达和概述能力,也非常有兴趣。
6、旅游最吸引人的环节文明古国之旅,学生自主寻找埃及古文明遗产,老师出示图片更加激发兴趣,解密金字塔,木乃伊,狮身人面像,让学生对埃及记充满惊叹向往。然后出示神庙上的中国游客的涂鸦,引导学生角色扮演,兴趣盎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树立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当堂练习
1.埃及是一个地跨两洲的国家,苏伊士运河东部的半岛也是其领土。
2.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了_____洋和_____洋之间的航程。埃及是阿拉伯国家,其首都_____,是非洲最大的城市。
4.埃及是一个沙漠王国,大部分地区属_______气候,只有北部地中海沿岸地区属——
气候。
5.埃及盛产_________,其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首位,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
7当小导游,介绍埃及风光,也在不知不觉中总结了埃及学习内容。然后播放杨丽萍埃及舞蹈,让学生对埃及陶醉并充满向往。
板书设计:
一埃及的地理位置-地跨两洲
二埃及的气候—沙漠广布
三埃及工农业—长绒棉和石油
四埃及文明古国—金字塔
地理教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投影片、教学挂图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
[讲授新课]
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
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
(板书)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做点拨,最后总结: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
同学们请看屏幕。(课本图5.1)
按学生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负责在其中一个地理区域中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大屏幕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牧区
完成P3活动二(1)(2)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
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最大。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最大。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通过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地理教学教案 5
一、导入。
〔导语〕“古往今来曰宇,天地四方曰宙”。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带着太阳女神的问候和祝福,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印入船长阿姆斯特朗上校眼帘的地球是一轮蓝色的圆圆的星球。〔投影:地球卫星照片〕人类是怎样逐步地认识到地球的形状的呢?〔设问导入,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天圆地方。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生活的空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投影:天圆地方〕
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一只漂浮在大海中的巨大海龟。
〔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隔断了古印度同亚洲其它地区的陆上联系,孟加拉湾、印度洋、阿拉伯海三面环绕,使古印度人无法理会海外的世界。〕
3、有趣的地理现象:
〔1〕在海边看到有帆船的.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月食时,地球的影子遮住了月亮,影子的边缘是圆的。
4、地球是球状的朴素地理思想的产生。
〔1〕古代人们在沿着任一直线上的不同地点,每天同一时刻观察天象,天空星辰高度有规律地升降。说明地球是球状的〔理解的地面相当于现今的大地水准面〕。
〔2〕人们观察到太阳、月亮的形状是球状的,推测地球是个球体。
〔3〕如果地球是球状体,那么沿着一定方向航海,一定能回到出发点〔起点〕。为证明这一点,航海冒险家们进行了艰苦的冒险历程。
哥伦布发现西印度群岛〔美国以其姓名命名哥伦比亚州、哥伦比亚特区〕。
亚美利加发现美洲大陆〔以其姓名命名的大洲:南、北亚美利亚洲〕。
5、麦哲伦探险船队完成环球航行–划时代的地理意义。
〔放录音: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麦哲伦船队,以近200名航海家的生命为代价,实际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具有划时代的地理意义。
6、人造地球卫星升空和大地测量技术的突飞猛进,从理论和实际上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这一客观事实。
〔过渡:从七千万年前的第三纪结束人类诞生以来,人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自然的探索,亚里士多德、哥白尼、布鲁诺、开普勒、伽利略、哥伦布、亚美利加、牛顿、阿姆斯特朗,我们永远记住了这一串名字。那么已得到证明的球状的地球有多大呢?〕
7、地球的大小:〔投影:地球的大小〕
引导学生读出相关数据:
R=6371km〔记忆:在祖国风景秀丽的庐山上吃鱼的感觉一定是很美妙的〕。
C=40000km〔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
S=5.1亿平方km
三、小结:
1、人类为探索地球的形状进行了不懈地努力。
2、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的大球体,其5.1亿平方千米的表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四、教学反馈与发散思维训练:
1、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体会“天圆地方”的说法。
2、从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感悟。
五、基本训练:
1、首次完成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千米,赤道周长是千米,表面积是平方千米。
六、板书设计:
(略)
七、教学反思。
地理教学教案 6
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亚洲的位置特点;
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
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
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地理教学教案 7
一、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农业的重要性、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
2.学会用网络查阅资料,能够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综合。
3.培养识图能力。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协作”的学习习惯。农业是很重要的生产部门,但要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农业分布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
重点:农业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教学模式
这节课是基于局域网络下的“学”与“教”,上网查阅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开展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如下。
四、教法设计
本节课利用网络,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实现知识的落实。
五、教学过程设计
授课程序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网络应用分析导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都和农业有关,说明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农业。回忆。复述。创设情境,引起兴趣。新课探究(过渡:农业与我们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我们先来谈谈农业与我们的关系。
(一)农业与我们〖明确〗我们的吃、穿、用都来自农业。什么是农业?农业的主要部门有哪些?发展农业有什么意义?(教师小结)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培养表达力。过渡:我国的农业是怎样分布的呢?
(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1.我国的种植业分布在哪里?以种植什么作物为主?为什么这样分布,与什么有关系?
2.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哪里?畜牧业的分布与降水有怎样关系?我国有几大牧区?都有什么著名的畜牧品种?
3.我国的林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属于什么地形区?降水情况怎样?属于什么干湿地区?
4.我国渔业是怎样分布的?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是哪里?(教师评价、小结)〖明确〗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上网查询,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组查一个问题。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把范围大的事物缩小化。创设视觉平台。分析我国的农业为什么这样分布。(师生互动共同完成)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反馈练习
课本活动1(教师指导并评价) 学生读图分析、填图。训练读图能力。
课本活动2(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思考、分析、作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了解影响农业的因素除了气候、地形之外还有海拔。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查漏补缺,重申重点,进行爱国教育课外作业设计十年后理想农村的图画。创设学生大胆设想的平台。
六、板书设计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
农业与我们 (二)
农业的地区分布
1.农业 、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分布
2.农业的主要部门
3.分布特点
4.农业的重要性
地理教学教案 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知道我国四大地理单元及其分界线。识读“中国四大地理分区”图;识读“北方地区图”;理解北方地区主要的山脉、高原、平原及其分布特点;了解黑土地和黄土地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介绍家乡的活动,掌握四大地理单元的差异;通过“图片+说明”、播放视频的方式分别介绍黑土地和黄土地的位置和主要特征,再通过相关活动让学生概括出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土地、热爱国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
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教学难点
综合、根据、归纳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
同学们,经过一个长长的暑假,新的学期又开始了,不知道同学们在这个暑假到过哪些地方呢?又见到过什么有趣的事情?能跟大家一起分享吗?
学生七嘴八舌:略
[上课]
请同学们翻开书本首页,这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景观图。请结合图片进行讨论,你在当中看到了什么?又联想到哪些方面呢?假设你是来自上述的四个区域的人,你会怎么介绍“自己”所在的家乡情况呢?我们请四个小组的代表来模拟一下。
[学生活动]
一组:北方地区平原面积广阔,耕作易于机械化操作,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高。
二组:南方地区主要土地是红土地,丘陵较多,平原少,所以人们耕种主要在一些低级的丘陵和小平原进行,一般是精耕细作的.。
三组:西北地区有辽阔的草原,马牛羊特别多,所以我猜农业是畜牧业为主。
四组:我看到青藏地区高山冰雪覆盖,雪山连绵,反映青藏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是世界屋脊。
[教师总结]
正是由于区域的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所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单元,分别是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活动]
完成书本P.3活动。
[过渡]
首先我们学习了解的是北方地区。
[课件展示]
北方地区图。(引导学生找出我国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主要地形区。)
[师生互动]
1.让学生找出北方地区所管辖的省级行政区,并分别说出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在图5.2中,找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秦岭、太行山、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渤海、黄海、黄河、淮河、黑龙江、松花江。
3.让学生自读课本P.4~5内容,整体感知北方地区的地理环境。
[提问]
根据所了解到的知识,请归纳出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出示表格:北方地区两幅黑土地和黄土地的照片各反映的哪种土地?主要分布地区在哪里?
学生回答:黑土地、黄土地;东平平原、黄土高原。
教师:对了,两种土地都有各自的特点,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它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影响呢?结合手上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结合我国干湿区和温度带的分布分析) [总结归纳] 略
[播放视频]
《黄土高原》
[提问]
壮观雄伟的黄土高原,我们已经看过了,谁能概括出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呢?
学生回答: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主要是因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结构疏松,容易受到流水的侵蚀。
[提问]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如何有效治理黄土高原?
[师生互动]
一起阅读书本P.6活动2的案例。
学生回答:建设淤堤坝,拦蓄泥沙;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等。
[活动]
完成书本P.6活动。
[小结]
同学们,学习完北方地区,我们得到什么收获?(总结由学生说,教师作最后总结)。
[总结]
北方地区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使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我们要记住: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生活要合理。
板书设计
1.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见投影表格)
2.地区差异地广、机械化耕作;一年一熟
3.黄土高原
4.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教学教案 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2、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发展趋势,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3、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过程与方法
作图—-小组合作—-导学—–练习深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的区域差异和区域合作中的重大工程
学习者分析
学生对关于国家的一些国情知之甚少,对南水北调等工程难以理解。
教学资源与策略
课件、素描纸、铅笔、红笔、黑笔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两年来,我们学习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今天我们一起和中国走向世界。
【板书】走进世界的中国
讲授新课 教师引入:在两年的地理学习中,同学们掌握了学习地理的学习方法之一是:读图。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手中的笔自己来描绘祖国的蓝图。将同学们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名组长。共同完成“中国轮廓图”,并画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描述每一个区域的特征。(时间5分钟) 学生作画,老师巡视。 教师承转: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地理特点,面临不同的发展问题。我们怎样才能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世界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是今天这节课需要探究的问题。
教师板书: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板书:1.区域差异
学生展示作品: “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老师提问:
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特点,想一想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学生发言: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千差万别,这说明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
教师承转:不同的区域地理条件不同,发展的方向、途径和所走的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
教师板书:2.区域发展
教师提问:
1. 以东北平原为例,想一想为什么东北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联系气候、地形、人口、工业等方面进行分析)
2.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分组讨论自己的家乡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想一想我们应当怎样因地制宜地发展家乡的经济?
学生讨论发言。(略)
师生共同总结:
1.我们可以看到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面积辽阔,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人口密度较低,适宜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这些都是东北平原的农业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发展商品粮生产,是东北平原区域发展的方向。因而东北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2.家乡发展经济的地理条件既有优势也存在着问题。就人口这一条件而言,从不利的方面看是人口多,人均资源少;而从有利的方面看是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这就需要我们扬长避短,发展农业要走多种经营之路,发展工业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并积极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第三产业。临近港澳、东南亚,引进外资方面更有利。可以利用优势发展加工制造业。看来,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最大限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
看漫画,谈感受。“丰收的苦恼”。教师承转:有了优势,是否就能够发展得好呢?如果东北平原生产的粮食,我们家乡加工的产品没有广阔的消费市场,任何优势也就无法实现,也就不能促进区域的持续发展。因此,我们的发展需要其他地区的合作。
地理教学教案 10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位置范围和主要特征。
2.进一步培养学生查阅分层设色地形图及分析、运用中国地形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
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位置、范围及主要特征。
【教具准备】
1.中国地形图(分层设色挂图)
2.绘有“四大高原”边界的空白轮廓图(板图或投影)
3.新疆“三山夹两盆”地形示意图(板图或投影)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安排1.5课时(四年制2课时)。第一课时讲完“四大高原”,后面半个(或1个)课时讲完“四大盆地”。
【教学方法】
“比较法”讲述和讨论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挂图]挂好“中国地形”挂图
[提问]同学们知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请注意观察地形图,说出我国西部和东部各以什么地形为主?(学生回答,教师重复强调西部以高山、高原、盆地为主;东部以丘陵平原为主。)
(讲授新课)
[查阅地图]请同学们在地图册中的中国地形图上找出四大高原的位置。
[板书]第三节 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一、四大高原
[指图讲述]让我们在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上一一找到四大高原。(以下讲述教师应注意放慢节奏,指图要准确,以便学生边听讲边在地图册上查找有关地名。下面划横线的高原名称由学生齐声答出。)
位于我国西南部,面积占全国四分之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
位于我国北部,东起大兴安岭,西至祁连山麓,海拔一般在1000米左右的高原是内蒙古高原。
西起祁连山脉东端,东到太行山麓,北面大约以古长城为界与内蒙古高原为邻,南到秦岭的高原是黄土高原。
主要位于云南省东部和贵州省大部分,地势明显表现为西高东低,海拔从2000米下降到1000米的高原是云贵高原。
[展示图片]出示绘有四大高原边界的空白轮廓中国地图。分别请四位同学上讲台指图说出四大高原的’位置,教师纠正。
[讨论]请同学们阅读“四大高原”一段课文及有关插图,分别介绍四大高原的特征。(在读书读图之后,组织学生发言讨论。教师应加强引导,提醒学生读有关插图及彩图,并可简要解释黄土高原上的黄土来历、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后果、喀斯特地形的成因和得名等)
[板书]
1.青藏高原——雪山连绵 “世界屋脊”
2.内蒙古高原——一望无际 地势平坦
3.黄土高原—一黄土覆盖 千沟万壑
4.云贵高原——地面崎岖 喀斯特地形典型
[练习]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把四大高原与它们各自的地形特点用直线连结起来。
[板书]二、四大盆地
[讲述]请同学们在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上找到天山山脉,看天山南北分别是什么地形。(学生回答)
[[提问]人们谈到新疆地形时,常有“三山夹两盆”的说法。请同学们阅读图3·13,说出“三山”和“两盆”的名称。(学生回答,教师纠正或肯定)
[展示图片]“三山夹两盆”示意图
[讲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都位于西北内陆,周围高山环抱,内部比较平坦,有成片的沙漠和戈壁。
[提问]说出塔里木盆地中我国最大的沙漠名称和它的形成原因。(学生依据课本回答,教师强调“地处内陆”和“地形封闭”两点)
[讲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周围高山上有很厚的冰川、积雪。当天暖的时候,冰雪消融,山麓地带有了水就可以长草、植树、种庄稼。在黄色的沙漠区,这种有水源灌溉的地方叫做“绿洲”。历史上,天山和昆仑山的山麓地带就是“丝绸之路”上沟通亚欧大陆的一段“绿色通道”。
[提问]1.为什么盆地边缘的高山山麓地带会有绿洲分布?水源是从哪里来的?
2.新疆修筑的公路线大多绕经盆地的边缘,这是什么原因?(教师提示学生也从水源、绿洲分布等方面考虑)
[讲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境内的柴达木盆地,与前面两个盆地既有相同点又有明显的差别。
[提问]请同学们读“中国地形图”,参考P33图3·15说说这些相同点与不同点。(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点出以上三个盆地均处内陆,内部都较平坦,有沙漠、戈壁;不同的是它们的海拔,柴达木盆地海拔3000米左右,位于地势第一阶梯,而前两个盆地位于地势第二阶梯。)
[板书]3.柴达木盆地——内陆高原盆地,多沙漠戈壁。
[讲述]位于四川省东部,被山岭、高原环绕的四川盆地内部,与前三个盆地有明显的不同。
[提问]请说出四川盆地内部地形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指出以上三个盆地内部较平坦而四川盆地内部低山丘陵起伏,仅成都平原较平坦)。
[板书]4.四川盆地——内部低山丘陵起伏,成都平原较为平坦
[讲述]四大盆地各有特色,请同学们用比较法学习、记忆。
[练习]
1.四大盆地名称,在图上指出它们的位置,说出它们分别在地势的哪级阶梯上。
2.哪个盆地海拔最高?哪个盆地面积最大?哪些盆地位于内陆?
3.成都平原在哪个盆地中?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哪个盆地中?
4.哪个盆地中有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哪个盆地东部多沼泽、盐湖?
(布置作业)选做复习题2。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一、四大高原
1.青藏高原——雪山连绵 “世界屋脊”
2.内蒙古高原——一望无际 地势平坦
3.黄土高原——黄土覆盖 千沟万壑
4.云贵高原——地面崎岖 喀斯特地形典型
二、四大盆地
地理教学教案 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2、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5、了解亚洲的人口与经济状况。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亚洲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从今日的天气等话题导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示:冬夏两季的气温差异和降水差别。)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我们广东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引导: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看图回答。
引导: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生: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师: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生: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继续引导: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并在上面点出孟买和哈尔宾、雅库茨克、乌兰巴托的位置)
(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注意逻辑层次、由简到难,有分到总,讲述气候两大要素:降水和气温,分析上述城市的气温和降水季节变化特点)
学生分析讨论
小结: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过渡:降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陆地上的淡水来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引导: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集中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
生: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小结: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继续启发: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
学生看材料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小结: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引导: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引导:用以上分析做练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展示非洲气候图
提问:在图中,非洲的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
总结:赤道穿过非洲中部
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气候类型南北对称,以赤道为中心
影响因素:纬度位置,还有地势高低等
总结本课要点。
地理教学教案 12
【教学关键】
(1)了解人地关系历史发展过程。
(2)可连续发展概念和关键标准。
(3)了解可连续发展复合系统内涵。
(4)可连续发展目标实现路径。
【教学难点】
(1)对可连续发展概念及关键标准了解。
(2)可连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关系。
(3)对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了解。
【教学过程】
活动一:经过分小组搜集、整理资料,结合例证叙述人类不一样发展时期人地关系?
活动二:分小组依据老师指导说明进行
<打鱼>
游戏(详见:探究活动“打鱼”)
老师引导:经过游戏,组织学生讨论可连续发展定义,思索可连续发展内涵。
活动三:(在上面活动基础上)一个国家能够做些什么来走可连续发展之路依靠于其现在发展水平。国家和国家之间需求、资源和优势各不相同。为了解其中差异对三个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第一步:把学生分为多个小组。给每个小组同学分发相关案例分析——美国、泰国、坦桑尼亚,让同学在各自所在组用可连续发展衡量尺度来分析她们所研究国家目前形势,所要分析方面包含:经济、人文、环境和科学技术方面。
(资料起源能够利用《世界资源1992-1993》和其它参考资料)
第二步:让每组同学相全班汇报,在三个案例分析中讨论各国发展水平、环境问题和能源利用等方面区分,思索工业化国家、半工业化国家和发展国家之间区分。
第三步:回到原来小组,案例中国家现在经济、社会、环境和技术情况,来选择部分适宜可连续发展目标。注意先应该着手实现什么目标,和开始时国家需要什么样条件或帮助?思索哪些是能在国家范围内制订;哪些是能够在国际范围内制订,并统计各组这些提议。
第四步:全班再次集中在一起,对各组提议进行比较。各组之间最大分歧是什么?她们之间有相同性吗?一个国家在多大程度上“处理”自己问题?看看是否有相互冲突国家提议。她们将怎样处理这些问题?怎样才能使国际化提议被接收?
地理教学教案 1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运动的影响,掌握东亚季风环流及成因。理解区域地理在高考中的地位于作用。
2、能够运用所学的季风环流的原理,解释发生在身边大气环境中的实际问题;利用已知的条件,命制题目的能力。
3、通过对地理原理的探究,激发求知欲,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二、重点难点
1、通过对地理实际问题的探讨,最终掌握季风环流发生的原因是本节的重点。
2、根据已知的地理情景,并根据教师要求命制题目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法、小组合作、辩论法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区域如何作为呈现地理情景的舞台
1、出示区域地图,介绍地图中等大风日数,等年降水量等值线。创设区域承载必修知识的情景。
2、逐渐减少区域中的地理信息,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自主回答区域定位的方法。 环节二:如何通过学生命题,解释发生在身边的实际问题 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互相命题题目,互相考查。
1、出示等大风日数图,鼓励学生从大尺度和小尺度两个角度命制关于等大风日数的题目,首先学生从大尺度出发,命制的题目应该比较容易把握在理想的范围内,即从西北到东南递减,并追问原因。但在命制小尺度时,学生可能会出现诸多教师无法掌握之题目,所以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将功课做足,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特殊问题。
2、鼓励学生从大小尺度命制关于等年降水量的题目,首先学生从大尺度出发,命制的题目应基本在教师的`掌控中,从小尺度命制题目时,教师要多做准备,做到充分准备,将学生可能命制的题目尽量列出,并做好准备。
3、在这一环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小组合作,并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环节三:图解区域与季风环流(必修知识)在高考中的侧重点
本环节是本节课的点睛之笔,是上述内容的总结及延伸,她在本节课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结构如下:
环节四:总结提升季风环流
当向学生讲解了区域地理与必修地理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后,进一步将季风环流提升总结,知识结构如下:
六、板书小结:
地理教学教案 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工业生产的含义;掌握工业生产的重要性。
2.熟知我国的工业发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提高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工业的重要性清楚工业与生活的关系,增添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工业生产的重要性。
【难点】
我国的工业发展。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教师播放播放视频《中国制造公益广告》,引出我国工业发展的很快,很多发达国家都在惊呼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事实是不是这样呢?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教师PPT展示,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
(1)图中的工业都是哪些工业?
(2)图片中的工业存在哪些联系?
【学生活动】读图思考,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从工业部门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不同的工业部门之间存在联系。因此,工业也是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以及对原料的加工及再加工。
2.教师PPT展示我国工业与生活关系图片,学生读图探究。
【创设情境】讨论工业生产对我们生活有哪些影响?(从农业、城市建设、交通等方面分析)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探究回答。
【教师总结】从图中我们能读到:
(1)现代化的农业离不开工业的支持,如工业为农业提供化肥,各种各样的农用机械,大大的提高了农业水平。
(2)现代化的.城乡建设离不开工业提供的建筑机械及建筑材料,例如水泥等。
(3)现代化的交通离不开工业提供的交通工具、设备和材料。例如汽车、飞机等。
【问题】我国工业发展的历程经历了哪些?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
(1)新中国建立前,基础薄弱。
(2)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迅速,种类齐全。制造大国,世界最大的货物出口国。
(3)21世纪以来,努力打造国产品牌,向制造业强国迈进。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举例说明我国工业的作用。
地理教学教案 1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绘制热力环流过程图并说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运用热力环流来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养成动手操作的能力,能够透过现象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播放《军港之夜》歌曲,并且展示歌词: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的吹,海浪你轻轻的’摇……
(二)新课教学
1.温故知新:
①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②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观察热力环流的实验:
提供实验器材、展示实验。提问:玻璃缸内的烟是如何飘动的?为什么会这样飘动?
3.探究热力环流过程:
①引导学生分析图中若A、B、C三地受热均匀时,海拔高度越高气压越低,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相等。
②分析地区间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垂直运动。
③分析空气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④引导学生观察等压面的弯曲情况,得出等压面的弯曲规律。
⑤分析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形成的空气水平运动,指出空气在同一水平面上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从而形成大气的热力环流。
4.揭开悬念:
再次播放《军港之夜》歌曲,并且展示歌词: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的吹,海浪你轻轻的摇……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判断歌词中的风向正确吗?
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进行讨论,绘制图示,教师进行点拨和总结。
(三)拓展提升
讨论分析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提问:大气污染的工业应该怎样布局?
(四)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
热力环流过程:太阳辐射→冷热不均(热力)→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水平运动课后探究:
创设情境、制造问题:巴山夜雨是如何形成的?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地理教学教案 16
[教学目的]
1、运用地图,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圣保罗,里约热内卢
2、运用地图,联系巴西自然条件特点,讨论该国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热带雨林
3、运用地图,联系巴西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亚马孙河水量丰富的原因,了解巴西农业和工业的基本特点
4、运用地图,了解巴西的城市建设和人种构成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巴西的地理位置、主要城市。工农业特点
难点:亚马孙和水量特别丰富的原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很多同学都喜欢看足球,也知道球王贝利,你知道球王贝利是哪个国家的人吗?
一、地理概况
1、引导学生在“世界政区图”找出巴西的位置,并指出它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世界第五大国。
2、引导学生完成P90活动2题,从纬度位置的角度了解巴西的位置特点
3、引导学生完成P90活动第1题,思考:巴西的地形以哪两种基本地形为主,各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4、结合板图,讲述亚马孙平原的范围及亚马孙热带雨林
5、学生自读材料‘地球之肺“,了解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现状
6、学生讨论完成活动第3题,
(过渡)平原一般是有河流冲积而成,亚马孙平原是有哪条河流冲积而成的呢?
二、亚马孙河
1、引导学生观察图3-41,思考:亚马孙河的’发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
2、 设问:亚马孙河在世界上地位如何?(学生阅读思考
3、思考:为什么亚马孙河能成为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大河?
4、引导学生完成活动1、2题
三、迅速发展的经济
1、学生自读教材,思考:巴西经济在南美洲地位如何?其经济强势可以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过渡)巴西工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巴西丰富的自然资源
2、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7图,了解巴西丰富的铁矿资源和水力资源
四、人口和城市
1、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7巴西人口分布图,指出巴西人口分布的特点并结合地图册上的有关资料,了解巴西人种的特点
2、引导学生阅读P90图3-41,找出巴西的主要城市并突出其特点
[小结巩固]
学生小结
[作业布置]
见基训
【地理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地理教学教案11-14
地理教学教案【精】11-21
地理教学教案【推荐】11-21
【热门】地理教学教案02-06
地理教学教案【热】02-06
【荐】地理教学教案02-06
地理教学教案【荐】02-06
【推荐】地理教学教案02-06
【热】地理教学教案11-21
地理教学教案15篇11-14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52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