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马兰歌谣
有个地方叫马兰。如果你想寻找,请走出西方的阳光,你的心照耀着沙漠。血和汗很难写出来。有了银星,你舞起了剑,升起了晴天…
这是歌曲《马兰歌谣》的部分歌词(QQ音乐里找不到)。歌中的马兰是一个地名,代表中国唯一的核试验基地。它是一个面积和江苏省差不多大的地方,隐藏在占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新疆,淹没在茫茫戈壁深处。
新疆马兰基地,总装备部第21实验训练基地,是中国军人于1958年在罗布泊西部的一片戈壁滩上修建的原子弹试验基地,位于新疆马殷郭楞蒙古自治州。成立之初单位代码为0673单位,后改为8023单位。后来又换了几次代号,但大多都是用原来的8023来指代这支参加过核试验的部队。
马兰基地紧贴罗布泊西端。那时候罗布泊还有水,旁边还有紫丁香马兰花。据说,正是第一批开发新疆、扩大疆域的人看到了这美丽的花朵,才给了这个地方如此美丽的名字。
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大批军人和科研人员来到阳关以西的戈壁滩。为了开辟共和国核武器的试验场,他们来到了马兰和罗布泊。随后,大批家属和子女也来到马兰定居。从此,博斯腾湖畔就有了“马兰村人”。在这片戈壁滩上参加过核试验的基地官兵和技术人员不下10万人。
紧急集合
从1963年10月开始,兰州、沈阳、北京、济南等各大军区的部分官兵陆续接到通知,将被调往新疆某“特种部队”。他们不知道这支特种部队要干什么,只是跟着军队出发了。几经波折,他们终于到达了神秘的目的地:马兰。
短短两年时间,马兰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迅速成为数万将士汇聚的军事重地。队伍不断壮大,先后组建了工程124团、警卫团、546医院、后勤基地汽车修理厂、汽车36团、防化团等团部。这些集结在马兰的部队开始执行具体的任务——建造营房、站岗、运输和配给以及日常训练。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见证一次核爆炸
试验场设在马兰军以东200公里的戈壁滩无人区。随着试验日期的临近,军营里的气氛越来越紧张,一批批技术人员和士兵穿梭在试验场区域。1964年10月16日,战士们撤至距预定试验点80公里的开平机场。戴上深色护目镜,面向东方试验场方向,等待传说中的原子弹爆炸。
下午三点,官兵们背对着原子弹爆炸的方向,捂着耳朵等待试验。夜视仪前方漆黑的视线中,突然出现一道闪电般的白光,远处传来一声巨响。这时,所有人都转过身来。透过护目镜,一个火球在预定测试位置空爆炸,“天空空瞬间看起来比太阳还像”。当强光消散后,他们摘下护目镜,看到一朵蘑菇云在火焰中向上翻腾。
目瞪口呆的士兵开始爆发出欢呼声,跳起来扔帽子,“胜利!”“成功!”“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此起彼伏。那一天,很多人流下了眼泪。随即,扩音器里响起了周总理的慰问电:“你们辛苦了!”
全力以赴
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小时后,大家还沉浸在喜悦中。身着防护服的技术人员驱车前往爆炸中心执行另一项任务:在爆炸中心附近取样。
在去心碎的路上,戈壁滩看起来还是以前的样子,但是车一过,大家才意识到,原来坚实的土地已经变成了松软的沙子。离爆炸中心越近,土层越软。一路上,各个公司布置的掩体和实验品——飞机、汽车、火车——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当车库距离爆炸中心只有30公里的时候,电线杆正躺在爆炸中心反方向的地上。飞机、汽车等坚固的钢铁制品已经熔化,一辆车几乎变成了一坨黑铁,只能隐约看到一些框架。
越深入,情况就越糟糕。地堡里的实验品有的还能保存下来,有的不在地堡里的已经消失了。测试前,汽车驾驶室里养的猴子基本都被烧死了。
死亡的气息弥漫在温度尚温的试验场。
挖了两年半。
自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后,地面试验和地下试验相继进行,官兵的任务越来越繁重。试验后很长一段时间,一些深埋的试验样品需要进一步挖掘。
在试验场,几乎每一项工作都要与核弹和辐射效应打交道。在自然环境恶劣、工具简陋的建国初期,官兵面临的困难和危险不言而喻。
在试验场从事地下取样的战士回忆说:“每次都是一个班7个人,每班6个小时,没日没夜地挖。洞内充满高温,常年在45摄氏度以上。最初,每个在洞穴里工作的士兵都被要求穿帆布防护服,戴防毒面具。然而,当防毒面具渗入汗水时,它们堵塞了通气口,士兵们无法工作。过了一会儿,所有的防毒面具都拿掉了。”“不服从命令,就很难坚持下去。”
一次平硐试验,战士们挖了两年半,没有节假日。据说这原本是计划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最后不仅完成了,还比预定时间提前了27个小时。“听说最后的集体三等功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的。”
距离爆炸中心100米
马兰基地运行步入正轨后,原子弹试验越来越密集。最多一年考四次,经常是考中一次。第二个和第三个已经在野外准备好了,战士们在不停地打井,挖掘,吃住等。,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核辐射污染源。很多军人知道光辐射和冲击波,但对核辐射知之甚少。那里很少有人会提到原子弹有辐射。“就跟大鞭炮一样,完了就完了。”
有一次,一群新兵进入试验场,搭起帐篷好几天,才被一个老兵告知,他们的训练场半个月前刚刚试验并爆炸了一颗原子弹,爆炸中心距离新兵帐篷不到100米。新兵很快就换了营地。但是没有人注意到,甚至有一个士兵从心脏破裂处附近的帐篷上剪下一块帆布做了一双鞋垫,用了很多年。
这些举动让人一想起来就觉得后怕。几乎每个士兵都这样做过几次。
不能说的秘密
“看到如此壮观的场面,参加如此光荣的任务,我只能自己高兴,却不能告诉家人,和别人分享这份喜悦。”告别的马兰老兵最后都在试验场工作,但有一项任务是永远不能停止的:保密协议,从入伍开始到生命结束,“保密”要伴随老兵度过余生的漫长人生。
“我甚至没想过有一天我会再说这句话。”大部分圆熟的退伍军人复员后回到农村继续原来的生活轨迹,坚守保密协议。甚至当一些退役老兵出现相关健康问题时,他们仍然不敢告诉医生自己过去的工作。直到90年代《东方大爆炸》、《五星红旗在风中飘扬》等纪录片在电视上播出,他们才知道自己的秘密工作,终于可以被世人所知。
仔仔马兰
90年代末,全国各地自发成立战友会,老同志们聚在一起回忆在戈壁深处的时光。“风一过,粥里有半碗沙。””半盆水用来洗脸、洗脚和洗衣服.”……这些现在像讲笑话一样讲出来的故事,曾经是老兵们亲身克服的生活困难。
马兰的时光是每一个在那里服务过的人最珍贵的经历。他们虽然是核试验“大机器”中的一颗小螺丝钉,却不知道什么是核聚变,什么是铀235,往往只服从命令不问原因。他们在现场冒着危险回收他们看不懂的仪器设备。但作为核试验不可或缺的执行者,他们用自己的魄力和意志,将中国的核武器梦与现实连接起来。
回到马兰的老兵们说:“看着曾经热火朝天的营房如今成了一片废墟的景象,我的心都凉了。我不知道我们这些老兵什么时候会被人们彻底遗忘。”
虽然晚了,但还是有人记得他们。
1967年1月在马兰拍的老照片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47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