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许多古代文明很早就开始制造玻璃。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玻璃制品来自古埃及,中国的玻璃制作技术历史悠久。《尚书》中的“琳琳”二字,后来成为玻璃的美称。陕西岐山扶风、山东曲阜等地出土了西周时期的类似玻璃的制品。
1965年,湖北江陵王山一号楚墓出土了一把保存完好的青铜剑,名为“越王勾践”。剑身上有“越王勾践(勾践)用剑”的铭文,印错了八只鸟。剑格的两边镶嵌着玻璃和绿松石。据推测,中国的玻璃制作技术可能来自原始瓷器。战国时期大块玻璃用压铸法制作,如1955年湖南长沙陈家山墓出土的墨绿色卷轴玻璃墙,直径14.1厘米。这一时期的玻璃制作方法逐渐成熟,形成了铸、绕、嵌、磨等多种工艺。
到了汉代,出现了更多的玻璃新品种,如玻璃耳环、玻璃钩、玻璃甑等。最值得注意的是,玻璃制成的日常用品开始出现,如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的玻璃板,这意味着玻璃器皿已进入日常生活。西汉桓宽的《盐铁论》说“玉、珊瑚、玻璃为国之宝”,“玻璃”一直到明朝都用来称呼玻璃。据说清朝初期,皇室认为“刘力”二字与“流离”同音,不吉利,所以俗称“玻璃”。在古代,玻璃被称为刘力、露莉、玻璃、霍奇、朗夫、朱明月和色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以佛教传入为主的中外交流频繁,大量外国玻璃器皿进入中国。在外国玻璃器皿的影响下,吹制技术开始出现。河北定县北魏塔基出土的玻璃瓶、碗,是用无模吹制成的。这一时期,玻璃瓶和玻璃杯也开始普遍出现。隋唐时期,玻璃制造业非常繁荣,品种多,用途广。除了日用品和陈设品,唐宋时期的女性也开始使用玻璃作为装饰品,出现了各种玻璃戒指、珠子、发夹、长矛等。在宋代元宵节前后,苏州有商店出售各种各样的彩灯,包括玻璃灯。宫里还挂着一盏向苏州致敬的玻璃灯,名为“苏灯”,在特殊的季节里。元代有“玉局”,是官方的玻璃作坊,专门烧制“罐玉”。
明代曹昭在《古格略论》中说:“雪白罐玉,北药而成,瓮中烧之。如果没有气眼,就和真玉差不多了。”“壶玉”又称“药用玉”,是一种类似玉石的玻璃器皿。这个词在晋代郭璞的《穆传》注中已经使用。自元末以来,山东博山的沈雁镇逐渐成为北方的玻璃生产基地。明代,朝廷钦差在此设作坊。清初,沈雁镇琉璃世家后裔孙廷权撰写了中国第一部琉璃工艺专著《燕山琉璃杂记》。
1982年,博山发现古代玻璃作坊遗迹。清代是我国古代玻璃发展最辉煌的时期,清代玻璃生产主要分布在北京、广州和山东博山。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皇宫设立琉璃厂(养心殿建设处下属的玻璃厂),邀请德国人基连·斯顿普夫教授西方玻璃制作技术,专门为皇室制作玻璃器皿。
在漫长的岁月中,玻璃生产的发展达到了高潮,品种包括单色玻璃、彩色玻璃、彩绘珐琅玻璃、金星玻璃、雕花玻璃、镀金玻璃、搅胎玻璃、缠丝玻璃和镀金玻璃,有30多种玻璃颜色。画鼻烟壶也是这一时期独特的艺术品。19世纪中后期,玻璃厂逐渐衰落,被废弃。
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的一本玻璃制作技术图集中,记载了平板玻璃的制备技术。这项技术真正在中国成熟是在清末。从扉页“尤夸画师/老街34号”(Yugung Painting,老街34号)的红色题字来看,该图册的作者是尤夸,他是19世纪40-70年代活跃在广州的一位外销画家,以其绘制大海港风景的技巧而闻名于西方。以下内容是本图集绘制的内容。
本文选自《好手艺:中国传统工艺画肖像》,与原文相比有删节和修改。本文中使用的所有插图都来自这本书。已经出版社授权出版。
称重材料
“料”不仅是玻璃材料的名称,也是清末北京玻璃的通俗叫法。北京本地不生产,需要从外地购买玻璃原料,加工成玻璃器皿,所以玻璃成品也叫“料”。图中的“料”主要是玻璃提炼用的矿石。传教士约翰·亨利·格雷在他的著作《走在广州城内》中详细记录了制作玻璃材料所用原料的细节:“在毗邻永兴街的街道上,我们走进一家名为仁信吹制玻璃店的玻璃吹制厂,在那里愉快地观看生产过程。显然,玻璃吹制技术已经被广州人继承了。列举以下广州人制作玻璃的原料:铅、沙子、硝石、锡铅合金、碎火石玻璃。
空白的
下料是指将各种原料在缸内混合。孙廷权《燕山杂记六里》记载:“上釉者,石为质,硝为混,礁为煅,铜铁铅为变。如果不是石头,就不是硝酸盐;如果不是铜、铁、铅、铅,就不是精炼的;三结合就生了。”清代玻璃的制作以矿石为主要原料,与硝酸盐(硝酸钾)进行回火(化学反应),用礁(即焦炭)烧制,再用铜粉、铁屑、铅等金属着色,使玻璃呈现出各种颜色。
《广州游记》记载了他看到的原料混合:“先将20kg锡铅合金和20kg铅放在一个铁板里,熔化在一起。融化时,充分搅拌,并加入30公斤沙子(广东人称为石-fun),取自广东重要的政治区划地区。人们收集含有这种沙子的石头,并把它们放入由水驱动的研钵中。将铅、锡铅合金和沙子的混合物充分熔化,倒入用泥土或泥土制成的锅(坩埚)中。在接下来的24小时内,将加入30公斤硝石和一定量的碎火石玻璃,并再次充分熔化。这个过程会持续整整24个小时,然后配制好的玻璃液就可以用来吹制了……”
制造炉
画面描绘的是工人给窑炉添加原料的场景。英国传教士乔治·特雷德坎特雷(George tradecantlay)于1843年来到广州,在他的《中国人是怎样的:他们的中国社会和文学人物》一书中,记录了他亲身看到的广州的玻璃窑:“窑是一个圆柱形的石头建筑,一侧钻有孔,底部由火源加热,里面的坩埚以一定角度倾斜以储存热熔的玻璃液体。加热时,窑口部分盖住半圆铁盘。”
熔化材料
原料在炉内熔化成液体,此时就需要用铁吹管给炉加料。清朝初年还没有使用铁吹管,既要玻璃管,又要铁棒。具体操作过程记载在孙廷权《颜善琉璃杂注》中:“制作琉璃时,须先以琉璃为管,还要有铁棒和剪刀,故非技术工人。当石头被熔化的时候,它在游荡;当金子被熔化时,由工作人员把它取出来。受者,管也。给它一个缺口,把它收空,让你的嘴管用,让你的管子管用。乍一看,灭火,徘徊,管矣,不上嘴。如果有急流,缓流会导致凝固,用风轮把它转一转,就不会流,也不会凝固,手的力量也就强了。生气了,强则裂,弱则偏。怒而告之,怒而不知息,则大而小,不偏不倚,口有力。”
熔化时,适时通过喷嘴将玻璃吹成空气泡。但在吹制之前,需要注意的是,刚出炉的玻璃温度较高,以稀薄的流体状态缠绕在管子上。之后就需要掌握好温度了。吹得太早,液态玻璃会流掉,吹得太晚,玻璃会凝固。所以,你需要不停的旋转吹管,防止它流掉。也可以在空气体中舞动吹管,快速冷却。当温度合适,玻璃不流动不凝结时,就可以吹制了。吹气时要注意控制吹气时的力度,使用特殊的呼吸和呼气方法。
李泰国在《真实的中国》中是这样描述的:“吹制的铁管一般长3.5英尺,直径1英寸,一端是球形的,用来挑液态玻璃料。吹制工匠将吹管伸入窑内,接触玻璃液后不断旋转吹管,挑出一定量的玻璃,取出,在工作台上用长柄铲具均匀地塑造成球状。重复这个过程多次,直到获得足够的玻璃液后,工匠们开始吹制。根据重力,玻璃会膨胀。通常,人们会在地上挖一个凹槽来塑造玻璃球。”
吹制玻璃
公元前200年左右,巴比伦发明了吹制玻璃的方法,随后传入罗马和波斯,再到魏晋南北朝传入中国。
孙廷权在《燕山杂记·玻璃》中说:“吹球者必反,吹胆瓶者必倒。俯下,满气为圆,微气为长。如朽植,头如鼓,项之力也。长则长,短则短,弯则弯,高则高,抑则凹,剪刀之力也。”
扇形玻璃
图中男子正在用风扇扇风给玻璃降温。李泰国在《真实中国人》一书中也记载:“一般作坊里雇三个人,其中一个人会在窑边给挑料工扇风,使之不至于被窑里的热气灼伤。也许世界上没有人比中国人更懂得粉丝的道理。另一个助手会在拣料后关闭炉门,进行必要的吹风。因为用的是木炭,热量充足。”
墨水节制
这本地图册记录了制造平板玻璃的技术。虽然以前的文献中有玻璃纱窗的记载,但综合文献和考古发现,这种技术真正成熟是在清末。此时所使用的平板玻璃制作技术,并不是现代工业中的平板拉丝法、浮法或引上法,而是先吹出大的玻璃气泡,再切割研磨。图为裁剪前用墨线标注的场景。从图中可以看出,为了保证切件的大小,古人用特殊的木屑来帮助画线。
切割部分
图中的人正在按照画出的墨线切割大玻璃泡,方便后续打磨。用来切块的工具是金刚石。同治年间,王侃在《江州笔谈》中记载了他在重庆看到的类似工艺:“灶上石瓮为红色,瓮侧。它的口有两尺多深,石粉融化,如金。工匠拿着一根四尺长的铁管,搅动着,转动着,急着做决定。然后在火中,动的时候从管子末端吹气使其微空,再挑缠,视其如汝大。他拿着一个木架,弯下腰来到坑边。冷,红变绿,鲜艳可爱。取下管子,用黄金和钢铁切割,如果它坏了。取大块土坯,放在另一个烤箱里烤,然后逐渐压平,就可以当镜屏用了。问其温度,三日三夜便化。”
广清平板电脑
切割后的玻璃板需要在炉中再次加热,以使从大圆泡上切下的具有一定弧度的玻璃板变平。这是王侃在《江州碧潭》中说的:“如果你拿一个大土坯,放在另一个炉子里烤,它会逐渐变平的”。
李泰国在书中也描述了这一过程:“当玻璃被吹成细球冷却后,用墨水将其分割成窗格,然后在热源中慢慢延展成扁平状。”
抛光的切片
图中,玻璃板正在被抛光。这些玻璃片的用途可能不是做窗户,而是做镜子。李泰国在《真实的中国人》中说:“这些玻璃不是用在窗户上,而是做成光学镜。在古代,女性只能在抛光的金属镜中凝视自己暗淡的脸庞,而现在人们只需很少的支出就可以在美丽的玻璃镜中欣赏自己美丽的脸庞。许多其他节日用的瓶子和装饰品是由玻璃制成的。因为人们对玻璃器皿的需求,广州郊区的玻璃吹制作坊非常普遍。”
作者/侯印国
画家/古玉(尤夸)
摘录/何安安
编辑/张婷
校对/茜茜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41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