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天气现象是自然规律的表现。生活在古代的人们深切感受到天气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各种影响,非常重视气象条件的预测和记录。因此,甲骨文中有详细详尽的气象档案,从中可以看出许多与天气有关的文字。
降水是商代最受关注的气象条件。
商朝人最关心的气象条件是降水。甲骨文中经常可以看到关于下雨的占卜记录。占卜结论就像天气预报,包含了会不会下雨,什么时候下雨等信息。甲骨文中的“雨”字,用一条横线象征天上的云,并在横画的下方画几个点,象征从天上落下的雨滴。一般来说,雨滴有六个,上面三个,下面三个。
甲骨文中“雨”字上方的三个点逐渐拉长,从而变得短而直,再与上方的横图相连,在上方再加一横,似云朵重叠。战国时期,楚秦文字都是在“雨”字上方加一横线,下方固定四个点。秦汉前后,中间的竖轴刺穿了原本象征天的横轴,与后来加上的横轴相连,“雨”字的物理演变告一段落。
在水利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雨水对农业生产的意义不言而喻。但是雨水并不总是充足的,所以人们向天空求雨。甲骨文中有不少祭雨的记载。这些记录表明,根据干旱的程度,用于燃烧的供品分为几个不同的等级。最低等级的供品是柴火,最高等级的供品往往是尊贵的人。鲁的《春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过去,唐掌管天下,天下大旱。五年丰收后,唐向桑林祈祷说:“如果一个人有罪,所有人都有罪。伏完有罪,现在只剩下一个人了。没有人麻木不仁,以致神的鬼神害人性命。”于是,他做了头发,做了手,牺牲了自己,为上帝祈祷。人们说雨很大。
故事大意是:商朝建立的时候,天下大旱,心旺的君主成了汤,要祭天求雨,于是下起了倾盆大雨。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人们对雨的依赖和期待。
虽然雨水能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喜悦,但人们并不总是想要雨天。在甲骨文中,不合时宜的雨被称为“不当的雨”。《诗经》中有一首名为《不当雨》的诗,用不合时宜的雨来讽喻不当的政令。
当然,人们避开不合时宜的雨。今天,基于气象监测的天气预报是我们避免恶劣天气的重要参考,而古人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很低,所以他们不得不希望超自然的力量来揭示秘密。商朝有一个国王,在外出打猎之前,他有一种特殊的占卜术。卜问的是他不在的时候会不会下雨:
Jiang field正下着大雨。一天从开始到结束都不下雨?从日语到汉语不下雨?中国和日本从来不下雨吗?
这篇文章中有些词不容易理解。让我们简单明了这段话的意思。“比”是否定词,主观意志上表示“不”;“田”指打猎;“阳”的形状像上下相对的两条鱼,所以有相遇、相会之意;美食日分为大食和小吃。前者指早餐时间,后者指晚餐时间。这里的“食日”指的是前者。“中日”是中午,也就是中午12点;“旦”和“砰”分别指黎明和下午两点左右。由此可知,这段话的大意是:不要去打猎,你可能会遇上大雨。从黎明到早餐都不下雨,是吗?从早餐时间到中午不下雨,是吗?从中午到下午两点不下雨,是吗?
如果真的来了一场不合时宜的雨,恐怕谁都不高兴。他们只能停在路中间避雨,等待雨势放晴——这就是“需要”这个词的本义。早期古文字中的“需”字,顶部紧挨着“雨”,表示天上在下雨,底部紧挨着“天”。“天堂”看起来像一个张开双臂的人。这两个偏旁合在一起,表达的是雨天不宜出行,只能停下来等雨放晴。所以“需要”的本义是等待。
战国时期,由于“天”字和“儿”字写法非常相似,充当部首时特别容易混淆。所以“需”字下面的偏旁部首会被误认为是“儿”。汉代人把古文字翻译成隶书的时候,直接把这个偏旁写成“儿”。随着这种写法被广泛接受,很少有人知道“需”字原来是紧挨着“天”的。
云与雨的密切关系在商代就已为人所知。
雨是大气环流的产物。地球表面的水蒸气凝结成云。当云中的水滴聚集到空气体承受不了的时候,就会落下来变成雨。对于云和雨的密切关系,商代的人就已经有所了解,这在当时的占卜记录中就可以看出来。例如,有这样一段记载:
这云,它的雨?
意思是:乌云已经在天空中聚集。会下雨吗?
从这片甲骨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云”字的古字体,像一朵卷起的云。后来因为“云”字被借用来表示说话,人们就在“云”字上加了一个表意的“雨”字来代表它的本义——云,云。在1956年颁布的简化字方案中,“韵”
又被简化为“云”。“云”字的甲骨文字体中卷起的笔画逐渐变直,到了秦汉时期,早已成了顶部无盖的梯形。在进一步的草书书写和快速书写之后,这个形状变成了一个撇号和一个点的组合。我们今天使用的字体就是这样产生的。
商朝视不同方向的风为神。
在大雨之前,经常会有风、闪电和雷声。这些现象也被先人注意到并记录下来。甲骨文中的“凤”字是从“凤”字中借用的,“凤”的原型一般被认为是孔雀。“凤”字的最初形状像一只头上戴着皇冠的凤凰。最上面的两条横线和它们之间的两条短对角线画就是皇冠。弯曲的笔画描绘了头部和身体的轮廓,而末端有分支的笔画就像有串珠状尾巴的羽毛。后来人们在象形字“丰”上加了一个新的“范”,以表示“丰”的读音。虽然“番”和“丰”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发音差别很大,但在古代,它们的发音非常接近,所以“番”可以充当“丰”的声旁。
西周初期,像凤尾珠装饰的羽毛的笔画开始脱离。这些自由笔画逐渐演变成形状相似的“虫”,再与“扇”结合,产生了“风”字。尾羽脱落的“凤”字主体部分,逐渐演变成常见的“鸟”面,与“扇”面合二为一。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时代,人们把一切难以理解的现象都归结为超自然力量,这也体现在商代对风的认识和理解上。商朝人对来自不同方向的风赋予不同的名称,视之为神。他们每年都会举行祭祀仪式,向四方祈福,希望他们能保佑庄稼丰收。
“雷”的原始形式与代表闪电的“神”有关。
在早期的古文字中,“神”字是用来表示“电”的,“神”的形状就像半空中闪耀曲折的闪电。战国以后,两边闪电短而小的笔画逐渐演变成两边相对的两个“口”或两个“爪”。前一种写法常见于楚文书,后一种写法常见于三晋文书和秦文书。为了满足提高书写效率的需要,把后者中间弯曲的笔画改成了垂直的竖画。秦统一后,东方国家的文字被禁,于是汉朝以后,短电光被改写成两个“爪”形相对。为了书写方便,两个爪形连在一起。
“雨”旁边的“电”字出现在西晋。应该是人们借用了“电”的象形文字“申”来表示其他意思(如地支名称)后才创造出来的。与“深”字不同,“点”的最后一个字在演变过程中保持了一种弯曲的形状。在简化字中,去掉“于”字后,这个字就承担了与“申”物理上不同的责任。
闪电总是被雷声包裹着,跟着闪电而来的雷声就像无数车轮碾过。所以“雷”最初的形式是在表示闪电的“神”字中间加上几个轮子的形状。由于甲骨较硬,不易雕成弧形,所以车轮常被雕成方形或菱形,有时也用圆点代替。
方形或菱形是从轮子的形象演变而来,然后进一步成为“天”形。不过“沈”旁边的造型也变化很大。到西周中后期,原来的样子已经消失,人们很难认出闪电的样子。这时,人们发现几个“天”形都不能反映“雷”的意思,于是另辟蹊径,在上面加了一个新的表意部首——“雨”,以表示这个字的意思与雨有关。最原始的闪电形状也在此时完全消失,这个过程发生在战国前后。汉代以后,“田”形由多省略为一。
“雪”这个词在汉语中很早就有了。
雪是另一种常见的降水形式。因为雪很常见,所以“雪”这个词在汉语中很早就有了。当人们用文字表达自己时,他们借用了一个与“雪”发音相似的词,那就是“昏迷”。
当人们最终觉得不方便用它来表达“雪”的时候,就要尽量给它加一个能提示意思的部首。因为雪属于降水,而在当时已有的文字中,只有“雨”字用来表示降水,所以“雨”字作为表意部首。秦汉前后,出现了一种简化字,其中省略了“彗”旁的两个“盛”形,这就是今天流行的简化字的由来。
甲骨文中的“雹”字,意思是冰雹是一种降水。
夏天的暴雨往往伴随着大大小小的冰雹,对农作物造成极大的损害。商朝的人会祈求上帝保佑冰雹:
正真丁步:没有冰雹?仅限皇帝…
这个碑文的大意是:丁丑占卜的那天,一个叫郑的人来占卜,神会保佑我们不遭冰雹吗?
甲骨文中的“雹”字在上面“雨”的旁边,表示冰雹是一种降水,下面的菱形轮廓就是冰雹的象形图案。战国时期,冰雹的形状被误写成“穆”,同时人们在“雹”字上加了一个“ó”(bāo),表示“雹”的读音。后来“宝”字简单地用来代替几颗代表冰雹形象的钻石。从此,“冰雹”由表意变成了形声字。
关于彩虹的最早文字记录在甲骨文中。
下了一天的雨,天空会出现五颜六色的彩虹空。中国古代关于彩虹的最早文字记录是在甲骨文中:
……北方有虹,饮于河中。
北方天空有一道彩虹空,一直延伸到黄河边喝水。
古人看到忽明忽暗的虹桥,就把它想象成神灵,可以低头从河里喝水。有人把它描述成两边各有一个头的野兽,也有人把它想象成一只雄性和一只雌性野兽在交配。在马王堆帛书《天文气象杂职业》中,虹的形象是一种躯干狭窄、四肢发达的野兽,它能主宰世界:
红彩虹,冬出,冬雷,对主人不利;白鸿,出去,邦军会死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冬天出现红彩虹,冬天打雷会有损一国之君;白鸿的出现预示着王子们的死亡。
“虹”字最原始的写法就是描绘这些猛兽的形象。后来,人们把它变成了一种更容易阅读和书写的形声字,以“宫”为音标,“胡”为表意符号。
“虫”旁边的“虹”字与简化字“虫”(chóng)不同,后者相当于今天的“毒蛇”一词,指的是一种体型较小的毒蛇。“虫”的原写法是一条三角形头的小蛇的形象。三角形逐渐演变成四边形,以至于有了后世常用的形式。最迟在秦汉时期,人们就把“虫”字作为一个词。
早期古文字中有许多与天象和年龄有关的文字的故事。这些人物的身体特征和文化内涵向我们展示了古代人对宇宙的观察和认识。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古人的智慧,还能感受到古人在探索自然奥秘中的执着,以及他们在寻求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中的不懈努力。
本文选自《子说中国:汉字中的生活世界》。字幕是编辑加的,不归原文所有。本文中使用的所有插图都来自这本书。已经出版社授权出版。
作者/陈文伯
摘录/安业
编辑/张进
校对/赵琳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38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