盥洗室怎么读()「建议收藏」

盥洗室怎么读()「建议收藏」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记者强晓玲)5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母亲节,让我们听听女记者家的故事》的报道。 “妈妈,你是我生命中的火车头。没有你的指导,我可能不知道我今天在哪里。” 1977年,全…

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记者强晓玲)5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母亲节,让我们听听女记者家的故事》的报道。

“妈妈,你是我生命中的火车头。没有你的指导,我可能不知道我今天在哪里。”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在襄樊(今湖北襄阳)一家万人纱厂工作的谢翔,被母亲告知“一定要高考”。她曾经退缩过,因为她不想放弃看似光明的未来,她更害怕自己无法重新拾起荒废的学业。那是她妈妈谢木兰的一封信,还有夹在里面的复习资料,让她清醒过来,给了她信心。

许多年以后,读完大学在北京工作,当谢翔看到她曾经工作过的大国营工厂,“她说倒闭了,那些工人也出去打工了”时,她写给母亲的信。

“家书是我母亲用来系风筝的柔软的长线.”66岁的首都妇联副主席、原《中国青年报》副主编谢翔说,多年来,当她们四个姐妹面临插队、入党、高考、留学等生活障碍时,母亲与她们的书信进行了推心置腹的沟通,用她们的智慧帮助她们走完人生的道路。“这就是母亲的力量”。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建立一个好的家庭不仅关系到一个小家庭的幸福,也是社会和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石。近年来,在我国持续开展的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中,一批女记者家庭成为践行文明风尚的璀璨明星。

谢翔妈妈的家书,让姐妹俩挺过挫折,遇到美好的事情。

人到中年的周菲菲,一方面是繁重的工作,一方面是沉重的家庭负担。他仍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孝敬老人,把他们作为幸福的礼物。

戴着红袖章,穿着红马甲的迪蔡晓说,中华民族讲究孝道,言传身教是对年轻一代最好的教育。

母亲节,我们来听听女记者的“家的故事”。

“家书是我母亲用来系风筝的柔软的长线”

1977年10月,谢翔收到母亲的一封信,“我要开始准备今年的高考了”。

当时,谢翔已经是襄樊棉纺织印染厂团支部副书记,工厂团委常委,工厂重点培养对象。收到家信后,她内心很矛盾。

从此,随着一系列高考复习资料从武汉寄到襄樊,谢翔有了尝试的决心。

那是我妈推着往前走的一条爬坡路。

凌晨3点,在工厂公共洗漱间苦读,白天还要挑沙的谢翔,终于如愿考上了武汉大学。她说:“要不是我妈,那一次,我两眼一抹黑。哪里可以找到复习资料?我可能错过了一个历史机遇,这可能是我一生的遗憾。”

我母亲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著名翻译家,四个兄弟姐妹都是大学生。谢翔说,这种“基因”一直存在于姐妹们的心中。

谢翔记得很清楚,他在工厂里抱怨过母亲的生育。那一次,我妈的回复很厚。她说,“收到你的信,我们也很难过,但是党有句话,‘身不由己,可以选择自己的路’。”你爸爸和我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入党的,这说明党是不会歧视出身的,只要你努力。”

就这样,我妈和四个姐姐的信来回写了几十年。1999年,姐妹俩在一个大箱子里发现了母亲收集的所有信件。翻阅几十年的书信,当时已经是《中国青年报》记者部主任的谢翔心里清楚,这不仅仅是一封家书,分明是一个时代的记录。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谢木兰老人一直保留着2000封家人之间的信件。项四姐妹自费整理出版了老人珍藏的家书。《木兰家书》三卷五封,共计170多万字,成为母亲的70岁生日礼物。

今天,一些木兰的原始信件被国家博物馆和中国人民大学信件博物馆收藏。2020年入选中华世纪坛“2020中国家庭文化主题展”,受到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妇联的关注。

“一封家书抵得上一吨黄金,我们和母亲之间的这封情感信让我们收获了更多的爱。”谢翔说,她无话可说的家书,体现了母亲教育孩子的良苦用心。“她愿意让孩子走出去,开阔眼界,她用手里像风筝线一样的字母,让孩子在拉扯的过程中飞得更高更远。”

“要真正把敬老当成人生的幸福礼物”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家庭教育和家风非常重要,而对于社会来说,提高家庭的文化和道德水平至关重要。”谈及家庭、社会、责任,周飞飞说。

《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周菲菲,曾采访陈玉川、李廷栋、赵等著名院士,著有名著《页岩气开发四问》、《在地球上画元素周期表》、《地球化学在土壤修复中的魔力》,从业20余年,作品曾获首都女记者协会好新闻一等奖、全国科普作品提名奖。

相对于工作上的成绩,周菲菲在周围人眼里是个“好女儿”、“好媳妇”、“好妈妈”。

为了让母亲和婆婆得到最好的照顾,周菲菲10年如一日,直到两位老人去世。如今人到中年,她依然忙碌,照顾好94岁的父亲和上初中的孩子。

2004年,周菲菲的公公去世,她把病重的婆婆从内蒙古一个小镇接回家。婆婆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给老人安排好喜欢的饭菜,让他们每天都开心。除了喂饭、洗澡、剪指甲,只要有时间,就可以和老人聊天。一直到老人去世,婆媳俩都没红过脸,也没露过嘴。

2008年秋,婆婆病重。在医院长期治疗期间,周飞飞不得不一边照顾一岁以下的孩子,一边做着记者的工作。她还会去医院看望和照顾老人,还会认真地给孩子拍照片和视频,分享给老人。

说起2012年7月21日的经历,周飞飞心有余悸。

她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周六,她和爱人像往常一样买完货,开车去医院看望婆婆。走到半路,狂风大作,大雨倾盆。”雨刷已经调到最大,但我根本看不到路。”

丈夫说:“算了,今天不去医院了。”

周菲菲说:“我已经跟我妈说了,她不去会失望的。”

后来他们才知道这场多年不遇的暴雨对北京造成的破坏。周菲菲说,“回想起来,那天一路上的惊险让人害怕。”

因为婆婆没有医保,每月高昂的治疗费成了这个普通家庭的负担。周菲菲心里明白,丈夫和老人都不容易,她需要做的是默默减少其他家庭开支。

作为独生女,除了照顾婆婆,陪伴患病多年的父母,周菲菲更是忙得不可开交。2011年母亲去世时,她带着父亲一起走了。由于父亲老年痴呆症加重,晚上需要特殊照顾,周飞飞不敢放松。

她甚至会找时间带父亲逛公园、博物馆,推着轮椅上的老人去青岛、大连、杭州等地,想尽一切办法让父亲开心。周飞飞说:“我们真的应该把敬老当成幸福的礼物。”

周飞飞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周扬是我国著名作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文化社会活动家。他是中共中央思想宣传战线、社会科学界和文艺界的杰出开拓者和领导人。父亲周爱若是著名的学者和文艺社会活动家,为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新型文学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人为善,做事兢兢业业,是父亲对我一贯的教导。”沉浸在唐诗宋词、琴棋书画的高雅氛围中的周飞飞,从小就知道“为人恭敬,为人执事,为人忠厚”,他要仁厚,知道他要修行。

周飞飞,坚守新闻一线的同时兼顾家庭,20多年来编辑出版了上千万字的新闻稿件,撰写了大量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新闻作品,赢得了很多业内人士的认可。

2012年,周菲菲被北京市老龄委评选为北京市万名“孝星”;2018年,在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北京市妇联联合主办的首都最美家庭评选中,她家被评为“首都最美家庭”。

“缺乏物质并不可怕。一旦失去了文化和道德,家庭乃至社会文明的根基也就失去了。”周菲菲说,“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关爱他人、诚实友善一定会成为大众共享的新时尚潮流。”

“言传身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红袖章,红马甲,路边站岗,在社区工作……75岁的迪蔡晓是社区里的名人,社区里没有一个人不认识她。平日里,大家除了积极参与社区垃圾分类,遇到行动不便的街坊或者提着重物的老人,总能看到她忙碌帮忙的身影。

退休前,她是《北京日报》的记者,并担任政府的党委书记。如今,她是北京西城区红墙的一名志愿者。对于有着53年党龄的老党员迪·蔡晓来说,“孝顺父母,关爱亲人,助人为乐,是退休人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2002年,迪·蔡晓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她热衷于公益事业。她第一次加入西城区红墙志愿者队伍。每天在小区站岗,打扫卫生,从不请假,从不离岗。在单位和社区,如果谁有什么困难,找到迪蔡晓,她都会第一时间来看望并解决。

近年来,随着北京市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迪成为了一名社区垃圾分类宣传员。30多年前,当记者的时候,迪·蔡晓去广州报道垃圾分类的经验。她心里清楚,垃圾分类还存在一些难以实施和推广的问题。

2019年,迪蔡晓自编自演了小品《争做文明北京人,垃圾分类从我做起》,通俗直白的剧情受到了小区居民的欢迎。现在,看着小区厨余垃圾量逐渐逐日增加,垃圾分类也逐渐走上正轨,迪蔡晓心里是高兴的。

除了在社区中的热心外,在自己的家庭中,迪蔡晓也恪守着自己的孝道。迪·蔡晓年轻时和公婆住在一起,她尽一切努力尊重老人,照顾好两位老人。在我公公生病的一年多时间里,迪蔡晓夫妇一直陪在老人身边,擦屎擦尿,直到老人离开。

她总说:“言传身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受母亲的影响,女儿在外婆卧病在床期间,和母亲一起照顾外婆。孙子从小就跟着奶奶站岗做慈善,印象深刻。翟蔡晓笑着说,“现在,在社区楼里,无论哪位爷爷奶奶有电脑方面的问题,他都能帮忙解决。”

蔡晓对自己有一个要求:“退休时也要按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永不停息退休,践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周飞飞感慨:“言传身教,孝顺父母,爱亲助人,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文明的精神财富可以代代相传。子女可以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从小学会如何尊敬老人、孝顺老人,对人谦恭有礼。”

谢翔说:“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母亲是核心,是灵魂。有远见,能看清时代发展趋势;有大爱,让孩子感受到来自母亲的信任、温暖和力量;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要有说服力,要润物细无声。”

前不久,在母亲93岁的生日会上,谢翔和姐妹们各自为母亲准备了一份礼物——一封有插图和音乐的新媒体e信。谢翔说,“时代在变,表达情感的载体也在变。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爱的表达是永远需要的,永远不会过时。”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32103.html
(0)
上一篇 2023年 6月 14日 09:40
下一篇 2023年 6月 14日 10: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