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尼卡作品赏析(毕加索名画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作品赏析(毕加索名画格尔尼卡)巴勃罗·毕加索(PabloPicasso)是二十世纪现代艺术最有影响的人物。就是对现代艺术不怎么感兴趣的人也不会忘记他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飞遍五大洲的和平鸽,现在就让我们欣赏他另一件同样富于表现…

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巴勃罗·毕加索(PabloPicasso)是二十世纪现代艺术最有影响的人物。就是对现代艺术不怎么感兴趣的人也不会忘记他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飞遍五大洲的和平鸽,现在就让我们欣赏他另一件同样富于表现力的现代艺术风格的作品——《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在1937年创作的史诗作品,也是现代艺术家抗议法西斯暴行的杰作。

《格尔尼卡》格尔尼卡

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主义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很快发展成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巨大威胁。所有的艺术家都会在人类历史的关键时刻面临严峻的考验,做出自己的选择。

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将军勾结纳粹德国,对西班牙北部历史名城格尔尼卡发动闪电战。德国空军队对这个巴斯克城市狂轰滥炸了几个小时。随着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建筑物在火光中倒塌,炸弹落在人群中。无数居民在瞬间失去了生命,整座城市一下子被摧毁。这是法西斯势力对人类犯下的第一桩罪行。

当时,毕加索应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邀请,正准备为1938年春天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的西班牙馆绘制装饰壁画。听到上述暴行的消息后,毕加索内心感到无比愤慨,随即开始创作这幅巨型油画,以抗议法西斯的野蛮行径。

毕加索毕加索

毕加索像一头愤怒的公牛一样全身心投入创作,一遍又一遍地画练习和素描,探索最满意的艺术形式;在他的画室里,面对高高的画布,毕加索时而爬上扶梯,时而蹲在地上,不断挥动画笔在画布上作画。仅仅用了短短的-个月的时间,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长约8米、宽约3米50的作品就诞生了。

为了抗议惨无人道的军事暴行,毕加索的伟大同胞戈雅的杰作自然给他留下了印象。但《格尔尼卡》与1808年5月3日相比,面貌完全不同,是典型的现代主义绘画。他把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结合起来,用象征性的意象构成他的作品。

毕加索不是通过摄影来记录具体的真实场景。画面中既没有被摧毁的城市,也没有死去的居民,只有大量富有立体主义色彩的象征意象。

中间挣扎的马的一部分是人民的象征,而左边的公牛是暴力的代表。在牛的下面,有一个抱着婴儿的女人在哭。那个手里拿着断箭躺在地上的士兵似乎濒临死亡。在马的前面,那个抬起头痛哭的女人,按照Garaudy的说法,是人类苦难的普遍象征。着火的房子旁边,一个女人双手伸向天空空,似乎在绝望地呼救。女人一手提着油灯从敞开的门里冲了出来,据说是失意的真理和人民反抗的化身。

虽然有不同的解释,人们的感受也不同,但基调是明确的,因为绘画的形式语言发挥了其直接的艺术感染力。在毕加索精心制作的画面中,即使人们不理解前述图像的含义,也不难体会到暴力的含义和痛苦挣扎的效果。

毕加索巧妙地利用了形状和线条的结合所带来的视觉和感官刺激。大量纵横交错的僵硬线条、破碎分割的身体、夸张的五官和表情,第一眼看上去会立刻引起困惑、焦虑和痛苦,传达出格尔尼卡遭受野蛮空袭击所带来的巨大灾难的内心情绪。

让我们回忆一下毕加索非常欣赏的法国画家安吉尔的画作《伟大的宫女》。女性身体流畅的曲线,让人感觉宁静美好。通过两者的比较,我们可以了解纯绘画因素的艺术表现,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奥妙,掌握其精髓。

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意图,毕加索出人意料地对这幅画的色彩进行了处理。他只选择了三种颜色:黑色、白色和灰色。这些非常简单的颜色与形状和线条融合在一起。通过它们在画面上的分布和穿插,加强了作品的节奏感,极大地凸显了这一历史事件的悲剧性和严酷意义。

格尔尼卡揭露了法西斯主义的残暴面目,同时对所有非理性和野蛮的暴力行为发出了永恒的抗议。

《和平鸽》和平之鸽

这部作品一经与大众见面,立刻引起了不同的强烈反响。右翼指责它,左翼赞扬它。对于许多敏感的知识分子来说,这似乎预示着欧洲历史上最残酷的大灾难的到来:“在一个像古代悲剧一样的黑白长方形里,毕加索向我们宣告了我们的悲哀:我们所爱的一切都即将死去,所以如此有必要用难忘的美来体现它,就像倒出最后的告别。”

20世纪40年代,毕加索将这幅杰作借给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但他多次表示,一个重获民主自由的西班牙将是它天然的故乡。当统治西班牙数十年的独裁者佛朗哥于1975年去世后,西班牙终于改头换面。1981年,在毕加索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现代艺术最伟大的作品《格尔尼卡》回到了故乡,陈列在西班牙马德里最著名的普拉多美术馆,实现了毕加索的夙愿。

毕加索于1881年10月25日出生在西班牙南部的小镇马拉加。他的父亲是当地的绘画老师,喜欢画鸽子和紫丁香。毕加索很早就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天赋,不久后他的父亲就什么也教不了他了。

1895年,毕加索和家人搬到了巴塞罗那。同年,少年入艺校。由于他的水平远高于普通学生,入学不久就跳进了高年级班。1987年,16岁的毕加索来到马德里,在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学习绘画。从此时的作品来看,毕加索已经掌握了扎实的绘画基本功。

从早年开始,毕加索不安分的天性就显露出来了。他对学院的课程不感兴趣,经常去普拉多艺术博物馆学习埃尔·格列柯等老一辈画家的作品。第二年,他回到巴塞罗那,出入“四猫咖啡馆”,与对欧洲新艺术潮流充满热情的年轻诗人和艺术家探讨感兴趣的问题。在巴黎和巴塞罗那之间旅行了几次后,毕加索越来越迷恋巴黎这座美丽城市的自由艺术氛围。

1904年,毕加索决定留在巴黎。他住在一个叫“洗衣船”的地方。在这个年轻艺术家的聚集地,他结识了一些现代艺术的杰出代表,如诗人阿波利奈尔和画家范东恩。

毕加索的原作透露出法国画家图卢兹-劳特雷克等人影响的痕迹,但他很快就获得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在所谓“蓝色时期”和“玫瑰时期”的绘画中,毕加索将目光投向社会底层,深情地描绘无助的穷人和流浪艺术家。

《老犹太人》( 1903)和《丑角家族》( 1905)分别代表了这些不同的时期。前者散发着苦涩,后者透露着温暖。这些作品以简单优美的色调和生动的形象开始确立毕加索作为新时代有前途的艺术家的声誉。

这时,毕加索、马蒂斯等现代艺术的最初代表发现了黑色雕塑。这种原始的艺术,以其真实纯粹的表达方式,展现出与西方神圣的传统艺术完全不同的迷人面貌,深深触动着他们,激励着他们去追求新的艺术境界。1907年,毕加索完成了一幅名为《阿维尼翁的少女》的油画,这幅油画明显透露出古代伊比利亚艺术和黑色雕塑的影响,宣告了艺术史上一个重要流派——立体主义的诞生。

这幅作品发表后,毕加索和伟大的法国画家布鲁克一起加入了对立体派绘画的探索。两个人一起画了一段时间,脸几乎分不清。在他们作品的启发下,一大批画家和雕塑家走上了立体派的道路,使立体派成为20世纪现代艺术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流派。

立体主义者从塞尚的作品和思想中得到启示,也受到自然科学进步的影响。它们完全打破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立的形式和透视法则,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视角和时间。他们借助基本的几何形状,在画面上组织不同视角观察到的物体的不同状态,从而形成一个“更真实”的、相对独立的纯绘画世界。

这种探索绘画本身形式结构的理性创作态度,渗透到了当时以及后来很多现代艺术家的创作中。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现代艺术和立体主义是密切相关的。《演奏曼陀林的人》(1911)、《小提琴》(1913)、《桌子上的杯子、酒瓶和报纸》(1914)、《三个音乐家》(1912)都是毕加索立体派绘画的典型作品。

立体主义的兴起将毕加索推到了现代艺术中最引人注目的位置,但毕加索并没有局限于立体主义,他的永恒探索精神使他回到了更传统的世界。在古希腊罗马艺术和《天使》等作品的影响下,他画了许多写实的女性身体作品和肖像作品,这些作品往往被归为“古典时期”,属于他的作品中容易被普通人接受的一面。从《泉边三个洗澡的女孩》(1921)和《保罗扮成小丑》(1925)中不难得出这一生动印象,这两部作品描绘了他儿子的形象。

20世纪20年代中期,毕加索结识了超现实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诗人安德烈·布勒东,从此超现实主义因素开始渗透到他的艺术作品中。超现实主义对潜意识的迷恋和梦幻般的意境,使他的绘画染上了奇异难懂的色彩,他的艺术语言也变得更加流畅自由。

在毕加索多变的艺术生涯中,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它们经常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三个舞者》(1925)、《扶手椅上的女人》(1927)、《弥诺陶洛斯》(1935)、《格尔尼卡》(1937)、《梳头的女人》(1940)等一系列“转型期”的作品都鲜明地体现了这种艺术风格。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毕加索留在巴黎,度过了一生中最艰难的岁月。他拒绝与德国占领军合作,纳粹禁止他公开展出作品,亲法西斯的文人高呼“把毕加索赶进疯人院”。有这样一则轶事,生动地揭示了他无所畏惧的态度。一次,一名纳粹官员来到毕加索的住所。他看到桌子上有一本《格尔尼卡》,就问毕加索:“这是你画的吗?”毕加索马上回答他:“不,是你干的。”之后,毕加索总是给来访的德国人寄一张写有“格尔尼卡”的明信片。他的许多非常阴郁和令人费解的作品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也许这就是纳粹阴影在他脑海中留下的印记?1944年,毕加索参加了共产党。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毕加索离开了巴黎,搬到了法国南部的蓝色海角,生活在明丽的世界里。1947年,他前往著名的陶艺之乡瓦洛里斯,致力于陶艺创作,创作了大量的精彩作品。这时,毕加索也积极参加进步运动,呼吁世界和平;他的和平鸽成为1948年在华沙和1949年在巴黎举行的两次世界和平会议的象征。

晚年的毕加索依然充满青春活力,不断推出绘画和雕塑作品,如为沃罗里斯小教堂创作的《战争与和平》(1952),为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创作的《伊卡洛斯的陨落》(1958)。比如根据历代名作改编的一系列变奏作品,如《阿尔的女人》(1955)、《宫娥》(1957)、《草地上的午餐》(1960-1961)等。如山羊(1950)、推童车的女人(1950)、沐浴者(1956-1957)等青铜雕塑。

1961年,80岁的毕加索与他的最后一任妻子杰奎琳·罗克结婚。他们一起搬到了离著名电影城戛纳不远的穆甘,他在那里度过了晚年。毕加索反复描绘画家和模特的主题。1963年,他完成了几十个画家和模型。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以性*爱为主题的版画作品。

1973年4月8日,毕加索在穆甘去世。他死后,为了纪念他辉煌的一生,法国政府在巴黎市中心设立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毕加索博物馆,展示他一生中各个时期的作品,让人们了解他丰富多样的艺术特色。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30460.html
(0)
上一篇 2023年 9月 6日 11:40
下一篇 2023年 9月 6日 19: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