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最近,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制止餐饮浪费做出了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道中餐每一粒都是硬的。”虽然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对粮食安全仍要有危机感。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心难。”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多少名人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让我们重温那些勤俭节约的故事,传承这美好的美德。
勤俭节约是党的优良传统。
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时期,毛泽东都是勤俭节约的典范。
毛泽东始终把自己视为人民中的一员,从不要求任何特殊待遇,一生都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方式。他的饮食可以用简单随意来形容,一天两三顿饭,清淡的饭菜,没有什么山珍海味。吃饭的时候,他把不小心掉在桌子上的米粒都捡起来往嘴里送,从不浪费。
他常说:“我们国家还不富裕,人民生活还有些困难。吃得这么好我都觉得不安。我吃的食物非常好。当中国的老百姓能吃到四菜一汤,那就太好了。”他的很多衣服、鞋子、帽子都被补了一遍又一遍,一件睡衣上有73个补丁,一条毛巾被上有54个补丁。
勤俭节约,周恩来总理也是一个榜样。他的饮食也很清淡,从不浪费一粒米或一片菜叶。每次吃完饭,我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擦碗底,收拾米汤,最后把菜叶吃掉。吃饭的时候,要把偶尔掉在桌子上的一粒米粒捡起来吃。有人对他的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比老百姓吃的好多了!”
勤俭节约的思想和风范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最终带领人民战胜贫困、走向富裕。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节俭、奢侈、节俭的传统美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派主张节俭。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有“节俭,共德”;奢侈也是一大恶。墨子提到,俭则生,淫则亡。韩非子说“奢懒使人穷,节俭使人富”。荀子天论说“强而俭之,不可穷”…
在古代,节俭常常与国家的兴衰联系在一起。据《晋书·二十四史》记载,晋朝宰相傅玄见风俗甚奢,上书朝廷,说生产粮食、丝绸不易。如果人们不注意节约,粮食和丝绸将不可避免地短缺。傅玄也说,“奢侈的代价比天灾还大。”
到了社会经济比较发达的唐代,仍然提倡节俭的观念。从沈李“四海无闲田”的丰收景象看“农民依然饿死”的残酷现实;把“盘子午餐”里的粮食和烈日下农民的汗水联系起来,浓缩成“每粒粮食都是辛苦的”这句名言,让那些不懂得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教育。
“遥望昔日圣贤世家,功业已被勤俭奢靡所破。”李商隐在《尚书》中告诫掌权者要勤政爱民。纵观历史长河,诗人从先贤治国的事件中汲取教训:勤俭节约,奢侈浪费,是国家兴亡的关键。
勤俭节约的优良家庭传统代代相传。
“静以修身,俭以修身。”很多学者把节俭融入家庭家教。
朱,理学家,生于四朝,淡泊名利,生活清贫。有一次,他去拜访女儿的女婿。没想到女婿不在家,女儿离开他去吃午饭了。因为家里穷,女儿只端出几碗青稞饭和一碗洋葱汤,让她为父亲感到愧疚。朱倒是不以为意,吃得很开心,还跟女儿说,勤俭节约是我们的好家风。对于食物,不要在意多少,好不好。
饭后还写了一首诗:“洋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腹麦充饥。别说这味道淡,前村做饭还来得及。”
女婿回来后,被岳父的节俭和善良深深打动,便把这首诗作为家训,挂在书房。
历史学家司马光在生活中也非常节俭,把节俭作为教育子女成才的重要一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训节俭,显健康》,是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知识写的。他在文中告诉自己“一生一世,衣遮体寒,食填饱肚子”,“人皆以奢为荣,我心以俭为美”,并教导儿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君子欲小,可以直”。在他的影响下,司马康以其清廉节俭为后人所称道。
清代学者金英主编的《格言集》一书中的“持弓”一章,也阐述了“俭”与“奢”对一个人修养的影响:“俭使约,约则万德盛;奢则窘,淫则恶。”节俭会节制,节制会导致一切美德的兴起;奢侈就奢侈;如果你奢侈,所有的邪恶都会随之而来。
以俭救民,以俭修身。今天,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苦奋斗,但戒奢俭用的原则并没有过时。我们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让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实践继续引领我们走向美好生活。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28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