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开学季快到了。
在长江南北的小学里,孩子们将和老师一起学习拼音。
学完拼音再学汉字,我们早就习惯了这种识字方式,但这是个新生事物。
汉字发展了几千年,历史上比较常见的是人们用“反切”的方法学习汉字。
所谓“反切法”,就是以两个字为注音,上字取其音,下字取其韵调。比如“德,越切”就是用“多”和“则”两个字来注解“德”字。
显然,用现代汉语拼音学习汉字比“反削法”更容易,更可行。
在世界上的许多语言中,汉字以难学著称。如果没有汉语拼音方案,可想而知有多少孩子在语文课刚开始的时候会哭。那么,现代汉语的“拼音之路”是如何开始的呢?
故事要从一个很多人即使到了鼓浪屿也容易忽略的角落开始。
01
”从1892年鲁截新词时起,我国许多爱国人士也积极主张文字改革…谈到现在的拼音方案,不能不承认他们的贡献。”
鼓浪屿上的卢戆章像鼓浪屿上的鲁雕像
在鼓浪屿的西南海岸,梅花滩和鼓浪屿之间,矗立着一尊高2.4米、神态凝重、目光深邃的朱(Zhuang)。底座的正面刻有以下字样:
“鲁,厦门同安人,现居鼓浪屿,语言学家。1892年,他在厦门开创了中国的拼音文字,为北京统一语言的推广、汉语口语的推广、简化字的使用、新标点符号的推广、横平竖直文字的推行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是中国汉语现代化运动的先驱。”
在这座雕像的背后,有一条名为“拼音路”的路,通往安贤堂。花岗岩路面上,刻着许多拼音字母。
鼓浪屿上的“拼音道”鼓浪屿上的“拼音路”
这条路,以命名,被誉为“拼音之父”。
1892年,鲁的著作《足下一瞥》在厦出版。他在序言中写道: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最难的…以音切为基础,字母和切法都是学来的,没有老师能自己看懂。”
卢戆章著,《一目了然初阶》封面鲁·《初步一瞥》的封面
“切音”,也就是拼音,据他说,意思是“用新字母表示中国的发音”。(注:与现行的现代汉语拼音不同,他的这本书采用厦门话作为汉字的注音。)
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了中国人创造的第一个拼音方案——厦门,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篇之地。
在1958年,周恩来在一份报告中指出:
”从1892年鲁截新词时起,我国许多爱国人士也积极主张文字改革…谈到现在的拼音方案,不能不承认他们的贡献。”
语言学家、汉语拼音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周有光说:
“这是中国人自觉倡导‘拼音’的开始,弥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拼音的重大缺陷。”
卢戆章《一目了然初阶》 内文鲁的《足下一瞥》正文
值得注意的是,《初阶一目了然》一书中使用的“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罐子”、“灌水浮球”等故事,后来出现在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考虑到语文课本中选文的历史传承,很有可能这些故事之所以进入课本,成为中国无数人的童年记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们很早以前就出现在了《初步一瞥》这本书里。
02
“虽然一个女人和一个男孩,如果他们每天早上和下午认识三个字符,每天九个字符,他们可以在四天内完成学业…他们可以从家里写信,登记几个项目,这样就不用请人代写了。”
1991年,在鲁创制《新注音》一百周年之际,北京语言现代化研究会发表了《纪念中国现代化运动一百周年倡议书》,其中写道:
“1892年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开端,1992年将是100周年…1892年,福建学者陆创制了‘新表音字’,这是中国人自己为汉语设计的第一个表音方案。”
“第一步一目了然”拉开了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序幕,鲁是这场运动的发起人。
为什么如此重要的文化改革运动不是发源于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而是发源于位于东南角的厦门?
让我们看看的经历。
卢戆章像鲁雕像
他9岁入学,成年后担任私塾教师,后放弃科举。21岁南下新加坡,勤工俭学,苦学英语。25岁回国定居鼓浪屿,受英国传教士马月涵聘请,协助翻译《英汉大词典》。
这期间他对比了各国的教育情况,认为欧美教育普及,而中国空作为文明古国却到处文盲。主要原因是汉字很难学。
于是他立下改革汉语的宏愿,苦心钻研“注音字”。“表音字”,即传教士为传教目的创造的“闽南白话字”,是以厦门音为基本读音,以闽南话为标准,与汉字读音相对应的一种表音字。通过这个音标,不识字的村妇也能读懂圣经。
对此,林语堂曾在自传中写道:
“罗马化法是一个奇妙的东西。我们厦门有完整的七声调罗马化系统,这是对反对的汉学家的嘲讽。我妈妈可以通过罗马拼音法阅读所有的圣经。除此之外,她还用这种方法自学汉字《诗经》,她用完全清晰的罗马字给我写信。浪漫不是不可以,只是心理上我们不想要。”
当时很多闽南人都用这种“闽南白话字”写信。例如,1918年,一封刊登在《新青年》杂志上的读者来信写道:
“1900年,我和厦门同学雷文泉住在苏格兰爱丁堡。当我看到他的家信时,所有从厦门寄来的信都是非希腊语、非拉丁语、非英语和非德语的。我根本不能理解他们。雷军告诉我,这是用厦门话用罗马字拼出来的,多方便好学啊。”
《一目了然初阶》插图“最初步骤一览”插图
《闽南语白话文》启发了陆一章,它在闽南城乡的流行,使陆一章对汉字改革的前景极为乐观。他认为,降低学习汉字的难度,不仅可以降低受教育的门槛,还可以为受教育者节省大量时间。”这次专攻算术、语法和化学.”因此“文化和教育繁荣”。
《第一级台阶一目了然》一书出版后,鲁开始上课教学生,叫船工、摊贩等。,并教他们如何学习音标。教学效果出奇的好。不到半年,他们就可以自由写作了。
1893年,鲁出版了的另一本书《新文字的开端》。在这本书中,他写道,通过学习他创造的拼音文字:
“虽然一个女人和一个男孩,如果他们每天早上和下午认识三个字符,每天九个字符,他们可以在四天内完成学业…他们可以从家里写信,登记几个项目,这样就不用请人代写了。”
03
“今天,随着汉语拼音方案的公布和汉语拼音教育的日益扩大,我们深刻认识到100年前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的意义。”
鲁曾在《第一步一览》一书的序言中说,他发起语文改革的目的是振兴教育。
他自然希望这场改革运动能尽快走出厦门,蔓延到全国。
但他早年放弃科举,也让他无用武之地。当他年过半百的时候,还是个“文艺少年”,当然得不到高层的任何关注。
1898年戊戌变法提出“开放言论之道,不论官民,人人都要写东西说东西。”今年,来自福建省的北京官员林逋写信给法院,要求关注中国的语言改革:
”张羽等传令卢。,并把他的书法和咨询送到北京。管理部长会挑选若干擅长书法和编译局的学者,对他们进行询问和测试。比其长短,定为截新词,呈于皇族观众,夺其颁布。少数极其困难的学习变得极其容易,超过4万万亿人知道如何学习。”
光绪皇帝于是指示总理的国家事务政府获取鲁的作品。
但改革运动只持续了103天,即戛然而止,汉字改革被搁置。
1905年,清廷实行新政。鲁抓住了这个机会,按照七年前的遗命,不远千里从厦门来到北京,向学术部门提交了他的新书《中国拼音方案》。
卢戆章《一目了然初阶》内文鲁的《足下一瞥》正文
没人关心他对改革的热情。大家都把他当球。
学部支支吾吾说这本书要交到总理衙门(注:此时已改为外交部)。鲁只好把的辞呈交给了外交部。外交部告诉他,文本改革不属于外交部的职责范围。请把这本书转交给学术部门。
1906年,鲁在北京没有取得进展,不得不离开。途经上海时,他将《中国音标》改编成《北京语音教材》和《中国音标与北京音标结合》,由点石斋出版。
他回到厦门,继续在民间推广他的改革方案,也继续等待机会。
1913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在京召开语音统一会议,鲁作为华侨代表出席。他对会上采用的音标方案不满意。在他看来,这种方案有明显的缺陷——没有采用国际通行的拉丁字母和音素拼写,所以字母的拼写与实际发音不符。
鲁回到厦门后,仍以极大的热情研究中国改革。
1916年,他与莘庄园主林尔嘉共同发起“中国新文字促进会”。4年后,他和林尔嘉发起了“注音字研究会”。
《中华新字》封面,卢戆章著新汉字封面,作者鲁·
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尤其欣赏的良苦用心。他写信给驻守闽南的陈炯明,推荐鲁:“要在闽南搞文化运动,就不能没有这位先生。”他还专门给写了一封信来宽慰陆:
“先生是第一个表音字的鼻祖,虽然笔画不被推崇,先生不朽的心灵依然驻留在表音字母中。今天,那些追根溯源的人会给你正名。这是一个百年的行业,它不一定要存在于轨道中。”
1928年,鲁病逝,葬于鼓浪屿鸡山。在墓碑的顶部,有一行横匾:“发明中国新文字的祖先。”
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正式发布。
1992年的文章《百年祭词运动》(作者:周有光)写道:
“今天,随着汉语拼音方案的公布和汉语拼音教育的日益扩大,我们深刻认识到100年前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的意义。”
参考书目:
1、鲁·《一瞥》,文改出版社,1956年。
2、鲁·《中国信京切分音》,文革改革出版社1957年版。
3.徐长安、陆,《中国现代化的先驱》,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
作者|编辑何树斌|木木图|部分来自网络
作者何树斌
原厦门日报记者,现为历史作家。
长期致力于非虚构文学创作,讲述厦门故事。
著有《奔腾年代:鼓浪屿上的商业浪潮》、《引领时代:鼓浪屿上的人文之光》、《造城故事:追寻老厦门印象》、《大明完人王阳明》等。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21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