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去年玻尿酸受到关注,今年胶原蛋白可谓“后来者”。
2021年医美板块暴涨,华西生物、爱美客、浩海生物三大巨头玻尿酸(HA)领涨,均创下最高股价纪录。叠加口服玻尿酸获批,从资本市场到C端消费,关于“万物皆可有玻尿酸”的讨论沸沸扬扬。
2022年,医美领域的流行蔓延到胶原蛋白产品。在小红书搜索关键词,出现了124万多条胶原蛋白相关的注释,是玻尿酸的两倍多。对消费的追求,为胶原蛋白产业链上游的企业打开了市场的认知壁垒。企业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也进入资本市场的深水区。年内,三家胶原蛋白医用敷料生产企业相继向二级市场提交。
胶原蛋白如此“受欢迎”,能否复制玻尿酸的“狂欢”?
其实胶原蛋白比玻尿酸发现的早,但其发展有明显的技术制约,产品价格处于高位。产品应用层分化严重:国产胶原蛋白在生物发酵制备技术上遥遥领先,发展很长,在功能性护肤领域前景巨大;短板就是短,注射填充领域的产品比较少。本土企业重心的转移,导致进口产品的话语权更高。
资本添“火”,胶原蛋白“走红”
在质疑和吹捧中,胶原蛋白逐渐进入话题中心。
关于口服胶原蛋白产品是否征收智商税的市场争论旷日持久。食品行业高举功效大旗,相关的饮料、粉剂、胶囊、软糖等保健食品在市场上随处可见。然而,专业医生对此往往持“无用论”。口腔争议为胶原蛋白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话题,市场趋势也在发生变化。
近年来,“午餐美容”开始流行,复购率高的轻医美容项目逐渐超越外科医美项目的地位。此前机构预测,到2023年,轻医美容市场规模将超过2000亿元,占整个医美行业的三分之二以上,是外科市场的两倍以上。光子嫩肤、热美琪等轻医美容项目后,求美者对皮肤修复的需求激增。因此,具有屏障修复和舒敏镇静功能的医用敷料的使用激增。
胶原蛋白和玻尿酸是医用敷料的两大核心成分,也引起了护肤成分党的关注。玻尿酸,长于补水,无法满足消费者抗衰老、修复、美白等多样化需求。随着网络营销渠道的便利和组成方带动功能性护肤品市场的增长,医用敷料迅速从医院走向医院,增加了家庭使用的场景,被大众所熟知。官方一直在辟谣的“医美面膜”和“机械面膜”已经异常火爆。
在功能性护肤品市场,医用敷料很容易被提起。民生数据显示,2017-2021年,功能性护肤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23.4%,其中医用敷料年复合增长率为40%。2021年,功能性护肤市场规模为308亿元,其中258亿元来自医用敷料。
胶原蛋白医用敷料作为医用敷料的核心成分之一,2021年占所有医用敷料的28%,仅次于玻尿酸医用敷料的30%。而这也是胶原蛋白唯一可以媲美玻尿酸的应用类别。至此,胶原蛋白成为继玻尿酸之后,医美界第二个“暴利”成分,名利双收,吸引新玩家。
除了医用敷料,胶原蛋白在功能性护肤品中的应用还包括基础护肤品,大多来自国际护肤品牌。但是国内领先的胶原蛋白上游厂商并没有懈怠,基本都是左手医用敷料品牌,右手化妆品牌,双线布局。
“新面孔”不断冒出,老玩家也在抓紧布局。今年4月,华西生物收购易克康生物51%股权,正式进军胶原蛋白行业。8月发布胶原蛋白产品,也将其提升到了继玻尿酸之后的第二大战略物质的重要位置。
据中投顾问分析师介绍,胶原蛋白产品的市场规模近年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增长率高达空,资本市场想要抢占这块蛋糕。
消费热升温,新股陆续上交,玻尿酸巨头跑步入场。三管齐下,将胶原蛋白推上“神坛”,似乎意在复制“万物皆可有玻尿酸”的又一次狂欢。但在资本拱火之外,胶原蛋白热并没有玻尿酸那样遍地开花,尤其是未来千亿轻医美容电路。
又贵又“难得”,复制“顶流”谈何容易
可口服,也可注射填充。作为生物医用材料,还用作高端创伤敷料和重要的骨修复材料。胶原蛋白的四大应用领域与玻尿酸高度相似。正因如此,虽然胶原蛋白被发现较早,但由于技术迭代的滞后,在注射填充领域一度被医美顶级成分玻尿酸取代。
像透明质酸一样,胶原蛋白广泛存在于人体内。一个正常成年人大约有3kg胶原蛋白,主要分布在皮肤和骨骼中,占皮肤干重的75%。独特的三螺旋结构为皮肤提供弹性和结构支持。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胶原蛋白流失加速,导致细纹、皱纹等皮肤老化迹象。人体的自身生产不足,似乎只能靠补充。但是“口服补充胶原蛋白”的判断,至今没有很多论据支持。
1958年首次从牛皮肤中成功提取胶原蛋白,比从鸡冠花和人脐带中分离纯化透明质酸早了十几年。1981年,FDA批准注射牛胶原蛋白用于填充。但在随后的发展中,玻尿酸超越,从动物体内提取迭代为生物发酵,为大规模低成本生产奠定了基础。
胶原蛋白就不是这样了。即使是现在,动物提取仍然是所有应用领域中最主流的制备技术。用作医用材料和医用注射液的胶原蛋白来自牛和猪的肌腱组织、皮肤组织或小肠组织。
动物提取法一方面有致病菌和化学药剂的残留,容易引起过敏;另一方面,动物养殖成本高,要全程追溯,避免疯牛病、口蹄疫等人畜共患疾病的发生。在胶原蛋白领域深耕多年的中国台湾省企业双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选择了自己养猪。这些因素决定了动物源性胶原蛋白的高价。以泪道填充的医美项目为例,胶原蛋白填充物的价格是玻尿酸填充物的6倍以上。
该分析师认为,胶原蛋白想要复制玻尿酸的受欢迎程度,前提是降低价格。降价能带来什么?从玻尿酸的发展路径来看,生物发酵制备技术普及后,为所有产品的价格下降和量产创造了条件,本土企业一头扎入局,从产业链中上游拿回定价权。截至目前,国内已有40多个玻尿酸填充注射的注册证。但胶原蛋白产品受限于上游原料和技术,价格居高不下。只有4家公司的6款产品有胶原蛋白填充剂的注册证。
虽然价格相对低廉的重组胶原蛋白在制备过程中具有颠覆性,但其使用基因工程菌构建发酵代替动物源,具有免疫原性和病毒隐患更低、原料易得、产品加工性更好的特点。然而,这种技术迭代并没有完全更新胶原蛋白产品,用于注射填充的胶原蛋白仍然主要来自昂贵的动物来源。
动物胶原蛋白具有特殊的三螺旋结构,可为高抗张强度、生物可降解性、低抗原活性、低刺激性等特性提供支持。但大部分重组胶原蛋白不具有空结构,是一种单肽链的小分子多肽,主要用于功能性护肤品,主要是医用敷料。这个百亿赛道也是国内胶原蛋白厂商比较热门的应用赛道。
“偏科”发展,但不妨碍赚钱
似乎是在一个市场规模更小的轨道上。哪里的商机多,哪里的增长就快。
虽然目前动物源性胶原蛋白产品是主流,但在未来,重组胶原蛋白产品会超越它们。中信研报数据显示,2021年动物源性和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市场规模分别为179亿元和108亿元,但预计到2027年,相应的市场规模将分别增长至655亿元和1083亿元。
通常,专注于生产医用胶原蛋白敷料和功能性护肤品的企业赚了很多钱。
正在筹备港股上市的巨人生物2020年和2021年净利润分别达到8.26亿元和8.28亿元,连续两年超过玻尿酸巨头华西生物的盈利能力。同期,华西生物净利润分别为6.46亿元和7.82亿元。从这个维度来说,华西生物通过收购进入胶原蛋白市场也是顺理成章的。
就制备技术而言,重组胶原蛋白在国内发展最快。巨人生物是一家代表性企业,主要设计、研发和生产以重组胶原蛋白为关键生物活性成分的专业护肤品,旗下品牌有机械名的再美品牌和化妆品名的可丽金品牌。付梅品牌有30个SKU产品,其中三个注册为医疗器械的医用敷料,即类人胶原蛋白敷料。
与巨人生物竞争的是山西金博生物,目前科技创新板。不同的是,巨人生物是“负责赚钱的”,而净利润千万元的金博生物是技术创新的排头兵。
金博生物通过发酵工程技术研发的重组人ⅲ型胶原蛋白,具有胶原蛋白典型的三螺旋构象。去年5月,金博生物旗下的威梅玮拿到了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成为首个被批准作为改善眉纹、额头纹、鱼尾纹的胶原蛋白填充物的可注射重组人胶原蛋白。
持有高R&D壁垒产品的金博生物,可能是出于利润考虑,也已经布局了功能性护肤品赛道,推出了子品牌伯纳德、肌频、重源。但在申报材料中,金博生物一再强调不属于医美领域,北交所也要求金博生物在第二轮问询中做出说明。值得一提的是,金博生物现任董事兼总经理金,曾任华西生物CEO,任期9年,自2021年8月起就职于金博生物。
但相比于医疗和美学属性较强的巨型生物,金博生物在产品端的布局有所不同。其重组胶原蛋白敷料产品灵芝灵适用于痔疮出血、局部肛周肿痛、肛周瘙痒等伤口应用领域。和同样适应症的胶原蛋白高端创伤敷料厂商创始人一样,金博生物是国内布局重组胶原蛋白鸡蛋外科敷料领域的代表性企业。
在重组胶原蛋白技术路线的跨界玩家中,C端品牌丸美选择了走的人多、离钱更近、关联性更强的道路。专注于化妆品的产品研发。2021年3月,其全人类胶原蛋白护肤品系列上市,包括重组胶原蛋白精华和面霜护肤品。
动物胶原蛋白应用广泛,从医疗到注射填充,再到护肤品和口服。到目前为止,仍然有很多参与者牢牢占据着这个位置。华西生物年内收购的伊尔康是动物源的技术路线,专长是医学领域,而重组胶原蛋白的研发是华西生物自己主导的。在8月举行的胶原蛋白产品发布会上,华西生物董事长赵岩指出,“对于胶原蛋白领域,华西生物将从胶原蛋白全产业链进行全面布局。”
年初转战北交所的创二生物,是动物源性胶原蛋白提取赛道的头部企业。旗下有创肤康和创尔美两个功能性护肤品牌。2021年收入2.4亿元,净利润3447.1万元。不仅如此,浩海柯胜、四环医药等公司也在加快动物源性胶原蛋白产品的布局。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主编,孙成)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21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