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蓝天白云,冷热适宜,上海是一年中最宜人的时候。
随着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在即,咖啡的香味将如约从“四叶草”中散发出来。来自世界各地的咖啡豆将在这里同台竞技,希望能“跳进”中国居民的杯子里。截至今年上半年,四叶草所在的上海的咖啡馆数量达到7857家,成为全球咖啡馆最多的城市。咖啡文化已经是上海的一张城市名片。
其实上海不仅有咖啡,历史上也是中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之一,现在还是茶叶消费的高地。咖啡和茶的香味弥漫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和寻常百姓家,生动地讲述着这座城市“开放、创新、包容”的性格。
混合
永康路,上海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这里的咖啡馆几乎是“比肩”和“头对头”。大街小巷,坐在一起喝咖啡的居民,穿梭的骑手,就是这里的日常。这里还有一群活跃的咖啡店摄影师,把上海咖啡店的装修风格,产品制作等等传播给咖啡店创业者。
小红书发布的《2022年咖啡文化趋势关键词》显示,上海的咖啡馆正在成为全国咖啡馆的“打样”对象,尤其是在下沉市场。2021年,小红书中与“上海咖啡店”相关的搜索,有50%左右出现在除上海以外的其他省市。
“这可能是上海乃至世界上‘体量’最大的一条街了。每当有一家店想转手,一周之内就会有人接手,变成新的咖啡馆。”重生咖啡的经理卢把徐汇区的永康路称为“咖啡一条街”。她说,咖啡是一种异域文化,但现在上海是世界上咖啡馆最多的城市,这让包括她在内的从业者感到非常自豪。
开埠之初,咖啡作为舶来品传入上海。起初,它只是外国人在上海呆在家里或聚会的饮料之一。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喝咖啡逐渐成为当时上海人的生活方式。鲁迅先生喜欢咖啡。他幽默地写道:“世界上没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的时间花在上班喝咖啡上。”
有趣的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港迎来了茶叶出口的繁荣。
“自17世纪末以来,欧洲对中国红茶的需求一直很大。之前中国出口的红茶,以福建正山人种为代表,带火了福建沿海港口。当祁门红茶崛起时,上海将成为中国的茶叶集散地之一,”《中国茶叶法典》的作者和国家茶叶实验室的创始人罗俊说。
当时祁门红茶的运输路线是:从祁门沿昌江到景德镇,再到饶州,然后由大船汽轮机拖过鄱阳湖到九江,再由长江运到上海港。后来芜湖在景德镇通车,祁宏由公路运到宣城,再由江南铁路转运到上海。
罗俊说,抗战前,每年上海茶叶市场的新红茶上市时,都要等祁门红茶运抵上海,才能定出当年新红茶的开盘价。当时茶商称之为“开红盘”。“当时做茶叶生意的徽商资本雄厚,他们把厨师带到了上海。今天的上海菜有安徽厨师的贡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祁门红茶被列为经销统销商品,交由上海茶叶公司以红茶为品牌单独出口。为了保护祁门的品牌资产,上海茶叶公司专门注册了“祁门”品牌,并在主要出口国注册了商标,为新中国获得了大量宝贵的外汇。
“在今天的上海,茶和咖啡一样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裕源股票投资中心董事总经理钱晓军负责茶叶投资。他说,上海的茶叶消费模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茶叶专卖和茶馆。近年来,新茶即奶茶的市场迅速崛起。“现在上海新开了6000多家奶茶店,堪比咖啡馆。原来年轻人喝咖啡多,泡茶的人年龄大的多。但是新茶出来之后,很快就下沉到年轻人,所以现在在上海,咖啡和茶的部分消费者高度重合,谁爱喝咖啡,”
上海的咖啡与茶的融合,可以从一个历史的镜头看出来:1935年3月,为庆祝光明咖啡馆成立一周年,几家公司联合举办了空前的“盛大晚会”。第一个表演节目叫《玫瑰花开》,每个舞蹈演员怀里都抱着一盒标有王裕泰茶名字的祁门红茶。
追求卓越
咖啡是外国的,但我手里的这杯是“上海味”。上海的咖啡不仅仅是简单的舶来品。在咖啡中加入黑芝麻酱、汤圆等“国风”元素的咖啡,或者咖啡馆里卖的中式糕点来“搭配”。这些民族风格的咖啡馆也是上海街头的一景。
来自上海闵行区浦江镇的“黑玉”咖啡,将与众多非遗品牌一起,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的“非遗客厅”进行展示,这也是闵行区唯一的“非遗食品”展示项目。
“陈剑龙”(上海话的地方口音是xiā zā,意思是伟大、聪明、强大)是浦江镇民俗文化的IP。创作者将其与咖啡巧妙结合,推出了“陈剑龙咖啡四季主题”。春天选择花香的埃塞俄比亚咖啡豆,夏天选择柠檬色调的埃塞俄比亚咖啡豆,秋天选择巧克力色调的哥伦比亚咖啡豆。喝咖啡的同时,还可以扫描季节卡上的二维码,就能听到上海谚语及其关于秋天的定义。
咖啡在上海融入国风,畅销全球,也激励了一些有识之士去改变中国的传统茶业。
“十多年前,我在美国的时候,看到这么多人可以通过咖啡机快速喝到一杯咖啡,这极大地刺激了我,我开始思考:全世界的人怎么能像喝咖啡一样轻松地喝到中国茶呢?”“乐泡智能饮茶机”创始人叶如此表示。
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叶在上海成为一名成功的IT人士,过着富裕的生活,但他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家乡——以茶叶闻名的福建武夷山。2008年起,从IT行业转型到智能泡茶机的研发。14年的努力,他一直在坚持。
他说,英国不产茶,但立顿红茶的年销售额相当于中国7万家茶厂总产量的三分之二。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却没有一个全国性的茶叶品牌。原因是传统的茶叶消费模式无法实现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的标准化,因此需要创造一种新的茶叶消费模式。
通过机器扫码,“乐泡智能饮茶机”可以准确识别茶类,采用最适合这款茶的冲泡方式,一分钟泡好一杯茶。在2021年的几场制茶“人机大战”中,人机共泡大红袍、正山赛、金骏眉,都是经过品茶专家盲评后排名第二。
叶充满信心:“中国的企业和产品必须考虑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获得竞争优势。上海有这样的全球视野。虽然上海不产茶,但在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的大背景下,我可以在上海实现我的梦想:让全世界的人都像喝咖啡一样喝中国茶。”
“开放”“包容”有“创新”,这是上海的城市性格。
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熊月之教授特别称赞了上海历史上的圣人李平书。他不仅是一个坚强的爱国者,在湛江濉溪任知府期间,还组织团练英勇击退法军入侵。他也是一个思想开放、勇于创新的实干家。在上海任职期间,他修建了道路、码头、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在清末的上海,李平书做的事情多,影响大,在士绅中首屈一指。
值得一提的是,李平书也是一位中医大师。同时,他在上海积极推广西医,创办了上海第一个医学会,创办了女子中西医学校。1905年,他提出了中西医各有所长、相知相许的观点,努力做到“中西医一炉”。
仔细的
电影《爱情神话》中的一个场景,老白(Xu zhēng饰演)去街边一家修鞋铺修鞋时,鞋匠挥舞着手中的咖啡,对催促他的老白说:“该喝咖啡了!”
和“咖啡时间”一样,上海的“下午茶时间”遍布全城,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场景。醉西楼国风茶楼,在一栋老别墅里新开的中式茶馆,融合了苏州评弹、古筝等传统艺术表演,并提供汉服装扮的渲染下午茶,成为很多上海年轻人社交的新去处。
当时上海的茶馆数不胜数,如著名的中国茶业有限公司、王裕泰茶庄、程玉新茶庄、弘毅泰茶庄等。,很多都被风雨吹走了。然而,近年来,一批代表上海宜人诗意生活的新一代茶馆相继出现,如在上海创立的中国茶馆品牌银溪茶馆。目前在中国有20多家连锁店。美团数据显示,近三年来,上海茶馆门店数量增长71%,新中式茶馆在线搜索增速位居全国第二。
徐汇区高安路上有个“宋明客厅”,专门品茶空,中国传统文化场景。外国朋友经常来学习茶道。“宋明客厅”联合创始人翟明表示,以茶为媒,朋友聚会,可以让人忘记大城市的快节奏,静静感受内心的富足。
在茶道大师眼中,喝茶是灵魂与自然的对话。喜欢喝茶的陶金晶在上海临港有一家名为“回元郑阳”的茶室。她更喜欢武夷岩茶。茶香的时候,时间变慢,她几乎能说出茶叶生长期的天气情况。“喝一杯老茶,就像和一个老朋友聊天,忘乎所以。”
和咖啡一样,品茶已经成为上海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也体现了上海绣花针普遍“精细”的特点。
“精致”是上海的城市特色。上海在中国茶叶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因为它是茶产业的集散地之一,还因为历史上涌现出许多著名的爱茶人士。如明代浙江奉化知府、华亭(今上海松江区)人许,著有《制茶水·水品》专著。他描述了各地泉水的特点和优缺点,包括北京西山的玉泉,济南的珠泉,其中人少。明代嘉定人张谦德撰写茶经,指出吴淞河水也可以用来泡茶;陆廷灿,清代嘉定人,著有《续茶经》,细述茶事,列举名茶,甚至提到松江产佘山茶:“佘山茶在府城之北…这种山茶叶很漂亮,有竹笋味,还有兰花的香味…堪比虎丘。”可见历史上上海也产过茶。
好吧,不只是茶。1956年,中央政府决定将一家名牌商店迁至上海。一批来自服装、美发、摄影、洗染、餐饮等行业的上海老兵集体搬迁到北京,大大提高了首都的服务水平。
上海企业与品牌研究所所长朱有元说:“上海的品牌充分显示了上海人成熟、生活优裕的特点。”。他认为,上海的品牌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主要装备和生活方式。除了主要装备的“国重装备”品牌,上海的消费品牌更侧重于衣食住行娱乐等人们的“生活方式”。品牌价值传递和倡导是一种让城市更美好的生活方式。
周说,上海不仅拥有老凤祥珠宝、大白兔奶糖、凤凰自行车、上海手表、蝴蝶缝纫机、光明乳业、石壁一店、豫园商城等全国数量最多的180家“中华老字号”,还有亚洲最大的酒店集团锦江。在新经济时代,上海的企业家们依然专注于“生活方式”的品牌调性。无论是早前的携程、大众点评、饿了么、盛大游戏,还是今天的拼多多、分众、哔哩哔哩、小红书、喜马拉雅、盒马、吴德、胡涂、米哈游等目前,上海数字化驱动的多业态生活服务品牌群已独步一方,同时带动和延伸了童渊、中通、大云、达达、德邦等一批在上海创立的快递企业。
“这些基于数字经济崛起的新上海品牌矩阵,始终蕴含着‘服务生活方式、创新生活方式、引领生活方式、享受生活方式’的上海品牌基因。垂直细分做到了极致,推动了生活方式品牌在上海品牌的土壤里越做越强,不断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朱元说。
可靠的
上海市普陀区桃浦镇的李梓源大厦,绰号“奶茶大厦”——因为这里有许多新的茶叶公司,其中“一点”品牌是领导者。
“一点”品牌的拥有者是台资企业罗茨餐饮,原本规模不大。然而,随着其品牌“一点”奶茶近年来的爆发式增长,企业员工数量急剧增加,原本租用的150平米办公空间已经不能满足其业务拓展带来的商务洽谈和员工培训需求。当企业处于亏损和困境时,曾是大厦的楼长、现为村党委书记的周立即上门与她沟通,在大厦里寻找新房。通过腾笼换鸟,帮助企业将原来的办公面积扩大到1000平米的整层面积,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赢得了企业的信任。因此,它带动了一个新的茶叶产业链的建设。
“一点点”的故事,是普陀区近年来大力弘扬“靠谱”文化,改变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普陀区委书记蒋东东说,“人靠得住,事做得成(拓)”,最早主要是针对营商环境和服务企业。符合普陀的谐音,很快流行起来。2022年,普陀区正式出台《普陀区推进“人靠得住(普)、事做得成(拓)”营商环境建设行动计划》(2022
“可靠”本质上是契约精神的一种体现。熊月之说,上海开埠以来就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人们的相互信任来自于契约意识。信守承诺,遵纪守法,也成为现代上海市民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民国时期,出生于上海、在上海创业发家的著名实业家穆瓯初曾说:“余自成三十多年来一直是个孩子。在过去的30年里,思想发生了变化,政治体制也进行了改革。到现在的商业交往,以信用为保证,逐渐从信用转变为以合同为中心。交际广而广,非契约不足以保障。”
近年来,上海一直坚持弘扬契约精神,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要求政府部门当好“掌柜”。上海商务信息中心主任袁立军表示,为推动中华老字号发展,上海市政府近年来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如深化老字号“一品一策一方案”,支持发布“国潮新品”等。支持老字号在重点商圈集聚发展,实施国际化战略等。同时,加强老字号专项保护、注册保护、异地协同保护、跨部门保护。
上海咖啡和茶的故事是上海品牌建设的一个缩影,也是上海城市性格的一种体现。
“开放、创新、包容,再加上强烈的契约意识,上海人这些行为特征的形成,是他们长期生活在高度商业化、现代化、法制化、移民化的大都市的结果,是中西文化、传统和现代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熊月之说。
咖啡和茶,其实也浓缩了上海的生活方式。学者陈生来认为,文化有很多解释,某种程度上就是生活方式。上海的文化特色与其他地方不同,其中生活方式就大相径庭。当然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记者肖春飞、周锐、孙立平)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20180.html